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格林斯潘心理育儿(5-12岁)
分类
作者 (美)斯坦利·格林斯潘//杰奎琳·萨尔蒙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六个性格迥异的学龄儿童的真实成长故事 爱与接纳比智力开发更重要

与孩子建立温暖互信的关系,为青春期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个孩子的行为方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纠正表面的不如了解背后的

《格林斯潘心理育儿(5-12岁)》:享誉世界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斯坦利·格林斯潘经典作品

获得儿童精神医学研究最高荣誉 了解小学阶段孩子的最佳读本

内容推荐

《格林斯潘心理育儿(5-12岁)》作者全世界知名的儿童发展权威专家斯坦利·格林斯潘博士总结自己几十年的研究和临床经验,针对儿童心理成长关键的三阶段,提出父母支持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五步骤原则,帮助父母面对儿童发展可能出现的棘手状况,并给予实操性非常强的解决方案。

他强调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亲密有爱的情绪互动体验,让孩子顺利通过并奠定情感发展的里程碑,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

 第一阶段(5~7岁):关注自我主张

——我的世界我主宰

 第二阶段(8~10岁):关注同伴关系

——世界由其他孩子组成

 第三阶段(11~12岁):自我评价相对客观

——我内在的世界

 奠定基石:回顾早期情感发展的里程碑

 支持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五步骤

第二章 孩子们的竞争与对抗

 5岁之前的早期阶段

 5~7岁“我的世界我主宰”阶段

 8~10岁“世界由其他孩子组成”阶段

 11~12岁“我内在的世界”阶段

 案例:乔伊的故事

第三章 自信和同伴关系

 培养自信

 友谊的根源

 案例:梅拉尼的故事

第四章 学习的真正基础——情感能力

 学习的基础

 学校里“最基本的知识”

 早慧的孩子和大器晚成的孩子

 按成绩分班教学的弊端

 学校怎样帮助孩子

 父母怎样帮助孩子

 案例:杰拉尔德的故事

第五章 学习中的挑战

 学习困难的类型

 孩子们怎样应对学习中的挑战

 父母和老师应该怎样提供帮助

 理解注意力障碍

 日常饮食

 案例:马修的故事

第六章 平衡幻想与现实

 幻想和逻辑的根源

 区分现实和幻想时遇到的问题

 案例:蒂娜的故事

第七章 性和青春期

 性行为的根源

 和孩子讨论性的问题

 单亲父母

 性犯罪

 案例:珍妮丝的故事

第八章 健康养育孩子的五项原则

 地板时间

 解决问题时间

 感受和理解孩子的观点

 将挑战化整为零

 定下规矩

后记 学龄儿童心理成长三阶段对应的情感发育里程碑

试读章节

孩子们成长的世界完全不同于父母所生活的年代。在我们小时候,露西和瑞克各自拥有房间。戈尔迪·霍恩(美国著名影星)身着比基尼已是电视能播出的最大尺度;晚间新闻报道胡士托音乐节上的脱衣舞表演通常是匆匆一瞥的模糊画面。我们要求妈妈给我们买披头士运动鞋,我们也亲证了阿姆斯特朗行走于月球之上。我们的父母为了妇女解放运动争得面红耳赤。

而我们的孩子放学回家后,首先是打电话给尚未下班的父母报备。半数的孩子成长于离异家庭。许多孩子会有继姐妹,继兄弟,继祖父母。一方面他们会故作懒散状,模仿巴特·辛普森(美国动画《辛普森一家》主角)的口吻语带嘲讽地说“伙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方面也会回收牛奶盒及塑料午餐托盘,希望能拯救世界。而同时,录像和电视把性、反毒运动、可卡因和凶杀都一股脑儿地带进了他们的客厅。

不管现在及将来,我们的孩子似乎都将面临挑战不断,我们对此似乎无从下手。在育儿方面,每一代似乎都有难以逾越的挑战。每一代都希望孩子聪明、健康,有着良好的判断力和价值观,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更糟的是,虽然我们为人父母能看到孩子目前碰到的危险,却无法预测孩子长大成人后将面临的挑战。因此,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做足准备?只有先清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有答案可循。我们若了解孩子,则能帮助他们塑造个性、完善品格,成长为健康活泼的青少年,长大成人后也能勇敢面对人生中不断涌现的各种挑战。

经过多年研究,我已绘制出了一个关于孩子健康成长、个性发展的线路图,图上标示了孩子需要经历的重要经厉——我们称之为核心心理情感里程碑。线路图并不只是简单明了的有关行为、身体发展的指导,抑或是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而是展示了孩子每个特定阶段所需要体验的情感经历。只有一一体验了这些情感经历,孩子才能情感健全地成长。比方说,婴儿早期阶段需要先学习如何温暖愉悦地和他人相处,一旦学会,他们就有能力学习如何交流,首先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手势等与人沟通,然后逐步运用简单概念表达情绪、愿望及心中所需所感。最终他们学会将情绪和概念相联结,开始发展比较清晰的自我意识。整个学习过程贯穿小学阶段,每个阶段皆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

我将在本章稍后详细阐述这些阶段,相关讨论也将会贯穿整本书。但是,我首先要强调的是,每个阶段都有孩子需要学会的基本能力,以促进其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随着他们一路通过这些核心情感里程碑,他们思考、推理、感受的能力会日趋复杂。每个被经过的里程碑也将伴随孩子们一生。我们不妨将这些里程碑视为孩子们发展自我意识及培养重要能力的基石。倘若基石松动——即没有通过这些里程碑,则其后效反应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整个童年时期,甚至会冲击到他的成年生活。举个例子,如果8岁的小罗德尼没有学会与他人建立温暖信任的关系,那么他会发现自己很难专注地倾听父母老师的说教。他可能会有些行为问题,或者被诊断出阅读障碍症,或者他干脆躲进自己的世界不与人交流。因此父母与教育者们不仅要注意孩子们每个阶段面临的挑战,也要注意之前是否有哪个情感经历被忽视,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帮助孩子迎头赶上。幸运的是,帮助孩子弥补缺失的情感经历是永远都不晚的,其有关技巧我也将在这本书中涉及。

本书开篇描绘了一个孩子心理成长的内在线路图,同时详述了他所经历的核心情感经历。在孩子们小学时期需经历的三个特别明显的阶段都与婴儿早期阶段及学前阶段紧密相关。我首先将统一阐述这三个阶段,然后再逐一介绍孩子们进入小学时期所需的情感技巧。

P2-4

序言

几年前,我和当时7岁的儿子杰克一起搭乘飞机旅行。他勇敢地大步走上飞机,自豪地摇晃着他华盛顿红人橄榄球队帆布包,包里塞得满满的。起飞后,他想玩疯狂8纸牌游戏,于是我们一起玩了一会儿。杰克在游戏中总是凶猛进攻,他接连两次打败了我,得意扬扬。然后他开始觉得无聊了,拉开背包的拉链。我在一旁看着,以为他会拿出一个橄榄球或者另一种游戏道具。但杰克却在一堆衣服下面摸索着,睡眼蒙咙地掏出了他最喜欢的鲸鱼布偶。然后他用手臂抱住我,睡着了。

和杰克在一起的这段时间,仿佛为我总结了学龄儿童身上同时存在的两种情况:他们追求竞争和独立,他们始终强烈需要安全、亲密感和爱。

这本书,是多年来对儿童情感发展进行研究和临床调查的成果汇总。我在前两本书《最初的感觉》和《不可或缺的人际关系》中,探讨了婴儿和学龄前儿童的情感世界,画出了孩子们情感发展的线路图。而在这本书中,我把这一情感线路图进一步扩展到5岁至12岁之间的学龄儿童。

小学期间是儿童心理成长的关键阶段。孩子们之前的情感特征是热情、友爱、讨人喜欢、不听话、爱玩游戏、能创造出小小的奇迹,他们会不知不觉地开始幻想和感受,而在这段时期,他们会变得更具有逻辑性,可以分析、学习、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他们从家庭的限制范围进入了更广阔的外部世界。他们开始消化吸收道德观念,发展出自己的正义感。他们学会了怎样与他人心灵相通、产生共鸣。他们学会了交朋友、适应同龄人群体的复杂情况、听从老师的教导、安静地坐着、做事前预先计划好。

但对父母来说,这些都属于普遍情况,而我们需要的是具体建议。怎样引导我们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抓住机遇、远离隐患、克服不可避免的困难?我们怎样才能尽力帮助他们利用这几年学习并掌握新的情感课程,为青春期的动荡和成年后面临的挑战做好准备?在朋友变得非常重要的时候,我们怎样才能支持他们度过烦人的学校生活,以及往往很残酷的“操场上的博弈”。如果一个孩子通过打骂别人或者孤僻独处来发泄在小学阶段受到的压力,我们应该怎样做?如果青春期来临的时候,孩子(或父母)感到害怕或者还没有准备好,要怎么办?

父母往往会得到这样的建议:为孩子们提供爱和支持,树立良好的人格榜样,然后期待最好的结果。这本书,将针对处于这一关键时期中每个阶段的孩子,为你提出更具体的、关于应该怎样理解和帮助他们的建议。我们将探讨之前提到过的5岁到12岁之间的三个阶段,孩子们逐渐不再把家庭作为情感依赖对象,进入不同的世界:当世界的中心是他们自己、他们丰富的幻想世界和他们的家庭时,是“我的世界我主宰”;当操场上的博弈产生主要影响时,是“世界由其他孩子组成”;当孩子们开始对自己是谁发展出一种更强烈的内心感受时,是“我内在的世界”。

我们会仔细了解一下父母面对学龄儿童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读者们将看到,应用我在书中详细阐述的五项原则,父母们可以克服这些困难。

目前,针对父母们提出的大多数建议似乎都过于狭隘:鲍比交不到朋友,所以他应该参加一些侧重于团队合作或者同龄孩子关系的活动;吉娜太具攻击性了,她的父母应该注意限制她的这个问题,不能这样过度保护她;拉吉玩游戏的时间太长了,他应该找些更具挑战性的活动来消磨时间;诸如此类。但人们很少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只是成长发育过程中更深层问题的表面体现。就像盲人摸象的寓言一样,父母非常仔细地观察各个不同方面,反而无法认清整体。

我们不能这样狭隘地看待孩子身上的问题,而是应该把问题视为机会的窗口——有助于探索和理解我们的孩子成长中所有的方面。如果我们能够理解潜在的成长发育过程,我们就能将孩子们的斗争视为成长中的努力,而非积习难改的问题,或者以为他们是想要激怒成年人。

在第一章和第八章中概述并贯穿全书论证的五项原则(或步骤),通过家庭中每天的日常生活,支持孩子们成长发育。这些原则背后的中心思想是,每天大多数家庭中现有的日常活动,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可以帮助孩子在情感上成长,面对挑战和问题。换句话说,你本身就拥有帮助你的孩子所需的能力,关键在于认识到怎样利用这些能力。

后记

学龄儿童心理成长三阶段对应的情感发育里程碑

弗洛伊德和其他早期心理研究者认为,从四五岁到青春期的孩子,在这个时期中会压抑自己早期的本能,尤其是恋母情结,建立起全新的、更加成熟的防御和应对策略,扩展各种人际关系模式,包括同龄群体、老师和其他人。重点并不在于获得新的感受,而在于这段“潜伏期”中发展出的防御机制,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早期的追求和感受会隐藏到表面之下。

甚至很多近期的儿童心理研究者,也强调孩子会努力克服早期的追求,以及相关的愿望、焦虑和冲突。基于这样的观点,人们认为儿童表现出的很多个性特征实质上是一种防御机制,是对早期的情感和经历做出的反应。例如,随着孩子从单纯的害怕惩罚、拒绝、指责,转变为内心的是非感和自我批判的感觉,就会逐步发展出内疚的感觉。人们也认为,孩子们表现出某些与同龄人相处的模式,是为了抵制早期的兴趣(男孩拒绝和女孩一起玩,反过来也一样,是因为这会提醒他们想起早期对父母中异性那一方的渴望)。顽固的态度,比如“我什么时候都要赢”或者“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按照游戏规则玩,只有我可以改变游戏规则”,往往被解释为在仍然保持自我中心的同时,严格抵制早期的贪婪和无所不能的感受。

但抵制和压抑并不是全部。安娜·弗洛伊德描述了防御机制中抵制和适应两个方面,进一步扩展了她父亲创立的观点。她也阐述了情感发展的特定特征,以及童年不同年龄段中出现的特定防御机制。爱利克·埃里克森、皮雅杰和他的同事们(修订了他的一些观点),虽然没有直接研究儿童的情感发展,但他们针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建立了一些理论。孩子怎样应用每个阶段中智力方面的特点,帮助自己体会情感世界中的感受。

在之前的著作中,我曾经尝试基于这些先驱者和很多其他研究者的观察结果,描绘出孩子们个性发展的模式,包括身体、情感、认知和社交上的里程碑。

在这本书中,我描述了学龄儿童怎样成长为好奇的、体贴的、聪明的、注重内心的、合作的、令人愉快的、满腔热情的人,准备好进入艰苦的成年时代。小学期间,在情感、社会和智力方面,新发展出的关键能力是什么?个性发展的路线可分为四个阶段。

如果父母们能认识到并预测这些里程碑的存在,就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出关键的能力。正如我们在本书前面章节中看到的,他们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孩子在家里、同龄人群体中、学校里、邻里环境中的经历,从而使孩子可以逐渐成长起来,树立自尊,找到符合年龄的应对愤怒的方式,逐渐建立自我社会形象和性别形象,对现实世界形成越来越准确的认识,制定规则,学会学习。

除了认知技能逐渐增强之外,家庭模式(比如父亲帮助孩子不要太依赖母亲、更加独立,学会新的技能,父母双方都是孩子的榜样)和同龄人的模式也会帮助学龄儿童发展出这些新的能力。

正如我们之前看到的,当同龄群体成为孩子生活中除家庭之外的情感关注焦点时,他面前展开了一个包含了复杂人际关系和感受的新世界。早期的同龄人关系会显著影响孩子参与群体(也即社交)、处理竞争和挫折、享受亲密友情、直觉地理解人际关系的能力,在学校里、街坊四邻中,以及之后在工作场所中、自己建立家庭后,都会用到这些能力。

5岁之前

为了能在学校里适应良好,孩子们进入幼儿园之前应该掌握以下能力:

●5到7岁(我的世界我主宰)

●11到12岁(我内在的世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6: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