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剑桥学子航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中国航空工业院士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归永嘉//李韶华//雷杰佳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彦仲,航空系统工程专家。

1940年生于陕西三原。1962年西北大学毕业。1984年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曾任悉尼大学客座教授;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航空总公司副总经理;中航二集团总经理.党组书记;中航科工公司董事长;中共十三.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全国政协九、十届委员。现任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

主持研究制订了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两个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方案。负责某机载导弹与雷达、几种飞机和直升机的立项及研制工作。自主研究取得机械振动、信号处理与系统工程领域多项创新成果。获国家和部级奖11项;出版专著11部、英汉词典1部。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归永嘉、李韶华、雷杰佳编著的《剑桥学子航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介绍了张彦仲的生平事迹。

内容推荐

张彦仲是新中国第一位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大型军工集团首位院士总经理,中国航空工业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在航空工业战线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奋斗了50多年。在科学研究、系统工程和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等国家重大项目的论证和实施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归永嘉、李韶华、雷杰佳编著的《剑桥学子航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系统介绍了张彦仲院士从童年到晚年“学习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拼搏的一生”,内容翔实、史料准确,叙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具有传奇色彩。值得广大青少年、大专院校师生、科技人员及对相关历史感兴趣的人阅读。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陕西三原医生世家

 出生三原文化古县

 书香世家两代名医

 祖父学渊求索二渡扶桑

 父亲医湛悬壶支持革命

 母亲贤惠善良义助贫病

 叔侄二人同当院士

 英才之家钟灵毓秀

第二章 少年励志“成才报国”

 童年大病不死

 幼年绰号“老笨”

 北城小学全县会考第一

 龙桥初中住庙装收音机

 南郊高中数学比赛冠军

 考上大学励志“成才报国”

第三章 西北大学“公诚勤朴”

 光绪御批的百年老校

 1958年的物理系

 大二入党任系团委副书记

 困难时期重夯数理基础

 理论物理培养自学能力

 校训“公诚勤朴”的熏陶

第四章 “文革”烧炉艰苦创业

 1962年迈入航空工业大门

 “文革”烧锅炉

 抢救一起重大车祸伤员

 千里野营拉练

 艰苦建所任所党委常委

 拨乱反正任副所长

第五章 科学春天奋发研究

 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

 我国第一套加速度校准系统

 安一24飞机的故障诊断

 初次出国考察

 飞机地面共振试验设备的验收

 发动机测振仪的研制

 考察发动机测试设备

第六章 剑桥博士学术攀登

 1980年考上剑桥大学

 八百年的世界名牌大学

 三一学院研究生

 提出“子群卷积”DFT新算法

 攻克“异或线路”的简化难题

 创立一种数字信号处理新系统

 新中国第一位剑桥三一学院博士

 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再攀高峰荣获“威一格一瓦奖”

第七章 八年总师科教兴航

 1985年任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

 三代飞机“五大关键”的突破

 机载行业“五大中心”的确定

 “航空科学基金”的创建

 工业实验风洞的建设

 “航空重点实验室”的奠基

 “金航工程”的创立

 强度所、雷达所的艰苦搬迁

 航空计算所的发展定位

 “航空奖学金”的倡导和筹集

 北航、西工大、南航进“211工程”

 ICAS大会申办的曲折

 国际航空科技合作的扩大

 航空是不是“高技术”的三次争论

 航空信息化的推动

第八章 航总时期系统工程

 1993年任航空总公司副总经理AvIC命名

 直11直升机的立项与取证

 直9国产化“争八保七”的决断

 直9直升机的再创新

 直8直升机首航西沙

 运12取FAA证飞向世界

 运8C气密型飞机的研制

 运8飞机的多用途开发

 运7飞机的受挫和发展

 运5“老黄牛”的生命力

 农5飞机研制的经验教训

 研制“神鹰”雷达

 新空空弹方案的重大决策

 一个“弹生机”的故事

 空中交通管理设备——新领域的开拓

第九章 十大军工临困受命

 1999年任中航二集团总经理遇“三少一多”困难

 “成本系统工程”

 亏损大户变成利税大户

 北戴河汇报:“中航科工”改革上市

 中南海汇报:中巴支线客机合作成功

 重点工程“零”的突破

 空警200冲破制裁上天

 直10直升机冒雨首飞

 直8通用直升机的立项研制

 K一8飞机线的出口模式

 L15高教机的外贸立项

 HCl20直升机的风险合作范例

 汽车立项实现“三个转变”

 实干兴航弘扬“强五精神”

 粉碎张海并吞深圳中航技的野心

 洪都烟机事件的处理

 随国家领导人的三次出访

 群众话别情深领导勉励意重

第十章 院士奉献大型飞机

 主持制订两个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方案

 四起四落的大飞机梦

 中国能造大飞机

 大飞机方案的“四大争论”

 民用飞机“四性”的创新

 大型客机的挑战与应对

 国家大飞机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

 航空发动机“瓶颈”

 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国家重大项目的启动

第十一章 老骥伏枥志在蓝天

 中国工程院学部主任

 “联合国贸发大会”发言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研究

 天津空客项目的定点实施

 航空救援体系的倡议

 港澳“杰出华人科学家公开讲座”

 航空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沙市的发展战略研究

 培养青年严谨学风道德

 三次改行奉献拼搏自强

 脚踏实地志在蓝天翱翔

附录

 青少年时代

 天高任鸟飞——记航空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张彦仲

 生命永远是春天

 传奇儒商的兴航强国之道——访中国航空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张彦仲董事长

 张彦仲主要学术著作

 张彦仲简要经历

试读章节

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1984年10月28日,张彦仲即将离开剑桥回国。他站在剑桥三一学院入口处,在一群巍然耸立的石雕下,感到无比幸福。他作为三一学院的第一名来自新中国的博士,在晨曦辉映下,抬头仰望着那些屹立在华美大理石基座上的巨人。他们是科学家牛顿,哲学家培根,历史学家麦考莱,小说家萨克雷,诗人拜伦、丁尼生以及牛顿的老师数学家巴罗……这些人一向被视为三一学院的骄傲。在这些伟人面前,张彦仲胸中升华起一种庄严崇敬之感,也宛若雕塑般地与他们融为一体,一动不动地沉浸在无限的遐思与回想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人物,而其中某些人则属于整个世界,例如身旁这位万有引力定律和微积分的发明人。来到剑桥,自己常在这些塑像下流连忘返,仰慕着这些知识的圣灵。在焦灼不安、苦苦寻觅的日子里,也曾独自徘徊在塑像旁,从巨人们沉思的目光中汲取信心、智慧和力量。

回想起初到剑桥时,一些西方人对中国还很不了解甚至看不起。记得1981年圣诞节。张彦仲去三一学院院长、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霍奇金(sir AlanHodgkin)教授家中做客时,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岳母还好奇地问他:“中国的妇女是否还缠小脚?”房东路易斯老太太也曾认认真真问过:“中国人的个子都有您这么高吗?”张彦仲在德国和意大利参加学术会议期间,有三次他被误认为日本人,在那些人眼里,能掌握这些先进科学技术的人在亚洲只有日本人。他在国外期间不知多少次遭遇过西方人不屑一顾、冷淡轻蔑的目光……不能怪他们的孤陋寡闻或轻视。只能努力创造新成绩为中国人争气,依靠自己的学识和成就更新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观念和看法。

在拿到博士学位后,一位颇有名望的英国同行恳切地对他说“张彦仲博士,我很了解贵国的情况,在您的国家凡由政府资助的留学生学成后必须先回国去。而您的情形和他们完全不同,您是获得英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不仅您现在可以继续留在这里工作,您的夫人和孩子也可以到这里来,您有权做这样的选择。留下来吧,博士,在这里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可以更好地发挥您的才能,您会大有作为的!”

在获得博土学位后,除受到导师和外国同行的一再挽留,同时接到几个国家大公司和高级研究机构重金礼聘的邀请信。他们认为,像张彦仲这样有造诣的学者要想继续在专业领域做出贡献,只有利用国外先进的科研条件和优良的学术环境,否则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张彦仲对这些热情邀请一一婉辞,他的信念很明确:国内“四化”建设急需大批专门人才,要尽快回到祖国去,以自己的学识报效培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和人民。

仅仅在这里才大有作为吗?对张彦仲来说航线还有三条:他可以飞往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或是直抵东南亚的新加坡,亦可降落在西欧的慕尼黑;几份印刷精美标有不同徽记的聘书几乎同时在向他呼唤:

美国一所有名望的综合性大学要聘他为该校教师:

另一家计算机公司更高一筹愿出高薪聘他任公司高级职务:

新加坡某大学和某炼油公司竞相以更高的年薪邀他去任职;

苏联科学院、捷克科学院也纷纷致函言辞恳切地请他去讲学……

张彦仲很奇怪,他从未和这些致函者打过交道,可说素昧平生,他们怎么就一窝蜂地打起他的主意来?八成是那些学术论文显了灵,是这些发表在国际第一流学术刊物上的文章起了传声筒的作用。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谁不想以最新技术装备自己从而在激烈的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为达此目的,他们可以不分国籍、唯才是举,不惜重金礼聘。张彦仲从心里称赞这些实业家的胆略和眼光。

十几万美元!这是个相当诱惑人的数字,它可以使一个身无分文者顿时成为优雅的小别墅和漂亮的小轿车之主。然而在张彦仲心中却有远比这更撩动心弦的渴盼,那就是尽快回到自己的祖国。这些象征着荣誉、金钱、地位的纸片闪着特殊的光泽,它们却未给张彦仲带来更多的快慰。相反他眼前却出现一幕幕令人激愤的场景:伦敦大英博物馆和苏格兰首都爱丁堡博物馆收藏着大量中国古代珍贵文物,从皇帝的金印到景德镇的瓷器,都是强盗们在圆明园的烈火中掳掠来的稀世之宝,许多凝结了祖先智慧才能、巧夺天工的艺术瑰宝在国内都已绝迹。

这些都意味着什么?贫弱就要挨打,落后就遭歧视。中国再不崛起、再不腾飞更待何时?!当初自己选择剑桥、选择研究课题是为什么?难道是为这十几万美元?不!他哪里也不去,他要尽快回到祖国,只有那里才是他生命、事业、爱情、追求的发祥地和真正归宿!

张彦仲迫不及待地预订近期归国的航班。此时一颗急切盼归的游子之心早已悠悠飘向遥远的华夏之邦。想到祖国,想到朝夕相处的领导和同志们,更有那魂牵梦萦的亲人。在他出国的3年多里,家中竟有3位老人(母亲、岳父和岳母)相继去世。这样沉重的打击一个接一个地落在夫人姚毓芬孤单的肩上。她默默忍受着一切,含辛茹苦地承担着一个留学生妻子的职责。上班、出差、奔丧、买粮食、换煤气罐、照顾孩子……这几乎构成她的全部生活内容。多么沉重的负担!她是怎样挺过来的呢?每念及此,张彦仲心里都会涌起一种深深的负疚感,这几年对家中亲人欠下的感情之债怕是永难还清呀!

他要回到故乡去,秉承祖父中华崛起的梦想,瞻仰父母亲慈祥的遗容,回首父母亲那谆谆告诫,以载誉归来的业绩告慰九泉之下的双亲。

当然回去后要做的事很多很多,但张彦仲最大的愿望是:尽快创造条件,在国内做出新的成就;甘当“人梯”,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才。

今天,他是特地来向这些获得永恒的伟大人物告别的,24小时后,他将离开剑桥,飞离大不列颠,回到遥远的东方,回归龙的故乡。他轻轻抚摸着那些光洁晶莹的大理石,心头发出悠长的呼唤:

祝福我吧,尊敬的先辈们;

告别了,难忘的剑桥……P142-144

序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6月3日,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欧关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还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持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丛书,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些院士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相信,中国工程院院士丛书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0: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