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有那么长的历史,遥远而幽深;有那么多的书法家,摈古竞今,卓烁异彩;还有那么多的书法作品,汗牛马而充栋宇,诸体兼备,四时异景。书法史、书法家、书法作品,以时间为序,由远而近,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成为后人寻绎、效法、欣赏的不尽源泉。
书法作品是不可或缺的,作品反映了一个人的审美走向,见证了审美观的发展和转变,作品的丰富,也对全面地认识一个书法家,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第一讲 理性的运用——李斯《峄山碑》
第二讲 草书的前锋——张芝《冠军帖》
第三讲 转型中脱颖而出——钟繇《宣示表》
第四讲 在锐利的笔锋下行进——皇象《天发神谶碑》
第五讲 飘风忽举鸷鸟乍飞——索靖《月仪帖》
第六讲 苍茫中的墨色——陆机《平复帖》
第七讲 说不尽的《兰亭序》——王羲之《兰亭序》
第八讲 羲献之间——王徽之《新月帖》
第九讲 大鹏抟风长鲸喷浪——王献之《中秋帖》
第十讲 清雅中的古淡气息——王殉《伯远帖》
第十一讲 荷盘承露滴滴皆圆——智永《真草千字文》
第十二讲 遵循法则的范本——欧阳询《九成宫》
第十三讲 平淡中得至珠——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第十四讲 美女婵娟笔端出——褚遂良《大唐三藏圣教序》
第十五讲 心慕手追自成格调——李世民《温泉铭》
第十六讲 离合之间——陆柬之《文赋》
第十七讲 珠玉云集——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第十八讲 书法、书论两相宜——孙过庭《书谱》
第十九讲 北海如象——李邕《麓山寺碑》
第二十讲 以动治静——贺知章《孝经》
第二十一讲 撷芳林下拾翠岩边——钟绍京《灵飞经》
第二十二讲 盛唐强音——张旭《古诗四帖》
第二十三讲 诗情的寄寓——李白《上阳台帖》
第二十四讲 丰腴中见雍容——徐浩《朱巨川告身》
第二十五讲 真情中的散乱——颜真卿《祭侄稿》
第二十六讲 狂来轻世界——怀素《自叙帖》
第二十七讲 唐篆第一人——李阳冰《三坟记》
第二十八讲 瘦硬通神——柳公权《玄秘塔》
第二十九讲 而立之年的情怀——杜牧《张好好诗并序》
第三十讲 远离平庸的“疯子”——杨凝式《韭花帖》
第三十一讲 唐人遗风在——李建中《土母帖》
第三十二讲 名实的差异——蔡襄《自书诗稿》
第三十三讲 适意无异逍遥游——苏轼《黄州寒食诗》
第三十四讲 长枪大戟意纵横——黄庭坚《诸上座帖》
第三十五讲 以不变应万变——薛绍彭《上清连年帖》
第三十六讲 狮子捉象——米芾《蜀素帖》
第三十七讲 细微入里“瘦金体”——赵佶《楷书千字文》
第三十八讲 矮纸斜行闲作草——陆游《致原伯知府判院》
第三十九讲 理学家的柔和笔调——朱熹《城南唱和诗》
第四十讲 清净心写华严经——张即之《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十一讲 影子——吴琚《观唐李氏谱牒》
第四十二讲 追寻晋人遗踪——赵孟颊《洛神赋》
第四十三讲 突兀而起——鲜于枢《苏轼海棠诗》
第四十四讲 道人激情——张雨《登南峰绝项诗》
第四十五讲 我写我心——吴镇《心经》
第四十六讲 笔底激流——康里崾崾《述笔法》
第四十七讲 铁骨铮铮——杨维桢《城南唱和诗》
第四十八讲 又见章草——宋克《急就章》
第四十九讲 官楷之祖——沈度《敬斋箴》
第五十讲 狂士狂舞——解缙《草书轴》
第五十一讲 漫卷诗书仃——詹景凤《杜甫诗轴》
第五十二讲 豪放字写豪放文仃——祝允明《前后赤壁赋卷》
第五十三讲 落花的韵致仃——唐寅《落花诗卷》
第五十四讲 和煦春风——文徵明《题金焦落照图诗卷》
第五十五讲 出蓝之誉——陈淳《秋兴八首卷》
第五十六讲 短暂之光——王宠《瞻眺诗》
第五十七讲 蹚一条新路——文彭《五言诗轴》
第五十八讲 狂放之思——徐渭《咏墨词轴》
第五十九讲 笔清墨淡——董其昌《琵琶行诗卷》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