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1950,在这半个世纪里,美国这个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数次经济危机、无数次罢工运动的国家,如何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从一个拓荒之国崛起为全世界的霸主?为何在那段动荡的历史中,每个美国人都坚信未来会更好?中国又能从美国的崛起中获取怎样的经验?
阅读这本由弗雷德里克·L·艾伦编著的《美国的崛起(沸腾50年)》,我们将从中知道答案,并获取一些启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美国的崛起(沸腾50年美国崛起三部曲)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世界经济 |
作者 | (美)弗雷德里克·L·艾伦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1900-1950,在这半个世纪里,美国这个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数次经济危机、无数次罢工运动的国家,如何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从一个拓荒之国崛起为全世界的霸主?为何在那段动荡的历史中,每个美国人都坚信未来会更好?中国又能从美国的崛起中获取怎样的经验? 阅读这本由弗雷德里克·L·艾伦编著的《美国的崛起(沸腾50年)》,我们将从中知道答案,并获取一些启示。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弗雷德里克·L·艾伦编著的《美国的崛起(沸腾50年)》。《美国的崛起(沸腾50年)》是美国崛起三部曲之第三部,它的内容提要如下: 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是一幅大变革的画卷,是一个国家走向全球权力顶峰的时期。在这期间,美国进行了一系列深刻而广泛的改革,怀着崛起的梦想、平等与民主的希望,有过动荡与挫折,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终成世界一极。 本书旨在勾画出美国在20世纪前50年所发生的那些重大的历史性变革。 目录 前言 第1章 迎接20世纪 第2章 半个世纪的对比 第3章 另一个侧面 第4章 资本主义的真谛 第5章 无所作为的政府 第6章 美国良知的反叛 第7章 批量生产的动态逻辑 第8章 汽车革命 第9章 旧秩序的余晖 第10章 大萧条的爆发 第11章 不情愿的世界强国 第12章 黑人的处境 第13章 加速,加速 第14章 更多人口,更长寿命 第15章 美国标准 第16章 新公司形式 第17章 时代精神 第18章 崛起的启示 试读章节 假如有一台准确的时光穿梭机器把你带回到1900年一座美国城镇的主街上,当你睁开双眼看着周围,相信你的第一声惊呼多半会是:“哦……天呐,到处都是马!” 街上当然到处都是马,因为在1900年,登记在册的汽车只有13824辆(而到了1950年,就有了4400万辆汽车)。当时汽车的确很少见,除非是在大城市或富裕的旅游胜地。在1900年的时候,汽车被人们当成是富豪的玩具——准确地说,还不仅仅是富豪,而且必须得是有点喜欢冒险和运动的富豪,是那些喜欢拿一台不可捉摸的、随时都可能让他们一命呜呼的机器来冒险的人。而且,就当时的道路建设来看,城市之外的地方几乎没有平整的公路,当然更没有修车场或加油站什么的,所以每一个驾驶汽车的人都必须身兼机修工的职责。毫不夸张地说,那个时候的美国大概有一半的男人和女人从未见过汽车。1899年,当威廉·艾伦·怀特(William Allen White)在堪萨斯州的恩波里亚城组织一次汽车街头展览会的时候(事实证明,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街头展览会),参展的汽车居然是通过铁路从芝加哥运来的,汽车就这样第一次横渡了密苏里河。 与汽车相比,马就是随处可见的了,它们拉着四轮马车、二马轻便马车、双轮轻便马车、出租马车、送货马车,不仅从城市的大街上来往穿梭,还出现在乡下那些没有拖拉机的农场里拉收割机。 不可否认,车马生活的景象、声音和感觉是美国普遍经验的组成部分:马蹄踏地的声音;铁质轮箍从多石路面上驶过时的剧烈颠簸;下坡路段刹车时所发出的摩擦声;马打喷嚏时人们不得不屏住呼吸;还有堆积在马车轮箍和木质轮辐上的沙土;车轮在积水的道路上滚动时所溅起的水花;野草丛生的乡村车路上留下了三道(不是两道)车辙,中间那道是马蹄踩踏留下的足迹;当马匹为减轻重负而挣脱马车并走上陡峭的山岗,便到了考验男子汉的时刻;然而对于经验不足的人来说,更严峻的考验是一个新手驾驭一匹欺软怕硬的老马。在北方的寒冬时节,雪橇铃铛的叮咚声随处可闻。在夏天的傍晚,无以数计的美国城镇绿树成荫的街道两旁,一家家的人坐在自家的前廊里,注视着镇上最精美的马车从门前驶过,那是某个家庭一次骄傲又华丽的晚间短途出游。而评论家们则热切地等待一睹银行家的快速小跑的那对骏马,或者是那位热爱运动的律师2点40分的遛马。整个城市生活最华丽的景象之一便是消防马车的出巡,由三匹飞奔的骏马拉着,沿着城市的街道疾驰而过,清脆的铃声一路叮当作响。 今天的我们很难理解,那些分布非常广泛的社群,面对完全依靠铁路和马车进行运输的情况(当时电话也十分罕见,无线电更是根本不存在),他们究竟是如何从一个地方辗转到另一个地方的。一座不在铁路沿线的小镇确实是很偏僻;而一户住在距离县城5英里之外的农民之家,自然把每周六下午套上马车、一家人进城购物看作全家了不得的大事。(而他之后出生的孙子心血来潮花上10分钟就能进城一趟,并把这事看得稀松平常。)想要到10英里开外的地方走亲访友,很可能就是一整天的远征,因为你必须给马匹休息和进食的时间。这并不奇怪,在那个年代,每个地区,每座城镇,每家农场,都比在后来的岁月里更加依赖他们本身的资源——自己的产品、社会关系和娱乐消遣。就旅行和交通而言,美国的确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 此外,与他们的子孙后代相比,当时大多数美国人还没有感觉到后来那种令人恐惧的不安全感,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这种不安全感来自各种超出其个人认知的力量对他们的压迫——经济的、政治的、国际的。对于生活在熟悉的邻居和熟悉的事物当中的他们来说,个人和家庭,以及老乡,跟他们大致属于同一种类型,持有他们可以理解的想法。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比起往后那些年里似乎更有可能取决于他自己视野之内的力量和事件。和儿孙们不同,他们很少感觉到自己的命运(事实上还有他的性命)和华盛顿、柏林或莫斯科有什么关系,更不明白这些政客为了某些他无法理解的理由而做出的某个决定。诚然,他们透过家用马车所看到的那个世界,可能未必友好,但至少其中大多数东西看上去是真实的,并且是可以理解的。 P5-7 序言 这本书旨在勾画出美国在20世纪前50年所发生的那些重大的历史性变革。 任何一个作者,只要选定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势必就会有一幅巨大的画布呈现在他的面前,此时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图景可以画上去。最简单的做法是仿照老式历史教科书的样子,重点描绘从麦金莱到杜鲁门时期美国的政治变革。你也可以着墨凸显1900年前后美国在外交事务上的立场与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不得不颇为吃力地扮演那种笨重角色之间的差异。你还可以聚焦在美国的艺术、音乐、文学或文化领域,或者索性把这些全都囊括其中;又或者着眼于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所取得的着实令人难以置信的发展;当然还可以关注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你也可以专注于研究清教主义的式微、家庭纽带的松懈、父母权威的衰减、离婚率的上升以及女性在经济、社会和政治上逐渐获得的解放。你甚至可以主要处理美国人在理解人性和神性的思想上所发生的变化,分析组织化宗教为何丧失了声望,讨论战争和关于战争的谣言导致我们生活中那种忧惧交加的心境,以及美国人在一个充满绝望感和不稳定世界上对内心安宁的热切探寻。 如果以上都不是你想要架构的框架,那再换个思路,你也可以集中关注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人生活的品格和质量由于各种原因所发生的改变,这些原因可能会被大家看成经济制度的民主化,或者说是资本主义为民主制度所做的调整;你还可以把焦点集中于高速发展、快速扩张的工商业活动,然后结合一连串五花八门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力量,看看它们是如何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标准,以及随之而改变的普通美国人的思考方式,还有他的公民身份。 现在,我决定选择这后一种主题作为本书的核心,因为在我看来,它才是重中之重。毕竟,正是这些内容构成了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故事。而且,我的这一选择还有另一个原因:我相信,我正试图描写的这些变革,迄今为止都没有得到非常广泛的理解。 是的,不仅在国内,国外也没有理解我们这些变革,关于这一点已经被再三证明。比方说,当维辛斯基、葛罗米柯或马里克严厉指责美国,义正言辞地说出华盛顿是“华尔街的走狗”时,他们所指责的其实是1900年的美国(虽然这么说有点言过其实),而非现在的美国。如果说,他们所说的那些话在欧洲很多非共产主义者中有些影响的话,至少在部分程度上是因为很多欧洲人长期所接受的对美国的认识早就过时了,当然也还因为他们(以及其他欧洲人)都知道商业和商人在美国的重要性,所以就想当然地认为今天的美国人跟一两代人之前没什么不同,而且行为也跟欧洲的商业和商人一样。事实上,普通欧洲人内心那些对美国固化的想象,与今天真实的美国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多么令人悲哀。 我们再转回头看看国内的情形,不得不承认,美国商业制度及美国人生活中所发生的变革甚至也不被国内大多数人所理解。也就是说,我们自身的观念往往也存在着严重过时的悲哀,尤其是在我们参与争论的时候。当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决定代表“自由企业”说几句话时,你会突然意识到,他心目中“自由企业”的形象,看上去似乎更像是旧时的乡村小店,而不是他实际上管理的那个已经把连锁店布满全国各地、互相协调的庞大机构。当我们的劳工领袖为了鼓励激进分子并攻击背后的敌人,决定公开向管理层和股东发难,指责他们“贪图利润”,唤醒那些“身陷困境的工人”时,你会看到他还从抽屉里扯出了一张陈旧不堪的蜡纸,那多半是1920年左右刻写的。我们所有人都要扪心自问一下,当我们听到类似“美国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短语时,第一时间在我们心目中浮现出来的,很可能还是我们儿时成长过程中的某种美国记忆。而随着我们的岁数变大,我们内心的这幅精神图景也就越发模糊,越来越混乱。因此,我们现在来勾画一下自这些幻象形成以来所发生的那些变革,或许多少有点好处。 我打算讲述的这个故事包含一些灰暗的阴影,有些阴影直到今天也依然黑暗。这显然不是升到天堂的故事。我们甚至都还不能肯定,我们是否已经学会了如何避免经济危机,更不用说军事危机了。然而总体上,我认为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故事。在这个充满焦虑的时代,我们至少能从回忆中得到一丝满足,让我们认识到有的人一直留恋的美好往昔其实并不那么美好;尽管处处有悲观主义者的悲叹哀鸣,让我们坚信我们生活在一个进步的时代;尽管国际的天空上不时乌云密布、风雨飘摇,让我们虔诚地相信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