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怀斯·鲍尔运用大量历史素材,以富有韵律的优美文字,简洁清晰地描绘了人类由古至今的画面,带领孩子们遨游古代非洲、亚洲、欧洲、美洲……《世界的故事》是一套适合家庭朗读的优秀读物,让家长与孩子共享阅读的乐趣;也是一套适合小学高年级以上的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带领他们由此步入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
在本册《世界的故事(Ⅳ近现代史从维多利亚时代到苏联解体)》中,你将了解到,水晶宫在哪里?“欧洲的病人”是谁?牛油是如何引发革命的?美国的五十个州是怎么形成的?印度与巴基斯坦是如何分成两个国家的?为什么中东地区一有问题美国就能派兵干预?
作者苏珊·怀斯·鲍尔用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世界史的发展像讲故事那样娓娓道来。《世界的故事(Ⅳ近现代史从维多利亚时代到苏联解体)》是近现代史,基本涵盖了从1850年到2000年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讲述了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中东、东南亚到非洲、美洲发生的一系列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一战、二战的爆发,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苏联的瓦解,还有因这些重大转折而引发的连锁事件,比如一战后英美国家的妇女有了投票权,二战后的德国、朝鲜、越南被一分为二等等。
这本书适合高年级的学生阅读,也是亲子阅读的绝佳历史读物。
第一章 不列颠帝国
维多利亚时期
英国进入了夏季。太阳烘烤着满是煤灰的屋顶以及乱糟糟的街道。泰晤士河在晨光中闪闪发光。在市中心的一块绿地上,有一个巨大的玻璃盒子,看上去就像是在草地上放了一个闪光的玩具。
在这个盒子的玻璃屋顶下,一支军队正在练兵,他们的脚步有节奏地踩在草地上。最年轻的士兵紧张地抬头望着玻璃屋顶。
“它随时都可能碎掉!”他偷偷地对前面的士兵说。
“肃静!”长官命令道:“向左转!向右转!向左,向右,向左转!跺脚!一直走,直到头顶上的玻璃掉下来!”
年轻的士兵耸着肩膀,走得更卖力了。屋顶摇动了,但是玻璃墙依然牢固地挺立着。最终,长官命令他们立定。他们已经训练了一个小时,但没能把这个玻璃房子给震垮。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一定会高兴的。
维多利亚是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女王,她的国家分为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和威尔士这四个部分。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计划在一年之内邀请全世界人民都来英国首都伦敦看一场盛会:万国工业博览会。世界各国代表将带上他们的发明、机器和商品来参加此次盛会。但是要举办这么大一个展览,首先得建造一个巨大的场馆。
阿尔伯特亲王已经了解了245种不同的建造计划,但是这些计划全被他否定了。最后,他发现了最完美的展览馆:一个建造在一百万平方英寸草地上的玻璃房子,用几千根铁柱和横梁来支撑。这座玻璃房子是由一个名叫约瑟夫·帕克斯顿的人设计的,他以前是一名园丁,在建造温室方面经验丰富。这座房子比英国任何一座房子都大,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块宝石一样闪闪发光。
但是当伦敦人民听说要建造这么大一座玻璃房子的时候,他们表示反对。如果众人在玻璃屋顶下走动,他们的脚步所引起的震动可能会震碎这座玻璃房子。一旦惨剧发生,没有人能够从中逃生。
于是帕克斯顿建造了一个缩小版的玻璃房子,让一群军人在里面走跳。这个玻璃房子岿然不动。于是建造大型温室的计划被推进了。
时间不等人。还有九个月的时间,万国博览会就要召开了。英国的每个玻璃工人都被叫去帮忙。几千片玻璃,几百片铁条和铁柱被运到了伦敦中心的海德公园绿地。这些铁和玻璃被组装成了一个巨大的温室,占地十九英亩,相当于十七个足球场那么大。温室上面建造了一个巨大的圆顶,大到公园里高大的榆树刚好卡到这座建筑。众人拾柴火焰高,水晶宫终于建好了。
世界各国送来了一万三千件不同的展品。俄罗斯人带来了花瓶和帽子,奥地利人带来了家具,美国人带来了农具,普鲁士人带来了华丽的衣服和刺绣品,法国人带来了精美的布料和武器,瑞士人带来了表。除此以外,还有雕塑、绘画、与原物一样大小的铅矿、第一个巨型恐龙模型,刚刚在亚述古国发现的楔形文字碑,还有一个几百英尺高的喷泉。
1851年5月1日,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坐着马车来到了万国博览会的开幕式。水晶宫在太阳下闪着光,屋顶上彩旗飘扬。女王走进中央大厅的时候,阳光穿过玻璃墙面照亮了她的面容。此时,一支大型合唱团开始演唱《哈利路亚》。
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走进水晶宫,一路欣赏着来自世界各国的美丽服装、家具和发明创造。维多利亚女王在她的日记中写道:“当我们看到灿烂辉煌的印度披巾和薄纱,迷人的土耳其丝绸,装饰精美的美国博伊刀,我们都舍不得移开自己的脚步了。”
但是使阿尔伯特和维多利亚最高兴的还是看到来自英国各地的展品。这时英国在全世界都拥有殖民地。澳大利亚殖民地送来了用棕榈树叶子制成的帽子;新西兰殖民地送来了木雕;英国人在印度经营的工厂送来了美丽的丝绸与棉花;加拿大殖民地送来了新式的消防车。水晶宫里还展出了许多英国机器:大型的蒸汽机,潜水钟,蒸汽船模型,起重机,水泵,犁,收割机,还有大厦和桥梁的建筑模型。这些都使人赞叹不已。
举办万国博览会的真正目的是向全世界展示英国的整体实力。英国只不过是欧洲一个小小的岛国,但是英国人却统治着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以及世界上许多其他地方。维多利亚女王的帝国如此之庞大,以至于英国人都说英国是“日不落帝国”。不管太阳照到哪里,英国人所管辖的土地总是有阳光的。
英国的殖民地为英国提供煤炭、丝绸、皮草等其他货物。但是英国人并不是为了金钱才扩展国土的。他们觉得如果他们能够控制一个地方,就能够帮助这个地方发展。英国人塞西尔·罗德斯写道:“我们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我们控制的地方越多,对整个人类发展的帮助就越大。”
万国博览会把这一意图表现得很明显。整个水晶宫只有一半是给其他国家展览的。另外一半则全都是英国的东西。这次展览想要让来水晶宫参观的六百万名游客们感受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全加起来,才能和英国匹敌。英国的历史学家、作家托马斯·巴宾顿·麦考利说:“万国博览会太了不起了,就连凯撒大帝也从未办过如此辉煌的展览。”英国的国王和女王们就像凯撒大帝一样,把他们的法律、文化和语言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然而古罗马帝国并不是长盛不衰的,英国人马上就要开始捍卫他们的土地了。 P1-5
四卷本的《世界的故事》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也可以供家长朗读给孩子们听。前三卷的难度是逐渐提高的。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自己读,第一卷比较适合1-4年级的学生;第二卷比较适合2-5年级的学生;第三卷比较适合3-6年级的学生,第四卷比较适合4-8年级的学生。
前三卷涵盖了从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1850年的历史,一个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们都能阅读。这样如果一年级的孩子有一个三年级的姐姐,那么他就能读第二册了。
我不建议四年级以下的学生来阅读第四册。20世纪的历史事件与现代国家的疆域密切相关,我讲述了这些国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含了一些暴力情节。我是—个学者、作家、历史学家,也是—个母亲,我的孩子最小的四岁,最大的刚开始上高中。因此我尽量把故事讲得通俗易懂一些,以便于孩子们理解。因此,第四卷不像前面三卷那么具有启蒙性。我总是想把历史讲得像故事一样,给历史事件着上颜色,理出故事的线索。但是在这一卷中,我讲述了更多的事实,历史也没那么戏剧化了。20世纪的历史事件,例如原子弹轰炸广岛,斯大林的“大清洗”,仅仅列出这两项,就已经足够戏剧化了。如果我再给它们加上故事的色彩,就是画蛇添足了。
尽管第四卷的历史比较暴力,家长还是应该讲给孩子们听。四年级的孩子会从广播里、电视里以及与大人的谈话中听到这些消息。他会听到“恐怖主义”,并感受到成人世界的焦虑。四年级或者五年级的孩子对世界上所发生的事隋已经有一些模糊的概念了,应该让他们慢慢学会去理解。今天世界的格局并不是随机形成的,它的固定模式是经过了一系列历史事件后才形成的。如果不让孩子去理解这一切,那么孩子就会对看上去随机发生的战争、动荡和暴力感到害怕。 在这本书里,暴力并不是随机的。暴力的确令人惊恐,但并不是随机产生的。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看到历史的一再重复:一个人,或者一群人通过起义、革命或者夺权来抵制不公正的现实。但是当革命者夺权之后,他们就变成了建设者,过去的受害者变成了暴君,自由战士变成了独裁者。在前一个十年,追求平等的人掌了权;后一个十年,又有人起来反对他。历史就像是一次次轮回。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回味前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话。他在前苏联的劳改所里待了整整十一年。被捕入狱之后,他才意识到革命并没有终结压迫。索尔仁尼琴说:“年轻的时候我陶醉在成功的幻觉之中,以为自己是永远正确的,因此我变得冷酷无情。在权力的放纵下,我成了一个杀手,一个暴君。躺在监狱里的烂稻草上的时候,我才第一次有了向善的念头。即使是圣人,他的心中也偶尔会有邪恶的想法。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渐渐理解世界上所有宗教的真理:它们在与人心中的恶作斗争。
革命浪潮起起落落,但是下一批秩序建造者并未完全克服他们心中的邪恶。20世纪的历史于是不断地重复着。—批人推翻了暴君,但是他们很快又被自己灵魂中的邪恶所战胜了。
对一场战争的伤亡人数、军队的规模、签订和约的时间等与准确性相关的问题上,历史学家们各持己见。因为这是一本写给小孩子看的书,我决定(简直是专断地)使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数据。
对于阿拉伯人和中国人的名字,并没有一种音译法被普遍接受。我决定使用拼音系统,除了一些习以为常的用法(例如用“Manchuria”,而不用“Dongbei”)。在其他的语言中,我使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名字。 苏珊·怀斯·鲍尔
美国弗吉尼亚州查尔斯市
2005年3月
世界的历史介绍到20世纪末,而不是21世纪,最后一章讲述了1994年发生的事情。
2001年9月11日,两架美国飞机被恐怖分子所劫持,撞上了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第三架飞机撞上了五角大楼。第四架飞机本来是要去华盛顿的,降落到了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块田地里。
我没有讲述2001年的历史,因为我还不知道“911事件”在历史中的地位。当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911事件”所导致的战争依然在持续着。把我们拉入这场战争的政府依然在当权。战后重建工作刚刚开始。这是最近所发生的事件,并不是历史。这些行为现在还不能对其进行评价和解释。我们虽然可以解释二战,但是越南战争在许多方面都很难理解。因此我没有写到2001年(或者更晚),我试图为现下的各种纷争提供历史背景。如果我们可以理解这些纷争的背景,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纷争的本质。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了解和认识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已经成为对国人最基本的要求。世界历史是认识世界的一扇窗。《世界的故事》通过一个个历史故事,讲述了自古至今、遍及全球的历史,文明的兴衰、王朝的更替、战争与革命、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与危机、人类日常生活方式的变迁,尽在其中。全书不仅对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历史进程娓娓道来,而且将各民族、各地区历史的发展互动阐释得清楚明晰。作者以生动、优美的笔触,讲述了几千年人类历史的变迁,看似枯燥的历史在作者笔下变得生动活泼,读来轻松愉快,耳目一新。本书是写给美国的中小学生看的,但对于我国的成年人来说,也是极为难得的世界历史普及读本。
——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董经胜
或许因阅读对象的特别,这套写给孩子的历史书有着当下史学类著作所欠缺的几个特点。其一,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在想象的飞毯旅行时刻,在真实的手指划过地图瞬间,读者都有身临其境之感。其二,它将历史还原成故事。不同于当下史学的分析流表达,本书的历史以一个个的故事来呈现。曾经发生过的历史,时间长河中流淌的传说,本书作者塑造的大小历史人物的活动。此三类故事建构起本书非分析为主导的历史叙事方式。其三,有趣还在有用之上。趣味的历史而非功用的历史,是本书讲给孩子的世界的故事。习惯于读史明智以史为鉴的成人们,不妨以孩子的童真和童趣来翻翻它。
——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黄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