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有此理”丛书收录了包括邵燕祥、柳萌、鄢烈山、朱铁志诸先生在内的读者熟知的杂文大家。他们的杂文共同点,起码有这四个夫字:“岂有此理!”笔伐政界、学界、文化界……岂有此理之人、岂有此理之事,不管是多么形形色色、光怪陆离,有着怎样闪光的头衔、动听的言辞、华丽的外衣,都让其显示出本来面目:或狰,或伪,或脏,或丑。
朱铁志编写的《文心雕虫》则为“岂有此理”丛书之一,具体内容包括《不做贫穷的富人》《别让空中课堂停在空中》《说“门”论“道”》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心雕虫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朱铁志 |
出版社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岂有此理”丛书收录了包括邵燕祥、柳萌、鄢烈山、朱铁志诸先生在内的读者熟知的杂文大家。他们的杂文共同点,起码有这四个夫字:“岂有此理!”笔伐政界、学界、文化界……岂有此理之人、岂有此理之事,不管是多么形形色色、光怪陆离,有着怎样闪光的头衔、动听的言辞、华丽的外衣,都让其显示出本来面目:或狰,或伪,或脏,或丑。 朱铁志编写的《文心雕虫》则为“岂有此理”丛书之一,具体内容包括《不做贫穷的富人》《别让空中课堂停在空中》《说“门”论“道”》等。 内容推荐 《文心雕虫》是由朱铁志编写,《文心雕虫》共分2个章节,旨在让形形色色、光怪陆离,有着怎样闪光的头衔、动听的言辞、华丽的外衣都显示出本来面目。具体内容包括《不做贫穷的富人》《别让空中课堂停在空中》《说“门”论“道”》等。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岂有此理文丛”序/王春瑜 沙滩断想 慢下来 不做贫穷的富人 从学术腐败看如今的学术生态 京城居,大不易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说“意见领袖”和“网络推手” 续总理,说尊严 直呼其名是一种很高的礼遇 致良知 别让空中课堂停在空中 从所谓“国学热”看文化的传承 国内标准不该低于出口标准 何谓“礼金” 话说“奶爸” 酒之惑 “强悍而脆弱的大国” 抢救我们的汉字 说“门”论“道” “为外宾演唱” “帮助妻子分担家务” “文明传承”三说 在“雷死牛”的背后 自觉与民意接轨 把住入口不失为上策 草料与黄金的哲学思考 行贿者对“三光书记”的人格认定 《无极》:一部无聊之极的失败之作 中国一大怪:优秀影片热在外 警惕意识形态过敏 你没年轻过吗 乒乓启示录 “舟”“水”辩证 “国奥队”打架后思录 话说“作秀” 是非曲直岂容模糊 “为”与“位”的辩证法 要劳模,不要“过劳模” 天价以外…… 听谁的 眼前杂文 思想解放的先声——《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卷(1976~2000)》序言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1998年中国最佳杂文》序言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1999年中国最佳杂文》序言 秋野拾穗——《2001年中国最佳杂文》序言 雅典的牛虻——《2002年中国最佳杂文》序言 我为什么写小人物系列杂文——《浮世杂绘一小人物系列杂文》后记 我的杂文观——《精神的归宿》自序 我的自白——《拯救自我》自序 我思故我在——《你以为你是谁》自序 时评的兴盛和杂文的式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看李下的杂文创作 亦文亦商杨学武 为思想挑选一件合身的衣裳——序梅桑榆著《生命的账单》 借红楼佳醪,浇心中块垒——序安立志著《红外解梦录》 领导干部不妨写_点杂文——读张保振同志的生活哲学札记 为文不作媚时语——序沈栖著《思想者自白》 怀念牧惠先生 怀念陈泽群先生 这个可爱的老头儿——杂忆何满子先生 后记 试读章节 《不做贫穷的富人》 看了秦晓鹰同志的“永远不做奢华大国”的文章,引发很多感慨。艰苦朴素、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祖祖辈辈秉持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在纷争与战乱中赖以生生不息的传家宝。而今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说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而且富起来了。于是乎,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出手阔绰的中国人,在种种国际会议上,开始有人质疑中国是否还是发展中国家。 这样的现实让我矛盾:一方面,中国开始摆脱贫穷和匮乏,不仅在世界政治舞台崭露头角,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敢于担当,敢于应对,树立了负责任大国形象;另一方面,中国人开始以自己的方式走向世界,为萧条的世界经济注入一针强心剂,显示了普通中国人的购买力。所有这些,都使我感到从未有过的骄傲和自豪。但这种骄傲和自豪是谨慎而有限的。原因很简单: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还很低,我们的综合国力还不强,我们与真正的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我们没有任何资格和理由盲目乐观。未富固然不能先奢,就是将来有一天真的富甲天下,依然不能奢靡、奢侈、奢华,这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走向富裕的起点,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重提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光荣传统,必须学会正确处理节俭生活与勤劳致富、正当消费与奢侈浮华、热心慈善与摆阔斗富的内在关系。以一种成熟理性的生活态度对待自己、对待世界。对于外界那种过高评价中国成就,过度渲染中国实力,过分夸大中国作用,过于强调中国责任的说法,必须时刻保持头脑清醒。 艰苦朴素、勤俭持家,是我们的国情决定的必然选择。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对国情的基本判断,考虑所有问题,都离不开这个基本判断。一个地大物“薄”,一个人口众多,是这个基本国情的主要特征。资源匮乏使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捉襟见肘,人口众多作为一个巨大的分母,足以消解发展成就、放大发展困难。在不断开发新技术、新能源,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只能量米下锅,量入而出,在“节流”上下工夫。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而不是大手大脚、肆意挥霍的败家子作风。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均收入居世界百位之后的所谓发展中大国,奢侈品消费居然“荣膺”世界第二,甚至大有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的趋势,决不是我们的光荣,而是一种令人汗颜的耻辱。 艰苦朴素、勤俭持家是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上所述,我们的家底很薄,经不起折腾和挥霍。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又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靠什么?只能靠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只有每个人少用一滴水、一度电、一分钱,我们这个社会才能将有限的资源最大化、有限的时间最长化,不仅过好当下的生活,也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留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财富。这也就是为什么任何个人不能以“我有钱,我愿意怎么花就怎么花”为由任意挥霍、践踏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原因。就算你有钱,你是勤劳致富,但这个世界、这个地球就这么大,资源就这么多,有些资源一旦消失就永远不可再生,那么你就更没有资格以拥有个人财富为由消耗群体有限资源,否则就是对这个世界的一种犯罪。一个个人不能这样做,任何大国同样不能这样做。 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必须从遏制公款消费、反对形式主义做起。恕我直言,在当今中国,最大的浪费、最豪奢的消费、最令人瞠目的奢华不在个体消费,不在几个出国大款肤浅的摆阔斗富,而在公款消费,在各种名义的形式主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之中。其中的浪费和腐败大家耳熟能详、见怪不怪,不需我在此烦琐论证,每个生活在当代的中国人心中都有一本账。由此引发的奢靡之风影响极坏,不仅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腐化社会风气,毒化青少年心灵,是最大的腐蚀剂。此风不除,倡导发扬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光荣传统,就会沦为笑谈,令人不以为然。 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必须成为整个社会的健康导向,成为每个人的自觉选择。如今的中国社会,似乎大有一点笑贫不笑娼的变态味道。人人争说财富,个个热衷炒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早已成为过气的老调。而在消费的名义下驾香车,住豪宅,挥金如土,左拥右抱,才是“成功人士”的物化标志,才是当代英雄应有的派头。问题在于,在城市奢华的背后,在所谓“成功人士”神奇的背后,谁看见依然处在半原始状态的中国农村?谁看见依然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兄弟?谁看见挣扎在城市边缘建好高楼却永远买不起房子的民工?不仅如此,对于那些虽然温饱但不敢得病的市民,对于那些只要有孩子上学就必须省吃俭用的父母,对于那些依靠三代收入才能勉强交上首付的所谓有房一族,对于稍不留神就沦为卡奴的中低收入者,中国是一个可以随便奢靡、奢侈、奢华的所在吗?一想到那些苦难的同胞就不禁使我们感到沉重和辛酸,我们还能心安理得地做一个贫穷的富人,做一个只顾自己挥霍享乐,从不关心他人疾苦的个人主义者吗? 在外国朋友眼中,中国是一个整体。一位对中国不无好感的朋友曾经说过:“北京、上海像欧洲,中国农村像非洲。”我以为,把全中国都看成北京、上海,不是恶意的夸大,就是极度的无知;而把全中国都看成非洲,不仅仅是无知。不管怎样,我不希望少数人基于过分自卑和虚荣基础上的奢华消费被误解为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我不希望我们自己的媒体过分渲染少数人所谓的财富故事;我不希望盲目攀比、非理性消费成为商品时代的价值取向,成为左右我们这个社会的病态选择。 请记住梭罗的忠告吧:“‘需要’其实很少很少,‘欲望’实在很多很多。”让我们努力分清二者的界限,以谦卑朴素的生活态度面对自然,面对社会,面对人生。 (原载《学习时报》2010年1月11日) P6-8 序言 岂有此理!我相信,从鲁迅到当代的杂文家,他们的绝大多数杂文,都是怀着“岂有此理”的愤懑,伏案疾书,掷出杂文的匕首或投枪的。说来有趣,“古月照今尘”,三百多年、二百多年前的文坛前辈们,早已举起“岂有此理”的武器。 说来更有趣的是,八十多年前,吴稚晖老先生在小书摊上看见了一部小书,从中得到了写文章的诀窍,喜不自胜,跟朋友说,这小书名叫《岂有此理》,开场两句便是“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这话传到钱玄同先生的耳朵里,大感兴趣,连忙到书摊上买部《岂有此理》来看,开场并没有那两句,又买来《更岂有此理》来看,更没有那两句,他废然浩叹日:“此吴老丈造谣言也!”(刘半农:《重印<何典>序》。)其实,吴老先生并未造谣,只是记错了书名,应当是《何典》。这部康熙年间上海作家张南庄写的鬼小说第一回《五脏庙活鬼求儿;三家村死人出世》,开头有《如梦令》,词日:“不会谈天说地,不喜咬文嚼字。一味臭喷蛆,且向人前捣鬼。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康熙年间,钦定的主导思想是程朱理学,倡导毫无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儒生们满口天理、堪舆之学,也就是“谈天说地”;皓首穷经,考证草木虫鱼的考据学风行学界,堪称“咬文嚼字”之学。张南庄把这些视为狗屎不如,全是放屁,以鬼世界的阴间喻现实世界的人间,对“岂有此理”之事,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成了文坛奇书。这对文字狱横行的康熙王朝,无疑是严重的挑战。 再说《岂有此理》这本书,虽然没有《何典》开头那二句惊世骇俗的话,但也是一部奇书。书分“天下岂有此理”“正义岂有此理”“历史岂有此理”“人生岂有此理”“金钱岂有此理”“文人岂有此理”“美味岂有此理”“夫妻岂有此理”“女人岂有此理”“官吏岂有此理”“文化岂有此理”十一章。从逻辑上说,我们今天完全可以批评它“岂有此理”,未免杂乱无章。但全书有不少离经叛道之论,作者空空主人,在文字狱空前、知识分子头上罩着弥天恐怖黑网的乾隆时代,竞写出这部充满杂文气息的书来,不能不让人佩服他的胆识。虽然他的书一直被清王朝列为禁书,但生前他并未被捕,让吃饭的家伙搬家,够侥幸的了。 列入本文丛的杂文家邵燕祥、柳萌、鄢烈山、朱铁志诸先生,是读者熟知的杂文大家。虽然各人的风格并不相向,燕祥先生更以思想深刻名世,他的这本杂文集《南磨房行走》,书名就俨然是一篇杂文。如果要指出他们的杂文共同点,起码有这四个夫字:“岂有此理!”笔伐政界、学界、文化界……岂有此理之人、岂有此理之事,不管是多么形形色色、光怪陆离,有着怎样闪光的头衔、动听的言辞、华丽的外衣,都让其显示出本来面目:或狰,或伪,或脏,或丑。 我不敢说这些杂文篇篇都是传世之作,字字都掷地作金石声,像余某人自我标榜的那样,“我等不及了”,但有一点我敢肯定:北方文艺出版社精心出版的这套文丛,都是杂文家们呕心沥血之作,如果读者竞不屑一顾,那肯定也是“岂有此理”! 2010年8月24日上午于牛屋南窗下 后记 本书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沙滩断想”,是我2005年以来未收入任何杂文集的作品;第二部分“眼前杂文”,是我为1998年以来主编的各类杂文选集撰写的序言、应邀为部分文友的集子撰写的序言,以及部分杂文评论。前者可以看出我这一阶段的杂文创作情况,后者能够集中反映我对杂文的基本看法。 要说的都在文章中说了,这里无再赘言。。 感谢王春瑜老师多年来的教诲和提携。由于公务越来越忙,对时间抓得也不够紧,王老师对我“应该系统读史”的叮嘱,至今未能有效实施,心中是有一份愧疚的。 感谢北方文艺出版社,特别是感谢宋玉成社长能够接受拙著。我很清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出版杂文集不仅需要见识,而且需要承担政治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我对此心怀敬意。 一家之言,难免错漏,诚恳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朱铁志 2010年5月24日于北京沙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