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了更多的视觉冲击。尤其是一些反映古代战争类的电影中,这种兵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冷兵器主要有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爪、镗、棍、槊、棒、拐子、流星等,本书对此类兵器的概况、历史渊源、功用与特色、种类、名器一览、名人与器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描述,让读者对各种兵器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火药的出现加速了火器的诞生。自从第一支原始火枪问世以后,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又升起了弥漫的硝烟,传来了火器的爆炸声。火器的使用,使古代战争发生了质的变化。古代火器主要有火枪、火炮、炸弹、火箭等,书中从横向和纵向等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描述,力求将每种火器逐个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国之大事,在于祀与戎”,早在3000多年前,商王朝就已经把征战和祭祀天地祖先相提并论,回顾历史每一个朝代的更替往往是通过战争来完成的。所以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重对兵器的生产和研制,还设置专门的机构管理,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都用到兵器的生产和研制上。新石器时代的玉、石兵器:夏、商、周、春秋时代的青铜兵器:战国时期产生、秦汉发展起来的钢铁兵器,都称得上是当时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了解、认识古代兵器,不但可以探讨古代战争,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研究古代社会、古代的科学技术。从古至今有许多兵器,特别是贵族首领的兵器,通常都是镶金嵌玉,镌铸铭文,装饰华美,都是不可多见的艺术珍品。
本书旨在使广大兵器爱好者对古代兵器有更为深入的了解,相信读完此书后,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第十八章 铠甲
一、铠甲的概述
铠甲是在战争中用来防护身体免受损伤的装备。
二、铠甲的历史渊源
相传铠甲是蚩尤发明的,其材质是一种用皮革制成的皮甲。这虽然是神话,却说出了铠甲最初使用的材料是皮革。
商周时期,人们已将原始的整片皮甲改制成可以部分活动的皮甲,即按照护体部位的不同,将皮革裁制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皮革片,并把两层或多层的皮革片合在一起,并且在表面涂漆,制成坚固、耐用的甲片,然后在片上穿孔,用绳编联成甲。
战国后期,钢铁兵器逐渐用于实战,促使防护装具发生变革,铁铠开始出现。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铠甲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铁甲。
秦代军队的防护装具可以从秦俑坑出土武士俑上知其概貌。秦始皇兵马佣坑出土的兵马俑所穿的铠甲有多种类型,根据铠甲的不同材料、大小以及防护位置的不同可分将官使用的铠甲、士卒使用的铠甲。根据兵种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步兵铠甲、射手铠甲、御手铠甲等。由此可知,秦代的铠甲从种类到结构,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
汉朝,铁铠逐渐取代了皮甲。西汉时期的铁铠经历了由粗至精的发展过程。西汉军队的防护装具中,铁铠分以较大的长方形甲片编缀的札甲和用较小甲片编缀的鱼鳞甲两大类,还有一种是用这两种甲片混合编缀的。杨家湾武士俑所披的铠多为札甲,编缀后作前后两片,用丝绦系挂于身上,可遮护胸腹和后背,有的再加覆披膊以遮护肩部。札甲的甲片可长达20厘米,披挂起来行动较不方便。为了活动便捷,甲下缘保护腰胯的部分以及披膊采用了更小的舌形甲片编缀,在形制和性能上前进了一步。西汉以后,甲片的形制和编制方法变化不大。随着钢铁加工技术的提高,铠甲的精坚程度日益提高,类型也日趋增多,并且防护身躯的部位逐渐加大,功能日趋完备。到三国时已出现了一些新型铠甲。在曹植的《先帝赐臣铠表》中,列有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环锁铠和马铠等。
南北朝时期,随着重甲骑兵的发展,适于骑兵装备的两当铠极为盛行。这种铠甲无袖,前后的胸甲和背甲由背带连接在一起,非常适用于骑兵作战。明光铠也是南北朝末期到唐代的代表性铠甲。据说,北周将军蔡裕身穿明光铠,在战场上刀枪不入,如入无人之境。足可见明光铠的坚硬程度。
到了唐代前后,出现了把几层皮革重叠起来使用的新型铠甲,这种铠甲一直沿用到17世纪,成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铠甲。
北宋时期的铠甲是用金属甲钉把几层皮革装钉在一起的铠甲。不但外观漂亮,而且防护能力较强。北宋初年,南北作坊制造了大量的铠甲,有涂金脊铁甲、素甲、浑铜甲、墨漆皮甲、铁身皮副甲、金钱朱漆皮马具装、铁钢朱漆皮甲具装等。甲胄的质料有铁、皮、纸三种,铁铠最为贵重。北宋步兵使用的叫“步人甲”,甲身是一整片,由十二列小长方形甲片组成,上面是保护胸、背的部分,用带子从肩上系连,腰部又用带子向前束扎,下垂左右两片膝裙。身甲上缀披膊,在颈背后联成一体,用带子结系在颈下。头部兜鍪是圆形的覆钵状,后面垂缀着较长的颊项,顶上中央插着三朵漂亮的缨球。北宋初年宋军的马甲有皮质和铁质两种,到北宋中期则主要使用皮质的马甲。马甲结构合理而完整,包括面帘、鸡颈、荡胸、马身甲和搭后五部分,披在战马身上,可有效地护住战马的头、颈和躯干,只有眼睛、嘴、耳朵、四肢和尾巴露在外面。这种皮马甲一般要涂漆,最初涂黑色,以后逐渐改成了朱红色。
绵甲最初见于唐代,其外形酷似衣服,是以绢作料的铠甲。其中,又有白布甲、黑布甲、布背甲多种。这些铠甲,都在绢布上镶嵌有铁制的甲片。这种铠甲一直沿用到清代。 三、铠甲的功用与特色
皮革铠甲的使用年代久远,即使后来出现了金属铠甲,但是由于皮甲轻便、价廉,所以仍被普遍使用。
春秋战国时代的铠甲把大块甲皮用皮条缝缀在一起,是一种防护力很强的铠甲。为提高防护能力,用多层皮革连缀而成,这就是合甲。表面涂漆,以增加耐久性。
筒袖铠甲是三国时代到南北朝初期普遍使用的一种铠甲。这种铠甲均由鳞状甲片重叠连缀而成,带袖,能保护上臂和腋下等要害部位。
柄裆甲是流行于南北朝时代的一种铠甲,多用于骑兵。柄裆甲分为以保护身体前面的胸甲和保护后背的背甲两部分,均用铁甲片连缀而成,带衣边,由革制背带连接,穿时用腰带固定。层层搭叠起来的铁甲片,具有很强的防护力。
明光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胸背甲上有一个称做“护心镜”的椭圆形金属板。这大大提高了胸部和背部的防护力。明光铠的名称就是由光亮如镜的护心镜得来的。明光铠防护范围大,防护力远在衲裆甲之上,主要用于步兵和骑兵。
四、铠甲的种类
铠甲的种类繁多,历朝历代铠甲所使用的材料和用途各不相同。比如秦代的步兵铠甲、将军铠甲、骑兵铠甲等,三国时代的筒袖铠甲,南北朝时期的明光铠甲等等。
五、古代名铠甲一览
绵甲:在坚厚的绵或绢的布料上镶嵌有铁片,并用铜钉铆固的一种铠甲。看上去,就像身披一件绵大衣,坚厚硬挺。
锁子甲:由许多铁锁片拴紧而成的一种铠甲。此甲铁索片的大小和硬币差不多,把诸多铁锁片密集拴紧在一起的锁子甲,对冷兵器有一定的防护能力。虽然有孔,却可达到“刀枪不入,箭矢不透”之功效。
藤甲:一种由经过特殊处理的藤编成的铠甲,对冷兵器有很强的防护力。和金属铠甲相比,具有重量轻、透气性强等特点。
纸甲:以纸和布(绢、木绵)为材料制作而成的铠甲。纸甲的表面以娟布或纸造成,为防御箭、鸟铳伤害,以3厘米厚的纸和挂裹,用以增加防护力。
将军铠甲:是专门为指挥官制作的的特殊铠甲。甲片用皮条缀合,用布镶边,挂裹。
步兵铠甲:主要用于保护肩部和上半身的铠甲。秦军中的多数甲士都穿这种铠甲。
战车士兵铠甲:是驭手穿用的铠甲。由于驭手主驾车,所以穿用的铠甲以袖长、防御范围大为特点。
骑兵铠甲:是一种便于骑马的轻装铠甲,无袖,只保护上半身。以方便活动为特点。
P134-139
在祖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兵器积累下一部璀璨夺目的史册,一页页都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一篇篇都在诉说着刀枪剑戟、金戈铁马的赫赫战绩。当你置身其中便会耳边犹闻“万鼓雷般地,千旗人生风”;眼前犹现“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的情景。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岁月里,中国古代兵器经历了原始兵器、青铜兵器、钢铁兵器、古代火器几个时期,走过了一条自成体系的道路。从兵器制造技术、品种类别到形制,都具有鲜明的工艺特色和民族风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先进的兵器技术,不仅使中国古代兵器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它的对外传播,包括钢铁冶炼锻铸技术、火药和火器制造技术等,对于世界文明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这里讲的中国古代兵器,是指从史前时期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的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军队使用的各种兵器。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兵器分两种:一是从兵器起源到公元10世纪火药用于军事以前的兵器,称为冷兵器;二是把火药用于战争中产生的兵器,称为火器。
冷兵器,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了更多的视觉冲击。尤其是一些反映古代战争类的电影中,这种兵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冷兵器主要有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爪、镗、棍、槊、棒、拐子、流星等,本书对此类兵器的概况、历史渊源、功用与特色、种类、名器一览、名人与器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描述,让读者对各种兵器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火药的出现加速了火器的诞生。自从第一支原始火枪问世以后,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又升起了弥漫的硝烟,传来了火器的爆炸声。火器的使用,使古代战争发生了质的变化。古代火器主要有火枪、火炮、炸弹、火箭等,书中从横向和纵向等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描述,力求将每种火器逐个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旨在使广大兵器爱好者对古代兵器有更为深入的了解,相信读完此书后,你一定会受益匪浅。另外,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二○○八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