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畔译谈新编》是《译家之言》系列之一,精选著名翻译家金圣华教授探讨翻译的散论、小品,属大家小作,微言大义。《桥畔译谈新编》收入《认识翻译真面目》一文,系此文首次在内地出版。《桥畔译谈新编》案例丰富,贴近生活,适合翻译或英语专业学生,以及一般对翻译和跨文化交流有兴趣的读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桥畔译谈新编(精)/译家之言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 金圣华 |
出版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桥畔译谈新编》是《译家之言》系列之一,精选著名翻译家金圣华教授探讨翻译的散论、小品,属大家小作,微言大义。《桥畔译谈新编》收入《认识翻译真面目》一文,系此文首次在内地出版。《桥畔译谈新编》案例丰富,贴近生活,适合翻译或英语专业学生,以及一般对翻译和跨文化交流有兴趣的读者。 内容推荐 《桥畔译谈新编》是《译家之言》系列之一,该书由各篇独立而又前后呼应的小品组成,以轻松感性的文字,来谈论复杂艰深的大问题。《桥畔译谈新编》在原书《桥畔译谈》基础上由作者金圣华补充新作,新编而成,旨在以纵观全局的方式来探索翻译的质,属大家小作,微言大义。 目录 再版序言 序 认识翻译真面目 辑一 一座长桥 走出桥头堡 译者心声 翻译家题的书签 无可奈何 文学翻译 翻译的主流 翻译真功夫 为何从事翻译 作家谈翻译 创作与翻译 译事三非 作者与译者 分寸的掌握 择书如择友 翻译的功力 辑二 中英有别 羞答答的情 可怕的“被”字 “其中”的滥用 “拥有”与“分享” 俊与美 男与女 老头、小子、可人儿 闻人与小卒 谈天说地 野心与雄心 自谦与吹嘘 成功与完成 失败与失意 盛宴与小聚 笑与微笑 有趣、可怕、神奇 苹果、香蕉、橙 辑三 人名的翻译 译名手册 不能一概而论 不宜套用公式 书名的翻译 直译书名亦非易 用心良苦 公共告示的翻译 公文不能死译 香港街名中译 日常事物的翻译 华侨地区翻译实例 咖啡馆、旅馆、博物馆 从字幕翻译说起 对白的翻译 辑四 容貌的翻译 花容月貌的描绘 身体部位的翻译 言行举止 “时”的翻译 动物的翻译 植物的翻译 玫瑰花与长青树 似是而非 从贺年菜谱说起 “吃汤”还是“喝汤” 字根不可靠 叠词的妙用 地方色彩 本地用语 辑五 母语与翻译 慢镜头下的翻译 中英对照 译制新词 标点符号 翻译与还原 有关文化的还原问题 译者姓名与译序 辛苦的行业 不可以道里计 宝贝与垃圾 “唐人街”还是“老牛排” 原著风格的掌握 翻译的使命感 翻译教学勃兴 翻译奖的设立 试读章节 人名的翻译人名的翻译,是从事翻译工作人士的基本功夫,但偏偏有许多翻译员认为这件事轻而易举,看到一个洋名,也不管是英语、德语或法语姓氏,随意胡乱拼凑几个汉字,就算了事。这种轻率的态度实在是翻译的大忌。人名的翻译其实是件很复杂的事,许多翻译教科书,都用了大量篇幅,不厌其详地讨论译名的种种原则。这些原则,当然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是一到实际翻译的时候,又未必条条都可以应用得上。目前的中国译坛,由于种种原因,人名的翻译,往往是一片混沌。任何一位新闻人物的名字,至少要有三种不同的译法,一般来说,台湾地区倾向于用中国姓氏来译洋名;大陆则尽量避用中国姓氏,以表明原名所指是个洋人;香港本地似乎没有一定的原则,一般喜欢给政府官员取个道地的汉名,其他新闻人物的译名则往往用音译,但大多以粤音为准。由于每一个出现的人名,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译法,所以常常引起不必要的混淆。海峡两岸的人都很难明白为什么Winston会译成“云丝顿”、Smith会译成“史勿夫”,他们如果能用粤语把译名一读,就会恍然大悟了。香港本地用方言来译名,再加上海峡两岸的两套译名原则,虽则同用普通话来翻译,其所得的结果亦截然不同,这译名统一的问题,恐怕一时里还办不到。举一个例子,以饰演占士邦闻名的英国影星,港译“罗渣·摩亚”,台译“罗杰·摩尔”,同一个人,在香港是“人渣”,在台湾是“人杰”,多么有趣的对比!这一场“翻译比赛”,看来是台湾占上风了。译名要音义兼顾,诚非易事。译名手册 原则上,商务印书馆出版、辛华编的各国姓名译名手册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译者只要一书在手,翻查起来就快捷方便,事半功倍。问题是目前市面上可以买到的这种手册并不齐全。大概有英语、德语、俄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西班牙语姓名译名手册等几种,另外,商务还出版了《日本姓名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还出版了《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等,但是翻译电讯时,万一碰上个巴西球员或阿拉伯政要之类,问题就不容易解决了。 各国姓名译名手册的出版,对于人名的翻译,能起统一规划的作用,的确是一大进步。早期翻译界胡乱译人名,例如把Gogol译成“郭哥儿”,把Shakespeare译成“侠客使匕”之类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可是好些不正确、不妥当的译名,仍然保留下来,积习难改。大家都知道“福尔摩斯”的译名是按方言音译的,“杜威”的译名是读错了重音。可是像Moli&re这个名字译成了“莫里哀”,居然沿袭至今,很少有人诟病。小时候一看“莫里哀”这译名,直觉上以为他必然是位悲剧大师,谁知原来是法国的喜剧圣手,这“哀”字未免译得太容易引人误会了。 P112-P114 序言 去年下半年,忽然收到北京外研社的电邮,提到该社计划出版一套谈论翻译的丛书,除了有意再版黄国彬和我合编的《因难见巧》之外,还想再版我于一九九七年出版的《桥畔译谈——翻译散论八十篇》一书。 这消息对我来说,当然是个喜讯,上个世纪付梓的作品,事隔十多年,居然还有出版社垂青,自然让人高兴;可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又不免使我心中思忖,“这样一本小书,经历了十余载岁月的洗礼,如今回头再看.对当下的读者是否还有任何参考作用?假如内容已经变成老生常谈,或书中所提的问题,早已不再存在,那么这书还有再版的价值吗?” 为了释疑,我把《桥畔译谈》翻出来重新审视一番。原书共分五辑:第一辑提到译者的艰辛与努力,坊间对翻译的偏见与误解等,经过了漫长的十七载,虽然翻译已经在两岸四地成为大专院校的热门学科,每年报读的人数众多,可是毕业生的出路又如何?如今译者的地位大大提高了吗?翻译的稿费合理增加了吗?答案似乎未尽人意。第二辑讨论翻译中常见的问题,尤其是泛用“被”、“其中”、“分享”等沾染“译文体”恶习的弊病,这些年来,不但没有消减,反而变本加厉,环顾当今文坛译坛,欧化语积非成是的现象泛滥成灾,写作者见怪不怪的态度已成主流,有心人眼见优美纯净的中文日益受污,岂不感到唏嘘和焦灼?第三辑谈到专题如人名、地名、书名及日常事务的翻译。第四辑讨论文学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时、地、人”遣词造句的讲究等,其中的奥妙,时至今日,依然是翻译者经常面临的难题。至于第五辑涉及翻译中的一些理论和原则,例如风格的掌握、文化的差异等等,这些似浅犹深的命题,其实是翻译这行有史以来争论不休、反复研讨的重点,迄今仍然历久弥新。 审视的结果,发现这本小书中提到的种种现象,时隔多年,依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涉及的许多问题也依然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因此,自以为“老生常谈”的课题,原来并没有真正达到相应的读者群中,更遑论产生预期的效果了。因此《桥畔译谈》这次再版,就有了新赋的意义。此外,为了加强内容,特增加《认识翻译真面目》一文,成为《新编》的第一部分。这篇长文是我当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学讲座教授时的就职演讲,旨在以纵观全局的方式来探索翻译的本质,现收编书中,正好与原有的五辑散论(现为第二部分)互补长短。 成书之际,想起了好友白先勇的一句话。如所周知.白先勇近十年来致力于“百戏之母”昆曲的复兴,悉心制作了《青春版牡丹亭》,迄今已经在世界各地演出超逾两百场。为了文化的传承,他不惜东奔西跑,北上南下,到处推广,不断向观众灌输有关昆曲的知识,把这项融文学、舞蹈、音乐于一炉的艺术之美,宣扬描述得淋漓尽致。每次演讲都言者动情,听者动容,过程中闪耀着至情的火花,进发出至性的华彩。他曾经矢志说,“我要到处讲,不停讲,直至有一天,人人都知道昆曲之美为止。” 身为翻译的推广者,我也愿意到处讲,不停讲,直至有一天,人人都知道翻译之道虽苦犹甘,视易实难,不但与外语的畅顺,主要与中文的纯净息息相关为止。 金圣华 二〇一四年七月二十八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