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执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主要作品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朱自清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独具风格的典范。《荷塘漫步的赤子》精选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旅欧游记、人生杂感等47篇,并配精彩插图200余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荷塘漫步的赤子/大师新编/理想图文藏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朱自清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执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主要作品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朱自清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独具风格的典范。《荷塘漫步的赤子》精选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旅欧游记、人生杂感等47篇,并配精彩插图200余幅。 内容推荐 朱自清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独具风格的典范。《荷塘漫步的赤子》精选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旅欧游记、人生杂感等47篇,并配精彩插图200余幅,《荷塘漫步的赤子》分为旨在“抒情”、“播美”、“载道”的三辑:《朱子情怀》、《自在邀游》、《清醒人生》。 目录 朱子情怀 匆匆 冬天 背影 航船中的文明 看花 儿女 阿河 执政府大屠杀记 春 荷塘月色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歌声 女人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北平沦陷那一天 自在遨游 潭柘寺戒坛寺 南京 威尼斯 罗马 扬州的夏日 温州的踪迹 佛罗伦萨 庞贝故城 荷兰 德莱斯顿 巴黎 文人宅 公园 柏林 莱茵河 三家书店 博物院 乞丐 清醒人生 论青年 说梦 不知道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海行杂记 正义 谈抽烟 论不满现状 话中有鬼 论气节 论自己 论吃饭 论老实话 说话 新旧译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有人说:“抽烟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吃点口香糖,甜甜的,倒不错。”不用说,你知道这准是外行。口香糖也许不错,可是喜欢的怕是女人孩子居多;男人很少赏识这种玩意儿的;除非在美国,那儿怕有些个例外。一块口香糖得咀嚼老半天,还是嚼不完,凭你怎么斯文,那朵颐的样子,总遮掩不住,总有点儿不雅相。这其实不像抽烟,倒像衔橄榄。你见过衔着橄榄的人?腮帮子上凸出一块,嘴里不时地滋儿滋儿的。抽烟可用不着这么费劲;烟卷儿尤其省事,随便一叼上,悠然地就吸起来,谁也不来注意你。抽烟说不上是什么味道;勉强说,也许有点儿苦吧。但抽烟的不稀罕那“苦”而稀罕那“有点儿”。他的嘴太闷了,或者太闲了,就要这么点儿来凑个热闹,让他觉得嘴还是他的。嚼一块口香糖可就太多,甜甜的,够多腻味;而且有了糖也许便忘记了“我”。 抽烟其实是个玩意儿。就说抽卷烟吧,你打开匣子或罐子,抽出烟来,在桌上顿几下,衔上,擦洋火,点上。这其间每一个动作都带股劲儿,像做戏一般。自己也许不觉得,但到没有烟抽的时候,便觉得了。那时候你必然闲得无聊;特别是两只手,简直没放处。再说那吐出的烟,袅袅地缭绕着,也够你一回两回地捉摸;它可以领你走到顶远的地方去。——即便在百忙当中,也可以让你轻松一忽儿。所以老于抽烟的人,一叼上烟,真能悠然遐想。他霎时间是个自由自在的身子,无论他是靠在沙发上的绅士,还是蹲在台阶上的瓦匠。有时候他还能够叼着烟和人说闲话;自然有些含含糊糊的,但是可喜的是那满不在乎的神气。这些大概也算是游戏三昧吧。好些人抽烟,为的有个伴儿。譬如说一个人单身住在北平,和朋友在一块儿,倒是有说有笑的,回家来,空屋子像水一样。这时候他可以摸出一支烟抽起来,借点儿暖气。黄昏来了,屋子里的东西只剩些轮廓,暂时懒得开灯,也可以点上一支烟,看烟头上的火一闪一闪的,像亲密的低语,只有自己听得出。要是生气,也不妨迁怒一下,使劲儿吸他十来口。客来了,若你倦了说不得话,或者找不出可说的,干坐着岂不着急?这时候最好拈起一支烟将嘴堵上等你对面的人。若是他也这么办,便尽时间在烟子里爬过去。各人抓着一个新伴儿,大可以盘桓一会的。 从前抽水烟旱烟,不过一种不伤大雅的嗜好,现在抽烟却成了派头。抽烟卷儿指头黄了,由它去。用烟嘴不独麻烦,也小气,又跟烟隔得那么老远的。今儿大褂上一个窟窿,明儿坎肩上一个,由他去。一支烟里的尼古丁可以毒死一个小麻雀,也由它去。总之,别别扭扭的,其实也还是个“满不在乎”罢了。烟有好有坏,味有浓有淡,能够辨味的是内行,不择烟而抽的是大方之家。 谁能不说话,除了哑子?有人这个时候说,那个时候不说。有人这个地方说,那个地方不说。有人跟这些人说,不跟那些人说。有人多说,有人少说。有人爱说,有人不爱说。哑子虽然不说,却也有那咿咿呀呀的声音,指指点点的手势。 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所谓“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稀为贵的证据;文人们讲究“吐属”,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是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古文《尚书》里说,“唯口,出好兴戎”,一句话的影响有时是你料不到的,历史和小说上有的是例子。 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决不比作文容易。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文不会说话。说话像行云流水,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的地方,不如作文的谨严。但那些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却决非一般文章所及。——文章有能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是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我们的文章,哲学里虽有“用笔如舌”一个标准,古今有几个人真能“用笔如舌”呢?不过文章不甚自然,还可成为功力一派,说话是不行的;说话若也有功力派,你想,那怕真够瞧的! 说话到底有多少种,我说不上。约略分别:向大家演说、讲解,乃至说书等是一种,会议是一种,公私谈判是一种,法庭受审是一种,向新闻记者谈话是一种——这些可称为正式的。朋友们的闲谈也是一种,可称为非正式的。正式的并不一定全要拉长了面孔,但是拉长了的时候多。这种话都是成片断的,有时竟是先期预备好的。只有闲谈,可以上下古今,来一个杂拌儿;说是杂拌儿,自然零零碎碎,成片段的是例外。闲谈说不上预备,满是将话搭话,随机应变。说预备好了再去“闲”谈,那岂不是个大笑话?这种种说话,大约都有一些公式,就是闲谈也有——“天气”常是闲谈的发端,就是一例。但是公式是死的,不够用的,神而明之还在乎人。会说的教你眉飞色舞,不会说的教你昏头搭脑,即使是同一个意思,甚至同一句话。 中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左传》、《国策》、(《世说》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下”,可惜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的说书极有大名,可惜我们也无从领略。近年来的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从外国文中借用了许多活泼的、精细的表现,同时暗示我们将旧来有些表现重新咬嚼一番。这却给我们的语言一种新风味,新力量。加以这些年说话的艰难,使一般报纸都变乖巧了,他们知道用侧面的、反面的、夹缝里的表现了。这对于读者是一种不容避免的好训练;他们渐渐敏感起来了,只有敏感的人,才能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这时期说话的艺术确有了相当的进步。论说话艺术的文字,从前著名的似乎只有韩非的《说难》,那是一篇剖析人微的文字。现在我们却已有了不少的精警之作,鲁迅先生的《立论》就是的。这可以证明我所说的相当的进步了。 中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但如禅宗“教”人“将嘴挂在墙上”,也还是免不了说话。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这三样又有分别: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性格或品德。这两种多半是生成的。第三是修辞或辞令。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乎修饰。只知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的戏法总有让人揭穿的一日。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自己。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的说话。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饰所可得的。我们所能希望的只是:说得少,说得好。P436-440 序言 人们常常把历史比作长河,而要在一条河上留下足迹,何其艰难。中国古人的崇高理想是“三立”:立功、立德、立言。一立已属不易,更何况三立。仅就立言而论,古往今来,舞文弄墨者何其众多,而能立言传世者何其稀少。唐代是中国诗歌的盛世,全唐诗远不止两万首,而如今常被人们咏诵的也只有区区300首。大浪淘沙,历史会告诉我们什么是真金。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几十年过去了,我们日益清楚地看出,朱自清的散文无疑是一块真金。朱自清先生(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其名作《背影》、《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众多中文教材的常选佳作。正如国人说到酒,会联想到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或者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样,国人说到莲花(又称荷花),想到的无疑是周敦颐的《爱莲说》或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为文人,“立言”有此等成就,可以无憾矣。 就“立功”而言,曹操的文治武功料想是国人公认的。那么,朱自清先生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文人,有什么功可立昵?假如以帝王将相的改朝换代作为“立功”的唯一标准,朱先生恐怕永无“立功”之日了。然而,假如我们从文化的影响力来看,结论就未必如此了。 当年英国诗人拜伦(1788~1824)毅然卖掉祖传的庄园,不顾自身残疾而自费组织一支海军舰队,去为希腊的独立而战,最后壮烈地死在征战中。是什么感召他去实施如此的壮举呢?是古希腊辉煌的文化。拜伦是在为一千多年前的荷马及其《荷马史诗》而战,是在为一千多年前的悲剧家埃斯库罗斯及其悲剧而战。无形的文化其实比有形的物质,如金钱、权力等,影响力更加巨大、深远。 法国小说家都德(1840-1897)有短篇小说叫《最后一课》:法国领土被普鲁士侵占后,韩麦尔先生倾注残存的所有心力上好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让惯于逃学的“我”产生了灵魂的震撼。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如此注重那最后一课,为什么“我”会产生灵魂的震撼呢?那是因为:守住了祖国的语言,才不会成为亡国奴。语言的力量就是这么巨大。当年以色列复国,首先便是从复活被遗弃一千七百来年的希伯来语开始的。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等珍品,无疑丰富了汉语文学的宝库,为汉语语言铸就了新的优美与尊严。在未来的危急时刻,谁能料定他不会在语言中复活,不会在另一个爱祖国的中国人甚至爱中文的外国人身上复活呢?从这个更广阔、更深远的意义上看,我们没有理由否认朱先生的“立功”。 就“立德”而言,朱先生无疑令人崇敬。1926年“三一八”惨案时,刘和珍、魏士毅等众多爱国学生被段祺瑞军政府枪杀。五天之后,朱自清先生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揭露了反动军阀的残暴罪行。他公开把矛头直指段祺瑞本人,写道:“而且在首都的堂堂执政府之前,光天化日之下,屠杀之不足,继之以抢劫,剥尸,这种种兽行,段祺瑞等固可行之而不恤,但我们国民有此无脸的政府,又何以自容于世界!——这正是世界的耻辱呀!”在那个年代,这无异于自已往枪口上撞!又如,朱先生反对美国在二战后扶持日本的政策,因此他宁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临终时,他还嘱咐家人不要买美国援助的面粉!他让我们不得不想到品质高洁的东晋诗人陶渊明,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书生! 从“三立”的角度看,朱自清无疑享有并将继续享有崇高的地位。那么,从散文的内容看,朱先生的创作又有什么特点呢?窃以为把朱先生的散文分为三大类来考察,便可对其特色略窥一斑。 我始终相信情怀决定品位。朱先生无疑是一个有赤子情怀的人。看,他在《春》中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没有足够的童心,没有足够的对生活的爱与憧憬,绝对写不出如此灵动、优美的文字。 又如《背影》一文,他写了“父亲”为他买橘子的过程,语言是那么平实,细节却回味悠长。请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文中“父亲”放下橘子分步骤搬运的情景,实在是让人心生酸楚、感动至深。只有情深意笃的赤子才会对父亲的一举一动有如此细致的观察与体会。 朱自清先生的赤子情怀,表现在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上,如《荷塘月色》、《看花》;表现在对暴政的控诉上,如《执政府大屠杀记》;表现在对外族侵略或歧视的悲愤上,如《北平沦陷那一天》、《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表现在鞭策自己惜时奋进的上进心上,如《匆匆》、《春》,等等。 如果说朱先生的抒情散文,恰好符合“文以抒情”的话,他的人生杂感和随笔则体现了“文以载道”的精神。这些杂文和随笔,既折射了一个学者的渊博,也显示了一个作家的睿智。如在《论不满现状》中,他这样分析改朝换代:“然而汉明两代都是农民打出来的天下,老百姓的力量其实是不可轻视的。不过汉明两代虽然是老百姓自己打出来的,结局却依然是一家一姓稳坐江山;而这家人坐了江山,早就失掉了农民的面目,倒去跟读书人一鼻孔出气。老百姓出了一番力,所得的似乎不多。是打破了现状,可又复原了现状,改变是很少的。至于权臣用篡弑,军阀靠武力,夺了政权,换了朝代,那改变大概是更少了吧。”如此深刻的认识令人叹服。 “抒情”与“载道”,应该说是众所公认的文学的功能。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还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另一个常被忽略的功能,那就是“文以播美”。朱先生显然对文学创造“美”、传播“美”的功能十分清楚和注重。他的《荷塘月色》是公认的顶尖美文。不过,我着重要说的是他传播“美”的那些游记,如旅欧游记。在欧洲的一年里,他游历了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伦敦、柏林等名城,写了一批赏析西洋艺术与文化的令人难忘的佳作。这些文章大多发表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中学生》杂志上,可见朱先生对“审美教育”何等看重。 在《巴黎》一文中,朱先生不仅介绍了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埃菲尔塔、凡尔赛宫等,而且以浓墨重彩对卢浮宫的艺术品作了独具特色的赏析。对大英博物馆的艺术品也是如此,他是这样刻画古希腊雕塑《运命女神三姊妹》的:“庙的东楣上运命女神三姊妹像,头已经失去了,可是那衣褶如水的轻妙,衣褶下身体的充盈,也从繁复的光影中显现,几乎不相信是石人。”寥寥几十个字,立刻让那古老的希腊雕塑跃然纸上,楚楚动人。这是我所见的对该雕塑的最美的点评,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 分“抒情”、“播美”和“载道”三个角度解说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旨在增加解说的条理性,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三者不是泾渭分明的,有时会有不同程度的融合。比如《荷塘月色》,该篇既抒情,又播美,甚至还载道。又如在《柏林》中,朱先生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腓特烈大帝的宫殿旁有一座磨坊,大帝不喜欢风车日夜转动的声音,派人跟磨坊主说要买磨坊。出乎意料,磨坊主硬是不肯卖。大帝恼了,又派人去说:不卖便要拆。磨坊主也恼了,说:他会拆,我会告他。大帝想不到乡下人这么倔强,大加赏识,于是也就听任那风车响了。那风车至今犹在,现在叫做“历史的风车”。朱先生讲这样的故事,显然有多重目的。 综上所述,编一本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比较好的编法是分成“抒情”、“播美”、“载道”三辑,而且我愿意给三辑取这样的标题:一、朱子情怀;二、自在邀游;三、清醒人生。三个标题的第一个字组合在一起,就是“朱自清”,一个令我们敬仰的名字! 书评(媒体评论) 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叶圣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