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金冲及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4卷本)2010年出版后,获得了诸多好评与殊荣——2010年度“大众最喜爱的50种图书”、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等。为飨读者,出版社与作者达成共识,辑取4卷本《史纲》中的精华内容与观点,汇集为现今推出的《史纲》(简本)。为此,金老先生倾两年心血,为读者再造了《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精简本,以便读者用更低的价钱、更少的时间,品读更多精华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简本上下)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金冲及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著名学者金冲及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4卷本)2010年出版后,获得了诸多好评与殊荣——2010年度“大众最喜爱的50种图书”、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等。为飨读者,出版社与作者达成共识,辑取4卷本《史纲》中的精华内容与观点,汇集为现今推出的《史纲》(简本)。为此,金老先生倾两年心血,为读者再造了《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精简本,以便读者用更低的价钱、更少的时间,品读更多精华内容。 内容推荐 金冲及编著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是一部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中国人在这一百年内实践记录的总汇。它有过悲惨的遭遇,也享受到胜利的欢乐;在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有巨大的成功,也经历过严重的挫折。 一切言论和主张,都在如此丰富的实践中经受检验。它比任何滔滔雄辩更能说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谬误,给后人留下无穷启示。一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中,始终贯穿的鲜明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它必须分两步走:后者是人们憧憬和奋斗的目标,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一起来翻阅《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吧! 目录 上册 第一章 步入20世纪的前夜 甲午战败后的空前变局 维新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 义和团式反抗的悲剧命运 第二章 推倒君主专制制度的辛亥革命 革命大风暴的由来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 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开始 革命旗手:中国同盟会 立宪派在海内外的活动 武昌起义和建立民国 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第三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辛亥革命胜利后的一般社会心理 袁世凯的独揽大权 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运动 军阀割据和混战局面的形成 第四章 五四运动唤起的新觉醒 初期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风暴的袭来 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发起建立中国共产党 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第六章 “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 大革命兴起的社会原因 国共两党走向合作 国民党一大带来的新局面 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蒋介石反共活动的抬头 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迅速高涨 蒋介石发动政变的准备 四一二反共政变和宁汉分裂 大革命的失败 第七章 南京政府的最初几年 最初的相对稳定局面 国民党的蜕变 各派军事势力间的大规模混战 经济和社会状况 日本侵华政策的重大转折 第八章 工农红军的苦斗 拿起武器,武装反抗 中共六大对革命形势的判断 从井冈山斗争到古田会议 “立三路线”和中共六届四中全会 红军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第九章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攘外必先安内”和后两次“围剿”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华北事变和抗日救亡高潮的兴起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国共两党走向第二次合作 第十章 全民族抗战的爆发 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对华一击论”与卢沟桥事变 正面战场的初期作战与敌后根据地的开辟 民族工业和高等学校的大迁移 抗战初期的武汉 从徐州会战到武汉保卫战 第十一章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进入相持阶段后的变化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国共合作中的危机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动 国民党统治区危机的深化 中共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气象 第十二章 胜利快要到来的时候 豫湘桂大溃退和后方人心的巨变 联合政府主张的提出和民族资本家态度的变化 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形成 中共七大和国民党六大 日本无条件投降 第十三章 和平建国希望的破灭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民众不满的增长 马歇尔使华和政治协商会议 全面内战的爆发 第十四章 人心向背的较量 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国民党军转入重点进攻的挫败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千里跃进大别山 农村土地制度的大变动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 第十五章 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国民党统治区财政经济的总崩溃 三大战略决战 将革命进行到底 美国政府的尴尬处境 筹建新中国 下册 第十六章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的第一年 最初阶段外交格局的形成 第十七章 抗美援朝战争 艰难而果断的决策 五次战役 国内的抗美援朝运动 朝鲜战争期间的台湾问题 边谈边打到停战协定的签订 第十八章 大规模社会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土地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 镇压反革命 “三反”、“五反”运动 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化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努力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深远历史意义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初期的成功探索 从整风到反右派 “大跃进”的发动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炮打金门和西藏平叛 纠“左”的初步努力和庐山会议的逆转 “七千人大会”和全面调整 经济和政治的全面调整 “重提阶级斗争” 中苏关系的破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五年调整的成功 十年探索中两个发展趋向 第二十一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 “文化大革命”为什么会发生 “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全面夺权” 从九大到十大 打开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围绕四届人大的激烈斗争 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 一举粉碎“四人帮” 第二十二章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开放的起步 第二十三章 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 十二大和十二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积极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第二十四章 在风浪中奋勇前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 前进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1989年的政治风波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深入开展治理整顿 第二十五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加强宏观调控 改革的整体推进和“软着陆”的成功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和台湾问题 第二十六章 迎接新世纪 中共十五大 应对两大挑战 两项重大决策 “三个代表”要求的提出 20世纪的最后一年 第二十七章 历史的启示 后记 试读章节 在中国方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急速衰落已经暴露.无遗,成为谁都看得清楚的事实。西方列强把它看作一艘快要沉没的破船,争先恐后地扑上前来,想尽快从这里多捞取一把,掀起了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的狂潮。出现在中国人面前的是一幅令人惊心动魄的图景:甲午战争结束后两年,德国出兵占领胶州湾,强迫清政府签订胶州湾租借条约,租期99年;准许德国修造从胶州湾至济南的铁路,铁路附近30里内的煤矿由德国开挖;山东境内如开办各项事务,德国有优先权。沙俄强行租借旅顺、大连,租期25年;南满铁路由俄方控制的东省铁路公司建造。法国本已取得云南、广西、广东的开矿优先权和越南至中国境内建筑铁路、架设电线权,接着又取得广州湾的99年租借权。英国得到中国长江流域永不割让给他国、永任英人为海关总税务司的承诺,又强行租借九龙新界和威海卫。日本获得清政府不将福建让租他国的认可。后来,英、德、俄之间索性撇开清朝政府自行协商,分别达成协定,划分各自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起步稍晚的美国政府只能提出“门户开放”的主张,承认其他国家势力范围的划分,但要求与其他国家在华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和待遇。 中国面对的问题已不再是过去所说的强或弱,而是更加冷酷的存或亡了。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像一个令人战栗的阴影,笼罩在每个爱国者的心头。人们一旦发觉自己已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便不能不对过去的传统信条进行深刻的反思,尽力以新的眼光去审视外部世界,力图从中汲取足以挽救民族危亡的力量,寻求国家的新的出路。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救亡成为近代启蒙运动的真正动力和起点。 知识分子,在被压迫民族中通常是政治上最敏感、最早觉醒起来的部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大体上还是旧式的士大夫。他们目睹祖国面临沦亡的严重危险,满腔悲愤地起来奔走呼号,但一时还突不破“忠君”精神枷锁的束缚,把忠君爱国看作一回事。康有为的那些声泪俱下、处处不忘“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泽涵濡煦育数百年之恩”的话,最容易打动他们的心。光绪皇帝支持变法的态度,更使他们欢欣鼓舞,产生巨大的幻想。康有为等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能够在国内掀起一股巨大浪潮,成为当时爱国救亡运动的主流,是很自然的。 这次维新变法运动的进程,是一步紧扣一步地同民族危机的逐步激化相应的。作为一次具有相当规模的思想运动和政治运动的兴起,是甲午战败强烈刺激下的产物;而戊戌变法高潮的出现,又是列强公然在华争夺并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迅速激化的产物。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值各省举人云集北京应试的时候。康有为倡议举人们聚议,共同上书。聚议的结果,推康有为起草,有举人1200多人连署。书中慷慨陈词,要求拒和变法。这次上书,由于都察院拒绝代递,并没有送达光绪皇帝。但这1200多名举人连署的“公车上书”,在有清两百多年的历史上还是破天荒第一次。书稿很快被坊间翻刻流传。各省举人返回各地,更使这个事件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 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留在北京,联络社会各方,特别注重开展文化宣传活动。他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并推动开设强学会于北京、上海等地。随着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纷纷在华攫取势力范围,情况越来越危急。1897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在这前后,各地学会、报馆等纷纷成立。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内,全国共设立学会87所、学堂131所、报馆91所。这是中国社会中以前没有过的新现象。他们议论局势,鼓吹新学,抨击时弊。以往清朝律例一向禁止私人结社,至此国内风气为之大变。P8-9 后记 我是在满75周岁的第二天开始动笔写这本书的。说“动笔”,确是写实,因为我不会用电脑写作,只能很笨地用笔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写,甚至连大段引文也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录。这样写了两年多。到了这个年龄,为什么还要这样自讨苦吃?从个人来说,大概有几个原因:第一,在20世纪的100年里,我生活了超过70年。和同时代的中国人一样,经历过多多少少的痛苦和欢乐,也在不断地追求和思考,可以说见证过这段历史。这就产生一种冲动,想把自己亲历或知道的这段历史记下来。虽然我也清楚,每个人都有他的局限性,很难说自己的记述都是正确的。第二,命运使我成了一个史学工作者,从到大学历史系读书到现在已经61年。几次工作岗位和任务的变动,使我的研究范围恰恰是从晚清到改革开放这一百多年,有机会接触到比较多的这段时期的历史资料。过去做过的多是一个一个专题研究,到老年把它综合起来写成一本纲要性的书,条件是比较有利的。第三,动手时掂量过一下,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精力看来有可能写完这部书,何况还有过去写的一些东西可以利用。这样,便下了决心。 也有朋友听说后劝我不要写,理由是当代史也许只能让后人来写,生活在今天的人写起来难免有种种局限性,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这一点我也想过。我承认,当代人写当代史总有他的时代局限性。有些事情也许多隔一些时间能够看得更清楚。后人在论述时也更加放得开,并且会有许多的新的视角。但他们也有他们的难处:研究的依据只能是前人留下的一些资料,而那时的时代氛围、人际关系、民众心理以及影响事态发展的种种复杂因素(特别是一些大量存在而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未必都在资料上记录下来,后人很容易拿多少年后的状况和经验去推想当年的事情,或者把个别未必准确的文字记载看作事情的全体,有时就显得隔膜以至失真。应该说,当代人和后人各有各的作用,各有各的时代局限性,谁也未必能代替谁。至于同时代人,由于各人的经历和认识不同,看法也未必相同。那不要紧,读者完全可以用来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要写出一本谁都完全同意的历史书来,大概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还有朋友提出疑问:你写了这样厚的一部书,怎么还能叫《史纲》?这个问题我也想过。问题在于20世纪中国的历史变化太快,事情太多,许多事又十分复杂。对其中的一年、一件事、一个问题以至一个人也可以写出厚厚一部书来。这一部《史纲》只是想说说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线索,特别是中华民族怎样从深重苦难中重新站立起来,又怎样大步走向复兴的基本历程,对一些关键性的地方多作一点重要细节的叙述和议论。这样,篇幅已经够多了。不少事,本来应该多说几句的,只得省去或简单地提到。如果真要写一部《二十世纪中国史》,非得写成一部多卷本的皇皇巨著不可,那不是我能做到的。 20世纪中国的历史涉及问题太多。写作过程中常常深感自己的知识和功力不足,但也只得硬着头皮写下去。由于年龄关系,许多地方已是力不从心,明知应该那样做而无力做到。书中采用了不少学者的已有研究成果,虽尽可能一一注明出处,仍难免有疏漏之处,深感歉疚。全书不当和不足之处肯定很多,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 本书初稿终于写完后不久,俄罗斯全体院士会议在5月29日选举我为外籍院士。在将满78周岁的时候,这两7牛事都可以说是一种勉励。 2008年8月3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