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贵州民居/千年家园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罗德启//谭晓东//董明//朱洪宇//付鲲鹏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贵州山寨民居为主线,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民族文化以及风土人情,通过文字叙述和大量图片,希望能以这些典型的内容和具体的实例向读者展示贵州山寨民居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现象,并作为宣传贵州民居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贵州社会历史和山地民居文化的理解。本书通俗可读,文图并茂,它是向外界打开了解贵州地域文化的一个“厨窗”。本书可供大众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文化工作者、旅游爱好者阅读,也可供建筑师、建筑理论研究者等专业人员参考使用。

内容推荐

贵州民居具有依山就势、高低参差,表现独特与环境结合的山地建筑形态。无论是黔中地区的岩石建筑,还是黔东南以及镇远苗乡古镇民居和靠山临水倚崖连洞的悬空建筑群落,这些建筑的个性与特质,都体现了对地域环境和文化特殊性的重视。贵州民居不仅表现贵州边远民族的精神和性格,而且从贵州民居本身,还能看出一个时期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精神。本书以贵州山寨民居为主线,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民族文化以及风土人情,通过文字叙述和大量图片,希望能以这些典型的内容和具体的实例向读者展示贵州山寨民居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现象,并作为宣传贵州民居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贵州社会历史和山地民居文化的理解。

目录

前言

山寨纪行示意图

一、撩开贵州神秘的面纱

 (一)史话贵州

 (二)多山的贵州

 (三)多彩的贵州

 (四)凉爽的贵州

二、山寨形成与聚居环境的影响

 (一)黔中地区岩石建筑

 (二)黔东南地区干阑建筑与吊脚楼

1.苗族吊脚楼

2.侗族干阑建筑

 (三)贵州其他地区民居

三、山寨——民居生存的聚落

 (一)聚落的形成

 (二)聚落与场所

1.“离散型”聚落

2.“群居型”聚落

3.动态衍生的聚落

 (三)聚落形成的多样领域与路径

1.聚落与自然的关系

2.聚落与“光”

3.聚落与“声音”

4.聚落与“空气”

5.建筑是新的地形

6.聚落与屋顶的关联性

 (四)聚落的类型

1.溪畔侗寨

2.苗族溪边村、平地村、山村和洞村

3.坝子上的布依寨

四、山寨建筑文化及外部空间特征

 (一)山寨建筑文化特征

1.“天人合一”的建筑与自然和谐特色

2.尊重自然的建筑环境特色

3.结合山形地势的建筑空间特色

4.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的营造特色

 (二)山寨外部空间元素

 (三)寨门——山寨的限定空间

1.苗寨寨门

2.寨门的形式

3.侗寨寨门

4.寨门的形式

 (四)铜鼓坪——苗寨中心空间

1.铜鼓坪的由来

2.铜鼓坪上承载的苗族歌舞

 (五)鼓楼——侗寨标志

1.鼓楼的概念

2.鼓楼的形式与组成

 (六)风雨桥——侗民休闲、交流的纽带

1.侗寨风雨桥

2.侗寨风雨桥的建筑形式

3.侗寨风雨桥的寓意

 (七)祖母堂——萨神崇拜的精神寄所

1.历史渊源

2.萨神崇拜的价值

3.祖母堂的概念

4.祖母堂的建筑形式

 (八)其他公共空间

1.戏台

2.粮仓

3.风水树

4.水井

五、山寨纪行

 (一)石板之乡——花溪镇山村

 (二)“祖宗”的城堡——云山屯

 (三)美哉,天台山、石头寨

 (四)雷山县的苗族文化村——郎德上寨

 (五)鼓楼最多的山寨——肇兴侗寨

 (六)湖光水带绕增冲

 (七)都柳江畔的苏洞寨

六、民居寻踪

 (一)石头的史书

 (二)木头的山歌

 (三)茅草与泥土的音符

1.茅草房

2.泥土的音符

 (四)苗、侗民居平面空间布局特征

1.苗族民居平面布局

2.侗族民居平面布局

 (五)多姿多彩的立面造型

1.石板房

2.干阑建筑

 (六)就地取材的屋顶形式

 (七)建筑装饰及构造

七、山寨住文化风景线

 (一)对火塘的尊崇

 (二)“萨”文化的体现

 (三)稻作文化的遗风

 (四)铜鼓文化的遗音

 (五)节日文化的传承

 (六)醉人的酒文化

1.姑娘酒

2.讨八字酒

3.栽花竹酒

4.滴酒祭祖

5.敬客酒

6.鸡头酒

7.转转酒

8.交杯酒

9.打印酒

10.拦路酒

11.送客酒

12.咂酒

 (七)迷人的生活礼俗

 (八)图腾崇拜的万花筒

 (九)傩戏与地戏

1.傩戏的起源

2.屯堡地戏是由军傩演变(地戏的起源)

3.地戏的演出时间

4.地戏的组成部分

5.地戏演出的剧目

6.地戏面具的材质

7.地戏面具的制作工序

8.地戏面具的形态特征

9.地戏演出的目的

 (十)民间工艺

试读章节

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和黔中安顺、镇宁等地区还保留着不少极具个性的干阑民居和石头民居。无论是贵州西部的岩石建筑,或是黔东南的干阑木构建筑,它们都是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富于变化,表现出独特的与山地环境相融合的建筑形态。

(一)黔中地区岩石建筑

黔中一带居民善于把自己的建筑与生活和大自然瑰丽的环境融为一体,在花溪、黄果树等风景清秀之地,人们依山傍水筑屋起寨。在雄伟秀美的自然环境中,点缀出一片片与之水乳交融的人文景观。布依族同胞惜土如金,宁用自己的双手去开辟坚硬的山崖石岩来平基起屋,甚至建筑世界耕作史上少见的“楼上田”来扩大耕地面积。他们就地取材,用简单的工具开采种种石料,用以砌墙、筑屋、盖瓦,形成了既有设防之便、又有居住之利,而且坚固美观的石头建筑,体现出当地同胞坚毅、刚强、厚重的民族个性。

山多石头多,贵州岩石比比皆是。这里的岩石以水成岩(石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属可溶性碳酸盐类岩石。贵州岩石具有三个特点:一、岩层外露;二、材质硬度适中;三、节理裂隙分层。岩层外露,硬度适中的材质,为开采利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由于砌筑工具简单,加工成品率高,因此在这一带山区的民间广泛建造石构建筑。

建筑平面布置往往利用地形高差,根据不同使用功能要求,自下而上,分别布置牲畜空间、人的生活空间、储藏空间,这是贵州岩石建筑最基本、最普遍的竖向格局。平面大多为一正两厢三开间。正房前间堂屋,后问烤火杂用。两厢一般分前后2间,前间下部多利用山坡地形高差,作为牲畜空间,前问上部作卧室。两厢后间分别为卧室和厨房。厢房设阁楼作储藏谷物使用。

建筑群体沿等高线布置,村寨内部沿山坡环状布置道路系统,每隔数家,设置有垂直等高线的石砌步阶或利用天然岩石石级使上下贯通,道路交叉处留有开敞空间。远眺山寨,可见到各单体建筑因地形高差而展现出的不同层次和高低的天际轮廓,也可看到随等高线布置而展现的正侧交错、疏密相间的屋面、山墙,并在其间穿插有曲折的小路、高低的坡坎、天然的石阶;在郁郁葱葱的古树翠竹中,醒目的浅土红色石墙,灰白色石板瓦,身着布依族服饰的劳动妇女……彼此衬托,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颇有生机和浓厚“乡土”气息的朴实自然景象。

(二)黔东南地区干阑建筑与吊脚楼

在贵州黔东南地区,由于区域气候温和,水热条件优越,空气相对湿度大,以及土地有机质积累较多,分解缓慢,极为适宜林木生长。因而这一地区的民居,受环境影响,自然形成以资源丰富的木材为主,也为这一带居民在建筑材料选择方面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这种用木柱支托,凿木穿枋,衔接扣合,立架为屋,四壁横板,上覆杉皮,两端偏厦的干阑木楼举目皆是。黔东南地区建房选用木材的特征,显然是丰富的林木环境赋予的结果。

1.苗族吊脚楼

苗族依山建寨,因险凭高、依山林择险而居。苗族民居的最大特点是楼面层均有部分置于坡坎或与自然地表相连,即便有些场地并不受地形限制也是如此。苗居平面布置以堂屋为中心,并向两翼展开,干阑式半边吊脚楼,这种建筑形式充分体现出苗族同胞与土地之间的亲密感情、“血肉联系”,以及因势利导、倚坡筑屋,人与家畜兼顾的建筑特点。此外村寨的铜鼓坪、芦笙场等,都凸显出苗族民居建筑质朴、灵活的建筑风格。

半边吊脚楼是利用山区陡坎、陡坡等不可建用地的特定地貌建造的。在陡坡、岩坎、峭壁等地形复杂地段建造,体现利用地形、争取空间的思想。建筑外形构成柱脚下吊,廊台上挑,屋宇重叠、因险凭高的独特建筑风格,以最经济方法营造合理的居住空间。

苗居的基本功能空间有退堂(吞口)、堂屋、火塘间、卧室、厨房及其他辅助用房等。苗居以堂屋为中心,在进行平面组合时,强调左一中一右横向间的空间序列关系,平面一般多在三个开问内布置完成,随居住要求的完善,在基本单元组合时,其他使用空间以堂屋为核心,取对称式平面布局并呈放射形袋状序列。

2.侗族干阑建筑

侗居多依山傍水而建,由于用地有限,为创造更多使用空间,建筑巧妙地与地形结合,手法独具匠心。由于所处的地理条件及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某些传统生活习惯的特异个性,使侗居具有极其丰富的平面空间。

侗寨大都依山傍水,溪流绕过寨前或穿寨而过,风雨桥横跨其间,鼓楼耸立寨中,重檐叠阁矗立蓝天。

侗族同胞多为聚族而居,居住方式摆脱了地面居住的束缚,采取在架空生活层面上生活的离地居住模式,他们将楼层作为日常起居的主要生活层面,这是侗族干阑建筑区别于苗族居住类型的重要特征。

侗居采取入口轴线方向为导向的平面布置形式,强调纵深轴线方向的空间序列:即由休息和手工劳作功能的宽廊一生活起居的火塘间 寝卧空间的布局形式。其空间序列关系是前一中一后的纵深格局,同时,根据不同的使用性质,采取不同程度的开敞与封闭。这种强调以纵深方向的空间序列,也符合居住建筑的渐进层次:即满足人们由活动区 安静区的居住心理要求。从功能性质分析,居住流线符合从外部空间一半开敞过渡空间一共用空间 私密空间的行为模式。空间序列从外向到封闭,光线由明亮到暗淡,都充分体现出侗族同胞自身居住习俗的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生活需求。

P13-19

序言

贵州不仅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而且还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史迹。远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已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贵州至今还保留着不少极具强烈个性的地方民居。贵州山寨民居,它是贵州各族人民,用取之于自然的乡土材料,通过木匠、石匠、泥瓦匠和普通的庄稼汉,通过日积月累、代代相传逐渐创造出来的,它具有浓郁的山地特色和民族特色,朴实而又独特的中国西部山地民居文化。贵州民居不仅表现贵州边远民族的精神和性格,而且从贵州民居本身,还能看出一个时期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精神。因此贵州民居也是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中国建筑文化古老悠远和绚丽多姿的风貌,体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和淳朴简洁、华美精巧兼而有之的审美内涵。

贵州民居具有依山就势、高低参差,表现独特与环境结合的山地建筑形态。无论是黔中地区的岩石建筑,还是黔东南以及镇远苗乡古镇民居和靠山临水倚崖连洞的悬空建筑群落,这些建筑的个性与特质,都体现了对地域环境和文化特殊性的重视。因此,贵州民居的生成与发展,也与其他地方民居一样,都是地域环境、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建筑研究的角度看,一个地区、一个城镇、一个村寨、一幢民居乃至一个局部构件,都能不同程度反映这一地域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精神,都透散着山乡浓郁的生活气息。本书以贵州山寨民居为主线,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民族文化以及风土人情,通过文字叙述和大量图片,希望能以这些典型的内容和具体的实例向读者展示贵州山寨民居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现象,并作为宣传贵州民居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贵州社会历史和山地民居文化的理解。本书通俗可读,文图并茂,它是向外界打开了解贵州地域文化的一个橱窗。

本书由罗德启负责编写写作提纲,在此基础上,各章节的文字撰写分别由如下同志负责:罗德启负责前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五章;董明负责第三章;谭晓东负责第四章;朱洪宇负责第六章;付鲲鹏负责第七章。全书文稿最后由罗德启进行汇总、编审、调整后定稿。由于写作时间仓促,疏漏在所难免,不当之处只能再版时加以修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6: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