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诸葛亮真相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手指孤云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拨云撩雾,还原诸葛亮真面目,新浪凤凰等多家读书频道转载力荐,各路网页顶帖热捧……本书以大量翔实的史料为依据,本着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用活泼晓畅的语言,分析诸葛亮生平的重要事件轨迹,抽丝剥茧,拨开近两千年的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诸葛亮!

内容推荐

诸葛亮,一个令人敬意顿生、备受崇奉的名字,无疑也是最受关注和热议的三国历史人物之一。他的聪明才智,思想谋略,无不展示在他所历事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为人等方面。经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渲染传播,诸葛亮成了智慧与道德的化身,被供在神坛上,以致鲁迅批评道“状多智而近妖”。近年来出现了彻底质疑甚至否定诸葛亮的声音,扭曲了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更令这一人物蒙上历史的面纱。

到底真相为何?

手指孤云以大量翔实的史料为依据,本着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用活泼晓畅的语言,分析诸葛亮生平的重要事件轨迹,抽丝剥茧,拨开近两千年的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诸葛亮——他不在神坛上,也不在淤泥中。他忠诚、智慧,亦有瑕疵和失误。个中细节,予人启迪。

目录

引言(代序)

第1章 诸葛亮为何要自比“管仲、乐毅”?

第2章 诸葛亮选择刘备仅是为其“言听计从”吗?

第3章 诸葛亮《隆中对》本是严重战略失误吗?

第4章 诸葛亮直接参与了“赤壁大战”吗?

第5章 庞统之死是源自诸葛亮的嫉妒吗?

第6章 关羽是否死于孔明的“借刀杀人”计?

第7章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试探并要挟孔明吗?

第8章 诸葛亮治蜀的功过有几分?

第9章 诸葛亮真的有“七擒七纵”孟获吗?

第10章 诸葛亮泄露孟达“叛魏”阴谋的居心何在?

第11章 诸葛亮“泪斩马谡”为哪般?

第12章 诸葛亮为何不用大将魏延的“奇计”?

第13章 诸葛亮北伐的信心后来何以变得不足?

第14章 诸葛亮PK司马懿是否胜负分明?

第15章 诸葛亮器重的接班人为何挑不起大梁?

试读章节

第1章 诸葛亮为何要自比“管仲、乐毅”?

诸葛亮为何要“自比管仲、乐毅”?孔明是诸葛亮的字,他复姓诸葛,名亮,生于公元181年(汉灵帝光和四年)。虽然史籍记载,说孔明出生在徐州琅邪郡的阳都县,但经历近二千年的风物巨变后,古时的阳都属于当今何处呢?因为,阳都县名从东晋之后就不再出现了,而其城址受战火毁灭及河流改道等原由,已埋没地下一千多年,成为诸葛故里“阳都之迷”。由于孔明是历史名人,引得后世许多官员及学者的重视,对他的出生地阳都县址的考证工作,至明代起便未间断过。 

但延续到近代,也只是对阳都县故址的大致方位有了个判定。即判断古阳都在山东沂水县境,而非过去说的临沂县境,但还没有弄清楚具体的位置所在。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大规模的各项生产建设高潮中,不断挖掘出许多地下文物,以及遗城旧址,方才证明了阳都古城,就在今天山东省沂南县砖埠乡的黄疃村一带。诸葛亮故里于是才大白天下。有趣的是,在离黄疃村不远的汪家庄,还发现了一座曹操之父的“曹嵩冢”,证实曹父当年是因避战乱,而居于琅邪郡地,与诸葛亮勉强算是“同乡”。

诸葛亮的先祖本姓葛。传其老祖宗叫葛婴,秦末人氏,跟随陈胜反抗暴秦起义,在作战中立过功,但后来反被陈胜杀害了。到西汉文帝时,朝廷感念其反秦功勋,封其后代为“诸县,,侯爵。所以葛婴的后人便在自己姓氏前头,加上了封县之名,变成“诸葛”复姓了(《诸葛氏谱》约遗失于隋唐之际)。诸葛亮自称是西汉诸葛丰之后。诸葛丰是汉元帝时的司隶校尉(职权相当于现今的中纪委),因其耿直清廉,执法威严,后被昏君元帝削职为民,病死于家中。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祖风,堪称耿耿忠心并且刚正不阿的。诸葛亮的父亲叫诸葛珪,曾任职泰山郡的郡丞,相当于郡太守的助理。在诸葛亮上面,尚有哥哥诸葛瑾及两个姐姐。后来,母亲还给他生下了弟弟诸葛均。当诸葛亮8岁时,父亲即病逝,叔叔诸葛玄便开始照顾起他们全家的生活以及对小孩们的学习教养等。

诸葛亮出身的东汉末年,是一个社会矛盾异常激化的动荡时代。汉末桓、灵两帝重用宦官阉党,使愚贤移位,是非颠倒,朝堂上乌烟瘴气;而各地官僚豪强则用尽各种手段,残酷地搜刮民财,欺压百姓,折腾得民众是怨声载道。许多人不得已而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沦为饥寒交迫的难民。这一深刻社会矛盾的加剧激化,终于在诸葛亮4岁时,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霎时间“遐迩动摇,八州并起”,短短月余,就让长江北面的广大黄河流域地区烽烟四起,彻底撼动了东汉的统治政权,致使它名存实亡。

而就在汉灵帝为保护自己的“皇权”统治中,昭令各地诸侯武装,杀黄巾以“勤王”。于是,更大的杀戮行动蜂拥而来,顿时血流成河,尸骨遍野。一场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以历时九个月而告终。三国中的几位著名人物,也在这场“斩黄巾”战斗中崭露头角,他们是曹操、刘备、孙权之父孙坚等人。而最遭殃的,还是无辜的老百姓。作为亲历亲为的军阀首领曹操,也不禁在他的《嵩里行》诗中感叹: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于是,遥盼结束纷争,早日实现中国统一,让大众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就成了当时民众及有识之士们的共同心愿。诸葛亮就是生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的。

当诸葛亮成长到14岁时,一场意外的战争灾祸不期而至。此起因是曹操聚兵割据于兖州(今山东省境内),站稳了脚跟后,便派人前往琅邪郡(郡治在今山东临沂市北面),迎接正避难于此的老父亲(曹嵩,曾任职汉廷太尉)去团聚。时任徐州牧的陶谦出于好意,派了部将张闿领兵护送,来到泰山郡界,张闿见曹父所带的财物丰厚(所带财物竟装车百余辆),歹心顿起,便下手杀害了曹嵩及跟随亲属,掠取钱财后,仓皇朝淮南方向逃去。

曹操听闻此事悲愤交集,大怒不已,认定是陶谦在背后搞鬼,遂决意亲率大军杀向徐州。为报杀父之仇,曹操两次屠戮徐州大地,“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所过之处,“皆屠之,鸡犬亦尽”!曹操的残暴嗜杀之名,即从此闻名于世。孔明家乡是曹军所过之地,几遭杀掠之难,迫人惶惶不可终日。叔叔诸葛玄便带领着他们全家匆忙逃难,踏上了南迁之旅。但大哥诸葛瑾同他们的继母却留了下来,说是为了照看老宅子及祖墓。事很凑巧,诸葛玄路上巧遇旧友袁术(时任扬州刺史)派来的特使,说是要请去赴任豫章太守(今江西南昌市)。

袁术、袁绍两人是同族兄弟,出身自“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现两人各据一州,并皆野心勃勃地千方百计在想着扩大各自的地盘,根本不把东汉“朝廷”放于眼里。因此,诸葛玄的这顶“豫章太守”官帽,就是袁术擅自任命的。不久后,朝廷就派出了一名叫朱皓的官员来南昌,说是正式新任命的豫章太守。其实诸葛玄早已得到了此信息,于是在朱太守来到之前,便向衙门交出了印信,带着诸葛亮、诸葛均,及他们的两位姐姐等人,跋山涉水向目的地——荆州进发了。

诸葛亮跟随叔父避难来到荆州,暂居于荆州治所襄阳城里。诸葛玄之所以选择此地,一是与刺史刘表有旧(朋友关系);二是当时刘表志在“保境安民”,没有参与到跟别人争夺地盘的战事中。所以荆州的环境相对是安宁的,此也是许多避难人士奔投于这里的选择所在。诸葛玄到了襄阳后,便安排诸葛亮进入刘表开设的“学业堂”中学习。在学堂中,诸葛亮跟同窗徐庶因“志同道合”结为好友。他们相互切磋学问,并一道拜师于古经文学家司马徽先生,经其赐教指点,使诸葛亮学识精进,获益良多,成为其格外器重的青年俊才。诸葛亮还在徐庶引荐下,结识了许多风华正茂的师兄弟,诸如向朗、马良、庞统、董恢等人。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诸葛亮(时年17)的叔叔不幸病亡,致使这兄弟俩(其弟诸葛均)失去了重要依靠。故而,哥俩便选择到襄阳近郊的隆中定居,开始了长达10年的耕读生涯。当然诸葛亮是以读书游学为“主业”的,并经常往来于襄阳等地,意在求师访友,增长他在政治、军事和历史等方面的学问。诸葛亮作为一帮学友中的佼佼者,得到了相关人士的赞誉及认同。庞德公乃“襄阳名士”,说话极有分量。因他也是诸葛亮二姐的公公,所以孔明便利用常去庞府探亲之机,向庞德公请教学问。庞德公将诸葛亮称赞为“卧龙”,一下子传开了,即成了孔明的美称。

诸葛亮在隆中,跟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这三位学友半开玩笑地说:“你们将来若出仕,可任达刺史、郡守之类。”当他们反问诸葛亮可任何职时,诸葛亮则笑而不答。但在其他场合,诸葛亮则公开“自比管仲、乐毅”。别人感觉他口气太大,而“付之一笑”,只有深深了解他的好友崔州平及徐庶“深为信然”。疑问出来了,若是诸葛亮志向宏远,还有许多历史名人可比,如萧何、张良等;他为何要自比管仲、乐毅呢?

P2-7

序言

所谓“三国”的历史,如果细究起来,应当从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开始算起(接着刘备和孙权先后称帝),到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结束,刚好凑成一个六十花甲数。不过,喜爱这段历史的人们,深受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习惯于向前推进到东汉末年(汉灵帝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这样子,就有许多激烈而精彩的历史场面被留住了:如各路英豪联盟讨伐董卓的战争;如曹操与袁绍的官渡决战;如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草创事业的大小次征战等等。这虽然至多也只能算是九十六年,但因为它处在社会巨变、朝代更迭的动荡时代,故而斗争尖锐,集中度高。这是风云际会、英雄辈出的年代;也是奸者贤者相生相克,智者愚者尽情汇演的舞台。

三国故事,源远流长。自晋代就有诸多史书专著问世,其中以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最为翔实、全面,也影响巨深。由此而产生的“三国文化”现象以及对其中英雄人物的偶像崇拜,也浸润于中国大地。西晋末年,在成都建成了“武侯祠”(即诸葛亮庙,同刘备的惠陵相邻)。而据相关史载,蜀汉大将关羽、张飞,也即成为了两晋南北朝武士们所崇拜的偶像。

到了宋代,司马光以去粗取精、弃伪求真的手法,将三国史料写入了他的宏著《资治通鉴》里面,此如同南朝人裴松之补注《三国志》一样,可谓是功德无量的事情。除此之外,三国故事开始流布民间。这相当得益于世俗社会中,混迹茶馆酒楼中的说书人的功劳。他们把书上的以及道听途说的三国人物故事进行再加工,改编成传奇故事,绘声绘色地通过说书抖露出来,引起了水平不太高的老百姓的极大兴趣,成为人们茶余酒后津津乐道的事儿。这可能是“三国”在中国掀起的第一波热浪。

而在宋朝官方,已将蜀汉纳入正史,把曹魏斥之以“篡代”,剔开了其在原来史传中的正统地位。在官方的推动之下,三国人物由此忠奸分明,刘备等成了大忠臣,曹操则成了大奸臣。宋朝的几代皇帝,还先后给关羽加封“勇王”、“英王”的称号。关羽之名望到了南宋时期,已经相当走红。据《郝文忠公集》记载,关羽在“邵国州县邑乡邑闾里皆有庙”,其“英灵义烈遍天下”。

元代是杂剧兴起而鼎盛的时期。一些个杂剧高手,便也将三国故事写进了他们的杂剧之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关汉卿大师了。如杂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等,就是经他润色而成的。元代《三国志平话》的出世,更将三国推向了一个新的普及高潮。当时的平话,如同我们现在的通俗小说。因其平话,不是文言用语,而是基本上采用了当时人们的习惯口语,所以通俗易懂,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读物。这当算是“三国”在中国掀起的第二波热浪。

集三国故事之大成者,当属明代著名作家罗贯中。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为底本,另参考其他三国史料,并融会宋元以来的相关传奇、杂剧与平话等,天才般地创作出一部“庶几于史”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其书名最早为《三国志演义》,即是演义《三国志》故事的。可是到后来刻来印去,变成了今天人们俗称的《三国演义》。罗贯中的这本《三国志演义》,构思奇妙,文笔高超,情节曲折感人,故事引人入胜。它熔历史与文学为一炉,权谋、正邪成一身,并以其雅俗共赏的观赏价值、发人深省的思想价值,成为中国影响最深远,最为家喻户晓的历史小说。《三国志演义》的问世,将“三国”热潮推向了新的高峰,并且经久不衰。作为中国“四大奇书”之首的《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历史题材小说的一座丰碑,至今仍然高高耸立,其他相类之作,均难以望其项背。

然而,它毕竟是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有其创作和艺术加工的特性,含有许多虚构成分在里面的。自清代,就有史学家章学诚指出,《三国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现代著名文学家及思想家鲁迅先生,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里对罗贯中批评道:“至于写人,亦颇有失。欲显刘备之厚而似伪,状诸葛之智而近妖。”

这就需要有心之人耗时费力,来揭开《三国演义》书中的迷雾,还其神勇人物的史载面目,让大众百姓对他们所追崇的偶像,了解到比较真实的形象,并能去伪存真地从中感悟,对自己的处身立世有所启迪。我认为,这对于当前难以看懂史书的大众读者而言,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因为,自电视剧《三国演义》上映荧屏后,三国之热至今依然高涨。据广东某知名报社的抽样调查,现在广州市的中学生里,第一喜欢看《三国演义》书的人占到了80%。

在罗贯中《三国演义》所塑造的典型人物中,诸葛亮无疑是其中最成功者之一。读完这本书,人们必定会对诸葛亮肃然起敬。因为诸葛亮在这本书里,是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诸葛亮的料事如神,用兵如神,让人们佩服得五体投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美德,让人们感佩于心,敬而效仿。另外,诸葛亮身着道装,手摇鹅毛扇,呼风唤雨,神鬼莫测,又使人们神往无限,对他产生了或仙或妖的幻觉。这虽然是罗贯中刻画典型人物的绝对成功,但诸葛亮毕竟是历史真实人物,如此地夸张神化,确也过分地误导了大众,把虚构情节当成了真有其事,这样就显得有些不够厚道了!

现代说书人易中天先生,在电视荧屏上采用“据史论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火了一把《品三国》,对普及弘扬传统文化做了件大好事。一位史家走出书斋,以《走下圣坛的诸葛亮》一书,揭穿了许多《三国演义》里对诸葛亮的虚构之处,给人们展示了历史上的较为真实的诸葛亮形象。然而我以为,这位教授也有点矫枉过正,掉入了钻牛角尖的误区。教授于史料中发微言大义,破译出诸多诸葛亮的“短处”,引以为快。如说“关羽死于诸葛亮的借刀杀人计”、“诸葛亮的忠君思想再认识”等,这当然是为促进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却也使人感有偏颇之嫌。

至于眼下网络帖上所爆出的反诸葛亮的观点,却是更加五花八门、奇谈怪论了。这主要在于,他们中有的人不顾主要的历史史据,要么借一丁点事儿,或者一句话大做文章,说这就是诸葛亮的失策,导致他必定失败;要么并没有全面地分析当时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等形势,而是就其一点,以管窥天似的对诸葛亮横加责难,于是乎要将他赶下“神坛”;还有的完全以今人思维替代古人做事,造成现今大刮起“反诸葛亮”之风。以上诸类非议,促成了这本《诸葛亮真相》一书的诞生。

著书者实乃一大“三国迷”,一介平民,寒微书生。笔者自小学,始观连环画册《三国演义》,继而是文字版的《三国演义》,虽说囫囵吞枣,却也童趣盎然。而后以古文、历史为至爱,挑灯夜读,笔耕不辍,须臾不觉四十年矣!著者利用工作之余,写就的“闲书”,比起名家之作,委实是相差悬殊的。只缘心底这份“三国情节”挥之不去,又爱恨于时下场内场外,颇为飘浮着毁誉掺杂的诸葛亮之象,而致大众观者产生了无所适从之惑:究竟该看取怎样形象的诸葛亮呢?

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汇集读史心得体会,针对争议热点,从史载诸葛亮生平事迹里,精选出十五个相关话题,埋头苦干,奋笔年余,缀成这本浅见拙著,忐忑不安地奉于观者尊面。拙著中,与诸葛亮相关的人物、事件,以及相对流行于人们口头的不实的杂件小项,笔者都进行了一番追溯和破解的尝试。这一是为了抛砖引玉,以就教于尊师方家,得受教益;二也是为了把自己的点滴史悟,汇报给同道“三国迷”,如得分享,则足慰平生矣!

书评(媒体评论)

书不在厚,在于作者自己吐出来的锦绣文章。

——律师老蒋(新浪网友)

深入浅出,条理明晰,文采飞扬,读起来饶有兴趣。难得的好文,顶!

——海舰(新浪网友,清华大学学士)

这是给世人一个真实的诸葛孔明的好作品,让我们从另外角度重新认识孔明,认识“三国”时代。诺葛亮是人,不是神。平指孤云,您把诸葛亮从“神坛”上请下来,重新走入世人的视野,让人感受到“圣人”的人性所在,给人的启迪很多。我想天下网友会感谢您的。

——楚麦(新浪网友,管理哲学博士)

名著的奥妙就在于:看似简单,其实深奥。

——donnymin(凤凰网友)

这年头,网络很发达,各种网络文学满天飞,但我们还是从一个诚恳读者的角度,向更多的人推荐这本书,很期待作者将此书出版,到时候一定再次拜读!

——“侨中历史组”博友(海南省华侨中学高三历史教师组)

手指孤云蹊径独辟,以卓著的才识,依据翔实的史料,详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详,使得一部《诸葛亮真相》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笔者善于对浩繁的历史文献进行深入辨析,敏感地把握其中流露出的蛛丝马迹,对诸葛亮的生平重要事迹作出最近于真的科学解释,令人拍案叫绝,通观全书,文字明白晓畅,通俗中蕴涵典雅,行文叙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字斟句酌中准确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读后令人玩味。

——李春(历史学博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