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童年(名家名译双色插图青少版)/世界文学名著宝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苏联)高尔基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其诸多重要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一本书。它记叙了作家从4岁至10岁这一时期的生活断面,也就是他的少年时代的生活,着重表现了一个来自底层孩子生活的艰辛和革命意识觉醒的过程,也从各方面描写了旧俄人民的真实生活和俄罗斯国民的众生相,既抨击了黑暗,也展示了光明。

《童年》不论在艺术表现和语言风格方面都显示了新时期创作的明显特点,构思严密,结构严谨,既有绘声绘色的景物描写,又有细腻的心理剖析,语言生动,笔法凝练而质朴,真正做到了使语言富于深刻的内在思想含蓄性,又同人物的性格刻画,同作品的主题思想缜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作品思想的艺术效果。

内容推荐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作品以亲切感人的第一人称叙述了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的自画像)艰难的生活道路及成长过程,展示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生活的风貌,是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优秀作品。

《童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阿廖沙从4岁到10岁之间在外祖父家所度过的艰难生活。在这里,他得到外祖母毫无保留的爱,但同时。也亲眼看到了各种弱肉强食、争财夺利的野蛮行径。

目录

十一

十二

十三

试读章节

献给我的儿子

在一个昏暗、狭小的房间里,我的父亲躺在窗下的地板上,他穿着白色的衣裳,身体显得非常之长;他那双光着脚的脚趾奇怪地张开,那双亲切的手安详地放在胸脯上,手指则弯曲着;他那双快活的眼睛紧闭着,就像两枚圆圆的铜币,善良的脸色发黑,难看地龇(zi)着牙齿,使我害怕。

母亲半裸着身体,穿一条红裙子,跪在那里。她用黑梳子把父亲那很长的柔软的头发从前额梳向后脑勺。那黑梳子是我喜欢用来锯西瓜皮的。母亲不停地说话,声音沉厚而又沙哑,灰色的眼睛肿得像是溶化了似的,流着大滴大滴的眼泪。

外祖母拉着我的手。她全身滚圆,大脑袋,眼睛也很大,鼻子却松软得可笑。她穿一身黑色衣裳,全身很柔软,非常滑稽。她也在哭,哭得有点儿特别,好像是熟练地在给母亲伴哭似的。她全身颤抖着,并拉着我往父亲身边推,我不愿意去,躲在她的后面。我感到很害怕,也很别扭。

我还从未见过大人哭,也不明白外祖母多次说的下面的话是什么意思:

“跟爹爹告别吧,你再也看不见他了,我亲爱的孩子,他死了,不到年纪,不到时候就……”

我生过一场大病,刚能下地走动。我记得很清楚:我生病的时候,父亲快活地看护着我,可是后来他忽然不见了,代替他的是外祖母,一个奇怪的人。

“你是从哪里来的?”我问她。

她回答说:“我是从上边,从尼日尼来的,而且不是走来的,是坐船来的!水上是不能走的,小鬼!”

这真可笑,而且也不明白:在我家的楼上住着一些留着大胡子染了头发的波斯人,而地下室则住着黄脸的老头子加尔梅人,一个贩卖羊皮的。沿着楼梯可以骑着栏杆滑下来,若是摔倒了,就翻个筋斗滚下去——这我都非常清楚。可是这与水有什么关系呢?一切都乱套了,乱七八糟得可笑。

“我怎么是小鬼呢?”

“因为你爱吵吵嚷嚷。”她也笑着说。

她说话亲切、快乐、和气。打从第一天起我就跟她要好了,现在我希望她快点带我离开这个房间。

母亲使我感到压抑,她的眼泪和哭号使我产生新的不安的感觉。我第一次看见她这个样子。她以前总是很严厉,说话很少;她很干净,穿得整整齐齐,个头很大,像一匹马;她身体结实强壮,有一双力大无比的手。可是不知为什么她现在全身臃(yong)肿得很难看,松散紊乱,衣服也撕得破破烂烂,原来梳理得很整齐的像一顶光亮的大圆帽的头发,现在却披散在裸露的肩上,垂落在脸上;编成了辫子的那一半头发则不停地在晃动,擦着睡熟了的父亲的脸。我已经在房间里站了很久,可是她却没有看我一眼——她不停地梳理着父亲的头发,噙(qin)着眼泪,不断地大声哭号。

一些本地的庄稼汉和警察探着头往门里看。警察不高兴地喊了一声:

“快点收拾!”

窗户用黑披巾遮着。披巾被风吹得像风帆一样鼓了起来。有一回父亲带我去划帆船,突然一声雷响,父亲笑起来,用双膝把我紧紧夹住,并大声说:

“不要紧,别害怕,洋葱头!”

忽然,母亲吃力地从地上站起来,但又立即坐下去,仰面倒下,头发披散在地板上。她闭着眼睛,苍白的脸变青了;她像父亲一样龇着牙,用奇怪的声音说:

“把门关上……阿列克谢,你出去!”

外祖母推了我一下,跑到门口喊道:  “亲人们,不要怕,不要管她,看在上帝的分上,请你们离开吧!这——不是霍乱,是要生孩子了,行行好吧,我的老天爷!”

我躲在黑暗角落里的箱子后面,从那儿看着母亲弯曲着身体在地板上挣扎、呻吟,牙齿咬得咯咯响。外祖母在她身边爬来爬去,亲切而又快活地说:

“为了圣父圣子,瓦留莎,忍着点吧!……圣母保佑……”

我很害怕。她们在父亲身边忙乱着,时而碰碰父亲,时而叹着气,叫喊着。父亲却一动不动,仿佛在笑。她们在地板上忙碌了很长时间。母亲不止一次要站起来却又倒了下去;外祖母像一个软绵绵的大黑球,从房间里滚了出去。后来,在黑暗中忽然有个小孩哭叫起来。

“谢天谢地!”外祖母说,“是个男孩!”

接着她点燃了蜡烛。

我大概是在一个角落里睡着了,更多的事就不记得了。

我记忆中的第二个印象是:雨天,坟场上的一个荒凉角落。我站在一块滑溜溜的土堆上,看着父亲的棺材放进一个坑里,坑底有很多水,并有几只青蛙——有两只已经爬到黄色的棺材盖上面去了。

在坟边,有我、外祖母、全身湿透了的警察和两个拿着铁锹的气冲冲的庄稼汉。温暖的雨像细碎的小珠子,洒落在大家身上。

“掩埋吧!”警察说道,走到一边去了。

外祖母哭了起来,用头巾角捂着脸。庄稼汉弓着身子急忙地把土撒进坟坑里,溅出啪啪的水声。那两只青蛙从棺材上跳下去,开始向穴壁上奔跑,但土团把它们打落在坑底里。

“走吧,廖尼亚。”外祖母说,抓住我的肩膀。我从她的手中挣脱出来,不愿意离开。

“上帝啊,你真是的。”外祖母不知是在埋怨我,还是在埋怨上帝,低下头,默默地站了很久。坟坑已经填平了,可她还是站在那里。

庄稼汉用铁锹(qiao)拍土,声音很响。刮起了一阵风,把雨赶跑了。外祖母抓着我的手,领着我通过黑压压的许多十字架,朝很远的教堂走去。

“你为什么不哭?”当我们走出教堂的院子时她问我。

”你该哭一哭才是!”

“我不想哭!”

“算了,不哭就不哭吧。”她小声地说。

这一切令人感到奇怪:我很少哭,只有受委屈的时候才哭,我不会因为疼而哭。我流眼泪时爸爸总是笑我,母亲也常叱(chi)责我:

“不要哭!”

后来我们就坐上马车行驶在一条宽大的很脏的街道上了,两边都是深红色的房子。我问外祖母:

“那两只青蛙爬不上来了吧?”

“是的,爬不上来了,”她回答道,“愿上帝保佑它们!”

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没有这么经常、这么亲切地念叨着上帝的名字。

过了几天,我、外祖母和母亲便搭上了轮船,坐在一个很小的船舱里。刚出生的我的弟弟马克西姆死了,他躺在一个角落里的桌子上,白布包着,扎着一根红带子。

我勉强地坐在包袱和箱子上,从那像马眼睛一样的又圆又鼓的窗口里往外眺望,只见在潮湿的窗玻璃后面,流出一股浑浊的带泡沫的水,那水常常飞溅起来,冲刷着玻璃。我不由地跳到地上。

“不要害怕。”外祖母说,轻轻地用她那柔软的双手抱起我,重新把我放在包袱上。

水面上有一片灰蒙蒙的潮湿的云雾,远方是黑色的土地。土地很快便消失在云雾里和水里。周围的一切都在颤动。只有母亲,两手搁在脑后,靠着船壁,挺直身子,一动不动地站着。她的脸是黑色的,铁青的,像瞎子一样,两眼紧闭着。她一直默不作声,整个人都变了样,变成一个新人,连她身上的衣裳我也认不得了。

外祖母不止一次悄悄地对她说:

“瓦丽娅,你要吃点东西才好,一点点,好吗?”

她一声不吭,一动不动。

外祖母对我说话悄声细语,对母亲说话声音高一点,但却有些谨慎、胆怯,话也不多。我觉得,她怕母亲。我明白这一点。这使我同外祖母更亲近了。

外祖母说的话好像是特别用心地唱出来的,她的词句像鲜花那么温柔、鲜艳和富于表现力,很容易牢牢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当她微笑的时候,她那乌黑的像樱桃一样的眼珠子睁得很大,闪现出一种难于形容的愉快的光芒;微笑时则欢快地露出雪白的、坚实的牙齿;尽管她两颊黑黑的皮肤有许多皱纹,整个面容却仍显得年轻、亮丽;只是那松软的鼻子及其膨胀的鼻孔和红鼻尖把这张脸破坏了。她从一个黑色的镶(xiang)银的鼻烟壶里闻鼻烟。她穿得全身黑,但透过一双眼睛从她的内心放射出的是永不熄灭的、欢快的和温暖的光芒。她弯着腰,几乎成了驼背,又很胖,但走动起来却很轻快、很灵活,活像一只大猫,并且像这种可爱的动物那样柔软。

在她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而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了光明的地方;她把我和周围的一切连在一条不断的线上,编织成一个五颜六色的花边;她立即成了我一生的朋友,成为我最贴心、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的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去对付那困难的生活。

四十年前,轮船走得很慢;我们坐了很长时间才到达尼日尼,而且我还清楚地记得这些充满了美好的最初的日子。

一连几天都是好天气。我和外祖母从早到晚都待在甲板上,上面是明朗的天空,伏尔加河两岸被秋天镀(du)上了一层金,又穿上了绸缎。。浅红色的轮船用很长的牵引索拖着一只驳船,缓缓地逆流而上,桨叶懒洋洋地拍打着灰蓝色的河水,发出很响的声音;驳船是灰色的,活像一只土鳖(bie)。太阳在伏尔加河上空悄悄地游动,周围的景色每时每刻都是新的,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绿色的山就像是地球的华丽服装的美丽的褶(zhe)儿;大河的两岸是城市和村落,远远看去,仿佛是一块块甜点心;水面上漂浮着秋天的金色的落叶。

“你瞧,多好啊!”外祖母不停地说,从驳船的这一边走到那一边,神采奕奕,高兴得眼睛睁得大大的。她常常看着河岸出神,把我给忘记了。她靠船舷站着,双手叠放在胸前,微笑着,不做声,眼睛里含着泪水。我拉了拉她印花布的黑裙子。

“什么?”她抖动了一下,“我好像在打瞌睡,做了个梦似的。”

“你干吗哭?”

“这个,亲爱的,是由于高兴,也由于我老了,”她微笑着说,“要知道,我已经老了,已过了六十岁了。”

她闻了闻鼻烟,便开始给我讲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讲一些善良的强盗、圣人以及各种各样的野兽和妖魔鬼怪。

她讲神话故事的声音很低,很神秘;她俯下身来凑近我的脸,睁大眼珠子注视着我的眼睛,好像要把一种昂扬奋进的力量输进我的心里。她说话就像在唱歌,越说越酣畅;听她说话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愉悦感,我每次听了后都要求:

“再讲一个!”

“好吧,就再讲一个:有一个老家神坐在炉灶下面,他的脚掌在忙乱中扎进了刺,他摇啊晃啊,哼哼着: ‘哎哟,小家鼠,真疼,哎哟,小耗子,我受不了啦!’”

外祖母抬起一只脚,双手抱着它,在空中摇来摆去,并可笑地皱起眉头,好像真的感到很疼似的。

周围站着几个长胡子的温和的水手,他们也在听、在笑,并夸奖外祖母,也要求说:

“老婆婆,再讲一个吧!”

讲完后他们说:

“走,咱们一块儿吃晚饭去!”

吃晚饭时,他们请外祖母喝伏特加酒,请我吃西瓜和甜瓜。这事是偷偷地做的。船上有一个人,他穿得很像警察,制服上有铜扣子,他禁止人家吃瓜果,把瓜果夺去扔进河里;他总是醉醺(xun)醺的,大家都躲着他。

母亲很少到甲板上来。她老是在一边躲开我们,一直默不作声。她身材高大,体格匀称美丽,黑黑的、铁一般冷静的面孔;编成发辫的浅色的头发盘在头上像一顶沉重的王冠;她整个身体结实有力。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好像有一层雾或透亮的云把她隔起来,她那双像外祖母一样大的正直的灰色眼睛,从这云雾里远远地冷漠地眺(tiao)望着。

有一回她严厉地说:

“大家都在笑你,妈妈!”

“别管他们!”外祖母毫不在乎地答道,“让他们笑吧,让他们笑个痛快吧!”

我记得,每当外祖母看到尼日尼时就会像小孩子一样高兴。她拉着我的手,把我推到船舷边,大声喊道:

“你看,你看,多么好啊!瞧,我的天啊!它就是尼日尼!瞧,简直就是神仙住的地方!再看看那教堂,就像是在空中飞翔!”

她几乎是在哭着地请求母亲说:

“瓦留莎,你就来看看吧,也许这地方你都忘记了!高兴一点吧!”

母亲忧伤地笑了笑。

当轮船停泊在美丽城市对面的河中心时,河面上已经挤满了船只。这些船上耸立着几百根尖尖的桅杆。一只载着许多人的大船靠了过来,钩杆抓住了降下来的舷梯,人们便一个挨一个地从大船走上甲板。一个干瘦的小老头快速地走在最前头,他穿着又黑又长的衣服,留着黄金色的胡子,长着一个鸟鼻子和一双绿色的小眼睛。

“爸爸!”母亲沉厚而大声地喊道,并扑到他的怀里。外祖父抱着她的头,很快地用染红了的小手抚摸她的脸颊,尖声说道:

“怎么啦,傻丫头?噢,原来是这样……唉,你们啊……”

外祖母像陀(tuo)螺似的转起来,一下子便拥抱了、吻了所有的人。她把我推到大家面前,急忙地说:

“来,快点!这是米哈依洛舅舅,这是雅科夫舅舅……娜塔莉娅舅妈,这是两个表哥,都叫萨沙,这是卡捷琳娜表姐,这全是我们一家,你瞧,有多少啊!”

外祖父对她说:

“你身体还好吗?老婆子。”

他们接吻了三次。

外祖父把我从拥挤的人群中拉了出来,按着我的头问道:

“你是个什么人呢?”

“我是阿斯特拉罕人,是从船舱里跑出来的……”

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我都不喜欢,在他们中间,我感到自己是陌生人,甚至连外祖母也好像有点黯(an)然失色了,离得我远了。

P1-7

序言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年)是俄国无产阶级作家,他的作品从20世纪初就开始介绍到中国来,他的名字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高尔基出身贫寒,早年丧父,只念过三年书,靠自学成才,成为一位举世闻名的大文豪。他著作甚丰,写有几百个短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有《马卡尔·楚德拉》、《契尔卡什》、《伊则古尔老婆子》、《鹰之歌》、《海燕之歌》等;二十多个剧本,最重要的是《小市民》、《底层》、《仇敌》、《瓦萨·日列兹诺娃》等;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如《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及四卷本长篇史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等。此外还有《俄罗斯童话》、《意大利童话》及大量特写、杂文小品、政论文和文艺评论等。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其诸多重要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一本书。它记叙了作家从4岁至10岁这一时期的生活断面,也就是他的少年时代的生活,着重表现了一个来自底层孩子生活的艰辛和革命意识觉醒的过程,也从各方面描写了旧俄人民的真实生活和俄罗斯国民的众生相,既抨击了黑暗,也展示了光明。

阿廖沙4岁丧父后寄居在外祖父家里。外祖父卡希林是一个小染坊主,家境已经败落。严酷的生活使得这个本来就性情乖戾、吝啬的小老头变得愈加贪婪、古怪、暴躁,他喜怒无常,脾气极坏,经常谩骂甚至毒打亲人和幼小的孩子。两个舅舅米哈依尔和雅科夫也是极其自私、粗野的市侩。这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阶层,集百年俄罗斯灵魂中的痼疾与沉疴之大成:愚昧、落后、狭隘、自私、庸俗、残忍……父子、兄弟、夫妻之间钩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或为一点小事彼此争吵,甚至打得头破血流。两个舅舅之间常常像狗一样大打出手;父子之间也不停地斗殴;外祖父鞭打阿廖沙,竟把他打得失去了知觉;外祖父疯狂殴打外祖母的脑袋,致使头发上的发针深深扎进她的头皮里;两个舅舅由于嫉妒,把阿廖沙的父亲骗到野外进行毒打,并狠心地把他推进冰窟窿里;米哈依尔舅舅因为无聊,唆使小孩把烧红的顶针放在瞎眼的格里高利的手边,侮弄、加害这个老长工;两个舅舅要工人“小茨冈”去抬沉重的十字架,活活把工人压死;雅科夫舅舅无端打死自己的老婆;还有阿廖沙的后父用脚尖踢女人的胸脯……一件件丑事,一桩桩暴行,一幕幕惨剧,真是令人目不忍睹。在外面,大街小巷里,一些小市民的残酷行为有时达到更加疯狂的程度,他们凌辱可怜的乞丐和残疾人,无端殴打乡下人,把人打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还有那个豢养打手的伯爵小姐也专门打穷人,并把打手借给地主去毒打农夫和农妇……令人发指。

阿廖沙就是在这种黑暗的、令人恐怖的环境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身边那一切层出不穷的丑事和暴行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一种无法抗拒的苦闷令我窒息,好像全身注满了沉重的东西,好像长久地住在一个黑暗的深坑里,失去了视觉、听觉和一切感觉,像一个瞎子和半死不活的人……”是的,阿廖沙在外祖父家,在自己的周围目睹了并且感受了那么多的丑陋、污秽、残忍,即使是一个成年人的心灵也会受到腐蚀和摧残的。但是,阿廖沙并没有被这些黑暗的丑事和腐蚀人的心灵的恶势力所压倒,所毁灭,反而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富有同情心的真正的人。这是因为,在这个现实中除黑暗势力外,还有许多善良、正直的人们,是他们给了他力量,给了他温暖,使他看到了光明。“孩提时,我想象自己是一个蜂窝,各种不同的普通的粗人都像蜜蜂似的把自己的蜜——生活的知识和思想送进蜂窝里,他们尽可能地、慷慨地丰富着我的心灵。”第一个,也是最多地把蜜送到阿廖沙的蜂窝里去的人就是外祖母,是外祖母的无数优美动人的童话、民间故事培养并陶冶了阿廖沙崇高的情操,“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除外祖母外,还有那个善良、乐观的“小茨冈”,那个忠厚老实的老长工格里高利,那个献身科学的“好事情”……正是这些善良、平凡的“普通粗人”哺育培养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勇敢的反抗精神。

阿廖沙的坚强性格是在铅一样沉重的生活重压下,在同无尽的苦难及恶势力的顽强抗争中,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和认识复杂现实里所有美好的事物中逐渐地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童年》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和极大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在谈及这部作品的重要意义时,德国进步女作家罗莎·卢森堡曾深刻指出:“只有读过高尔基的《童年》的人,才能正确地评价高尔基惊人的历程——他从社会的底层上升到具备当代文化修养、天才的创作艺术和科学的世界观这样一个阳光普照的顶峰。在这一方面,高尔基个人的命运,对于俄国无产阶级来说,是有象征意义的。”另一位亚美尼亚作家施尔万扎看完这部作品后也给高尔基写信谠“依我看来,整个这本书都是俄罗斯人民的,也是全世界各族人民的。您看,我并不是俄罗斯人,可是您所描述的一切使我感到那么亲切,犹如在写我们出生的那个民族的生活。请相信我的话,法国的、英国的、任何一个出身于人民或了解人民生活的作家都会这样说的。您的伟大的作品的优点就在于具有这种全人类性。它的另一个优点是那令人神往的生命力。”我国著名作家茅盾也谈过类似的感受“高尔基的作品之所以为中国广大读者所爱好,是因为它抨击了黑暗,指出了光明;它虽然是为俄国人民而呼喊,但在中国读者(不但是在中国,全世界被压迫的人亦同此感)看来,觉得都是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而这实在也不足怪,因为真理只有一个。”

《童年》的构思,除表现阿廖沙的成长外,还有一个更直接更重要的主题揭露和抨击旧俄几世纪以来形成的小市民的痼疾。这部作品写于1912—1913年间,即俄国第一次革命失败之后。高尔基在反思、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时,把目光投向了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特性,认真地考察并剖析了俄罗斯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愚昧落后、自私贪婪、因循守旧,以及病态、野蛮的生存方式。这些根深蒂固的俄国小市民的劣根性是俄国人民和俄国革命的大敌。高尔基深切地认识到,要使民众觉醒,首先必须无情地、真实地正视俄罗斯国民性中的弱点。“为什么我要讲这种极其讨厌的故事?为的使你们,先生们,知道这种东西还没有过去……”只有彻底地清除这些精神上的垃圾,治好自身的痼疾,才能真正做到改造国民性,重铸民族灵魂。这就是为什么高尔基在《童年》及整个三部曲中如此无情、如此执著地揭露和鞭笞小市民的肮脏生活和灵魂的缘故。

《童年》在风格特点和艺术结构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众所周知,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包括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小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感情奔放,色彩浓艳。而《童年》及整个自传体三部曲却是他创作中期的代表作,这时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已有很大的变化,已从高亢激奋转向了冷峻凝重,冷静的沉思代替了炽热的激情。或许可以说,高尔基已从一位激越的浪漫主义者转变成为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了。《童年》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在自我批判精神的统领下暴露国民的弱点,气氛不免有些压抑、沉闷,但是作者善于把深沉的忧患意识同深邃的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展示出光明的未来前景,这就使作品仍然洋溢着积极向上、明快乐观的精神。作为传记体作品,《童年》在艺术结构上与普通所谓的情节小说亦有所不同,它不以情节取胜,没有虚构的故事情节线索,而是以作者的生平事迹为基准。作者只能从自己以往的生活流中截取一个个值得回味、记忆鲜明的片断,通过主人公的视觉和感受复现出来。所以写自传体文学作品是有其特殊的难处的,处理不当,容易流于平淡、枯燥。高尔基是一位高手,他不仅有丰富复杂的甚至是传奇式的生活经历,而且有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童年》中出现的一幅幅多彩的生活画卷,引人入胜,给读者浓烈的生活气息,使读者受到感动,产生共鸣。

《童年》不仅艺术结构严谨,也有出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着力刻画了阿廖沙、外祖父和外祖母这三个人物。阿廖沙是全书的中心主人公,他心地善良,爱憎分明,是非清楚,严峻的生活、艰苦的环境把他磨炼成一个意志坚强、敢作敢为的新人。这个形象真实、生动、感人。外祖父是一个既可憎又可怜的人物,作者对他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但又是有分寸的。外祖母则是一个颇富诗意的形象,作者带着特有的感情对她作了重点的刻画。她善良、勇敢、乐观,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富的内心生活。外祖母的形象完全可以进入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同时也是最富艺术魅力的女性形象之列。总之,《童年》不论在艺术表现和语言风格方面都显示了新时期创作的明显特点,构思严密,结构严谨,既有绘声绘色的景物描写,又有细腻的心理剖析,语言生动,笔法凝练而质朴,真正做到了使语言富于深刻的内在思想含蓄性,又同人物的性格刻画,同作品的主题思想缜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作品思想的艺术效果。

李辉凡

2003年10月一稿

2005年8月修改于劲松九区

书评(媒体评论)

《童年》不仅是一部艺术珍品,而且是高尔基的传记,是他全部创作的注解,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

——[苏联]丘科夫斯基

在俄国文学中,我们(指罗曼·罗兰和茨威格)从来没有读过比您(高尔基)的(童年)更美的作品。您还从来没有如此成功地显示过您的写作才能。

——[法]罗曼·罗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0:4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