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蕤、阮芳赋、马晓年、李银河、刘达临等著名性学家联手推荐——方刚性学研究系列之《男公关》。
男性气质多样性的理论认为,不同文化、历史下的男性气质是不同的,中国文化更具有其特殊性。《男公关》笔者方刚希望通过分析多样男性气质的实践,推进中国更全面的社会性别研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男公关/方刚性学研究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方刚 |
出版社 | 群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何春蕤、阮芳赋、马晓年、李银河、刘达临等著名性学家联手推荐——方刚性学研究系列之《男公关》。 男性气质多样性的理论认为,不同文化、历史下的男性气质是不同的,中国文化更具有其特殊性。《男公关》笔者方刚希望通过分析多样男性气质的实践,推进中国更全面的社会性别研究。 内容推荐 《男公关》是华语世界性学研究领域一部开先河的优秀著作。 《男公关:男性气质研究》一书前半部分是作者方刚的博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原来的题目是:《男性性工作者男性气概建构的质性研究》。后半部分主要是部分考察笔记,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男公关”的生存面貌。 目录 一、开篇的话 (一)为什么做这项研究 (二)男性气质与男公关 二、本书的分析视角 (一)本书的男性气质 (二)男公关面对的情境与符号 (三)研究男公关的哪些方面 (四)本研究的意义 三、本研究是如何做的 (一)作者是如何深入夜总会进行调查的 (二)男公关及其产业概况 (三)作者个人背景对研究的影响 四、男公关生命历程中的男性气质 (一)男公关在生命史不同阶段的男性气质 (二)男公关在不同情境中的男性气质 (三)男公关在不同符号中的男性气质 (四)一个男公关生命史中男性气质实践的综合分析 五、性产业从业情境与男性气质 (一)性产业从业培训 (二)前期为后期作准备 (三)对冲突的回避 (四)面对同龄伙伴 (五)男性气质实践的断裂 六、同女客人性关系中的男性气质 (一)口交中的男性气质 (二)性交体位中的男性气质 (三)健康措施决定权上的男性气质 (四)施受虐与男性气质 (五)性交目的与男性气质 (六)客人的“美丑”与男公关的职业性 (七)对比:同性性交易中的男性气质 七、同女客人冲突中的男性气质 (一)拒绝客人“特殊要求”时的男性气质 (二)拒绝出街时的男性气质 (三)言语背后的权力与男性气质 八、感情对男性气质的影响 (一)恋爱情境符号的引人 (二)发展感情,谁受益 (三)感情的性质 (四)深刻感情的建立意味着关系性质的改变 九、地理差异与身体实践 (一)地理差异对男公关男性气质的影响 (二)男性气质与男公关的身体实践 十、性产业同伴情境中的男性气质 (一)男公关聊天中的男性气质 (二)男公关内部的“阶级”差异 (三)男公关间的合作与妥协 十一、偶发性性行为情境中的男性气质 (一)“玩”与“被玩” (二)男公关花钱找小姐时的男性气质 (三)同小姐免费性关系中的男性气质 (四)扬扬的双重标准及其男性气质 (五)不同权力关系对小毛男性气质的影响 (六)对恋爱情境符号的解构 十二、相同行为对男性气质实践的不同建构 (一)烟 (二)酒 (三)毒品 (四)身体改造 十三、其他对比视角 (一)男女性工作者的比较 (二)“男性伴”:一个参照人群 十四、总结与思考 (一)本研究成果的总结 (二)几个需要澄清的问题 (三)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主要信息提供者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二 男公关考察笔记 阿绍的故事 阿强的故事 阿京的故事 阿起的故事 飞飞的故事 扬扬的故事 小邸的故事 小付的故事 阿庄的自述 大牛的表述 小毛的故事 阿云的自述 北京某夜总会考察日记一则 后记 试读章节 方刚对不同男性气质的描述 方刚康奈尔将实践中建构起来的男性气质,分为四种类型:支配性、从属性、共谋性、边缘性。这些均是男性气质的不同表达方式,而这些方式间存在着等级,它们共同建构着现代西方性别秩序中主流男性气质模式的种种实践和关系。 (1)支配性 支配性男性气质被认为是男性气质的“理想类型”。一个集团可以凭借支配陛男性气质宣告和拥有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具有男性气质就具有权力,当文化的理想与组织机构的权力达成一致时,支配性才能建立起来。这种权力可能是个人性的,也可能是集体性的,商界、军队、政府高层提供了获得这种权力的样板。 (2)从属性 支配性与整个社会的主导文化有关,在这个总框架中,存在着不同男性群体之间的具体的统治与从属的性别关系。男性中也有性别等级,同性恋就处于最底层,其处境类似于女性。一些异性恋男人也被从合法性的男性气质圈中驱逐,处于从属的地位,如贫穷者。 (3)共谋性 能够从各方面严格实践支配性男性气质的男性相当少,但大多数男人从支配性中得到好处,这是男人们普遍从女性的整体依附中获得的。某些人一方面谋取权力的利益,一方面又避开父权制推行者所经历的风险,在婚姻、父亲职责以及小区生活经常要与女人作出广泛的妥协,而不是赤裸裸的统治或者说一不二,这类人就在实践共谋性男性气质。 (4)边缘性 边缘性是陛别与其他结构如阶级和种族的相互作用,发展出的男性气质之间的进一步关系。占统治地位的男性气质与从属阶级或种族集团的边缘性男性气质之间存在关系,比如,黑人男子具有从属性男性气质,而富有的黑人明星则显示边缘性男性气质(康奈尔,2003:104~111)。康奈尔曾说:“……支配陛男性气质和边缘性男性气质不是固定的性格类型,而是在变化的关系结构中特殊情形下产生的性别实践的形态。任何有价值的男性气质理论都必须对这种变化的过程给出说明。”(康奈尔,2003:111) 对康奈尔男性气质四分法的批评非常多。Martin指出,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概念导致了一系列不一致的运用,有时候这个概念指的是男性气质的固定类型,有时候指的是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占统治地位的男性气质(Martin,1998)。Wetherell和Edley也指出这个概念没有特别点明在实际中符合支配性男性气质的特征(。Wetherell & Edley,1999)。 在笔者看来,康奈尔具有矛盾性。当康奈尔强调男性气质是在实践中建构的、男性气质是多样的这些观点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他后现代主义的一面。但是,当康奈尔将男性气质分为支配性、从属性、共谋性、边缘性的时候,无论他自己怎样强调这些均不是僵死的类型,但我们看到的仍然是其结构主义的特征。 康奈尔描述的四种男性气质的关系中,支配性与从属性是男性气质的两极,边缘性与共谋性则处于两极的中间位置。如果我们把康奈尔的四分法理解为一种绝对的分类,那么它显然无法穷尽男性气质的所有可能。如果我们确实承认男性气质是一种实践,那么,它就注定是更多样的,有多少种实践的可能,就有多少种男性气质,是无法事先分类的。但在笔者的理解中,康奈尔的四分法更准确地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理想类型,或者是发展趋势,这样就对我们很有启发性了,而且也给我们提供了扩展的空间。在此项针对男性性工作者的研究中,笔者便清楚地认识到,无法简单地将男性性工作者的男性气质归入任何一种类型,甚至无法将某一情境下男性性工作者的男性气质归入任何一种类型。因此,笔者试图发展出自己对多样男性气质的描述。 笔者认为,康奈尔对支配性与从属性的提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男性气质的理想类型,它们分别处于男性气质的两端。但是,与其将支配与从属视作男性气质的两种类型,不如将其视作男性气质的两种趋势。趋势不同于类型之处在于,它提供的是一种可能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一种可以归于其中的静态的分类。某一男性气质的实践可能在某一时刻受到某种趋势的影响较多,比如我们可以说某人在实践中表现出了较多的男性气质的支配趋势,却不可以说它是支配性的男性气质。因为个人的男性气质往往在不同场域以及与不同人互动时有着不同的实践,所以只能是趋势而非类型。 当我们从一种男性气质的具体实践中看到如下特点,我们便可以说它体现出男性气质的支配趋势:主动的、竞争的、拥有权力的、控制的、主宰的等。相对而言,男性气质的从属趋势则具有如下的特点:被动的、服从的、没有权力的、可以被控制和被决定的等。更多的时候,具体的男性气质实践是在支配趋势与从属趋势之间建构的,是一个流动的过程。笔者将支配与从属难分伯仲的中间状态,称之为“关系均衡趋势”。 但笔者并不满足于这一组三种趋势的提出,因此又结合对中国本土男性气质研究的分析,提出了男性气质的刚性趋势、柔性趋势、刚柔相济趋势。对此,后面将具体论及。P9-11 序言 《男公关:男性气质研究》一书前半部分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原来的题目是:《男性性工作者男性气概建构的质性研究》。后半部分主要是我的部分考察笔记,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男公关”的生存面貌。 “男公关”是我在深圳做小区考察时“业内”常用的说法,或简称为“公关”,或繁称为“公关先生”,或“先生”,民间的称谓中最具贬义的如“鸭”,中性的称谓在南方如“仔”,在北方如“少爷”,而我在此书中则称之为“男性性工作者”。 近年,大众传媒中时常会出现关于“男公关”的报道,这些报道多以猎奇的心态与窥视的视角出现,其中更多的是想当然的“创作”以及基于无知基础上的贬损。真正严肃的、深人的调查和研究却从未有闻。我自己的研究兴趣在于当前中国的“性革命”,而男性性工作者在某种意义上讲,同样是“性革命”的产物。 对男性性工作者的研究,即使在英文文献中,也非常缺失,我做此项研究之前只检索到有限的三四篇文章。汉语文献也只有本研究中提到的两篇。这些短篇论文对男性性工作者的研究都只停留在表面上,因此可以说本项研究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 男性气质研究近二十多年来在西方学界开始活跃,而在中国大陆则几乎是空白。我选定了男性气质研究作为自己未来的学术研究方向,并利用这次做博士学位论文的机会,通过男性性工作者这一典型人群来分析男性气质的实践,并提出了自己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创新。本书在中国大陆男性气质研究领域同样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本书除将原论文中使用的“男性气概”(Masculinities)改为“男性气质”之外,还略有少量改动,但基本保存了博士论文的原貌。 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这篇论文一直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虽然我自觉它仍有种种不足,但我确实已经尽心竭力了。对于许多学者来说,博士学位论文是他们一生中最高的学术成果,因为这往往是他们投入最多的研究。但我仍然有一丝幻想:将来我还可以有超越这篇论文的成果。 性学研究属于边缘学科,做得再好也难以在主流学术界享有声誉,更难以获得研究资助,研究者个人还要作好承担种种压力与干扰的准备。我自己在大学讲课的时候,一直这样告诫我的学生:如果你没有为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追求人类的幸福作出自我牺牲的准备,没有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没有持之以恒、百折不回的思想准备,就不要涉足性学研究。幸好,我已经作好了这样的准备。 对我来讲,每一项研究,既是一个在学术上求索的过程,也是一个满足个人好奇心、探索欲的过程。好奇不是猎奇,好奇心对人类的发展(包括学术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几年前做硕士论文之前,我便暗自确定要逐一研究当前中国“性革命”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诸多“热点”社会现象,我对这些现象的背后充满了好奇。硕士论文,我选择研究多性伙伴行为者与社会控制的关系,此次出版定名为《多性伙伴》。此书与《多性伙伴》一样,都是我对当前中国“性革命”的系列研究,而此后的研究题目我也已经选定了…… 后记 太多的师长和朋友对此书的完成提供了帮助,我愿意在此一并致谢: 我的导师潘绥铭教授接纳我成为他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他的帮助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 此论文的答辩委员会委员刘少杰教授、林克雷教授、王爱丽研究员、李洪涛教授、荒林教授以及胡鸿保教授,均给了我很重要的修改意见。 台北大学社会学系王雅各教授促成台湾中华发展基金会资助我于2006年在台湾考察两个月,使我得以收集大量男性研究资料,并考察台湾的男性性工作者。在台湾期间,王老师对我的生活和学习给以无微不至的关怀,令我至今回忆起来仍然暖在心头。他对本书的写作和修改同样多次提出非常重要的意见。 何春蕤教授、阮芳赋教授、高颖超先生也在我旅台期间赠送相关研究资料;殷亚兰小姐协助我在台北访问男公关。 感谢美国密西根大学王政教授接纳我为该校与复旦大学合办的社会性别博士课程班的学员,此课程给本论文的写作带来重要启发。此论文写作期间还数次向王政教授通信请教,她均给予了热情而详尽的回复。 从我酝酿博士论文选题到最后打印交稿,我的同学姜磊一直都给我无私的帮助,她的辛勤付出令我至今回忆起来仍然深为感动,并且深为不安。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她的朋友之情,我现在会是怎样的处境。 丁建略同学在论文的最后修改阶段帮我修正了多处疏漏;李修建、沈奕斐、李萍、胡晓红、曹琼等学友,也均给了我很多帮助和启发。感谢丁永燕老师的辛苦工作,她帮助我翻译、审核了此论文的英文摘要和参考书目;感谢朱雪琴帮我绘制了本书的插图和表格。 特别要感谢“中国青年性学论坛”(北京尚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的张银俊女士和李扁先生,他们慷慨资助了我在深圳的小区考察,而他们多年的关怀与帮助更是一直令我感到温暖。 感谢所有为我在北京、深圳、台北考察男性性工作者提供过帮助的人们,他们是:张生先生、贺小愚先生、吴续甫先生、周蓉小姐、殷亚兰小姐,以及徐哥、张哥,和一些不便透露姓名的朋友们。更要感谢我在本书中提到的那些“信息提供者”,虽然我不能在此公布他们的姓名,但他们对我个人及性学研究作出的贡献,将被人们永远感念。 最后,但绝不是最弱的感谢,要给我的母亲、姐姐、妻子和儿子,家人永远是我艰苦奋斗过程中最温馨的情感寄托,是我生命中最珍视的价值所在。 生命中因为有你们,所以不一样。 2008年12月31日 书评(媒体评论) 所谓男性气质并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方刚笔下的“男公关”研究,充分呈现了男性气质的多种可能性,揭开了男性性工作者这一特殊人群的神秘面纱。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银河教授 方刚是中国大陆杰出的青年性学家,在性社会学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独创的研究。本书是华语世界性学研究领域一部开先河的优秀著作。 ——世界华人·性学家协会名誉会长兼监事长阮芳赋教授 卖性给女人的男人,是一个更难以接触和深入了解的人群。方刚的这项开创性的研究,丰富了中国的性学研究成果。 ——世界华人性学家协会副会长、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马晓年教授 男性性工作者一直只是个耳闻偶见的飘忽概念。在方刚的男公关研究中才有了鲜活具体而深刻的描绘,呈现出坐落在个人与社会生命史中的男“性”。 ——台湾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何春蕤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