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CTO(驾驭高科技浪潮)》的作者唐纳森、西格尔、唐纳森采访了世界各大名企的首席技术官,既有SAIC的艾米·阿尔文、MAPA集团的克雷格·米勒,又有强生公司的戴维·库特勒、高德纳公司的达科·赫力克,深入探讨了他们的工作奥秘和成功的必要技术条件。采访真实,话题广泛,主要涉及首席技术官的日常工作:如何开发核心技术、如何分配和管理项目、如何与各部门互动协作、如何建设高效的团队、如何应对市场需求、如何寻找和培养人才。此外,首席技术官们还详细讲述了企业在技术与业务上面临的挑战,并就未来技术领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表了真知灼见。
本书见解深刻独到,无论是深入浅出的经验描述,还是切实可行的实践分析,都有助于读者与先进的商业技术头脑交流,将其创新思维和战略措施运用于自身企业实践,从而在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唐纳森、西格尔、唐纳森所著的《对话CTO(驾驭高科技浪潮)》作者访问了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多位首席技术官。内容广泛涉及首席技术官的日常工作:如何管理项目,如何与合作伙伴洽谈,如何做好技术革新和软件开发,如何招募和培养人才。此外,还预见了技术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对话CTO(驾驭高科技浪潮)》适用于项目经理、开发人员和首席技术官。
第1章 艾米·阿尔文——SAIC
第2章 唐·弗格森——CA Technologies公司
第3章 克雷格·米勒——MAPA集团
第4章 杰里·克里尔——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
第5章 韦斯利·卡普洛——北斗星咨询公司
第6章 杰夫·托尔纳——BPLG公司
第7章 马蒂·加里森——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第8章 彻奇斯、拉夫兰、莫斯卡和纳托利——Mind Over Machines公司
第9章 达科·赫力克——高德纳公司
第10章 让-艾里克·德布尔——斯普林格出版公司
第11章 保罗·布卢雷——TinEye/Idee公司
第12章 威廉·巴拉德——格理集团
第13章 戴维·库特勒——强生公司,Vertex制药公司
我从斯坦福大学获得了学士学位。读大四前的那个暑假,我找了一家专业对口的公司实习,当时它是一家大型的航空航天工程公司,后来被并购了,还改了名称。我知道暑假一过自己就走了,所以并没想依照暑期实习来规划职业生涯,我只是在那儿观察拥有学士学位的人在公司都干些什么。我发现,他们似乎都忙着解决别人非常琐碎的问题,完全没有一个全局观念。这样的工作我实在提不起兴趣,所以决定继续深造,向博士学位迈进。在普林斯顿大学拿到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后,我必须要为今后的发展做打算了,因为以前为自己规划的职业道路现在已经走到头了。
于是我决定出国做博士后,那样也好开阔下眼界,了解一下异域文化。走出自己的安乐窝,总会让你感到豁然开朗。决定去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读博士后时我并不会讲德语,这让我的决定看似很鲁莽,可在技术圈里——我指的是欧洲,其实全世界都差不多——搞技术的一般都讲英语。所以我运气不错,和大家相处得很好。那段时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主持了一项技术调研,和同事取得了一些进展和发现,这让我很有成就感。私下我也学会了德语,当然,这是旅居海外的一大好处。另外,就个人来讲,我在德国过得也挺开心。来的时候我到的地方是西德,几年后柏林墙不复存在了,于是我就变成在德国了。来时叫西柏林,后来柏林也不再分东西了。所以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那段时期还是蛮有趣的。接受异域文化的熏陶也是非常重要的。德国属于西欧,在某些方面与美国非常类似,但也不尽相同。与各国朋友相互交流、共同工作,我真正领略到了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重要作用。有机会品味不同文化之间的过渡与融合,也是一件幸事。
西格尔:现在我们换个话题,请谈谈你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做副教授的经历好吗?阿尔文:我从助理教授做起,按终身教职系列(tenure track),一步步走到今天。教书的环境我是非常熟悉的,因为自己一直身处学术环境当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是如鱼得水。这段经历中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在于,你可以对某个特定的技术领域做深刻钻研,创造新知,填补空白。可以说,你是在为人类的智慧添砖加瓦。做学术研究是非常严谨的。我真的很赞赏那儿的知识评价方式:同事参与评议;实验的过程和结果都透明公开;让数据说话,以事实为依据来判定你的能力……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始终严格把关是很了不起的。那么,概括起来回答你的问题就是:我有了终身职位,获得了副教授的职称。我很快乐。
实际上,在做学问的最后几年,我已开始涉足其他领域了。我很珍惜学术研究的深度,只是后来我获得了和陆军科学委员会合作的机会,于是我又加入了这个机构。它是国防部的科学顾问委员会之一,为陆军部长及高级官员提供咨询服务,利用技术帮助陆军或国防部解决现实中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我喜欢那儿的大局阵势,它要求你立足全局,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职责,必须考虑到整体的复杂性。你要解决的是现实的重大问题。
西格尔:那你是怎么走出象牙塔,进入社会的呢?
阿尔文:其实那时并不算离开,我仍是明尼苏达大学的一名教职工。学术研究的角色有三,其一就是服务,我在美国陆军科学委员会的工作就是服务。阅历丰富了,接触的人多了,观念提升了,但我仍是一个全职教授。事实上,当到达职业生涯的下一站,成为一名白宫学者时,我仍然没有彻底脱离大学。我那时属于学术休假,人虽不在大学,但终身职位仍保留着。当时一些要好的朋友跟我提了下,他们的建议听起来还不错,所以我就决定去做个白宫学者!白宫学者这个项目是让非政府人士加入最高行政部门,为内阁部长或总统行政部门的资深人士担当特别助理,为期一年。通过申请,我有幸被选中。我之所以对这个项目感兴趣,仍是因为它能让我开阔眼界。它特意让你走出舒适区,置身于完全陌生的环境之中。我担任的是商务部副部长的特别助理,参与制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长期政策。这涉及技术层面,但并不局限于技术本身,而是包涵得更广泛,我就喜欢这一点。
西格尔:这是不是为你过渡到现实世界提供了契机呢?阿尔文:所谓“现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它肯定不是局限于某一点的。比如,当时商务部正在制定政策,准备开放卫星地图以供商用。讨论的焦点在于管控程度,我们是不是置国家安全于不顾呢?该如何权衡国家安全与市场潜力呢?当时的决策现已付诸实践了。现在有了商业化的地图产业,比如我们司空见惯的谷歌地图。我们所从事的工作都渗透着技术成分,如卫星技术、影像技术等,但它们都有着更广阔的应用领域。
当时我们正在筹备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工作。宪法规定,每隔十年,商务部就负责把全体美国公民清点一遍。这项工作是艰巨的,而且从工作性质上来看,还具有周期性。因此商务部必须保持人口普查的核心力量,但每过十年,由于这项和平时期规模最大的全民运动,普查人员就会骤增。在商务部副部长的领导下,我有幸参与了人口普查的筹备工作,探讨工作方法,看如何才能做到完整统计,包括那些不信任政府的、故意要做漏网之鱼的人或嫌麻烦不愿上交普查表的人。任务的艰巨性可想而知。如果大家都能积极响应,认真回复调查邮件,那工作就会容易得多。大到国会选区的划分,小到学校、医院地点的确定,人口普查的结果对一切都会产生影响。人口普查会牵扯到一些技术层面上的问题,特别是统计庞大人口时的统计分析技术,当然它对政策的制定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技术方面的东西竟能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真让我着迷。这正是我作为白宫学者最想收获的,其实在这方面我很有经验,但当时,我还在休假。
西格尔:从大学休假吗?
阿尔文:是的。白宫学者的期限是一年,到期之后,你要么重操旧业,要么另做打算。我非常喜欢在商务部的那段工作经历,所以就想在某个政府部门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于是就来到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当上了一个研究室的副主任。当然,这个机构的工作重点也是以技术为主,后来我被提拔为主任。因此,斯坦,我这么回答你的问题: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工作了一年后,我离开了明尼苏达大学,这还是挺讲究策略的。在大学,当你享有终身职位后,就可以选择休假两年,这个不会有太大困难。但休假结束后,他们希望你能回去继续从事研究和教学,否则你就得放弃终身职位。我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干得挺不错,于是就放弃了大学提供的终身职位,留在了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当作出这一决定时,我在那已经工作满一年了。
西格尔:嗯,决定离开大学那舒适的环境,确实需要拿出一定的勇气,那可是个铁饭碗。
阿尔文:嗯,非常有趣的是,我在大学任教的时候,这也是个热门话题。我始终觉得终身职位的目的是学术自由,而铁饭碗是对学术自由的一种保障手段。在当时,如何确保教师的工作动力与活力不被这种保障所削弱,成了明尼苏达大学和其他学院探讨的话题。但就我来说,我没有考虑铁饭碗的问题,因为我觉得终身职位的目的不是保障就业。同时,我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做得很开心,所以我的道路似乎选得很自然。在明尼苏达大学,我那些很要好的同事发展得也很好,但我从没后悔过放弃自己的终身职位。你知道,有选择就要有放弃,况且我的选择也不错。
西格尔:我们接着往下聊,谈谈你是如何来到SAIC的。能说一说你是怎样从科研环境转到科学工程和技术上来的吗?是什么促使你作出这种转变的呢?
阿尔文: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工作也不是终身制,目的是将技术管理人才——研究室主任、项目经理及办事处主任——暂时吸收进来,等工作数年后再让他们离开。告诉你个小秘密:离开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时候,我可以在政府部门一直干下去。我是个职业文官,但是我不会让那种行政因素来决定我的职业生涯。
P2-4
《对话CTO》中的诸多CTO来自世界名企,比如SAIC是美国排名前50的大型私有公司,CA是全球最大的IT管理软件公司之一,高德纳公司是全球最具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它们均是以技术取胜的颇具实力的企业。作者斯科特·唐纳森本人也是我非常敬重的系统开发方面的技术专家,我曾经拜读过他的很多著作,包括Suceessful Software Development: Making It Happen。一直期望能有机会向斯科特·唐纳森学习,没想到这次竟有幸为他的著作写推荐序,这也算是一种缘分吧!
斯坦利·西格尔、加里·唐纳森二人同样是我一直想追随和学习的先锋人物,他们在系统开发和评估方面都有多年的丰富经验。“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在这一点上和我的两位导师很像。我研究生阶段的导师VincentShen教授曾经创立了两家公司,都被上市公司巨额收购;本科时的导师、中文语音合成技术的宗师王仁华教授创办了科大讯飞公司并成功上市。如今,我也在这条路上探索。
俗话说:“与圣人为伍,与经典同行。”本书就是这样一部开卷有益的著作。16位杰出的首席技术官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用丰富的工作经历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实战演练课。其中技术变现对技术员创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而人的管理和团队的协作是技术型公司甚至是很多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技术人员的管理历来是个难题,我和国内很多的技术官都深受其扰。本书中首席技术官们现身说法,向我们传授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定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这本书对我现在创业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也衷心地希望本书能给各位读者带来‘一顿与众不同的饕餮盛宴!
陈本峰
云适配CEO,中国IT博客大赛专家评委,51CTO传媒专家博主
“《对话CTO》采访了来自各行各业的知名首席技术官,如SAIC的艾米·阿尔文博士、CATechnologies公司的唐·弗格森、MAPA集团的克雷格·米勒和强生公司的戴维·库特勒,讲述了他们运用技术影响企业决策、推动商业变革的从业经验和成长经历,阅后获益匪浅,是CTO、CIO及其员工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陈德勇,51CTO传媒集团C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