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是俄国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收入本书的十五个中短篇都是契诃夫小说的代表作,按发表的先后顺序排列,从中可以鲜明地看出契诃夫创作思想发展的脉络,越到后来越深刻。这些作品有的反映了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如《万卡》、《苦闷》;有的写出了小人物战战兢兢、卑躬屈膝的心态和面貌,如《小官吏之死》、《胖子和瘦子》;有的鞭笞了见风使舵的奴颜媚骨,如《变色龙》;有的刻画了专制制度卫道士的嘴脸,如《普里什别叶夫中士》;有的揭露了专制制度对社会的压制及其保守和虚弱,如《装在套子里的人》;有的针砭了追求虚荣、庸俗无聊、鼠目寸光的人生哲学,如《跳来跳去的女人》、《挂在脖子上的安娜》、《药内奇》(又译《姚尼奇》)等;有的揭示了专制制度下阴森可怕的俄国社会现状,如《六号病房》;有的反映了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如《一个女人的天地》(又译《女人的王国》);有的以婚外恋为题材,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从而唤起人们对浑浑噩噩、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厌恶,如《邻居》。
契诃夫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自己的位置,是中国读者熟悉和喜爱的作家,其小说和戏剧几乎都有中译本。他的短篇小说与莫泊桑齐名,对20世纪的文学有着影响力。契诃夫创造了“抒情心理小说”,艺术精湛、风格独特、言简意赅,作品中展示着重要的社会内容。
教育部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定契河夫短篇小说为中学生文学名著必读书目。
本书由著名翻译家沈念驹、乌兰汗等根据俄文版契诃夫短篇小说翻译。
在一个美好的夜晚,有一位毫不逊色地美好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奇·契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第二排,用望远镜在观赏《科涅维尔的钟声》。他看着戏,觉得心旷神怡。然而突然……小说里经常会遇到“然而突然”这种字眼。作者没有错:生活就是这样充满着偶然性!然而突然他的脸皱了起来,眼珠向下翻动,呼吸也停了下来……他把望远镜从眼前拿开,低下头,于是……阿嚏!!!您看到,他打了个喷嚏。无论何人,无论何地,打喷嚏是不会禁止的。打喷嚏的有农民,有警察局长,有时连三等文官也要打喷嚏。谁都会打喷嚏。契尔维亚科夫一点也不觉得难堪,他用手绢擦了擦脸。作为一个懂礼貌的人,他看了看自己的周围:他的一声阿嚏是否搅扰了什么人?可这时他不得不感到难堪了。他看到坐在他前面第一排的一个小老头正使劲用一只手套在擦自己的秃顶和脖颈,嘴里还喃喃说着什么。契尔维亚科夫认出了小老头就是将军级文官勃里沙洛夫,他在交通道路管理部门任职。
“我把唾沫溅到他身上了!”契尔维亚科夫想道。“他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机关的长官,不过总不大好。得向他道声歉。”
契尔维亚科夫咳了一声,把身子凑向前面,轻轻地在这位长官的耳边说道:
“对不起,大人,我的唾沫溅着您了……我不是有意……”
“没事,没事……”
“看在上帝份上,对不起。我实在……我可不是有意的!”
“嗳,请坐下!让我听戏!”
契尔维亚科夫很尴尬,傻乎乎地微微一笑,开始向舞台上看。他看是看着,可是那种怡然自得的感觉却没有了。一种不安的心理开始时不时地折磨他。幕间休息时他向勃里沙洛夫走去,走到他身边,壮起胆子嘟嘟嚷嚷地说道:
“我的唾沫溅着您了,大人……请原谅……我实在……可不是……”
“嗳,够了……我都忘了,你还在唠叨那件事!”大官说道,同时下唇轻轻动了动。
“说是忘了,可他的眼神却不怀好意,”契尔维亚科夫狐疑地望了望大官想道。“他不愿和我说话。应当向他解说,这根本不是我愿意的……这是本能反应,要不他会以为我有意向他吐唾沫。现在他不会这么想,可以后会这么想!……”
回到家里,契尔维亚科夫向妻子说了自己的无知行为。在他看来,妻子对刚才那件事的态度似乎过于掉以轻心。起初她只是吃了一惊,后来听说勃里沙洛夫“不是本单位的”,也就放心了。
“不过你还是得走一趟,去道个歉,”她说。“他会认为你在大庭广众面前连如何举止都不会。”
“就是嘛!我倒是赔了不是了,可是他那样子好像有点怪……连一句相关的话也没有说。不过当时确也没有时间说话。”
第二天契尔维亚科夫换了一套崭新的文官制服,理了发,就前往勃里沙洛夫官邸登门进行解说……走进接待室,他看见有许多有事求见的人,在这些人中问的正是这位大官本人,后者已经开始接受呈文。询问了几位求见者后,大官把眼睛抬起来向着契尔维亚科夫。
“昨天在‘阿尔卡狄亚’戏院,如果大人想得起来的话,”庶务官开始汇报,“我打了个喷嚏,无意中把唾沫溅……请原谅……”
“我当什么事呢……天晓得!您有何贵干?”大官转向下一个求见者。
“他连话也不愿跟我说!”契尔维亚科夫脸色变白,想道,“那就是说他生气了……不,这件事不能就这么不管了……我要对他把话说清楚……” 当大官和最后一名求见者谈完话,起身向里间走去时,契尔维亚科夫跨步跟上他,开始喃喃地说话:
“大人!如果我斗胆搅扰大人的话,那我敢说,正是出于一种悔恨之情!您自己清楚,那不是故意的!”
大官摆出一副哭笑不得的面孔,挥了挥手。
“您简直在嘲弄人嘛,仁慈的先生!”大官说着消失在门里面了。
“这怎么是嘲弄呢?”契尔维亚科夫想,“压根儿就没有一点儿嘲弄的意思!当了这么大的官,居然连这一点也不明白!既然这样,那我再也不向这位自以为了不起的人赔不是了。让他见鬼去!我给他写信吧,不上门了!真的,不上门了。”
契尔维亚科夫在回家的路上这样想着。给大官的信他没有写。他想呀想,就是想不出该怎么写这封信。只好明天亲自去作解释。
“我昨天来打扰大人,”当大官抬头把疑问的目光向着他的时候,他喃喃地说道,“并非为了像您说的那样嘲弄您。我是因为打了喷嚏,唾沫溅着了您,才来道歉的……可嘲弄两个字连想都没想过。我敢嘲弄吗?我们这样的人如果敢嘲弄,那就意味着对大人物的敬重……一丝一亳也没有了……”P1-3
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编辑将《中外名著榜中榜》的书目寄给了我。看到这些书目,一种无法言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那实在是一些再熟悉不过的书名,让我一下子回到了四十多年前的中学时代。
1959年,我读完小学,考上初中。这在今日,实属平常,但在当时,还真算回事儿。家里人认为,中学生就不能再看作小孩子了。身份变了,待遇也随之改变。印象深刻的有三条:一是有了早餐费,可以到街上“自主择食”(上小学时只能在家吃早点);二是可以使用钢笔(上小学时只能使用铅笔);三就是可以读大人们读的书了(上小学时只能看童话和连环画)。这第三条待遇我还提前享受:在开学前的暑假中,我一口气读了许多“大人书”。
这是我和中外名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时,我的母亲在大学里当资料员,借书有“近水楼台”之便,每天下班,她都会给我带书回来,我也就一通狼吞虎咽,看完再让母亲去借。读些什么,早已记不清了,无非挑那些好玩的读,半懂不懂,囫囵吞枣。现在回忆起来,最喜欢读的外国名著,竟是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记》、《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如果还有什么,那就是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了。这些书,肯定读了不止一遍,否则不会如此刻骨铭心,念念不忘。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书决不是我的启蒙读物。我的启蒙读物和许多孩子一样,也是《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格列佛游记》等等。但为什么记忆深刻的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些带有探索(探案或探险)性质的书呢?我想,这与心智的逐渐成熟有关。初中,是一个人的心智由懵懂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中外名著的作用,就像是为我们的心灵打开一扇又一扇窗户,让我们看见外面那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时期,读到什么并不重要,读懂多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读,是想读,是读个没完。
有了这份好奇心,就有了阅读名著的冲动;而有了这份冲动,就能培养阅读的习惯。进入高中以后,我的阅读范围更加广泛了。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和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就是我在高中时阅读的,当然还有契诃夫的小说和泰戈尔的诗。至于中国文学名著,则最爱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和杂文。我很晚才读《红楼梦》(这与时代有关),但我认为:《红楼梦》是最应该推荐的不朽之作。
说这些话,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不过讲讲个人的经历和心得体会;提到的那些书,也未必人人必读,不过举例说明而已。
在我看来,读书是一件“谋心”的事。归根结底,是要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安顿,心智得到开启,精神得到寄托,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它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或强求。也因此,我不主张什么“青年必读书”。在我看来,书只有“可读”,没有“必读”(做研究除外),所以只能“推荐”,不能“要求”。我作此推荐,因为在我看来,这套丛书所选,大多都值得推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光明日报出版社还做了一件极好的事,就是把这些书的价格定到了最低。这可真是功德无量!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虽然家境尚好,却也买不起许多书。每次逛书店,往往乘兴而去,惆怅而归。我们知道,名著,并不是读读就可以的,它应该伴随我们的一生。名著,也不该束之高阁,让人仰望,而应该像朋友一样就在我们身边。这就需要将名著的出版“平民化”,让“旧时王谢堂前燕”,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我想,这大约是这套丛书的又一个意义吧!
易中天
2007年6月17日于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