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精选(典藏本)》推荐:当朱自清先生作为中国有骨气的知识分子,满身正气地“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终于在贫病交加中与世长辞之后,他所留下的浩繁的著作,就是由他的儿子朱乔森亲手为之编选和整理的。可惜的是,朱自清先生已经不能知道孩子们的成就了。
朱乔森在回忆父亲的一篇文章中曾这样写道:“在中学教书时,许多学生都争着要他教课……作为一名教师,他的确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用自己的人格为学生树立了风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精选(典藏本)/中国经典文学名著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朱自清 |
出版社 |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精选(典藏本)》推荐:当朱自清先生作为中国有骨气的知识分子,满身正气地“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终于在贫病交加中与世长辞之后,他所留下的浩繁的著作,就是由他的儿子朱乔森亲手为之编选和整理的。可惜的是,朱自清先生已经不能知道孩子们的成就了。 朱乔森在回忆父亲的一篇文章中曾这样写道:“在中学教书时,许多学生都争着要他教课……作为一名教师,他的确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用自己的人格为学生树立了风范。” 内容推荐 《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精选(典藏本)》内容介绍: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大都清澈易懂,隽永而有味,有许多篇目,连小学生都能张口背诵,因此无须一一分析解读。这本《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精选(典藏本)》,遴选了他不同时期的散文名篇,读者自可清晰地看出他的散文风格的变化脉络。“风格即人。”我们从朱自清先生的人格,也可想见他的文字里所散发出的精神光芒,足可照亮他的每一篇散文。 目录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荷塘月色 春晖的一月 航船中的文明 潭柘寺戒坛寺 白水涤 白马湖 匆匆 春 看花 《梅花》后记 憎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正义 冬天 背影 论无话可说 论雅俗共赏 沉默 说梦 执政府大屠杀记 一封信 阿河 择偶记 儿女 给亡妇 我所见的叶圣陶 哀韦杰三君 白采 歌声 飞 罗马 莱茵河 佛罗伦司 房东太太 女人 你我 飘零 我是扬州人 蒙自杂记 论自己 论别人 论做作 论诚意 论吃饭 论气节 论青年 试读章节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生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杆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像使然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从东关头转湾,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P001-003 序言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为自清,字佩弦。他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的散文曾经选入过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匆匆》《春》《背影》《荷塘月色》《威尼斯》《绿》等等。今天的中小学生,也许都能够背诵出他的几篇脍炙人口的抒情美文。 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朱自清生前的好友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朱自清的生平和散文创作时,这样评价过:“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会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只有早期的几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不免有点儿着意为文,并非不好,略嫌文胜于质;稍后的《背影》《给亡妇》就做到了文质并茂,全凭真感受真性情取胜。到了后期,如《飞》,套一句老话,可以说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了。如果让他多活若干年,多留下几十篇上百篇作品,该多好啊!……正是经验、技巧和精力都丰富并且互相配合起作用的时期,佩弦兄却匆匆地走完了人生的历程,过早地离开了人间,并且正当国家起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的时刻!” 这段评语,不仅道明了一代散文大家朱自清散文创作上的脉络和特点,也写出了这位散文家令人感叹的生命故事:他是在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前夕,在黎明到来之前,国民党反动派对国统区人民压迫最重、民不聊生的那段最黑暗的日子里,匆匆离去的。但是,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最有风骨的知识分子之一,作为一位像诗人闻一多一样伟大的“民主斗士”,朱自清先生“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的铮铮气节,却与史同在,与天地同辉!那是他用自己的生命和气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的一篇最伟大的“正气歌”。 朱自清一生都富于童心和爱心,他喜欢孩子。他说过,他向来有种习惯,“见了有趣的小孩,总想和他亲热,做好同伴;若不能亲热,便随时亲近亲近也好”。他在一篇散文里记述过这样一件小事:他在一所高等小学里,认识过一位留着乌黑头发的小男孩,孩子可爱极了,像依人的小鸟一般。当朱自清牵起他的小手问他话时,他只静静地微仰着头,小声回答。朱自清几次邀请孩子到自己家里玩,他却总不肯。后来两年不见,朱自清才得知孩子已经死了,这意外的噩耗使他万分痛惜,他写道:“我不能忘记他!我牵过他的小手,又摸过他的圆下巴。……我用我的眼睛看他——一回,两回,十回,几十回!” 还有一个孩子,也使朱自清常常记起,并且写在自己的散文《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里。那是某年暑假,朱自清先生从温州去上海,在车上,他看见一个外国小男孩。那白皮肤的孩子不过十二岁的样子,戴着平顶硬草帽白中透红的小脸,眼睛上有着金黄的长睫毛,显出一种秀美。作家怀着爱心,久久地看着这个美丽的小孩。但他没有想到,临到小孩下车时,小孩竟突然走近作家,将脸伸到作家面前,两只蓝眼睛大大地睁着,好看的睫毛已经看不见了,秀美的小脸竟变得凶恶极了。他的眼睛好像在说:“咄!黄种人!你——你看吧!你配看我吗?”然后胜利般地下了车。 这个小白种人的举动,使作家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既为自己的祖国长期以来被人瞧不起,更为这个本来是天真可爱的、却因为那来自“白种人世界”里的种族歧视的耳濡目染而使小小的心灵所受到的污染而悲哀。朱自清先生觉得,这小小的白种人的孩子如此傲慢,实在是整个世界的损失和悲哀!他进而想到,难道只有白种人的孩子才是“上帝的骄子”吗?不,谁都可能是“上帝的骄子”。这个孩子留给作家的记忆是异常深刻的。 朱自清先生曾在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当过教师。有一次,当他给学生朗读一段古文时,坐在前排的一位瘦小的孩子把头微微摇了两下,这个动作被他一眼瞥见了。他随即中止了朗读,走到这位学生的跟前,谦和地俯身问道:“你有不同的‘句读’方法吗?”学生当即站起来说:“朱先生,我认为您刚才有两句断错了,我觉得应该是这样……”朱自清沉吟片刻,觉得这个孩子言之有理,便随即予以真诚的褒奖:“此生断句精当,匡正了我的谬误。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接着他又询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学生答道:“余冠英。”朱先生微笑着说:“好极了!希望你将来名副其实,成为真正的群英之冠!” 从此以后,身为知名作家和学者的朱自清,便与学生余冠英的接触逐渐多了起来,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名师出高徒”。在朱先生的悉心指导下,余冠英的学业猛进,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学者、以研究《诗经》和屈原而著称的教授。 读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的人,都会对那位善良无私的父亲肃然起敬。这篇散文里写到,父亲曾写信给朱自清,问起自己的小孙子孙女们的情况时说:“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们才好。”朱先生为这话大哭一场,他暗暗地下决心,要好好地做孩子们的父亲。所以,在以后艰难动荡的岁月里,在他的夫人去世后的日子里,他也像自己的善良无私的父亲对待自己一样,无微不至地培养自己的孩子们。孩子们也没有辜负父亲的爱心与期望,一个个都长大成才了,成为于国家于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当朱自清先生作为中国有骨气的知识分子,满身正气地“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终于在贫病交加中与世长辞之后,他所留下的浩繁的著作,就是由他的儿子朱乔森亲手为之编选和整理的。可惜的是,朱自清先生已经不能知道孩子们的成就了。 朱乔森在回忆父亲的一篇文章中曾这样写道:“在中学教书时,许多学生都争着要他教课……作为一名教师,他的确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用自己的人格为学生树立了风范。”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大都清澈易懂,隽永而有味,有许多篇目,连小学生都能张口背诵,因此无须一一分析解读。这本散文选集,遴选了他不同时期的散文名篇,读者自可清晰地看出他的散文风格的变化脉络。“风格即人。”我们从朱自清先生的人格,也可想见他的文字里所散发出的精神光芒,足可照亮他的每一篇散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