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狂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尚义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狂流》的命名,是以此来象征爱情,由于年轻人的生活、思想、苦闷和彷徨,均和爱情紧紧地结合之故。作者王尚义毫无讳忌地指出这一代青年恶劣的病症是逃避和意志薄弱,导致颓废、消沉、麻痹的后果。看完本书能使年轻的朋友开始认识自己并思振作,对心灵上颇具启发性。

内容推荐

《狂流》是一本长篇小说,写了特定历史时期,一个青年对爱情的失魂落魄。后来齐秦有一首歌也叫《狂流》,羽泉曾在“我是歌手”节目中演唱。

当年王尚义去世后,妹妹王尚勤追着要李敖帮忙出版尚义遗作《狂流》,李敖不愿意再欠朋友的情,先开始没同意。王尚勤一气之下,自行寻找印厂,结果印出来粗鄙不堪。李敖又重新托人帮忙,赊账印刷成书。可这期间,王尚勤突然又去了美国,并导致一部分底稿遗失。使得李敖不得不勉强自由太平洋文化事业公司的负责人,请他们干脆以公司的名义出版。

目录

前言

代序

 狂流

正文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后记

 王尚义的故事

试读章节

我和志豪坐在一张双人沙发上,传正坐在近窗的单人沙发,她坐在沙发的靠手上。她梳理得短而浓密的头发下,是一张略带椭圆的脸,长长的眉毛,压着一双黑亮而动人的眼睛。她披着一件深红色的毛衣,蓝色的紧身长裤,红拖鞋。她今夜的装扮,显得神采奕奕,并且流露着一种自然和高贵综合的风格,令我们感到轻适和亲切。她深明的眼神,嘴角沉默的微笑,正是少女特有的娴雅和含蓄。

她起身把准备好的咖啡和水果递给我们,又靠着传正坐下。

传正先开口:“我给你的《美学》看完没有?”

“早看完了。”她轻轻端起咖啡,放在嘴边。

“对美有什么看法?”

她将手中的杯子缓缓放在桌子上,沉默了一下,将嘴唇咬起,眼睛凝视着地面,然后抬起头来说:“我觉得作者的话很对,美是一种直觉的判断,可是各人的美感也不尽相同,多少掺杂有主观的因素。就我自己来说,在美的创作中我喜欢那些充满活力的作品,这种作品给我一种心灵的鼓舞,比如希腊的建筑。”她顺手取下一本美术集,我和志豪都偎了过去,她指着一个神庙的建筑圆形说:“不用墙而用石柱,象征一种飞腾突破的力量,看着它,你的感觉和思想就会跟着升起,达到更自由更广阔的境界,但是这种情形到罗马时期就不同了。”她又翻过几页,志豪接了过去。

“希腊和罗马的文化背景不同,希腊是一个富于幻想的民族,充满神奇和诗意的情趣,而罗马人则比较务实和刻苦,在艺术的表现上自然两样。不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态度,我和你完全相同。”志豪坦率地说。

“有人说美是女人的生命,可是我觉得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美感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升华。人世里到处充满悲惨和丑恶,如果就理智的眼光来批判,可以说毫无意义。但是假如我们能以一种超然欣赏的态度,来静观一切,也就觉得人生像一幅画,或是像一场戏,多少会有点意义了。”说到这里,她停住,转问志豪,“哲学家,对不对?”

“对,对!”志豪略带羞涩地说,“大致说来,人生的态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追求道德人生,一种是追求艺术人生。前者严肃而痛苦。后者洒脱而愉快。”

“可是到底怎样的人生,才是完满的呢?”我提出了问题,“艺术往往是苦痛的升华,美的背后,常常隐藏着挣扎和罪恶,它反映出孤独和寂幻的生活,追求的至终,不过是困扰和迷惘罢了。有什么意义?生活是一段刹那的过程,从虚空里回到虚空的过程,无论怎样渡过,都将毫无结果。”

“我们的虚无主义者又在宣传了。”传正朝我开玩笑。

“即使如此,”志豪抽了一口烟,稍微舒缓了一下低沉的情绪,“我们也不能这样想。生活是一件工作,意义要靠你自己去创造,生命是公平的,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而且,我们必须肯定一个价值。”

她渐渐收住笑容,露出严肃的表情:“对了,既然活着,就该这样想,一切既是不可避免,何苦自寻烦恼呢?”

志豪端起杯子,向窗边走去,他把窗帘拉向一边,站着朝外凝视,窗外有一束隐约的紫藤花影,几片肥大的橡树叶子,晚风吹进来,浅蓝色的吊灯微微摇动。

传正剥了一片橘子递给她,她拿在手中,偶尔看看志豪的背影,偶尔对传正微微一笑。我轻松地翻着那本《世界美术全集》。

志豪渐渐转过身来,走到她面前说:“你喜不喜欢哲学?”

一抹笑影掠过她的嘴角:“我觉得哲学是个很玄妙的东西,我常常与它接近,但却不能了解它,你是学哲学的,我倒要听听你的高见。”

“哲学是人类一个很美的幻想,我爱它,却又觉得无限迷茫。”志豪坐下来说。

“大概美的东西,都是很迷茫的吧!”传正开玩笑地说,我跟着笑了。

“你少啰嗦!”她将传正推了一下,又转向志豪,略带关切地问、他:“你为什么选择学哲学呢?”

志豪燃起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眼睛注视着飘绕的烟缕。舒沉地说:“我是在患难中成长的人,我觉得活着,需要寻找一个生活的根本。”

“哲学家大概都有个不平凡的过去,能不能将你的过去讲些给我听呢?”她真诚地请求志豪。

P20-23

序言

台湾作家王尚义,早夭,仅仅活了不到27岁。

出版他的作品的目的,最开始是有大陆的读者在寻找他作品的简体中文版本。在编辑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一个与命运抗争的青年人,在与我们对话。甚至能看到,在时代政治和思想文化大变革中,失去信仰的人们,怀着躁动混乱的心,是如何解决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排遣现实的困境的。

我们这个时代,何尝不是?

青年人,有的忙、有的病、有的孤独、有的无助、有的囊中羞涩、有的埋怨社会不公。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所带来的激荡人心的东西,让人们都有着偏离生活中正确道路的错觉,从而下了很多错误的判断。

让我们看看20世纪二战结束到冷战时期的社会和青年,他们所遭受的困境,以及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斗志,有激情,也有悲观。看看他们,想想自己,也许会豁达很多。

作者王尚义,在生前,不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没人关心他的过去,也没人关注他的未来,他低调地存活着,抗争着。刚刚参加完台大医学院的毕业典礼,自己就成了台大医院的病人。他最后死于肝癌。直到去世五年后,他的遗作出版,并逐渐受到欢迎,大家才最终发现了他的价值。

作者虽年轻,但有可爱之处——他的率真和勇于追求。他学的是医科,可是他对于文章、戏剧、音乐、绘画和一切形式的艺术,都有着异乎寻常的爱好。尤其,他在文学上的追求,更表现出一种爱情般的诚心和火热。他受欧洲近代哲学家和海明威浪漫主义的影响较深,因而他的作品充满着人道的和浪漫的色彩。但他从不游离现实,他努力要表现的,仍是他所处的这个社会的不平和不幸。

曾有一位台湾读者说,读完尚义的作品,他颇感惊异,惊异于一个早熟的心灵是那么深邃而繁复。这种惊异有一部分是夸张的,王尚义的全部遗稿将近八十万字,其中有半数不是特别成熟。不过有一部分精粹,十分难得,深邃且有预见性。这次,我们精选他全部遗作的精萃,散发他的芬芳,争取让读者能够发现这颗早逝的“孤星”,感受他的不幸和他那令人扼腕的才华。

他的才华也许就是他的悲剧。对于写作,他有着不死不休的精神。他绝大部分的作品都完成在台大医学院上学期间。在那种窘迫的日子里,他不停地创作。他的笔尖犹如一个多面的晶体,虽然短暂,却已光芒四射。他的作品最重要的部分,是他对现代文学思潮的发源和趋向所做的探讨。

死去的人,是容易博取人们同情和景仰的。王尚义去世已久,而且作品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就当下的眼光看,其作品是不符合文化快速消费潮流的,我们也无意过高地评价他的思想和作品价值。可是,对于一个年仅二十六七岁的生命,我们还能有什么要求呢?不过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杰出作家所需要具备的素质,王尚义是一步步在接近的。即便如此,他仍未成熟,有着很多偏激的想法和稍显负能量的态度。

我们出版他的作品的目的,也在于此:与当代青年人谈谈心,谈谈历史,谈谈文艺,也谈谈如何克服困境和摆脱不幸的困扰,以便能够让读者在对比和审视中,充满正能量地健康生活。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年4月

后记

王尚义的故事

——不屈的勇士,纸上的玫瑰

王尚义是河南汜水人(现为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西马固村),出生于1936年9月25日,殁于1963年8月26日,享年不满27岁。他生下来一岁不到就开始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他家一共有七个兄弟姐妹,在战乱中母亲带着他和其他几个弟弟妹妹辗转来到台湾,另外两个弟弟则留在河南老家跟着祖母。  我们此次重新编辑王尚义的书,发现书中很多语言、风格、观点都有些灰色,不大向上、积极,这固然与其中有很多哲学评论有关,哲学本就不是一门讨喜的学问,但是尚义一生都在凄苦中度过,可以说没有任何欢愉时刻,不幸时代的境遇才是他灰色思维的根源。

1936年,1岁,全面抗战爆发,父亲参战,一家数口逃难,中间经历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

1945年,9岁,抗战结束,生活稍安,但他是长子,要带弟妹。

1946年,10岁,他父亲作为国民党军官,在外服役,他们也因此无法在家乡逗留,只能东奔西跑,最后一路南下,来到香港。

1949年,13岁,在香港,他是长子,为母亲和弟妹觅食,保护孤儿寡母不受英国人和香港地痞的欺负。

1951年,15岁,刚到台湾,社会动荡,百废待兴,他的青春期可以说是在节衣缩食中慢慢地被消磨的。他父亲来台后当了一个清苦的小学校长,收入难以供给五个子女生活和念书。王尚义为了节省家庭开支,进了为流亡青年而设的员林实验中学,学费不贵。这个经历,她的母亲在《我的义儿》一文中写道:“……每天两顿糙米饭,吃不饱穿不暖,每次回家都是冻得手脚冰冷,嘴唇发紫;每顿糙米饭都要抢着吃,他常饿得胃痛……我给他的零用钱,他常常帮助更苦的同学……”。他的肝病很有可能是在这个时候种下的。

1954年,18岁,即便生活艰难,尚义仍然以优异成绩考入台大医学院,可与此同时,父亲失去公职,家中经济日渐困难,他必须要兼家教才能继续他和弟妹的学业,又被父母约束,必须学医,学制为7年,十分难熬,他对此专业毫无兴趣,只能违背自己的意愿,痛苦修业,身心俱惫。

1959年,23岁,越南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战争开始,台湾经济慢慢有起色,本给了尚义大好的发展机会,可他却偏偏身患重疾,庸医误诊,久治不愈。又因与感情至深的女友分手,长期生活在痛苦之中。

1963年,27岁生日的前一个月,久治不愈的肝病夺走了他的生命,他的离开给亲友带来巨大打击,也让华语文坛损失了一颗未来之星。

以上就是王尚义短暂的一生,哪一个阶段是幸福的呢?似乎没有,从出生到离世,尽是动荡。人生拼图,每一块都是残缺的。纵观历史上的艰辛人物,司马迁受宫刑之苦,编撰《史记》也是静娴,少年游历也是欢愉。而尚义,27年的惨痛人生,竟也产出了近八十万字的作品,而且部分是超级畅销之作,影响了后世众多文化人和音乐人。他的《野百合花》和《野鸽子的黄昏》与罗大佑的《野百合也有春天》是否有某种关联?我们不好下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作品,他的思维,他的哲学辩证,对后世的文化,应该有一定的影响。

存在主义

要了解王尚义,我们一定要了解什么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一词的拉丁文Existentia,意为存在、生存、实存,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强调存在的思考主张。西方哲学传统自苏格拉底以来到德国康德时期都有一个共同特色,就是寻找客观真理。即以客观观点寻找永恒的真理或知识。而存在主义可算是对这种思维路径的革命。以海德格尔为例,他主张所有的一切知识其实都由主观观点获得,当我们跳脱主观寻找客观知识时,我们的知识系统就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例如,我们无法证明客观世界真的存在等等。所以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必须返回主观世界重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西方哲学的另一个传统特色是,理性思考的内容重于感性心灵的感受。存在主义理论支持者认为应该要反过来。因为心灵感受才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东西。举例来说,存在主义者反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用思考作为人类存在的根据 (笛卡尔认为思考是人类的本质),但是,存在主义者却认为存在本身的自觉就是存在的依据,而存在之后,才有所谓的思考,所以,对存在主义来说应该是:“我在故我思”,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

这些变化直接改变了许多哲学与文学作品。传统哲学强调内心的感受,而大多数人在内心深处却找不到神的存在,也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所在,因为这些都是推理的产物。于是,虚无主义就成了存在主义的一个代名词,而且透过文学作品被夸大。虚无主义强调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是痛苦的。在存在主义蔓延的时候,还有许多人受这种文学作品影响而自我了结了生命。海明威就是其中的代表。王尚义或多或少也受了这些理论的影响,不自觉会在作品中表露出轻生的念头。

事实上,存在主义虽然很可能带来虚无主义,但是,所带来的虚无应该是无关于神与生命意义的,存在主义不是一种对生命的否定。这种虚无主义也并不必然带来生之痛苦。真正的存在主义并不必然带有对生的抗拒,相反,生命本身的另一股蓬勃的生之欲望却经常被忽略了。

灰色与蓬勃

尽管王尚义的文章中有很多灰色的东西,让人看完后心绪低落,情感不振。但是,他的遗文中也有很多歌颂蓬勃春天的文章,《迎向春天》就是一个例子。譬如在《春雨》中他写道:“我终于悟了,醒了!……我为何悲愁?为何叹息?我该低下头来,伏在春雨的脚前,求她赐我一些生机,一些勇气。不然,云帐拉开时,阳光微笑的节日,每一棵树都戴遍绿叶,每一株花都缀满红朵,每一根苗都挂满果实,向自然齐唱欢乐的颂歌,我怎有颜去仰望造育的苍天?”(《春雨》王尚义)

这就是这个可怜的青年挣扎的自白。现实是贫困的经济环境,不谅解自己的父母,沉重的课业,无止境的稿债,但他多希望卸下他肩上沉重的担子。大自然的景物在王尚义的脑海中是和故乡以及童年的往事联结在一起而不可分的。现实是:他是失落的异乡人,肩上背着沉重的枷锁,对春天的憧憬是那么遥远,甚至只有在梦中才能企及。

李敖与王尚义

在20世纪六十年代,正处于紧张的冷战时期,世界格局变化多端,台湾的青年是苦闷的一代。他们在经历了当局“反攻大陆”幻想破灭后,偷安苟全,青年们言论思想被钳制,大多数看不到光明的前景。

稍微有能力的人都拼命想出洋留学,也有少数人从写作中寻找出路。此时,文星杂志吸收了一批台大才子型的穷学生为其撰稿。最有名的要数当时《传统下的独白》的作者李敖,另一位就是写《从异乡人到失落的一代》的王尚义。

李敖和王尚义虽然熟识而属于这个才子军团,然而两人并不投机,李敖认为王尚义很矫情,多才多艺但性格柔弱,多愁善感,既信耶稣又信佛,没有原则性,太好虚荣,“多其不应多之愁,感其不必感之感”。而更要命的是王尚义的妹妹王尚勤爱上了李敖。王尚义几次劝她不要陷得太深,他评价李敖:“李是个享乐主义者,是个不羁的才子,有钱时挥金如土,穷起来可以饿肚子的人……他否定爱情……痛恨传统,痛恨礼教,他敢于反抗社会,他有勇气,但缺乏责任……”。

王尚义对李敖的观察都极其敏锐,对李敖的发展的预言大都成真,唯一王尚义没有料到的是李敖长袖善舞,加上台湾经济起飞,李敖坐过牢可是从没挨过饿。王尚义想阻止王尚勤和李敖感情有进一步发展,他还不时到王尚勤的宿舍察看,但都是徒劳无功。在尚义去世后,王尚勤从台大毕业,随后飞去美国,一年后,在美国产下了与李敖的女儿,取名李文。

了解完以上的几点,我们再来重新审视王尚义的作品,他的《狂流》、《从异乡人到失落的一代》、《野鸽子的黄昏》和《野百合花》等,无一例外透露着对人生、对生命、对哲学深深的思考。也只有他这样置身于极端残酷现实中的人,才能有如此细微且有深度的认识。当代的知识分子一直在呼喊当代大师的出现,希望重现20世纪初那般名家荟萃的场景,可又有谁能够在时代的波澜中和浪潮之巅上,历练及品味出对非同凡响的人生意义?没有这些体验、苦难和感悟,怎么可能有惊世骇俗且影响后世的超凡作品出现?

王尚义虽然享世短暂,但人生历练却不亚于生活了五、六十岁的人,他有资格,且有能力写出令人深思的文章。固然有些文章在当代有些过时,但其精神和思维永不褪色,我们需要在五光十色、奢华享乐的当代,有一剂清凉药,给当代人消消气、去去火,重新回到书屋间,静坐下来,思考思考有意义的事了……

书评(媒体评论)

单恋过去了,紧接着的便是挚友王尚义写的一本小说《狂流》,很不幸的我作了狂流的男主角,以后在“千千结”人事上,便在不幸中制造了一连串的更多不幸。

——张尚德

在我的时代里,我被王尚义的《狂流》感动过,我亦受到《弘一法师的传记》很深的启示和向往。

——三毛

许多人包括李敖说王尚义消极、虚无,其实是没有细读王尚义著作而产生的误解。早期的王尚义的确多愁善感,过於情绪化,可是在台大摸索了七年,他已经“变得乐观、进取、积极”,不过他将“愤怒”在文学和哲学方面找寻渲洩的缺口,希望利用它们来“成就伟大的事业”及“唤醒中国人的长知”。刚踏出台大校门的王尚义,不幸染上顽疾,二十六岁便死去了。他的朋友们在这时候才陆续踏进社会,将自己的力量投射出来。这些新生代的出现,加速了历史断层时期的台湾社会的发展步伐。如果王尚义尚在人间,肯定他会慢慢走出象牙塔,成为积极的新生代的中坚份子。

——马家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