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蒲宁文集(诗歌散文游记卷)(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戴骢主编的《蒲宁文集(诗歌散文游记卷)(精)》所收一百四十首诗,虽仅是蒲宁诗海中之一瓢,却多少反映了蒲宁诗歌的总貌。

蒲宁的散文在他的同时代人中一直被视为楷模。蒲宁的散文尤其是他的抒情散文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即以技巧而言,也有不少原因。

在蒲宁灿烂的文学成就中,游记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蒲宁是名副其实的旅行家,其足迹遍及整个欧洲、小亚细亚滨海诸国、中东、北非、撒哈拉周边国家以及锡兰(现在的斯里兰卡)。

内容推荐

戴骢著的《蒲宁文集(诗歌散文游记卷)(精)》共收录诗歌一百四十首,散文十八篇,游记六篇。蒲宁的诗歌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咏景诗,吟咏俄罗斯四季的美景;一类是感怀诗,抒发哲理感慨,意象悠远,深婉含蓄,发人遐思。一类是爱情诗,此类诗在其诗歌创作中所占比例微小,仅数十首。这些诗歌是蒲宁创作中当之无愧的璀璨明珠。蒲宁的散文在他同时代人中一直被视为楷模,他的散文细节真实,富有韵律感与节奏感,即便描写自然也绝不脱离人的生活流程。他能将诗、画与散文熔为一炉,读他的散文犹如欣赏一幅幅俄罗斯风情画卷。蒲宁的游记多写他在异国游历的见闻和感受,文笔优美。

目录

诗歌

 1887~1899

十月的黎明

一弯眉月悬在长长的乌云下边

广漠的草原荒凉忧伤

已不见鸟的踪影,树林害了病

吉卜赛女郎

在草原上

仿普希金

当初那枚在荒园弯脖子的爆竹柳下

夜莺

在火车上

倘使能够只爱

暴风雪

你抬起湛蓝的明眸凝睇着我的时候

祖国

长夜和灰色的远方

傍晚的天空,你为什么这样悲凄

我握起你的手,久久端详

午夜时分,我走进她卧房

半夜有个人久久地歌唱

 1900~1902

虽没有太阳

落叶

十字路口

在遥远的猎场

春汛之后

远方还雷声隆隆,乌云却已消散

早晨还不会很快来到,不会很快

夜忧郁得如同我的冥想

酷热

水晶似的天际

溪流

在高处,在终年积雪的高山之巅

二月的天气尽管还阴湿寒冷

柔美的珍珠,大海纯洁的赠予

雷雨由一旁掠过树林和榛芜

眼神恬静得好似温驯的扁角鹿

入暮时分山谷后升起的白云

又是北方五月的夜间

随风拂来的原野气息

片断

秋夜的星星呀,凄冷的星辰

暗红色的忧悒的月亮

湖畔(片断)

如果你俩竟然破镜重圆

墓志铭

日落前浓云纷至沓来

 1903~1906

一夜间窗户染上了银霜

孤独

古樽上的铭文

诗人之墓

衰落

月影

暮色

茉莉花

荒墟

山坡

俄罗斯的春天

石人

你离我而去

华尔兹

 1907~1911

忒修斯

最后的眼泪

午夜

傍晚

海风

岸边

召唤

 1912~1917

普斯科夫针叶林

二人语声

冬天多雾的寒夜

夜里的蛇

夏夜

白鹿

阿莉萨菲娅

骆驼低声叫着不肯站起

律动

乌云浮动,仿佛大火的浓烟

皇陵

旷野

寒冷的春天

水手

后母

毒酒

穆施凯特

威尼斯

镶嵌宝石的戒指

致诗人

夜啊,请登上你高高在上的王座

远远的东方苍白透着粉红

锡兰(阿拉加拉山)

白色

孤独

天堂旱灾

在努比亚人的黑色茅舍旁

死刑

山羊的童话

初雪

阿辽奴什卡

马来人之歌

斯维亚托格尔和伊里亚

你呀,明媚的夜,一轮明月的天

被上帝隔离的人们

香炉

曼陀罗

齐尔采娅

傍晚,低低的云在阿尔卑斯山下飘移

维吉尔墓前

蓝色的墙纸褪色了

沙滩把利曼山和大海相隔

镜子

骡子

密侬娜

山中

柳德米拉

印度洋

古罗马的科洛西姆斗兽场

青春

游牧部落

锡兰

退潮

女菩萨

筏子

辽阔的大草原的深夜天籁

年轻时的爷爷

忆友人

涅瓦大街上

卡拉布里亚的牧羊人

大海波浪滚滚

乐土

卡普里岛

我们的马车在一座座树林中穿行

第一只夜莺

群星之间

永驻的神采

我们并肩而行,可是你

 1918~1952

我已经把一切都忘掉

无题

我春日恋情的幻想

乌黑闪亮的睫毛的哀怨

夜幕下的漫步

引诱

散文

 山口

 深夜

 松树

 雾

 静

 在八月

 “希望号”

 在一条熟悉的街道上

 贝尔纳

 拉赫玛尼诺夫

 列宾

 夏里亚宾

 埃尔台利

 库普林

 忆“托尔斯泰三世”

 自传笔记

 散记

 接受诺贝尔奖

游记

 鸟影

 众神海

 尼罗河三角洲

 黄道光

 太阳神庙

 汪洋大海

译后琐谈

试读章节

房门慢慢地打开又关上了。我又一个人留了下来,脑子里净想着米特罗方。

米特罗方是个瘦高挑儿,但体格很好,步履轻快,身体匀称。他那个不大的脑袋总是高高地昂着,一双灰绿色的眼睛生气勃勃。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他瘦长的脚上始终整齐地裹着灰色的包脚布,穿着一双树皮鞋;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他身上始终披着那件破烂的短皮袄。头上终年戴着顶自己缝制的光板兔皮帽。这顶帽子下边的那张饱经风霜的脸,鼻子上的皮肤都蜕掉了,络腮胡子稀稀拉拉没有多少根,可这张脸看人时却那么和蔼可亲!无论是他的姿势、那顶帽子、那条膝盖上打补丁的裤子、身上那股没有烟囱的农舍所特有的气味和那支单管猎枪,都使人一望而知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出没森林的农民猎人。他每回一踏进我房间的门槛,用短皮袄下摆擦干古铜色脸膛上——这张脸由于长着一双绿松玉般的眼睛而充满了生气——的雪水时,屋里立刻充满了松林那种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

“咱们这地方真好啊!”他常常对我说,“主要是树林子多。虽说粮食经常不够吃,不是缺这就是缺那,可这不该埋怨上帝,有的是树林子嘛,尽可靠树林子去挣钱。我说不定比别人还要苦得多,光孩子就有一大堆,可我不照样一天天活过来啦!狼是靠四条腿去觅食的。我在这儿住了不知多少年了,一点儿没有住厌,就是喜欢这地方……过去的事,我全记不清了。夏天,或者说春天吧,我能记起来的好像只有一两天,其余的日子啥也记不起来了。寒冬腊月那些日子倒是常常能回想起来的,可那些日子也全都一模一样。不过我一点儿也不觉得腻烦,相反觉得挺好。我在松林里边走着,松林一个套一个,看出去尽是绿油油的树,可到了林中空地上,就能望到乡里教堂的十字架了……回到家里,我倒头就睡,一觉醒来,又是早晨,又得去干活了……谁叫我长个脖子来着,长了脖子就得套轭!常言说,你靠树林吃饭,你就向树桩祈祷。可你去问树桩该怎么过日子,它啥也不知道。明摆着的嘛,我们的日子过得跟长工一模一样,叫你干啥就干啥,别的挨不着你管。”

米特罗方一生的确过的是像长工一般的生活。既然命中注定要走这条艰难困苦的林中道路,米特罗方便逆来顺受地走着……直到染上重病才不再走下去。他在昏暗的农舍里卧床一个月后,就油干灯草尽,离开了人世。

“你是没法叫一根草不枯死的!”当我劝他上医院去治病时,他宽厚地微笑着说。

谁知道呢?也许他的话有道理。

“他死了,咽气了,再也支撑不下去了,看来这是在劫难逃!”我一边想,一边站起身来,打算出去走走。我穿上皮袄,戴好帽子,走到油灯前。有一瞬间,窗外暴风雪的呼啸使我犹豫起来,但随即我就毅然决然地吹灭了灯火。  我穿过一间间黑洞洞的空屋,每间屋里的窗户全都是灰蒙蒙的。暴风雪扑打着窗户,使得窗户忽而发亮,忽而发暗,这情景跟在惊涛骇浪中颠簸不已的船舱里一模一样。我走进过道,过道里跟门厅里一样冷,由于堆放着取暖用的劈柴,散发出一股湿漉漉的、上了冻的树皮的气味。在过道的角落里,黑魃魃地耸立着一尊巨大、古老的圣母像,死去的耶稣横卧在她膝上……

刚一跨出大门,风就吹跑了我的帽子,砭骨的大雪劈头盖脸地扑到我身上,转眼之间,从头到脚都落满了雪,然而深深吸进一口寒冷的空气是多么舒服呀!嚄,舒服极了,顿时感到灌满了风的皮袄变得又薄又轻!有一刹那工夫,我站停下来,尽我的目力望着前方……陡地一阵狂风径直朝我脸上卷来,吹得我透不过气,我只来得及望见林间通道上有两三股旋风顺着通道向旷野旋卷而去。松涛声盖过了暴风雪的咆哮声,活像是管风琴的声音。我拼命勾下头,踏进齐腰深的积雪,久久地向前走去,自己也不知道是在往哪儿去……

既看不见村子,也看不见树林。但是我知道村子在右边,而米特罗方的那间农舍就在村梢波平如镜的沼泽湖旁,现在湖面已被大雪覆盖了。于是我朝右边走去——久久地、顽强地、痛苦地走着——突然,透过雪雾,我看到离我两步远的地方,闪烁着一星灯光,有个什么东西迎面扑到我胸上,差点没把我撞翻在地。我弯下身去仔细看了看,原来是我送给米特罗方的那只狗。它在我弯下身去时,打我身边跳走,又悲哀又高兴地狺狺吠着,跑回农舍去,像是要我去看看那里出了事。在农舍的小窗外,雪尘像一片明亮的云在半空中舞旋。灯光从雪堆里射出来,从下面照亮了雪尘。我走进了高高的雪堆,好不容易才挪到窗前,赶紧向里面望去。只见在灯光昏暗的农舍里,窗子下边躺着一具覆盖着白布的长长的尸体。米特罗方的侄子站在灵床前,正勾着头,诵念终后祝文。在农舍紧里边,光线虽然更加昏暗,但还是可以看到睡在板床上的女人和孩子们的身影……

P230-232

后记

本卷所收一百四十首诗,虽仅是蒲宁诗海中之一瓢,却多少反映了蒲宁诗歌的总貌。其脍炙人口的诗篇大抵都在其内了,如《落叶》,如《已不见鸟的踪影,树林害了病……》,如《在火车上》,等等。《已不见鸟的踪影,树林害了病……》一诗,列夫·托尔斯泰读后击节赞叹,连连说:“好诗,非常好,非常正确!”高尔基盛赞《在火车上》一诗,说道:“天呀,多么好的诗呀!新颖,响亮,有一种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嗅觉。”诗人勃洛克认为单凭《落叶》一诗就可“认定蒲宁在当代俄罗斯诗歌中居于首要地位”。

至于对蒲宁诗歌创作的看法,拙文《伊凡·蒲宁和他的创作》已作了扼要的分析和评价,不再赘述,仅举上述三例作为我对他评价的佐证。

此处想着重谈的是他的散文。不过要说明一下,我所说的散文是我国习惯概念中的那类作品,而非俄人概念中的散文。他们把非韵文,亦即非诗歌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特写、游记、杂文、小品文以及我们所特指那类散文文章,统称为散文。可见,这两个概念有广狭之分、大小之别。然而在写这篇琐谈时,特别是在引用俄国作家的话时,又无法把两者严格区分开来,我想读者自会分清的。

蒲宁的散文在他的同时代人中一直被视为楷模。蒲宁的散文尤其是他的抒情散文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即以技巧而言,也有不少原因。其一是有旋律感和节奏感。蒲宁善于从浩如烟海的词汇中,为他的每一篇抒情散文选取最生动、最富魅力的词汇,这些词汇同散文所描绘的情节、所抒发的感情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有人把他的散文比作一块磁石,能够把作品所需要的一切粒子从四面八方吸引过来。蒲宁从不追求华丽瑰玮的辞藻,但他却孜孜不倦地去“寻找声音”。他曾说过:“我大概是个天生的诗人。屠格涅夫也首先是个诗人。对他来说,散文中最主要的是声音,其余都是次要的。对我来说,主要的是找到声音。一旦我找到了它,其余的就迎刃而解,我已知道,可以一挥而就了。”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蒲宁把散文看得同诗歌一样,是有内在的旋律感和音乐感的。所谓“找到声音”就是找到散文的节奏,找到散文的基本音调。他曾多次引用福楼拜的话说:“应当使散文具有诗的韵律和节奏,同时又仍然是一篇散文。”散文的诗化,或者说诗的散文化,是他散文的主要特色。

其二是细节的真实。这种真实基于他敏锐的观察力。阿·托尔斯泰在给青年作家所写的一篇名为《语言乃是思维》的讲话中,谈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他说:“我给你们谈一件事,这是高尔基讲给我听的。有一回,高尔基、安德列耶夫和蒲宁在那不勒斯的一家饭馆吃饭。必须告诉你们,上一代作家比我们更热爱文学,他们终日谈论文学,进行斗智式的比赛,这在当时是一种很时兴的游戏。他们坐定后,进来了一个人,就各给三分钟时间对这个人进行观察和分析。高尔基观察后说:他是一个脸色苍白的人,身上穿的是灰色西装,他还有一双细长的、优雅的手。安德列耶夫也观察了三分钟,可是他却胡诌了一通,他连西装的颜色都没有看清。蒲宁却有一双非常敏锐的眼睛。他在三分钟的观察中把这个人的一切都抓住了,他甚至把西装上的一些细小的东西都描绘了出来。他说这个人打的是一条洒花领带,小指头的指甲长得有些扭曲,他连这个人身上的一个小疣子也看出来了,并做了详尽的描写。最后他说这个人是个江湖骗子。凭什么下这个结论他自己也不知道,反正是个骗子。他们叫来了侍应生领班。领班说,他不知道这个人是从哪儿来的,但这人经常出现在那不勒斯街头。这是个什么人,他不知道,但这人的名声却很坏。这就是说,蒲宁讲得完全正确,只有受过严格训练的眼睛,才能产生这样的结果。”

蒲宁在他的日记中记述了他的确时时刻刻都严格训练自己的眼睛,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人物和景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譬如说,每逢他坐火车出门,总爱凭窗眺望机车的烟影如何渐渐消融在空气中,并为此而赞叹道:“活在世上是多么愉快呀!哪怕看到这烟和光也心满意足了。我即使缺胳膊断腿,只要能坐在长凳上望太阳落山,我也会因此而感到幸福的。我所需要的只是看和呼吸,仅此而已。没有任何东西能像色彩那样给人以如此强烈的喜悦。我习惯于看。是画家教会了我这门艺术。”由此可见,作为作家的蒲宁,他对世界的“看”,亦即观察,已更进一层,同画家一样了,认为万物无不是由色彩和光线的混合构成的。所以在蒲宁笔下,人物也好,自然界的景物也好,不仅惟妙惟肖,而且都有色彩感和光感。无怪高尔基要说:“蒲宁所有的短篇小说都好似用画笔绘成的图画。”栩栩如生地、逼真地、富有色感和光感地描绘每一个细节,从而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是他散文作品的另一主要特色。

其三是不脱离人的生活流程来写自然界。俄国还有一位大散文家普里什文,他有不少抒情散文作品只写景色而无人物出现。但蒲宁则不然。他也写景色,诚如苏联著名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所说:“俄罗斯的景色,它的温柔,它的羞涩的春天,开春时的丑陋,以及转眼之间由丑陋变成的那种恬淡的、带有几分忧郁的美,终于找到了表现它们的人。俄罗斯的景色中,即使是微小的细节,没有一处能逃过蒲宁的眼睛,没有一处未被他描绘过。”但是在蒲宁笔下,所有的景色无不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的眼睛和思绪来加以描绘的,从而激起读者的共鸣,或感到怫郁惆怅,或感到欢乐愉快,或为之凝神沉思。这是蒲宁散文的又一主要特色。

综上所述,蒲宁的抒情散文可以说是把诗、画与散文熔于一炉。唯其如此,蒲宁虽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即离开了祖国,可七十余年来,俄罗斯的读者始终喜爱蒲宁的作品,俄罗斯一代又一代作家,如革拉特珂夫、卡达耶夫、邦达列夫、拉斯普京等都向他学习语言、技巧,研究他的艺术感染力在什么地方。而且文学作为思维的表现形式,是不受国界的限制的,何况蒲宁又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的影响与读者群就更为广泛了,波兰前作协主席、波兰大文学家伊瓦什凯维奇就曾说过,他一生视蒲宁为师。

蒲宁所写的回忆录,如长篇回忆录《托尔斯泰的解放》和《回忆契诃夫》以及回忆录集《忆旧》(本集《夏里亚宾》和《忆“托尔斯泰三世”》诸篇均选译自《忆旧》一书)等是他散文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外,还提供了不少正史所没有提及,或鲜为人知的文坛逸事乃至史实,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了人们所熟知的那些大音乐家、大画家和大作家的性格风貌,读时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因此他的这类作品不但在俄罗斯深受欢迎,仅在近十年来便出版了三个版本,而且也得到西方俄学家们的重视。

俄罗斯著名评论家米哈伊洛夫斯基说得好:“蒲宁的富有哲理的回忆录和文学评论文章,以及他的日记和自传是他抒情散文的延伸。《忆旧》一书,一如他的抒情散文,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蒲宁形象描绘的辉煌天才在这本书中充分表现了出来。蒲宁是一位用语言绘制肖像画的巨匠。在他笔下,人物独特的个性、性格特点、心理特点,乃至手势、神态、面部表情和常人的目光往往视而不见的最微细的细节,都惟妙惟肖地毕现于纸上。”

至于本卷所收蒲宁的三篇自传体散文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蒲宁的家世、生平,而且使我们知道他是在什么样的创作环境下成为一位作家的。其中《散记》一篇尤为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叶俄国白银时代文坛生气蓬勃而又光怪陆离的繁荣景象,是一幅妙趣横生的群像画,读来兴味盎然,在俄国任何一部文学史中都是难以读到的。

在蒲宁灿烂的文学成就中,游记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蒲宁是名副其实的旅行家,其足迹遍及整个欧洲、小亚细亚滨海诸国、中东、北非、撒哈拉周边国家以及锡兰(现在的斯里兰卡)。他说过:“我不知道还有比旅行更美好的。在我的生活中,旅行占有重要地位。我的某些哲学观即由此养成。”他在周游中东时,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服务于地上的人和天上的神。此神即美、理智、爱、生活,一切真谛皆蕴其间。”旅行触发他写出了名篇:《从旧金山来的先生》和《四海之内皆兄弟》。旅行还触发他写出了一批优秀的游记。评论家们称它们为“诗”,或直呼其为《游记诗》。1915年,他的游记结集出版,取名《鸟影》。本书的游记除一篇外,均选自此集。1925年问世的《汪洋大海》中关于海景的描写,尤其是对海上明月的描写,在他的同时代人中,堪称绝笔。

最后还想谈几句译文方面的事。邦达列夫曾说过:“没有独特的风格,没有民族色彩的文学,是很容易译成各种不同语言的,就如转译一般简单。那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的文学和散文,譬如像蒲宁这样的艺术家的散文,要译成其他民族的语言就绝非易事了。因为他所用的语言,无论就节奏、色彩和气息来说,都是俄语所特有的,那里有俄语词汇运用时的一切最细致的差别和明暗面,他的散文的气息是难以再现的。”

好在参与翻译此书的娄自良教授和石枕川教授都曾在俄罗斯工作多年,精通俄语,对俄语的语感极为敏锐,且深有中文根底,从事文学翻译又久,自能把“难以再现的气息”再现一二!

戴骢

书评(媒体评论)

蒲宁在俄国文学史上已为自己确立了重要的地位,而且长期以来,他无疑是一位举世公认的大作家。他继承了19世纪文学辉煌时期的光荣传统,开辟了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

——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2: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