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季忠新主编的该卷本《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江苏南通启东卷)》里集结着散落于民间的故事瑰宝,它们是:对我国民间故事最真实、科学、全面的收集和整理
;对日益流失的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级抢救
☆不可复制的口述活历史
;包罗万象的故事版地方百科
这些原汁原味、通俗易懂,充满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启迪性于一体,让我们于妙趣横生中品味本土异乡风土人情,于奇思妙想中感悟世间百态、懂理明智。
岁月砥砺,口耳相传。让这些美好的故事流传下去,成为世代相承的永恒记忆——
向热爱讲故事、听故事、写故事的人们,致敬!
由季忠新主编的该卷本《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江苏南通启东卷)》收录了当地包括神话、故事、传说、笑话在内的民间故事三十余万字,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画卷,卷中附有三十余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彩色插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女娲娘娘炼冰补天
讲述:陈锦彪
记录:钱瑞斌
1985年7月采录于陈锦彪家中
不少人都知道,女娲娘娘神通广大,炼石补天。其实,女娲娘娘炼的是冰,补的也不只是西北天。
以前,盘古王开天辟地的时候,东南、西北两个地方都缺了一块。女娲娘娘开始只看见西北夭,说:“勿对呀,天有洞,塌下来,老百姓奈好过日子呀?”听说冰比石头好,太阳照上去有许多种颜色,就想办法炼冰。女娲娘娘炼成五色冰补西北天,跟四周的一模一样。补完西北天,女娲娘娘转身看东南天,才知道那边也缺一块。这时候,女娲娘娘头上正好有块兜头布,手一拉,就用头布去补。这一补,也就补成功了。
为什么西北风都是冷的,而东南风又都是暖的、潮的,原因就是:西北天的天是冰,冰有冷气;东南天的天是女娲娘娘的头布,头布上有娘娘的暖气和汗气。
凡人不服如来佛
讲述:陈锦彪
记录:钱瑞斌
1985年7月采录于陈锦彪家中
世上本无如来佛,皆因太上老君随心所欲,捏出个泥团团,造成了后来的既成事实。
一天,太上老君云游四海,来到东海边,按落云头在海滩捏起泥巴巴来。捏啊捏,竟然捏成菩萨的模样。太上老君想,三捏两捏就捏成了菩萨模样的玩意儿,我老夫捏造的本领算是到了火候了,不如弄个神通,看其灵也不灵。他把泥巴巴摆放端正,对着泥巴巴说:“今天老夫向你作三个揖,三千年过后如果来了灵气,老夫就收你为徒弟。”太上老君怕风雨淋了泥巴巴,又派大鹏鸟飞在泥巴巴的头顶上护着。
三千年转眼过去。太上老君来东海滩一看,嗬,泥巴巴真的有了灵气!就说:“好啊,老夫绝不食言,今天就收你为徒!当年我说过如果来了灵气的话,今天就取名如来,封你为如来佛,去西天当佛祖吧!”
这样,泥巴巴摇身一变成为如来佛。
如来佛走马上任,天下许多人不服气。有个名叫撞头空的,听到消息后怒从心头起,大叫:“烂泥菩萨能够当佛,人间男子汉大丈夫的威风都被灭光了!他烂泥菩萨能当西天佛祖,我撞头空为什么不能?这个位置该给我!”
撞头空的本事十分了得。世上不管多么坚硬的东西,只要被他撞着,准是前后透明的大窟窿。如来佛若被撞上,大洞洞起码再长三千年。
撞头空急急西行。跑到半路,但见前方半天地乌云滚滚,又似雷声隆隆。旁边有户人家,撞头空想:进去避一避也好。跨进门,里边有个老太太。老太太问:“客官大驾光临,有何见教?”
撞头空答:“好像要下大雨的样子,特来借坐片刻。”
老太太出门一看,笑着说:“不是下雨,那是我儿子遮半天回来了。”
遮半天的本领也是十分了得。他上山砍柴,挑着担子回家,就把半个天给遮住了,所以人称遮半天。撞头空很高兴,待遮半天放下柴担,就把找如来佛算账的事讲了一遍。
遮半天听了恶向胆边生,说:“我也不服,要去我哩一道去。”
如来佛知道后,汗水好像淋雨,顿时使泥巴脱落了一小半。他连忙让大鹏去禀报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想,徒弟的去留牵连着自家的声誉。老脸要紧,徒儿的事不能不管。让我派两员得力的干将前去坐镇。派谁?哼哈二将。哼将用鼻子哼,不管对手是什么,只要鼻子那么一哼,就乖乖地给哼住;哈将张开嘴巴哈,不管与谁交手,只要哈上那么一哈,纵有通夭本事,也会被哈得七颠八倒。
撞头空与遮半天到了西天,与哼哈二将、如来佛劈面相逢。
撞头空与遮半天说:“纵然是哼哈二将,我俩也要跟如来比个高低输赢。如来佛,你烂泥坯子烂泥的料,凭什么稳受人间香火?”
哼将说:“哼,吃烂泥,着烂泥,死了埋烂泥。烂泥有什么不好?你来,我就哼你。”
哈将说:“哈,我佛凭的就是太上老君。你来,我就哈你。”
撞头空、遮半天大吼:“宁愿鱼死网破,也要拼个轰轰烈烈。”吼着,向着哼哈二将冲去。
如来佛急了,喝道:“哼、哈,还不动手更待何时?”
哼、哈伸出脖子,一个“哼——”,一个“哈——”,把撞头空、遮半天给哼哈住了。
只要留心,许多大寺庙门口都有哼哈二将。何也,如来佛须臾不能离开哼哈二将之故也。
渔祖宗造海造水
讲述:陈永郎
记录:钱瑞斌
1985年7月采录于陈永郎家中
相传,天下的海和水,都是渔民的老祖宗造出来的。
盘古王开天辟地,只开出天地,不曾开出海和水。渔民的老祖宗就去找盘古王,说:“王啊,你开了天,辟了地,就让我伲来造个海吧!”
盘古王说:“好啊,你就去造吧!”
渔祖宗站在盘古王的对面,用脚跟向下蹬了蹬。脚蹬的地方,当即变成了又深又大的海,有东海、西海、南海、北海。
渔祖宗又说:“还要有江河湖泊才好。” 盘古王说:“你也造一造吧!”
渔祖宗还是站在那个地方,伸手在地面上抓了一下。五只手指抓过的地方,便出现了珠江、长江、淮河、黄河、黑龙江。伊又用手指头去地面各处点了几下,地面上便又出现了许多湖泊。渔祖宗看了看江河湖海,咂咂嘴又说:“要是有了水该有多好!”
盘古王又说:“你就再造一次吧!”
渔祖宗点点头:“让我捋几把汗水,吐几口唾沫吧!”
说着,就捋汗水、吐唾沫。汗水、唾沫沿着江湖河道流进大海。世界上凡是咸的水,就是渔祖宗的汗水;凡是淡的水,都是渔祖宗的唾沫。(P004-006)
人类不能没有故事(序一)
罗杨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它记叙和传播着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构建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古老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讲故事的传统。那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奇的故事,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澎湃着感人的生命张力。作为先人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民间故事中充满了民族的智慧和生命的记忆,它传承了朴素的文化血脉,是民族文化得以认同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生命尊严的守护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上学读书带来的影响力还要绵久和强大。民间故事中蕴含着的历史文化、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情感道德、生活知识等丰富内容,具有精神娱乐、知识传播和教化启蒙三重作用,不仅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也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不仅传播着社会价值理念,也构建着美好的精神家园。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史,我们的祖先讲着“女娲补天”的故事,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创世纪元;伟大领袖毛泽东讲着脍炙人口的故事“愚公移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改革开放大潮中,我们又讲着春天的故事,跨入了豪迈的新时代。一个有故事的人生是辉煌的人生,一个有故事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故事,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也伴随着我们的国家走向强大。
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故事,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故事,复兴的时代不能没有故事。那些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在世代的传承中,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入中华儿女的品格中。然而,在文明更迭、社会转型的年代,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把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抢救下来、保存下来,完整地交给后人,是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对民间故事的抢救和传承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并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常抓不懈。
除了中国,哪个国家还能有如此丰富的故事,并有如此众多的故事传承人和听众?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和娱乐方式,民间故事或许会被人们冷落,但我相信,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民间文化的基因始终流淌在亿万人民的血液里,它的根不会断。
人类没有故事将会平淡无奇,世界没有故事将会索然无味。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让我们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好故事世世代代地讲下去,让中国的崭新故事向人类倾诉更多的精彩。 2014年4月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丈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冯骥才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提升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日后上学读书所带来的爆发力还要绵久和强大。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丈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罗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