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在金色的布拉格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作者 刘天白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布拉格,捷克共和国的首都。一座欧洲历史名城。城堡始建于公元9世纪。红瓦黄墙的建筑,色彩极为绚丽夺目,因而拥有“千塔之城”、“金色城市”等美称,是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布拉格经历了暴风雨中的捷克斯洛伐克,因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改革举世闻名。刘白天,从翻译到新华社驻布拉格首席记者,前后在捷克生活了17个春秋,在此期间,既经历了中捷两国的友好时期,也目睹了两国关系中出现的乌云,不论何时何地,她都深切感受到了捷克和斯洛伐克人民纯朴的友谊,并且她亲眼看到了这个国家蒙受的灾难和人民抗击侵略、为谋求主权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

本书的内容为她在那里学习和工作期间的亲身经历、见闻和感受,以及她从心底深处对捷克和斯洛伐克大好河山以及勤劳智慧人民的热爱之情!

内容推荐

布拉格,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她以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的绚烂气质赢得了“金色布拉格”的美称;她的著名还因为1968年这里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布拉格之舂”改革运动;她因改革而横遭前苏联出兵镇压并占领长达20余年,她的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新华社驻布拉格首席记者刘天白,在捷克前后生活了17年,亲历了“天鹅绒革命”等历史时期,创作此书;这是国内第一本详尽披露捷克剧变前因后果的著作,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目录

自序:我在捷克斯洛伐克的17年

上篇:金光闪耀布拉格

一、美好的回忆

 1. 离开祖国,奔向远方

 2. 走进查理大学

 3. 友谊温暖游子心

 4. 捷克民族文化的摇篮

 5. 布拉格宫——捷克的心脏

 6. 美不胜收的城市

 7. 在“好兵帅克”的故乡

 8. 斯美塔纳:捷克民族音乐奠基人

 9. 德沃夏克的乐章享誉全球

 10. 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剧院

 11. 莫扎特献给布拉格的礼物——《唐璜》

 12. 享誉全球的比尔森啤酒

 13. 皮鞋王国

 14. 林海猎场

 15. 美轮美奂的水晶玻璃

 16. 太拖拉卡车驰名世界

 17. 闻名欧洲的温泉

 18. 巾帼英雄——模范女司机

二、中捷友谊之路

 1. 为了实现周总理的重托

 2. 捷克汉学的奠基人:普实克博士

 3. “愿为中国的建设再出一把力”

 4. 中国女排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日子里

 5. “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把指挥奖颁给中国人

下篇:暴风雨中的捷克斯洛伐克

一、震撼世界的“布拉格之春”

 1. “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向苏联模式挑战

 2. 苏联威逼无效,纠集60万大军镇压

 3. 捷党政机构齐谴责,万众一心反侵略

 4. 刺刀威逼下的莫斯科协议

 5. “布拉格之春”的知名人物

 6. 遮羞布盖不住赤裸裸的占领

 7. 胡萨克和“正常化”岁月的大清洗

 8. “七七宪章”运动撑起反侵略旗帜

 9.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冲击下的捷克斯洛伐克

二、目击“天鹅绒革命” 

 1. 山雨欲来

 2. 纪念帕拉赫掀起风暴

 3. “几句话”宣言吹响号角

 4. 反侵略:8月10月大示威主题

 5. 急风暴雨11日:社会剧变

 6. 反对派步步紧逼,捷共丧失政权

 7. 阿达麦茨被迫辞职,公民论坛组建新政府

 8. 风云人物:新外长丁斯特贝尔

 9. 哈韦尔:从阶下囚到总统

 10. 捷共反思失掉政权之痛

 11. 前外长哈耶克解析“天鹅绒革命”

三、剧变后的捷克斯洛伐克

 1. 首次自由选举:公民论坛获胜

 2. 民族矛盾爆发,斯洛伐克人要求独立

 3. 公民论坛分裂,右翼激进势力当政

 4. 第二次大选,克劳斯用私有化纲领征服选民

 5. 两大政党政策相悖,共和国走向分裂

 6. 捷克和斯洛伐克和平分家

 7. 捷克市场经济的主持人克劳斯

四、逆境中的捷共

 1. 抛弃错误重新站起来

 2. 竞选标志——遍布全国的红樱桃

 3. 不屈的共产党人

 4. 摆脱孤立,建立左派联盟

 5. “今昔对比,还是共产党好”

五、一场捍卫伏契克的战斗

 1. 伏契科娃讲述狱中的伏契克

 2. 监狱看守反击对伏契克的污蔑

 3. 战友回忆伏契克的战斗岁月

另篇:重返布拉格

一、为了使斯科达重新腾飞

 1. 工业摇篮陷入困境

 2. 索乌德克挑起重担救活斯科达

 3. 为了振兴民族企业

二、告别统一农业合作社时代

 1. 高度集体化农业业已转轨

 2. 耶塞尼采农业合作社的私有化路

三、斯科达汽车厂同大众公司合二为一

试读章节

1 离开祖国,奔向远方

1954年8月23日,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这天,我们赴捷克斯洛伐克学习的27人,同数百名到东欧国家和苏联去的留学生一起,乘坐国家派遣的专列,浩浩荡荡从北京出发,奔向目的地。当时,我们大多数人都十八九岁,多未长期离开过家,更不用说去远离祖国的异国他乡。当列车开动时,我们不少人趴在车窗前,眼泪情不自禁地涌出。随着车轮转动,大家不约而同地唱起当时流行的苏联《共青团之歌》:“再见了亲爱的妈妈,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再见了亲爱的祖国……”虽然我们不是像苏联歌曲所描写的战士那样上前线去打仗,但我们也是为祖国为理想奔向前方,歌词同样表达了我们当时像战士出征那样告别母亲去拼搏的豪情壮志。大家反复地唱这首歌,好久才平静下来。那时的我们满腔青春热血,深深感激祖国的培养,决心胜利完成学业。

当时国家刚解放不久,百废待兴,困难重重。为了培养建设人才,国家不惜拿出重金,送大批学生到苏联和东欧国家学习。在为出国做准备期间,国家不仅每天供给我们上等伙食,而且发给在国外学习期间需要的所有衣物。这些用优质材料做成的大衣、毛衣、皮鞋等物,从农村走出来的我,见都少见,更不用说穿过了。在向目的地前进的途中,餐车一直为我们烹调可口的饭菜,温暖着我们的身心。祖国对学子的爱和深切的期望,使我倍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列车经过满洲里进入苏联,我和许多同学一样,满怀深情地一再回头,看看养育我们的那片土地。

我第一次看到脑海中早已熟知的苏联,也十分难忘。车站上的老百姓,对中国学生十分热情,纷纷要同我们一起跳舞。我虽然不会跳,但也加入到跳集体舞的行列。坐在火车上,才真正感到苏联的国土多么辽阔广大,西伯利亚的森林无边无际,列车仅沿浩瀚的贝加尔湖就行驶了一天一夜。历时9天我们才到达莫斯科。由于需要尽快赶到布拉格学习,我们在莫斯科只停留了一个晚上。在使馆的安排下,一位老同学带领我们草草地游览了莫斯科的高尔基公园,眺望了一下莫斯科河沿岸的万家灯火,当天晚上便在留苏的老同学萧永定的陪同下继续向布拉格前进。

我们乘坐的苏联列车,驶过富饶的乌克兰大地,9月6日把我们送到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金色的布拉格,从此开始了我们的留学生涯。

2 走进查理大学

到了布拉格,最深的印象,是这个城市优美、宁静、清洁。城市上空耸立着数不清的尖塔,果然是名不虚传的“百塔之城”。布拉格人穿着整洁,彬彬有礼。但我们来不及仔细欣赏布拉格迷人的景色和风土人情,就迫不及待地走进了课堂。

由于祖国刚解放不久,国内极少人会说捷克语。为了使我们尽快掌握捷克语言,以便能到大学学习专业,捷克方面在查理大学文学院为我们专门开设了捷克语言培训班。先学习字母和发音,接着学习一些简单的课文,然后再逐步加深。有四位老师教我们,他们都非常认真、友好、全力以赴,把教中国学生、在中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之间架起友好交往的桥梁作为一生的光/荣。其中有一位老师名叫索瓦,中文是猫头鹰的意思。他说,他教过中国学生,对中国学生刻苦努力深信不疑。他学识渊博,在课堂上经常讲一些幽默故事来活跃气氛。他爱把我们的名字换上捷克人的叫法,比如我的名字天白,用捷文的“伊特什卡”即朝霞来代替。他对我们中国学生“不满意”的是,我们几乎毫无欧洲人普遍知晓的宗教知识。每每讲到课文中的宗教典故,他都摇头,并感叹地说,中国青年是没有受过宗教熏陶的一代。经过大约一年的语言学习,加上捷克同学的热心帮助和环境的熏陶,我们都顺利进入了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正规大学。我和两位学习语言文学的姑娘,踏入查理大学文学院捷克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和捷克同学一道听课、考试,住在一起。在进入文学院学习期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授捷克语法的什米拉沃尔教授。他教我们的时候,年纪至少已近花甲。他把枯燥的语法讲得栩栩如生。由于他出色的教学方法,他的课特别受欢迎。而收益最大的要算我们几个中国学生,因为通过他的讲解,使我们犹如一张白纸的脑海,深深而清晰地打下了捷克语法的印记。在语法考试中,屡屡考得最好的是我们几个中国学生。在几年后的一次活动中,一位名叫斯沃博达的捷克外交官(现为捷克驻华大使馆参赞)和我交谈,当他看到我的名片后,兴奋地告诉我,他早就从教他日文的老师口中知道我。他的老师——我的同班同学兹·瓦西列夫诺娃——告诉他们,在考捷克语法时,总是我考得最好。还有一位教授捷克文学的教授克雷伊奇,精通捷克文学,他把捷克民族复兴时期作家的作品、历史背景,阐述得淋漓尽致。他的讲解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感人的历史画卷,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身处欧洲中心、屡遭外族侵略和压迫的捷克民族,即使在受到哈布斯堡王朝(又称奥地利王朝)长达300多年统治的黑暗年代,也从未屈服。为了争取生存和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作为民族灵魂的广大作家,站在斗争的前列,为复兴捷克语言文化,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为捷克文学宝库留下了光照人间的佳作。这位满怀爱国激情的教授,把对文学作品的深厚情感,也带到课堂上。他热爱祖国和母亲。当他讲到捷克19世纪的伟大诗人聂鲁达歌颂他母亲的诗篇时,每每哽咽流泪,无法控制自己,他的深情感染了课堂上的每一个人。

为了使我们从外国来的大学生进一步了解捷克民族的历史发展,文学院特别派专门的老师,为我们讲解捷克18—19世纪民族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从历史背景到作品本身,非常有助于我们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和提高捷看水平。在查理大学文学院,我们和捷克同学一起上各种必修课,包括体育。我最难忘的是冬季的滑雪课。1956年的冬季,我和本班的同学一起,奔赴捷克化部巨人山的什比得卢夫—姆林滑雪场参加为期两周的滑雪训练。巨人山雪峰拔海1602米,山区面积共有5.47万公顷,是捷克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每到冬季,这里白雪皑皑,山坡比较平缓,积雪丰厚,是理想的滑雪场地。我们就在这里安营扎寨,融人数以千计的滑雪大军之中。捷克同学几乎都是伴着滑雪板长大的,每人都会踩着滑雪板在雪地上狂奔,或从高高的滑雪道上飞驰而下,而我们来自中国的学生,只能望雪兴叹。但是学习滑雪已经激起我们浓厚的兴趣,终于我们也学会操着两根滑雪棍、慢慢征服了不听使唤的滑雪板,开始在雪地上行走。每当傍晚时,老师总是亲切地和我们走在一起,怕我们迷失在茫茫的雪海中。

那里的山区虽然是无垠的雪海,但是无风。空气湿润、柔和。我和捷克司学们虽然都只穿着薄薄的绒衣,也毫无冷意。那些姑娘们和我,最喜欢晚上在月光下踏着柔软的雪地,尽情地吸吮着纯洁的空气、天南海北她聊天,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其乐无穷。那真是美丽的青春呵!P6-9

序言

我在捷克的17年

我生长在曾经贫穷落后的皖北农村,是伟大的淮海战役解放了我的家乡使我获得了幸福的学习机会。1955年我在徐州一中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后,又受国家派遣,于1954年赴捷克斯洛伐克学习语言文学。1958年9月我未毕业就从布拉格查理大学调到新华社布拉格分社工作,从翻译到记者一直到首席记者。前前后后在捷克斯洛伐克度过了17个春秋,与这个国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此期间,既经历了中捷两国的友好时期,也目睹了两国关系中出现的乌云,不论何时何地,我都深切感受到了捷克和斯洛伐克人民纯朴的友谊。最难忘的是,我亲眼看到了这个国家蒙受的灾难和人民抗击侵略、为谋求主权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

本书的内容为我在这个国家学习和工作期间的亲身经历、见闻和感受,融入了我心底深处对捷克和斯洛伐克大好河山以及勤劳智慧人民的热爱,我深信他们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