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孙中山与民国元勋/民国著名人物传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朱信泉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创建中华民国的主要领袖。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谱名德明,幼名帝象,稍长取名文;初字日新,后改逸仙。流亡国外期间,曾化名中山樵、高野长雄。革命者无意间称他为孙中山,民国后就成为社会上的习惯称呼。他自署本名孙文,英文名Sun Yat-sen。

朱信泉编著的《孙中山与民国元勋》从传主本人的经历中反映出历史变迁中某个侧面的情形,它有助读者对这段历史加深了解。

内容推荐

历史朝向进步发展,谁也无法阻挡,但民国政权的建设和发展却充满曲折和艰辛,甚至会发生某种倒退现象,这和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以及各界利益错综复杂运作有关。《民国著名人物传集》内所收入的十二位人物传记,则从传主本人的经历中反映出上述历史变迁中某个侧面的情形,它有助读者对这段历史加深了解。谚云: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本册《孙中山与民国元勋》将为大家介绍披荆斩棘的孤胆英雄孙中山!

《孙中山与民国元勋》由朱信泉编著。

目录

披荆斩棘的孤胆英雄孙中山

 烈火的孕育

 寂静中的惊雷

 顽强的播火者

 共和之魂

 只手擎天

 迎接国民革命风暴

共和功臣、民国元勋——黄兴

 刻苦自励 立志革命

 创建团体 担当大任

 戎马倥偬 愈挫愈奋

 肇建共和 民国元勋

国民党左派的旗帜——廖仲恺

 青少年时代

 追随孙中山 投身民主革命

 国民党改组的坚强支柱 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

 继承孙中山遗志为革命洒尽鲜血

一代豪侠陈其美

 沪上革命英豪

 奠定东南半壁

 在风浪中颠簸

 为讨袁而献身

政见不屈的胡汉民

 宣传革命

 参与辛亥革命

 光复广东,为创建南京民国临时政府尽力

 彷徨中的追求

 从拥蒋到反蒋

为实现民主宪政而献身的宋教仁

 少年怀壮志

 东瀛展头角

 武昌起义前后

 为维护辛亥革命后的领导权而奋斗

 为宪法而献身

中国革命民主派著名的理论家和活动家朱执信

 大器早成

 资产阶级民主派著名的理论家

 武装起义的积极组织者

 追随时代步伐 致力新的探索

 虎门殉难

 倾囊资助革命的张静江

 “丹心侠骨”

 “安厄斯仗”

 “致力建设”

 吃斋念佛

从辛亥革命斗士到国史馆馆长的张继

 从莲池书院到早稻田大学

 辛亥革命的斗士

 中国无政府主义第一人

 中华民国首任国会参议院议长

 从联俄、联共的联络人到反对者

 国民政府的首任国史馆馆长

国民党政客、教育家兼学者的邹鲁

 追随孙中山革命并受他晚年信赖

 读校“三民主义”与创办广东大学

 成为西山会议派之骨干与从事著书立说

 从事抗日反蒋与重主中山大学校政

 追随蒋介石抗日、内战及败退台湾

由进取到无为林森

 奔走于福建、台湾之间

 兴中会、同盟会与辛亥革命时期的表现

 拥护反袁、护法主张

 西山会议前后的蜕变

 超然局外和典守印信

掌权山西三十八载的阎锡山

 夤缘时会 出任都督

 拥袁称帝 保存实力

 韬光养晦 保境安民

 参加北伐 雄踞华北

 兴师问鼎 兵败中原

 东山再起 自强救国

 反共拥蒋 联共抗日

 动摇妥协 联日图存

 挑起内战 “不倒”亦倒

 负隅挣扎 病逝台湾

试读章节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1907年至1908年问,孙中山先后发动了黄冈之役、惠州七女湖之役、防城之役、镇南关之役、钦廉上思之役、河口之役。孙中山当时不仅遭清廷通缉,而且遭到香港殖民当局以及日本的驱逐,被迫在国外到处流亡,已经很久无法践履国土,因而很难深入内地指挥革命。在中越边境的镇南关一役中,孙中山终于有机会踏上祖国的土地,登上镇南关的炮台,他异常兴奋,亲自发炮攻击敌军,第一次尝试了一个革命领袖投入战斗的滋味。在这些战役中,黄兴多次深入内地,率领起义军浴血奋战,迭挫强敌,威震敌胆。他的坚毅和勇敢,赢得了人们的高度尊敬,成为同盟会实际指挥起义的军事领袖。

孙中山几经挫败,从不气馁,依然夜以继日地工作或者学习,对前途充满信心。他又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不屈不挠地从事新的斗争。孙中山组织的历次起义,除了骨干分子从境外输入军火之外,主要是利用会党这一群体力量。但会党领袖没有新知识,很难调度使用,甚至只图钱财。当时革命党人认识不到其他群众组织方式,正好辛丑之后,清政府在各地组织新军,根据湖北的经验,新军中有文化的人比较多,游民成分少,多数是有身家的农民,又接受了新式军事训练,容易接受革命思想,于是,决心把革命工作重心转向新军,尤其在广东新军中展开工作。

孙中山在南方主持革命起义,屡遭失败,而同盟会本部的工作,却无人过问。光复会系统的章太炎,陶成章等人,本与孙中山政见有异,稍有不满,即发起倒孙风潮。黄兴力顾大局,尽力维护孙中山,驳斥章、陶种种诬蔑不实之词,终于使风潮得以平息。只是组织问题并没有解决。同盟会的组织方式处在很低级的水平上,孙中山深感指挥不灵,他一度甚至想组织中华革命党,但并未实现。这时候的孙中山,被中国周边地区的殖民当局驱逐,只好远赴欧美,对国内的情形,越来越隔膜,实际工作完全由黄兴来主持。

1910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起义之前,曾发生军警冲突,引起当局戒备,收缴了枪支子弹,主持起义的倪映典被迫提前起义,但起义军没有子弹、被清军击败。广州新军是同盟会核心领导直接经营的革命阵地,经过长期工作,新军士兵大多倾向革命。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失去了最精锐的革命机关,余下的部分,也遭当局的严密监视。清政府深感训练新军犹如养虎自卫,越来越依靠思想陈腐的巡防营等旧式军队。这时,孙中山正在美国,闻讯后即向黄兴等提出了新的起义计划,他自己在美国也极力争取外援,组织革命力量,筹措起义经费。11月13日,孙中山秘密东归来到马来亚的槟榔屿,主持同盟会骨干会议。那时候的满清王朝,风雨飘摇,犹如风烛残年,一推即可倒地不起。全国各地到处布满干柴,星星之火,即可燎原。革命党人不明白,为何如此大好形势,竟然错失机会,不免有点心灰意懒。孙中山以坚毅、达观的精神,剖析了光明的前景,积极鼓励大家振作精神,重谋大举,会议决心进行充分准备,集中全党精英,在广州再次组织起义,期在必胜。

孙中山在亚洲无法立足,会后只好前往美洲,为革命筹款,起义的具体部署指挥,仍由黄兴主持。辛亥革命的党人,大都敢于冒险犯难而不善于观察形势,党的领袖又长期流亡海外,更不具备切身体察形势遽变的可能性,因而主观的计划安排,和国内形势的变化不易合拍。内地的党人,虽有深入基层的长处,但眼界比较狭窄,缺乏高瞻远瞩的领袖人才。其实,他们手中始终没有组织起强大的力量,只是满清王朝这只纸老虎实在太破旧了,人们深信它一戳即破。1911年4月27日(旧历三月二十九),黄兴率领由留学生、华侨子弟等组成的选锋在广州率先起义,准备协同新军作战。但组织工作出现疏漏,各部未能协同,作为主力的广州新军为能及时响应。虽经浴血死战,而清军事前已有戒备,秩序未乱。黄兴在战斗中英勇负伤,选锋伤亡累累,被迫退出战斗。

“三·二九”广州起义失败,同盟会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同盟会领袖们深感精疲力尽,一筹莫展,情绪沮丧。宋教仁等于是在上海组织中部同盟会,深入长江一线组织起义,并作长期工作的准备。然而,经过新军起义和“三·二九”起义的震撼,各地清朝大吏惶惶不安,手足无措,再也无心与革命拼死为敌。而全国的人心,看到聪明俊达的青年学子赴汤蹈火的英勇行为,无不感到震惊和兴奋,渴望着革命的早日来临。

共和之魂

1911年秋,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一方面将正在民办的铁路线收归国有,另一方面又将路权拱手让与列强。于是,各地掀起了保路运动,而四川的风潮特别浩大,各地同志军起义,震撼了清廷。清政府手忙脚乱之际,派督办川汉、粤汉铁路大臣端方,从湖北调兵前往镇压。各地风声鹤唳。P12-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0:5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