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围绕人们最为关注的人际沟通而展开的书。由成正心所著的《活学活用沟通心理学》的内容核心是从心理角度来解析如何让人们的沟通更顺畅、更有效、更愉快。以各种沟通案例为饵,分析人们在沟通中为什么会如此,背后的心理原因是什么等等,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发现、找到真正的积极、有效的沟通之道。本书由八个部分组成,前半部分以人们自身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为线索而展开,即从接受刺激,产生反应开始,接着便是能否引起沟通对象的注意力,然后依次是对信息的加工、解释、传达等;了解了人们对信息的整个处理过程,接下来本书的后半部分便开始转向各种沟通技术的应用,比如如何给予对方相应的反馈、如何说服对方等,可以说,每一章节的内容都是想赢得良好沟通效果的人们所关注的,沟通发生在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这本书对人们进行沟通影响深远。
由成正心所著的《活学活用沟通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析人际交往中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沟通,通过丰富和详细的案例,分析人们在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心理原因等。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发现、找到真正积极、有效的沟通之道。
触觉
来一个亲容的拥抱
人们和万事万物沟通,除了看、听,还需要很多其他的感觉,触摸便是其一。所谓触觉,以人为例,狭义上指的是刺激轻触皮肤经感受器(即能感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成神经过程的结构)反应而引起的一种肤觉;广义上还包括增加压力使皮肤部分变形所引起的肤觉,也即压觉。而对动物来说,触觉则往往是其重要的定位手段,这一点可以以猫的胡须为例来证明。
每一只猫都有一副威武的胡须,对人来说,猫的胡须或许看起来很好看,但对猫来说,却是一种特殊的感觉器官。猫的胡须左右总的长度和身体的宽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在它的胡须根部有着极灵敏的感觉神经,并且稍碰触物体便有反应,因此猫的胡须更多的是其感觉器官的补充。当猫在黑夜捕捉老鼠时,用来探路和平衡身体的工具便是胡须。假若失去了胡须,猫便会到处磕碰,无法灵活地追赶老鼠,甚至丧失生命。
猫的胡须,是它与外界的一种沟通介质,并且是通过碰触来实现的。不仅猫如此,还有很多动物也用触觉来实现彼此或者与外界的沟通,比如蜜蜂通过“蜂舞”来传递有关蜜源的距离和方向的信息,其中一个重要的刺激就是触刺激;鱼类的侧线器官也是其远距触觉装置,对其辨别外界有重要作用。
这些触觉在动物界的沟通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回到人类的沟通活动,或许我们经过所看、所听能进行正常的交流,但仍然有很多的交流在触觉发挥作用的基础上才能事半功倍。
有研究发现,在医院中,如果每天对早产的婴儿抚摸45分钟,不仅会使他们比没有得到抚摸的婴儿成长得快,而且还能促进他们智力的成长。
另外,当医生用温暖的手抚摸病人的额头,尽管是看其是否在发烧,但病人会因此感到欣慰;当一个人将充满爱的手搭在处于困境的朋友肩上时,可以让朋友感受到一股鼓励的力量;同样地,当这只手搭在紧张和焦虑不安的朋友肩上时,对方会随即感到放松。
对病人的抚摸是一种沟通;搭在朋友肩上的手是一种碰触,也是一种沟通——所传递的是“不要紧张,不要害怕,还有我们”的信息。因此通过触摸,人们可以和他人进行交流,这个人是我们所渴望给予或者接受爱、关注、安慰和热情的人。也可以这样说,触觉在沟通中可以被用来表示善意、亲密、温柔及体贴之情。
为了确定哪类神经对引起情绪反应有重要作用,海伦·奥伦森和瑞典及加拿大的同事对一名身体大部分的主要触觉神经已经完全丧失的患者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一类称为C型触觉纤维的特化神经仍完整无缺。因此,尽管该患者失去了触觉神经,但当用一支柔软的画笔轻抚其胳膊时,她仍然能感觉到一丝快感。研究人员通过特殊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这种令人愉快的轻抚,使得参与情绪处理的脑区得到了激活,因此推断这些纤维便是感情触觉的感受器。
P(14-15)
沟通是应用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就今天的现实情况来看,各类社会群体或个体之问的沟通已经变得非常快捷和便利,这是科技发展催生的结果。但是,今天人们面临的沟通问题也在不断地变化,而且变得越来越艰巨。仅凭我们的个人经验,我们也能体会到,沟通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都是一个需要付出心力的问题,是一个不得不加以重视的问题。
沟通与人的心理活动紧密相关。例如,一个在紧张的环境中,沟通的效果往往是不佳的,因为紧张会封闭人的开放性思维,从而导致新信息无法进入;再例如,过于繁杂的信恩必须经过有结构的组合,才能更好地被对方所理解,因为人的心理认知的限度是有规则的,过于繁杂的信息很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对某些信息加以选择性忽视,而结构严密的组合则会被对方视为“一个”完整的信恩加以认知。
以上种种迹象都表明,沟通需要从了解人的特定的心理模式开始——这就是我们写作这本书的目的,这本书就是从心理学专业研究的角度,对沟通活动进行的一次系统解读。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区分清楚“沟通”这一活动的定义。
人们通常习惯性地将沟通理解为交谈、交流,至多包括另一种形式的交流——文字。这只是沟通的一般情况。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对“沟通”的认知,是从狭义的角度加以定义的。一个广义上的沟通,不仅包括言语上的交流、文字信息的传输和理解,它在范围上应该是包括一切能够引起人们思维意识变化的信息刺激及其相应的信息解读。例如,马路上的红绿灯标识或斑马线,马路边上的广告标牌,工厂车间中的安全标识、制度文件等,它们都是因为沟通而存在,都属于沟通活动的范畴之内——我之所以特别强调广义的沟通,是因为人们经常狭义地理解沟通活动,把它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以至于在那些真正需要严肃对待的广义的沟通活动中,人们常常无法把沟通的知识和原理有意识地加以运用,甚至有违沟通的基本原则。
本书是从广义沟通的角度着手解读沟通原理和技术的。这些原理和技术,既适用于个人生活和工作中的沟通,也适用于社会群体及组织管理中的沟通活动。简言之,我们讨论的是沟通的本质属性及它的合理方法。
这里简单地对这本书的内容加以说明,以便读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它。
本书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其一是沟通的基本心理机制,其二是沟通的一般过程或者说关键环节,其三是沟通的一般策略。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构成本书的第1章,第2、3、4章,第5、6、7、8章。
本书的每一章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其中第1章是全书的基础——也是了解沟通活动的基础,它旨在向读者阐述一个沟通的基本点:沟通的开始是从外界刺激的产生到接受,再到反应的过程。而第二个部分,即本书第2、3、4章的内容,则进一步深入解读了沟通过程中注意力、信息加工和信息解释这三个关键环节的心理规律和问题点。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了解到沟通过程中怎样才能引起对方的注意,怎样才能使对方更准确地理解你传递的信息,以及如何避免对方对你的信息产生误解。第三个部分,即本书第5、6、7、8章的内容是沟通策略及其实际应用。这包括如何设计信息,使信息更容易被他人所理解,也包括如何反馈他人从而与沟通对象保持有效的沟通氛围,还包括如何通过沟通改变对方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这通常被用于说服他人或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方面。
现在,欢迎读者进入本书的世界。实际上,这本书为读者呈现了一次完整的沟通活动中所有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并给出了有效的指导性方案。希望读者朋友在这本书中获得沟通的智慧。
由于笔者学识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望读者朋友提出宝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