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收录上榜作品25部。其中,长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10部。这些作品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现实感。它们呈现出鲜明的平民意识,作家们完全从下层人们生存状态出发,真实地深入地表现出他们的人生。这些作品不能说是最好的,但都是有特色,从中可以看出很多作家在酝酿自我的突破,以及在写作形式上所做的创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2010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中国小说学会 |
出版社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010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收录上榜作品25部。其中,长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10部。这些作品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现实感。它们呈现出鲜明的平民意识,作家们完全从下层人们生存状态出发,真实地深入地表现出他们的人生。这些作品不能说是最好的,但都是有特色,从中可以看出很多作家在酝酿自我的突破,以及在写作形式上所做的创新。 内容推荐 由中国小说学会评选出的 “2010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已经在上海揭晓。5部长篇小说,10部中篇小说和10部短篇小说上榜。本书《2010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收录的就是这25部作品。杨争光的《少年张冲六章》、关仁山的《麦河》、魏微的 《沿河村纪事》、须一瓜的《义薄云天》、铁凝的《春风夜》、苏童的《香草营》等均榜上有名。 目录 序:在当下成为历史之前 短篇小说 春风夜 小故事,大气象——评《春风夜》 香草营 身份背后的人格落差——评《香草营》 六月半 乡土世界的美丽与哀愁——评《六月半》 赤裸着晚餐 消极自由的可能性——评《赤裸着晚餐》 我们都在服务区 被掌控的现代人——评《我们都在服务区》 铁血信鸽 精神的失落与探求——评《铁血信鸽》 白草地 不绝望,且调情——评《白草地》 低保 无言谁会凭阑意——评《低保》 这些年我一直在路上 相逢何必曾相识——评《这些年我一直在路上》 地下室里的猫 我们是怎样变得“坚强”的——评《地下室里的猫》 中篇小说 沿河村纪事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生态的寓言化书写——评《沿河村纪事》 刀锋上的蚂蚁 中国故事西游记——评《刀锋上的蚂蚁》 义薄云天 英雄陷入泥淖——评《义薄云天》 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 功利人生的永远追逐者——评《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 田园将芜 理想主义者王水的悲剧生活——评《田园将芜》 长江为何如此远 “个人记忆”的逆向究诘——评《长江为何如此远》 玫瑰的岁月 历史风骚的式微——评《玫瑰的岁月》 白猫 情感的向往与困惑——评《白猫》 美丽的日子 未成沉醉意先融——评《美丽的日子》 阿喜上学 一位无声隐忍、无畏抗争的清末女性——评《阿喜上学》 长篇小说 教育者必读之书——评《少年张冲六章》 土地之书——评《麦河》 知青文学的新的可能——评《知青变形记》 去国往事:一代移民的痛苦羽化史——评《布偶》 一部独创的精神分析小说——评《身体课》 试读章节 俞小荷晚上睡觉前花了很长时间洗澡,洗得仔细,近于隆重。等在门外的刘姐就隔着门喊:差不多就行了吧,要是在别的主人家,谁能容你这么洗呀! 俞小荷站在淋浴间的莲蓬喷头下,把调好温度的水龙头开到最大,缩着脖子眯着眼,享受着热水沐浴的快乐。她不理会刘姐的叫喊和不满,不搭她的腔,也不生她的气。她知道刘姐话里有话:对她第二天要去会老公有那么点莫名其妙的醋意。五十多岁的刘姐没结过婚,因为恋爱的不顺利,二十多年前就从四川老家跑出来,独自带着恋爱的尴尬果实——一个女儿,落脚在北京打工。这样的经历,多半会使人的性格在某些方面异于他人。比如刘姐就有洁癖,酷爱洗衣服洗澡,洗澡要把自己洗得恨不能脱一层皮;刷牙一日三遍,要把牙床子刷出血来才算过瘾。主人规定小件衣服手洗即可,但刘姐自己的一条内裤、两块毛巾也必得放进滚筒洗衣机滚它个天翻地覆。她的嗅觉也灵,规定和她住同屋的保姆不得坐她的床,每晚睡觉前她都要翕着鼻孔把自己的床闻一遍,闻到异味就和同屋的保姆吵闹,每次吵闹都以把对方气走而告终。刘姐很想独占保姆间,但这家是个大家庭,老老少少十几口,人多时一下子得开出二十几个人的饭。还要打扫卫生,一个人无论如何忙不过来。所以用女主人赵女士的话说,旧的被气走,新的还得来。其实刘姐也是旧人,但她“旧”得不同凡响。赵女士全家都爱吃刘姐烧的菜,刘姐一进厨房就“起范儿”,她把那里的一切经营得有声有色,是赵家的一个“金不换”。加之赵女士本人也极爱干净,她早就知道刘姐疯狂洗涤的毛病,但想到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无非是干净、可口的饭菜和整洁、舒适的环境,也就不再计较刘姐那过量使用的水、电、肥皂、洗衣粉了。赵女士坚持不辞刘姐,刘姐始终主管买菜做饭a新来的俞小荷负责打扫卫生、洗衣服、照料室内的花卉植物,和刘姐两人同居一个房间。 这次刘姐没能气走俞小荷,俞小荷对付她的吵闹就是一个表情:笑笑。俞小荷的笑与常人稍有不同:十几年前她生儿子时坐月子受风落了个嘴歪的毛病,笑起来就显得有点苦,又有点含意深远,反倒把刘姐给震住了。俞小荷有一儿一女,女儿在北京上大学,大三了,这也让刘姐心生羡慕。刘姐想想自己的女儿,常年随着一家医药公司的老板出去陪酒,一个月有二十天喝得不省人事,除了跟刘姐怄气就是向刘姐要钱。唉!刘姐不再为难俞小荷,两人竟相安无事地共处了五个多月。俞小荷没做过住家保姆,但她干活认真,肯出力气。比起刘姐精瘦的牙签似的身材,俞小荷属于偏胖型,可她并不蠢笨,还有眼力见儿,给主人洗衣服时,经常把刘姐的也捎带洗了(虽然事后刘姐总会重洗一遍),刘姐那颗好似风干的心就由不得热一下子。俞小荷在厨房帮刘姐洗碗,刘姐端详着俞小荷,觉得这女人其实长得可不丑:长圆脸,双眼皮的大眼,鼓峥峥的鼻梁子,可惜一副厚嘟嘟的嘴唇,朝右脸歪去。刘姐就对俞小荷说,我真想抽你个大嘴巴子。俞小荷说,干吗?刘姐说,把你这嘴抽正过来。俞小荷凑上自己的脸说,你抽,你抽。刘姐却又说,你还是歪着吧,女人模样太好了麻烦。俞小荷说,都这一把年纪了,就是嘴不歪又有谁看你呀?刘姐说,那你怎么好几个晚上睡不踏实?还不是因为王大学要来北京,还是惦记着让人家看啊。俞小荷偏过脸笑笑,不吭声了。 俞小荷的老公名叫王大学,开一辆号称“康巴拉煤王”的大车跑运输,夫妻俩半年没见面了。明天王大学路过北京,两人约好见一面。晚上俞小荷向赵女士请了假,就开始磨磨蹭蹭过年似的洗澡,直洗得刘姐在门外气急败坏。洗漱完毕,俞小荷早早上床钻了被窝,她要养好精神。她听赵女士常说,女人的精神是睡出来的。但是这一夜她睡得不好,早晨一起床,就又去洗了个澡。这个澡洗得有点理亏,主人虽然不会说什么,可身为保姆一天洗两次澡,还是过分了。幸亏天还没亮,刘姐还在床上打呼噜,那么瘦的人,打起呼噜山响。俞小荷蹑手蹑脚下了床,掩好门,把自己锁进了隔壁卫生间。 这个澡她是非洗不可的,夜里她做了个噩梦。她梦见王大学带了她一块儿出车,车开进一座山里,天忽然大黑。路边恰有一家旅店,他让她在车上等着,自己先下车去登记住店。她左等右等等不来,就下车进了店,原来那只是一间破草房,房内有一张褥子脏污的床板,她的老公正伏在一个女人身上。俞小荷扑上去撕打那女人,她看不清那女人的脸,却看见奶水正从女人鼓胀的乳房淌出来。她痛哭起来罢了手,心想也真使得出来啊,奶着孩子还干着这个……她哭醒了自己,浑身汗湿。 三月的北京,春寒料峭。穿戴整齐的俞小荷急匆匆出了花源湾(赵女士所住小区的名字),跨着大步往公交车站赶。天还黑着,街上的路灯还没有熄灭,晨风硬冷,便道上有环卫工人戴着帆布手套,手持扫帚在清扫路面:哗,哗。刚洗过热水澡的俞小荷心情好多了。不过就是一个梦吧,而且梦大半都是反的。她一边安慰自己,一边把太空棉短大衣领子上的帽兜戴到头上,两只耳朵顿时暖和了。她这一路要换两次公交车,再乘一段地铁,目的地是方庄。王大学给她发短信说,方庄附近有个叫“春风”的旅馆,跑车的司机们常住,便宜,管一顿早饭。花源湾在北四环,离位于城南的方庄远了些,路上得一个多小时。可王大学觉得合适,俞小荷还是愿意就他。两次换车之后,俞小荷乘上了地铁。在拥挤的车厢里,一些情侣互相依偎着打盹儿,一些孤单的人悄声打着手机。俞小荷找个靠门的角落让自己站稳,隔着大衣摸摸口袋里的手机,有心也给王大学打一个。昨天通电话时他告诉她,他的车今天一早到顺义。因为大车不能进北京市区,卸了货,车就停在顺义,他再搭别人的车到方庄。也不容易呢,俞小荷想着掏出手机,王大学的电话却先打了过来。他问她到哪儿了,说自己已经到旅馆了,房间都订好了,真是不贵,标间98块钱,能洗澡,也干净。说你可记好了,房号是102,102啊。俞小荷听着电话,一股喜气突然涌了上来,她却故意逗他说,她原想一早就出来的,可是做饭的刘姐病了,她得替她把全家的早饭做好才能出来。电话那边就有点急,问她什么时候才能到方庄。这边俞小荷忍住笑说得快中午了,你先睡一会儿。那边说我怎么听你电话里乱哄哄像在外头?这边俞小荷说是电视,他们家厨房里也有电视,刘姐在厨房干活才不闷得慌,这叫以人为本你晓得吧。那边说宝贝儿,几个月不见你的腔调都变了。这边俞小荷说行了行了你快先睡会儿,就这,啊。说完挂掉手机,腾出一只手牢牢抓住车厢里悬在头顶上方的环形把手。她从电话里听出了王大学的焦急和沮丧,这两样情绪都叫她高兴,她听出了他对她的想念和在意。男人是不是真在意女人,几句话女人就明白。想到夜里还做那样的噩梦,便觉得有点对不住老公。 P1-3 序言 在当下成为历史之前 何向阳 中国小说排行榜的评选已经过去了十个年头,每年寒冬初春的季节,都有二十多位来自不同省份、高校的学者、专家、教授从天南海北聚集在一个地方,有时天津、有时济南,有时在临汾、有时在南昌,今年是上海。他们老少差异有三、四十岁,性格不同,平素的联络也不太多,每到冬春,便聚在一地,有四、五天的激烈争论,面红耳赤不在少数,但大家又是重感情的友人,这拨人从新世纪的第一年开始,到今天,陆陆续续的,老者退而不休,新者不断加入,而能够成为正式评委的,都须有三年的试评期考验。这都是些什么人?是些什么事值得他们不远千里不计报酬地聚集一地?此种现象,当你作为当事人,而又因参与其中时间长达近十年而获得了一种观察者身份时,看着移动于中国各地的小小的会议室中的尽染的白发与已逝的红颜,思忖那一颗颗一直未有改变的心,你会心动不已,而远离了那个争执又温暖的场景之后,坐在这一张英式书桌前想要记述下来那些同道的面容时,你的泪水会不自觉地流下来。 这些人,这些年,他们执著地只做着一件事,就是阅读、筛选,让每年他们认定的最优秀的小说留下来,留下来,在当下成为历史之前。 2010年度的中国小说排行榜,仍是2000年度排行榜初衷的延续。岁月荏苒,能够十年而不改初衷的事物可能在这个疾速飞驰的时代也是少见的Ⅱ巴。但文学,真的是慢跑的工作,一晃,青年到了中年,中年到了老年,文学之慢,对应于生命成长的节律。有时候,又超出这个自然,而有着一季长于百年的奇迹。 文学季的人,或说是精神生活一直处于文学季的人,他们的读解又与常人有何不同呢? 可能还得从“少年”说起。 杨争光的《少年张冲六章》(作家出版社2010年4月版)的忧思深广,不仅在于它写出了教育之需改革的地方,对于教育的思索我以为还只是这部作品的一个表层,更深一层,它触及到了童年的“死亡”,它在通过艺术的形式追问,是谁杀死了童年——一个人最可宝贵、最为丰盛的生命阶段?是离他最近、和他最亲的亲人?是想让他学习好、生活好、给他教育、为他启蒙的教育传统?是希望他有智慧、有力量、有爱心的集体主义与课本教程?答案并不这么简单。但是为什么,爱他的人得到的却相反,他们得到的只是一个少年劳改犯;而这个少年,也得到的相反,他于启蒙、于教育、于亲人、于“爱”那里得到的只是恨?爱的启蒙,曾几何时变作了恨的教育。为什么?作家的反思埋在人物的成长与裂变里。杨争光的这一文本再度证明了作家的写作是将生命温柔地搂在怀中的过程。所以我说,童年也还不是这部小说的核心,这部小说的核心是——生命。具体而言,是少年张冲代言的一个个鲜活而生动的生命,这一个个生命与文化相互关联,如作家所言:“我想象的那个少年张冲的青涩的形象里,纠缠和埋伏着苍老的根系,盘根错节,复杂纷纭”。这部小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找到了“怎么说”的个人的方式,以上主题,无论教育,还是少年童年,或是生命、文化,都是大得不得了的沉重话题,但是杨争光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他选取了六章各各言说爸、妈、老师、同学、课本,还有“他”——张冲的自我,这样不仅回避了长篇小说的从头说到脚、从小写到老的传统方法,而更加强了从不同侧面进入一个生命个体的深度研究,解题的方法,又恰对应于小说要讲的主题。总之,无论思想上还是艺术上,《少年张冲六章》都达到了这个时代长篇写作的一个高度,它在进行个体的思索,而更可贵的是,它力求从艺术的角度表达这个思索的结晶。关仁山的《麦河》(作家出版社2010年10月版)延续了人物的写法,它的可圈可点之处在于作家以50万字的长度,不仅试图展现当代农村的现实画卷,而且为我们的新世纪的农村小说创作贡献了一个叫曹双羊的人物,这是一个在土地流转政策中运用能力与智慧而致富的新农民形象,在以农民形象塑造为主体的中国长篇小说传统中,曹双羊的这个形象的意义不可小觑,我相信,对于“这一个”典型的意义,时间会渐渐地称出分量,而《麦河》的容量之大还不仅在于此,作家关仁山还在这部可以说消耗了他几十年生活积累的作品中,试图找到一种新的叙事方式,他用盲人的讲述来强化感受力,盲人的通灵、鹰的神性的设计都为小说增添了文学性,总之巨大的生活容量与诉说身在其中的新型农民形象的不乏创造性的艺术野心,成就了这部深厚的以现实主义为底色又有着些许魔幻主义色彩的作品。韩东的《知青变形记》(花城出版社2010年4月版)写了一个人由知青到农民的身份转换的全过程,具体的说是呈现了南京知青罗晓飞如何变成了农民范为国的过程。如果只从故事本事上理解,你会被罗晓飞也就是“我”的第一人称叙事所迷惑,这个“我”由于照看生产队的牛,而在一次由王助理发动的打击报复事件中被无辜地做了牺牲者,被定性为反革命将被移交县革委会处理,对于“我”而言前程凶多吉少,而恰在这时,范为国在与兄弟范为好发生冲突时被为好误伤失命,一边是两个兄弟两败俱伤,这一事件如果捅出去,为好也会被当成杀人犯枪毙,而范家的两家女眷则无人照料,一边是“我”的命运不测前景不妙,村长的智慧完成了将“我”接至范家顶替为国,而将为国投入河中造成罗晓飞畏罪投河自杀的假相,如此挽救了两条生命,也保住了范家的香火,但是事情的进展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从此融入农家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农民,但文化的祗牾虽然存在,更温暖的是人间烟火进出的情愫,正当“我”满足于为国的身份而下决心扎根乡村之时,知青回城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乡村,“我”为了证明“我本知青罗晓飞”而再次打乱已经平静的日子,陷入已是局长的王助理的又一个圈套。最终小说是“我”在知青罗晓飞之墓前的祭奠,身份认同与身份互换所折磨的“我”由此是否找到了真正的“回家的路”,是作家留给我们的一个悬念。事过四十多年后,对于知青生活的文学追述一直没有停止过,经历过那段生活的人,将最好的青春留在了那里,因有生命的最可宝贵的部分,便有对于生命的这一部分的无尽追忆,韩东切入历史的方式是反思式的,但是这反思是在真实生活不动声色地描述基础上完成的,所以读过之后反而有无法挥去的巨大的荒诞感,对于复杂吊诡、充满意蕴的过往年代的回味,这种人在身份之间寻求自我而不得的荒诞感,可能正是文学向哲学借力的一种实验。 五部上榜的长篇,以上三部均涉及乡村,杨争光是从童年加以关注,关仁山是从农民而企业家的生命进程与人格变化着手,韩东则以历史中来到农民中间的知青作为切入点,无论他们各自呈现乡村的生活角度如何不同,但足以见出乡村作为中国文学的叙事主体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已为数代中国作家的无数杰出作品所证明。相比之下,陈河的《布偶》(<人民文学》2010年第11期)和秦巴子的《身体课》(《花城》2010年第4期)尚不为人注意。也许是因为作者一位身在海外,一位则并非小说行中人,或者两部作品都在杂志刊发,并无单行本行世。后者对于身体的文化意蕴的探索是建立在对于身体的感性描绘和理性阐释的基础上的,其研究的方法的引入,对于小说的跨文体表达是一种实验性的推进。 2010年的长篇小说还有一些优秀的作品得到了大家的公认,从乡村角度来看,有郭文斌的《农历》(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刘亮程的《凿空》(作家出版社2010年4月版);从历史的纵深探索看,有田中禾的《父亲和她们》(作家出版社2010年8月版)、迟子建的《白雪乌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8月版)和张者的《老风口》(作家出版社2010年1月版);从人性的揭示看,有须一瓜的《太阳黑子》(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版)、李天岑的《人道》(河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版),刘醒龙的《政治课》(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2月版);从女性角度对自我的认知而言,有孙惠芬的《秉德女人》(《十月》长篇小说2010年第5期)和潘向黎的第一部个人长篇《穿心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还有从生态角度切入而探讨精神生态问题的长篇,如杜光辉的《可可西里狼》(作家出版社2010年1月版)、郭严隶的《锁沙》(四川民族出版社2010年4月版)、宁肯的《天·藏》(北京十月出版社2010年6月版);还有更年轻一代的书写,如葛亮的《朱雀》(作家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笛安的《东霓>(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6月版),等等,这些长篇以其介入生活的广度与深度,特别是在探索长篇小说文体的写作方面,都较以往年度有大进步。 2010年的长篇,还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炜毕二十年之功以450万字的数量推出的十卷长河体小说《你在高原》(作家出版社2010年3月),当然,450万字只是一个文字的长度,教我感念的是它以这样一个;隆观的体量承载了一个更为强壮的精神——高原的精神。“高原”在这部书中,绝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虽然主人公宁伽正是一个与山脉矿石打交道的地质学者,这部书中也无数次地写到地理、矿脉、野兽、植物、自然,但是于此之上,它旯有一个高处,在精神领域这是不可流失、不可夺走、人类精神向更高更大空间探索的高原,这是身处平原的人向往和信仰的更壮美更辽阔的空间。这个空间使张炜在紧握文学的批判精神的同时,也接通了文学创造终极理想的信念,这是一种站在时代深处呼唤精神高原的信息。某种意义上,平原、泥沼是我们生活的常态,但是因有高原在,我们的精神才不致坠入虚空与黑暗。所以,放弃了对“高原”的追索,那就意味着放弃了文学的基本精神。“人的精神重又被安置在天地的中心”。《你在高原》无疑在精神的序列上,延续了19世纪长篇小说专注人类精神进步的伟大的文学传统。其次,《你在高原》的贡献还在于作家力图为我们的21世纪提供一个与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发展递进相合拍的、鲜明代表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向度的知识分子文学形象,小说为我们呈现一个淳朴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成长,他的愤怒,他的爱恋,他的往事,他的现实,更重要的是,他的赤诚。正是因为宁伽的存在,这部书作为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的精神肖像史的意义才得以确立。所以我们谈到2010年的长篇,《你在高原》是最不应被遗漏的一部作品。 2010年的中篇小说创作的强劲势头,从这次年度排行入选作品中即可看出。魏微的《沿河村纪事》(《收获》2010年第4期),可视作“70后”女作家进入创作成熟期的一个标志。以往的“70后”女作家,其创作视域多集中于女性自我的精神性的挣扎,在生存与理想之间,在欲望与伦理之间探讨人性,就拿魏微的这十多年创作而言,她的《一个人的微山湖》等相关作品便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而从自我到女性(更大的自我)的关怀,在她的《化妆》和《大老郑的女人》中显现出来,转型是如此缓慢,但是已透露出了些许信息。而这部《沿河村纪事》之于魏微的意义,如《小鲍庄》之于王安忆的意义,魏微的视野豁然开朗,中国乡土文化结构,以及乡土伦理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磨合与冲突,在她的笔下清晰可见,但又由于叙事者本人的知识分子这个“外来者”的身份使观察变得暖昧不明,而这种清浊相杂的写作风格正与她在小说中要描述的乡村现实境况取得了对位。关注乡村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的深层矛盾,是我们中国当代作家面对的大题,“70后”女作家于此没有失语,而其贡献的文本,仔细阅读的话你会发现它的叙事者仍是女性的,是一个女知识分子的观测角度,从这个角度而言,魏微接上了萧红、丁玲的精神血缘。须一瓜的《义薄云天》(《人民文学》2010年第9期)探讨英雄主义在当代现实中的存在意义,见义勇为者的热血与四周的冷漠,被救人的躲避与见证人的懦弱,如此,勇敢的动机、谦虚的美德等等均受到了质疑与考验。小说最后还是给了英雄温暖的结局,被救人与见义勇为者达到了合解,而且结为了夫妻,如此,被救人的孩子得到了将来高考加20分的政策,而见义勇为者也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家庭,但是这温暖总是由于外在条件的过多附加而显得有些无奈和苦涩。对于“义”的伦理探讨一直是须一瓜近年创作的主题,这部小说亦不例外,作家对古典伦理与现代境遇的深层探索值得我们深思。滕肖澜的《美丽的日子》(《人民文学》2010年第5期)展现了上海婆婆与外省媳妇之间的斗智斗勇式的生活场景,其间不无幽默,不无心机,不无算计,也不无温清,作家对都市生活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的揭示显得成熟老道,其刻画人物的深入浅出、游刃有余的能力也是在她这一代年轻女作家中值得称道的。其对女性的心理观察与把握细致入微,很有些张爱玲的叙说味道,但又能超拔于传统之上,小说的结尾对于那个外省媳妇如愿以偿之后的对于老家女儿的人生打算,读来让人心动,这个“豹尾”对于塑造一个人物的完整性,真的是点晴的一笔,从中也足以见出这个1976年出生的女作家对于小说节奏本身的绝佳的掌控能力。阿袁近年的创作引人注目,她的关于校园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因其对高校知识分子精神生体的要求呢?况且,别墅里的这个人也不是为了炫富,他还在为房子还贷,他只是对生活有一点小小的愿望,能够自由自在、不受干扰地、赤裸地为自己做晚餐,他的要求绝不过分,但小说的最后,这个人的确遇到了麻烦。 对于以个人与他人关系为主题的揭示之作,还有苏童的《香草营》(《小说界》2010年第3期)、石舒清的《低保》(《人民文学》2010年第6期)等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深层的矛盾,无论城、乡,个人的力量以及个人的愿望的实现仍需一个在与他人调适的场景中进行,而坚持与牺牲尺度的把握与丈量,确是现代化实现中的一个大题所在,虽然这个大题——自我与他人——还未曾引起更多的重视,但作家们通过他们如上的书写,提醒着我们,在物质生活突飞猛进的时代,精神生态的大题是如此地重要,它或可影响到社会的基础发展。 好了,四面八方的人,作家们,还有为他们的作品聚集而来的评论家们,这些人,这些年,他们执著于无功利目的的阅读与筛选,目的还是有的,就是从每年他们认定的优秀的小说中留下来其中他们认为最优秀的部分,留下来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在当代文学研究并不被学术研究看好、当代文学研究者也不被学科体系重视之时,为什么还如此地执著于已逝与将逝的事物——它甚至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文字,或文字描述的生活的幻梦,那些人物,真的行走在我们中间吗?他(她)们与我们一样有着人的呼吸与生命吗?答案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但无论你怎么回答,有一个事实是肯定的——你给出了你的答案。这是最重要的。 你回答了时代的提问!——在当下成为历史之前。 2011年3月12日北京 (作者: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研究员、副主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