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那天正是周五。中午时分,在位于格罗恩博格2A区的运河小屋里,罗斯内尔正弓着身坐在二楼办公室的电脑前。这座屋子就像罗斯内尔本人一样又矮又宽,并且整体有点向前倾斜,看似很不稳定,但在他的一些邻居看来,考虑到房子主人所持的政治观点,这房子歪了也没什么不妥。如果说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它的地理位置。它离阿姆斯特丹南教堂的钟楼不到五十码,大钟每天无情地一声声敲着,从正午开始一直持续地敲上四十五分钟。罗斯内尔十分讨厌做事中途被打扰,或者周围有多余的声音,所以,他早已对这烦人的钟声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属于他自己的“保卫战”。古典音乐、白噪音机、隔音耳机——但是在钟声的肆虐面前,它们都毫无招架之力。有时他想,这钟敲着有什么意思呢?这座老教堂早就变成了政府部门的办公场所,而这一点,在罗斯内尔这个有着崇高信仰的人看来,正象征着荷兰的沦陷。面对抱有无限狂热的敌人,世俗的荷兰人竟然把他们的教堂变成了这个福利国家的政府办公场所。一个没有上帝的城市里一座没有信仰的教堂,罗斯内尔想。
12点10分,他听到有人轻轻地敲门,抬起头来,看见苏菲·范特豪斯倚在门框上,怀里捧着一大摞文件。她是罗斯内尔以前的学生,读完硕士后就来帮他打下手了。她硕士期间研究的是纳粹大屠杀对战后荷兰社会的影响。她既是秘书,又是研究助手,既像保姆,又像女儿。她帮他整理办公室,录入报告和文章的终稿,帮他安排满满当当的时间表,管理繁杂的私人财务,甚至还帮他洗衣服,提醒他按时吃饭。那天早晨,她通知他说,她打算新年假期去圣·马丁待一个星期。听到这个消息,罗斯内尔十分郁闷。
“一个小时后你有《电讯报》的采访。”她说,“或许你应该吃点东西,好集中注意力。”
“你是说我现在思维很涣散吗,苏菲?”
“我当然不是这个意思。只不过从早上5点半开始,你就一直在弄这篇稿子。除了喝咖啡,你总得吃点东西吧。”
“来的记者不是去年那个说我是纳粹分子的可恶的人吧?”
“你觉得我还会给她接近你的机会吗?”她走进办公室,开始整理他的桌子,“《电讯报》的采访完了之后,你要去国家电视台上第一频道,那是个听众来电的节目,所以肯定会很热闹。这次不要再树敌了,罗斯内尔教授。现在要一个个地追踪敌人已经越来越难了。”
“我会尽量管好自己的,但恐怕我已经没什么忍耐力了。”
她探头看了看他的咖啡杯,脸一下子就拉下来:“你为什么总是要把烟头扔进咖啡里呢?”
“烟灰缸满了。”
“尽量时不时地清理它。”她把烟灰缸里的东西倒进垃圾桶,清走了垃圾袋,“还有,别忘了今天晚上学校要开的那个论坛。”
罗斯内尔皱起了眉,他一点都不期待那个论坛。专家组里面有一个人是某协会的会长,那个协会公开宣称要摧毁以色列。今晚注定会很不愉快。
“恐怕等会儿我会突然得一场麻风病。”他说。
“反正他们肯定会要求你到场,你是今晚的主角。”
他站了起来,伸了个懒腰:“我觉得我要去多兰咖啡馆喝杯咖啡,再吃点东西。你可以让《电讯报》的那个记者到那里去找我。”
“你觉得这样做真的合适吗,教授?”
斯塔尔街上那家著名的咖啡馆是他最喜欢待的地方,这一点在阿姆斯特丹已经人尽皆知。而罗斯内尔又尤为引人注目,事实上,那一头蓬乱的白发和皱巴巴的花呢大衣已经让他成为荷兰最显眼的人之一了。荷兰警察局的那些天才曾经建议他在进出公共场合时做些细小的伪装,而这个建议被罗斯内尔比作给一头河马戴帽子,再贴上假胡须,然后说它变成了荷兰人。
“我已经好几个月没去过多兰了。”
“那并不代表那个地方就安全了。”
“我总不能一辈子都像囚犯一样生活吧,苏菲。”他指了指窗外,“尤其是在今天这种天气下。你尽量把时间往后拖,实在不行了再告诉那个《电讯报》的记者我在那里。这样我就可以把极端分子吓一大跳了。”
“这一点都不好笑,教授。”她知道已经劝不住他了,于是把手机递给他,“那至少要把电话带上吧,遇到紧急情况你还可以给我打电话。”
P5-7
《秘密仆人》让席尔瓦的“暗杀大师”系列真正成为了悬疑惊悚小说的标杆。——《出版人周刊》
在这个题材上,没有人写得过席尔瓦。——《里士满时报》
再也找不出比“暗杀大师”系列更关注时事的当代小说了,整个系列都值得期待。——《坦帕论坛报》
席尔瓦已经可以毫无争议地与格雷厄姆·格林和约翰·勒卡雷平起平坐了。——《华盛顿人》
丹尼尔·席尔瓦的“暗杀大师”系列已经在新生代悬疑小说里占据了重要席位。——《华盛顿邮报》
席尔瓦的小说展示了他一如既往的智慧、风格和研究能力……当然,还有戏剧性的高潮。——《华盛顿邮报》书评
席尔瓦能把他故事中的峰回路转写得让人热血沸腾……在他的书中,你能读到轻巧迅捷的行动、鲜明清晰的铺陈,还有精雕细琢的人物。——《纽约时报》书评
席尔瓦的书有着扣人心弦的细节……他能保持一贯的张力和悬念,让整个系列都成为畅销全球的杰作。——《丹佛邮报》
“暗杀大师”系列妙趣横生,如同情节编织的网。——《巴尔的摩太阳报》
悬疑小说杰作。看着席尔瓦用文字赋予“暗杀大师”加百列这个角色生命,是一种享受,无论他在挥洒热血还是涂抹油彩。——《科克斯书评》
在席尔瓦之前,从未有一位作家以这样的方式讲述故事。如果你还不是席尔瓦或“暗杀大师”加百列的粉丝,你会错过当代文坛凤毛麟角的悬疑小说之一。——《赫芬顿邮报》
作为一名骨灰级悬疑小说书迷,抢先阅读席尔瓦的新作几乎是一种义务。席尔瓦带上他的标志性角色——摩萨德特工加百列,基本保证了你一两天的绝妙享受。——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
在“暗杀大师”系列作品中,席尔瓦创造了一个传奇般的秘密特工,他拥有的才能会让007詹姆斯?邦德流下眼泪。——《达拉斯晨报》
席尔瓦,这位真正的大师级作者,已经给出了打造优秀小说的全部要素——广受关注的主题、栩栩如生的角色、真实可信的设定,以及扣人心弦的情节。——《纽约时报》书评
丹尼尔·席尔瓦处理情节的方式总是能对读者起到预期的效果:让他们如坐针毡。——《出版人周刊》
《暗杀大师:秘密仆人》是一本小说。本书中所提及和刻画的姓名、任务、地点和事件纯粹是作者想象力的产物,是虚构之物。如与任何真实人物——不论生与死——企业、公司、事件或场所出现雷同,实属巧合。希吉拉这个地方并不存在,但是去阿姆斯特丹旅游之人,必到坦恩·凯特街那活力四射的露天市场一游,旅途才算圆满。据我所知,巴黎并没有书中的研究所,哥本哈根也没有所谓的委员会。前往伦敦议会广场的游客若要寻找可以休憩的长凳,可能会徒劳而返,因为那里根本没有长凳。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圣诞节礼拜活动一般在下午举行,而不是早上。纠缠角上尽管住着两百名性格坚毅的人,但那里其实是一个军事限制区域,因此很难成为放置三千万美元赎金的理想地点。想要去纠缠角一探究竟的人们,可以从国防部领取一张通行证,或者在教堂角的乔治&龙酒馆里订一张午餐桌位。向欧罗巴酒店和安格特瑞酒店的管理层表达最深的歉意,因为在未取得其事先同意的情况下,在他们奢华的酒店里执行了特工任务。
“安拉之剑”组织纯属虚构,但其背景、教义和各种行动与真实的埃及恐怖组织相吻合。安瓦·萨达特的确在其掌权初期,为埃及宗教人士提供了物质和其他支持,以巩固他的群众基础,但这一开场计划确属考虑不周。对于埃及安全机构施用酷刑的描述,参照了有幸活下来的受害人的真实叙述。中情局的“非常规引渡”项目——秘密地将恐怖嫌疑犯从一个国家移送至另一个国家,以便监禁或者审讯——有着详实的档案记录。推行这个项目的人不是乔治·w.布什,而是他的继任者比尔·克林顿。
文中为了说明英国目前面临的恐怖威胁而列出的各项数据,以及所陈述的“英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基地’组织的头号目标”这一观点,都来源于英国警方和情报机构的报告。极端分子在欧洲各国的兴起迅速地改变着欧洲大陆的人口情况,这一点当然是事实。普林斯顿的伯纳德·路易斯教授曾经预测,到本世纪末,宗教信徒将成为欧洲人口的大多数。另外,扎克利·肖尔在《繁殖本·拉登》一书中对欧洲未来的研究发人深省,他指出“短短的几十年后,美国可能都认不出欧洲了”。欧洲会继续作为美国的战略型盟友,还是会成为恐怖分子对美国发动恐怖袭击的集结地,这一点尚不可知。但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基地”组织和全球恐怖分子的意图。穆罕默德·布耶里,那位来自阿姆斯特丹、杀害了电影导演特奥·凡·高的荷兰一摩洛哥失业移民,用刀将他的宣言钉在了凡·高导演的尸体上,宣言中清楚明了地指出了他们的意图:“我对此深信不疑,哦,你们美国,将会灭亡。我对此深信不疑,哦,你们欧洲,将会灭亡。我对此深信不疑,哦,你们荷兰,将会灭亡。”
丹尼尔·席尔瓦著万丽莹、陈磊译的《暗杀大师(秘密仆人)》讲述了:英国伦敦,四枚炸弹在市中心爆炸,数百人因此丧生,整个城市血流成河,满目疮痍。
传奇特工加百列·艾隆赶赴现场,却没能阻止这一切。他一路追查,却不偏不倚地落入了敌人设下的陷阱,几乎丧命。死里逃生的他并不知道,自己才是这群亡命之徒的真正目标。
丹尼尔·席尔瓦著万丽莹、陈磊译的《暗杀大师(秘密仆人)》讲述了:埃及恐怖组织将在伦敦开展恐怖活动,以色列传奇特工加百列·艾隆得到线索赶赴现场,却眼睁睁地看着美国驻英大使的女儿被绑架。对方以她做人质,要求美国在规定时间内释放被扣押的组织头目,否则就要杀死大使的女儿。几番交涉后,大使私下提出用赎金换回女儿。恐怖组织却要求必须由加百列来进行交易。明知其中有诈的加百列,仍然选择踏上了这趟死亡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