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需要提到赵国,一个对苏秦十分重要的地方,提到赵国就不能
不提到当时战国初期的天下大势。
天下大势是这样的:自从三家灭晋,韩赵魏十分团结,通过和平瓜分晋国,三国的关系反而变得越来越亲密,这当然是利益使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相对和平的局面。其实战国就是这样的,冷战热战,和平与战争。复杂交错才叫战国。
这时候有一个人开始不安分起来,魏文侯。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利益。他费尽心机当上了三晋的领导人,他上任只有一个目的:瓜分中原各国。当时三国的计划是这样的,从齐楚秦下手,灭掉最强的气焰,然后统一剿灭其他小国。自从瓜分了晋国,韩赵魏的自信心爆棚,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越了自身的实力范围。
为了抵抗强大的三国联盟,齐楚秦进行了相应的变革策略。
先看秦国的改革:在秦国,十分有才略的商鞅被秦孝公重用。从公元前356年开始,秦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了发展地主阶级经济,商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他们的政策。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坚持重农抑商,确立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因为商鞅看到,土地私有已经是一个潮流了。另外,为了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商鞅推行十分先进的县制,还编订户口,加强刑罚,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给各项政策的实施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还有就是军事上的变革,秦国的处境上面已经说了,战国初期它并不是很强大。为了加强军事,商鞅冒着非常大的风险废除世卿世禄制,加大对军功的奖励。最后还有一点就是,社会风俗上的变革,商鞅推行一夫一妻制,以收税来强制成年男子与父母分居,这样户口变多,生产的积极性就被迫提高了。
商鞅变法中有一个十分有名的故事:南门立木。为了体现自己执法的公正,对于诚信的追求,商鞅设了一个计策。他把一根三丈高的木头立在南门,发出告示,谁能把这根木头移动到北门,就奖励给他十金。当时当官的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慵懒贪婪的,谁也不相信商鞅会这么讲究诚信,于是大家只是把这一件事情当做一个玩笑来谈说。商鞅见没人来移动木头,心中十分酸楚,在人们的心里我们就这么没有诚信吗?他想出一个更妙的办法,将奖励增加到了五十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一个人很轻松地将这根木头移动到了北门,果然得到了五十金,众人既懊悔没去搬又十分惊奇。这件事很快传播到了全国,人们心里知道,商鞅这次是说到做到的。这使以后的变法措施得以快速实行。
之后是楚国的变革。在楚国,战争使得民不聊生,路上经常有饿死的人,最为讽刺的是,楚声王竟然被盗贼杀害。一时间,所有的诸侯都将策略对着楚国,妄图分一杯羹。面临严峻的形势,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
吴起变法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打击旧贵族势力。在当时,楚国的爵禄制度……
P62-63
中国历史中,文明最丰美、人性最多彩的时期不是汉唐,不是大宋,也不是清,而是春秋战国。
那应该是几千年来软文明的滥觞了吧,以至于春秋都成为岁月的代名词。在风云突变的局势之下,一大批纵横捭阖的人物应运而生,苏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战国风云——给苏秦写一个小传记的第一个理由便产生了——再现苏秦便是再现春秋战国时期的大环境。战争的环境,外交的环境,人人自危人人奋斗的环境,是这些,也不只是这些。不要忘记文化环境,文化与政治军事经济的一般关系,被春秋战国时期做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反证,中华文明的思想成熟,春秋功不可没——厮杀、战斗、计谋、明抢暗夺却制造了华夏文明最灿烂的百家争鸣。再现的过程需要细心对证、需要逻辑演绎,演绎不足,尚祈容之。
第一个理由,通过个例看文明形态。
第二个理由,需要从苏秦本身说起。苏秦是从布衣寒士成功达到位极人臣(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首先,他是非。常有志气的人,在开始游说遭到打击后闭门读书,为了保持清醒竟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可以说是奋斗努力到极致了。其次,一系列不得志将苏秦的{意识进行压抑,在面对很多情况的时候不能理性处理(例子如苏秦与燕文侯{的夫人偷情,学术界对此存疑,批驳史记记载的也不少,可据作者看来,这起码能体现出苏秦性格的鲜活,这符合他性格的发展逻辑,因而后文中写了这一段感情)。再次,苏秦和战国的很多术士一样,重视利益轻视清名,这也值得注意。
总结来说,让奋斗的人看苏秦,跟自己进行对比,相信会是一个对照自省的方法。君子慎独,慎,不是恣意随心,也不是死板的教条原则,而是一种清醒的,或者追求清醒进而自知的心态。所以说,每一个人最重要的是面对自己。
第三个理由,张仪。
本书用较多的笔墨写了张仪与苏秦,两位赫赫有名的战国纵横家,在详细对照《战国策》与《史记》对于二人描写之异同,以及多方面参照后人对张苏二人的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本着尊重历史真实的精神与感染大众的目的,笔者大胆将二人的故事进行了说讲。也就是说,写苏秦那张嘴,要有历史的求真精神,还要有文学的浪漫精神,这就是“传”的韵味吧。
需要提到的一点是,为了更加鲜活地将二人还原,作者根据遗留下来的二人的言行,将二人设计成为互补的性格,如果说得玄乎一点,就是一阴一阳。另外,为了更好地衬托二人的形象,苏秦的身边出现了一个叫公孙亮的仆人,而张仪身边有一位叫扬公明的朋友。这样,从大体上看来,涉及二人的文字就有张力了。
张仪与苏秦之间的故事,不是两个人的故事,是那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故事;张仪与苏秦的思想,也不只是那个时代的思想——今天的社会团体的利用与被利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关系,不就是袖珍化了的战国吗7其实从这里可以回归真正的主题——人性,人性在与自己的对话中才能成熟,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最典型地被体现。
所以,第二个理由与第三个理由是殊途同归、互为表里的。
文明、人性,如果读者在阅读此书后能够对文明有一个独到的体会,对为人的正法有自己的想法,那便是本书与作者最大的欣慰了。 是为序。
《舌尖上的战国苏秦那张嘴》用较多的笔墨写了张仪与苏秦,两位赫赫有名的战国纵横家,在详细对照《战国策》与《史记》对于二人描写之异同,以及多方面参照后人对张苏二人的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本着尊重历史真实的精神与感染大众的目的。
《舌尖上的战国苏秦那张嘴》笔者端木先生大胆将二人的故事进行了说讲。也就是说,写苏秦那张嘴,要有历史的求真精神,还要有文学的浪漫精神,这就是“传”的韵味吧。
端木先生的《舌尖上的战国苏秦那张嘴》用较多的笔墨写了张仪与苏秦,两位赫赫有名的战国纵横家,在详细对照《战国策》与《史记》对于二人描写之异同,以及多方面参照后人对张苏二人的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本着尊重历史真实的精神与感染大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