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上元主编的《100位老兵口述(我亲历的抗战)》即将付梓。这是编者们对2015年“寻访抗战老兵”的一次小结,更是想把它作为一份小礼物送给这些抗战老兵。和老兵那段生死战事相比,这些短文或许只能记载其万一。同时由于老兵年纪已大,战事已远,记忆或有不准,加上有的老兵口音较重,有的老兵只会讲方言,还有不少老兵不识字,因此本书有的时间、地点、战事情节、部队番号、长官姓名等,可能个别情况不一定准确。另外由于老兵个人语言习惯问题,不少句子可能不合语法。本书谨以尊重老兵原话为原则,实录记载,供读者参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100位老兵口述(我亲历的抗战)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上元主编的《100位老兵口述(我亲历的抗战)》即将付梓。这是编者们对2015年“寻访抗战老兵”的一次小结,更是想把它作为一份小礼物送给这些抗战老兵。和老兵那段生死战事相比,这些短文或许只能记载其万一。同时由于老兵年纪已大,战事已远,记忆或有不准,加上有的老兵口音较重,有的老兵只会讲方言,还有不少老兵不识字,因此本书有的时间、地点、战事情节、部队番号、长官姓名等,可能个别情况不一定准确。另外由于老兵个人语言习惯问题,不少句子可能不合语法。本书谨以尊重老兵原话为原则,实录记载,供读者参考。 内容推荐 陈上元主编的《100位老兵口述(我亲历的抗战)》是100抗战老兵的口述整理。不同于其他恢宏的历史叙事,这些文章都是从个体的角度,描写他们在战争中的亲历和所见所闻,包括每位士兵为什么走上战场、当时拿什么武器、战场上的感受、吃什么喝什么、医疗后勤等。个体的所见或许只是战争的某个角度,并不能反映全部,但正是每一个个体的亲历。才汇总形成了战争的全影。因此,100位抗日老兵的口述,应该能为我们了解、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为便于大家阅读,我们按照战场进行简单分章。那时的军队常常全国调遣,因此我们只能根据老兵参与的主要战役或第一次参战的地点进行简单分章。这必定很不准确,敬请老兵及广大读者包容。 为忠于口述,文中老兵的一些原话可能不很通畅。同时为便于读者理解,书中查询引用了一些抗日背景史料,并配了部分图片,图中注释皆为编者所加。 目录 第一章 东部抵抗 郑恒标:与敌人同归于尽 胡思明:最后一位滇军战士 谢水福:在敌后作战的国民党游击队 庄忠保:我们四条命换鬼子一条命 陈文展:母亲一直在等我回家 林孝祥:最后的抗战布雷兵 张秉钧:母亲说,没有国就没有家 叶高蔚:子弹击穿了他的肚子 陈万钟:白天为什么不敢和日军打 温金林:一门日军小钢炮的故事 王建和:打仗时经常做噩梦 林元仙:田间堆满了人骨头 陈茂童:用迫击炮还击敌人 卢福祥:16岁的敌后武工队战士 李乾仁:刺刀我们拼不过日本人 沈殿:马来西亚华侨的回国抗战路 陈榕:趴在地上为什么会被震死 魏朝宋:没有大炮死得很惨 赖宗春:我们不断退败 张华成:在苏北青纱帐战斗的日子 吴灿泰:日本侵华家业败落 周柏生:书生出身的游击队队长 占兴华:我爷俩都去参军抗日 祁增贤:我们在太行山上 第二章 血战华中 宋汉章:那时候年轻人的两条出路 陈过枝:衡阳血战48天全记录 刘家桂:日军怎么对待俘虏 蔡水薄:鬼子的杀人游戏 林德顺:打仗总是冲在第一个 杨志道:抗日最后一战全纪实 庄言:伤口长蛆,剜肉疗伤 余玉林:将子弹从胸口挖出来 李启能:打仗时长官牺牲了怎么办 陈道天:长沙会战有多惨烈 罗凤明:卫生员眼中的抗战 郑德治:七十年后他因何而痛哭 郑信强:飞越驼峰学飞行 陈跃:全团只剩两人 鲁杰华:体内弹片已70多年 郑玉长:我亲历的衡阳会战 黄荣生:日本炮弹的威力有多大 赖洪:战场挖地道的诀窍 文业高:我的八年抗战 张春光:替兄从军上战场 李金度:七十年后还常被噩梦惊醒 林兴华:从吉安打到九江 严天元:为什么闽南士兵要出国 官金泉:一位农民的十五年从军路 郭宝龙:那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欧启振:军统老兵的抗战点滴 郭一穿:壮丁生病的下场 林心祖:林则徐子孙的抗日救亡路 林元榜:没有国家,就没有家庭 第三章 防御东南 谢霖:亲爱的战友,您在哪里 黄伟:在华南东江纵队的抗战岁月 潘崇会:大获全胜的闽东追击战 林竞远:奇袭日军战车记 郑志祥:抗战时的中美合作所 郭昆山:李良荣与福建抗战 李佛龄:第一场战51个人只剩下15个 季良孙:永安大轰炸亲历记 郑成接:莆田江口桥伏击战纪实 张鸿庵:抗日通讯兵在西北 林福希:兄弟全参军身中四处伤 郭兆宁:民国时期的宪兵团 陈添霖:战友们都已经死光了 郑杏云:子弹击穿了我的手掌 陈振辉:我将日本战犯遣送回国 邹洪勋:抓汉奸的搜索队 郑永燧:抗战时期的海军陆战队 林章骐:抗战时期的中央海军军官学校 胡泰臣:当时全民皆兵如何训练 张进善:报考军校只为学成保卫家乡 蔡友琳:医护兵眼中的抗战 高与炎:那个时代的听风者 第四章 西南远征 郝滔:8600元安家费 徐继周:我亲历的抗日谍战 朱青川:我亲历的巫家坝机场大轰炸 梁惠国:十公里峡谷全是尸臭 林国桢:抗战时日本用多种毒气 黄堂华:年轻人要牢记历史 陈耀强:中国防毒防化兵的由来 吕合:那些鲜血浸透战袍的战斗 危德彰:血战高黎贡山:机枪架在尸体上 郑祥开:日军来要黄金白银花姑娘 肖仁良:209师在武平十方的日子 周汝寅:将军之子的从军路 陈雨金:同学结拜去抗日 蔡镇贤:那时怎么庆祝胜利 王金铸:流亡学生如何逃离日占区 林维铮:满门忠烈——四兄妹报名参军 王庆仙:参军体检时口袋里藏铅球 张荣星:小学校长的从军路 王锦堃:结婚五六天就去参军的新郎官 杨玉箴:红十字会的抗日女天使 王鳌珍:本来要去接收台湾 张文模:父亲说:没有国哪有家 王春祥:七十多年后战友重逢 程维和:为什么会参加青年军 张黄霜:刚上战场被吓病的新兵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在寻找老兵的路上 东快记者 吴剑杰 林良划 逢今年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从4月24日到8月1日,中石油福建青年志愿者陈上元和志愿者团队历时90多天,走遍福建境内九个设区市,行程15000公里,寻访了100多位老兵。8月27日,东南快报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说还有六个老兵尚未走访,三十几个老兵的抗战故事尚未执笔,而四个月间,先后有七八位老兵离世。 陈上元说,老兵们讲述自己的抗战,有别于宏观的历史教育,让人触摸到战争的肌理,老兵的逝去,也让他明白了将其抗战经历尽早付诸笔端的意义。 与电视剧剧情截然相反的老兵 陈上元与老兵结缘最早在两年前,那时候与本报一起寻访老兵,口述抗战并记录下来在他眼中成了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此后,他通过社交媒体、自己的人脉圈子、民间组织等陆陆续续也寻访起了老兵。 和老兵的交谈中,让志愿者从个体的抗战中重新认识了历史,也获知一些历史的真相,与电视剧情截然相反的信息。 抗战时期,大部分中国士兵并没有接受充分的训练,武器装备、身体素质、技战术能力全面落后,单兵作战能力远不如日本兵,在战事紧急时,甚至出现今天征兵明天就得上战场的情况。 而战争的残酷性,还远不是几比几的量化数据所能简单体现的。 连写家书都是奢侈 在连续的作战中,士兵们的衣食住行很难保证,陈上元说,炊事员送饭的事情并不常见,大部分士兵会用蛇袋子灌上只够四天的熟糙米,剩余的粮食战士就要自己想办法,地瓜树皮野菜都成了他们的食物。 因为战事的惨烈,死亡随时降临,命运显得飘忽不定。 所以,在寻访的上百个老兵中,志愿者们很难听到影视剧里经常出现的、战友临终互为托付的场景。对于一般士兵而言,甚至连写家书都是奢侈,“很多士兵都是抓壮丁抓过去,有些甚至是文盲”,所以与家里人基本断了联系,一些士兵参军了,回去之后把家人吓了一跳,“灵堂的位置都给他摆好了”。 等到抗战胜利70年过去,战场上与鬼子厮杀的噩梦仍时常在深夜向老兵袭来,“醒了却发现是在自己家里,自己还活着,挺好,然后躺下继续睡。” 八闽老兵出力甚多却少被人关注 陈上元认为,对抗战而言,八闽子弟出力甚多,长沙会战时,中国方面投人的兵力在百万左右,但战斗损员非常厉害,大量八闽子弟补充进了这次会战,其战斗之功绩也有史料可考。在中国海军及远征军里也有大量八闽子弟的身影。 但与其受人们的关注度却远不成正比。陈上元说,当他和志愿者们前去乡下寻访老兵时,老兵们都非常开心,“有晚辈在70年之后还愿意去看他们,去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抗战经历,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 寻访老兵的行动尚未结束,郑永燧的逝世让陈上元觉得时间远不够用,他想在9月底之前争取将老兵的故事全部写完。2015年8月下旬,为了向老兵致敬,陈上元利用团队拍摄的500G视频素材,请人制作了3分多钟的纪录片,在各个平台同步播放。 P350-351 序言 自序 本书只是为了向伟大的抗战老兵致敬。 致敬源于三年前的一次偶遇。那次偶遇让我们与抗战老兵有了第一次接触,进而知道七十多年前的那段历史,其实就在你我身边不远的地方安放着,等待我们年轻一代去走近、去触摸、去体会。 于是从2015年4月25日开始,我们用了大约100天时间,驱车15000里,循着各种线索,寻访了能找到的108位老兵。当面聆听他们的故事,留下他们的影像,录下他们的声音,翻拍残存的资料,查阅相关的历史,并为他们整理出一份口述。 抗战故事从小就听过很多,已经不再新鲜。但只有当面聆听,才知道遥远的故事原来还在你我的身边,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就在我们的脚下,当年的伤口仍在噬啮他们七十多年后的躯体。 只有当面的聆听,我们才知道,一句“拼杀”的背后,就是明知必死仍然向前冲锋的脚步,就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壮举,还有那七十多年后仍常常半夜惊起的一个个噩梦。 只有当面的聆听,我们才知道,走上战场的除了满腔热血的青年,还有兵荒马乱时把它当作一条出路的百姓,被绑着双手押上战场的壮丁,顶替哥哥当兵的弟弟,和被保长四两黄金卖了做壮丁的村民。 只有当面的聆听,我们才知道,胜利的背后是无数的牺牲和不断的败退。那时候,天上的飞机是敌人的,地上的战车是敌人的,打不完的大炮、锋利的刺刀、百发百中的子弹、令人胆颤的毒气都是敌人的。我们没有飞机,我们的大炮有限,我们的枪不够一人一支,我们的子弹限量供应,我们的刺刀钝到刺不进敌人的胸膛。 所有这些,我们都应当牢记。牢记他们虽然孱弱,但依然走上战场,担起责任,前赴后继。战火撕碎青春,血肉筑起长城。无论害怕,还是勇敢,依然面朝敌人枪口,即便死后又被敌人坦克辗压,被敌人的刺刀再刺。 我们更应牢记,残暴的敌人在我们国土上犯下的罪行,牢记英雄为我们付出的生命。牢记国家积贫积弱就何谈和平与尊严。覆巢之下,个人更遑论安宁与团聚。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如此,七十多年后的世界也是如此。 因此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抗战老兵七十多年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感谢七十年后又给了我们致敬的机会。在这里,也要感谢腾讯大闽网、福建新闻频道、福建新闻广播FM103.6朋友一路同行,感谢林涛、王龙志、范烨翰、蓝宝兰、周佳霓、赵鹏、林杰华、倪振兴、陆天作、陈东培、黄颖、林淑霞、张颖、张志滨、黄丽辉、陈晶晶、卞海谣、王洪亮、杨良富和其他众多朋友的帮助,感谢中国石油福建销售公司的坚强后盾和李生儒、陈凌、陈品踅、程杰等志愿者团队的共同努力。 谨以此书献给伟大的抗战老兵! 陈上元 后记 后记 《100位老兵口述:我亲历的抗战》即将付梓。这是我们对2015年“寻访抗战老兵”的一次小结,更是想把它作为一份小礼物送给这些抗战老兵。和老兵那段生死战事相比,我们这些短文或许只能记载其万一。同时由于老兵年纪已大,战事已远,记忆或有不准,加上有的老兵口音较重,有的老兵只会讲方言,还有不少老兵不识字,因此本书有的时间、地点、战事情节、部队番号、长官姓名等,可能不一定准确。另外由于老兵个人语言习惯问题,不少句子可能不合语法。本书谨以尊重老兵原话为原则,实录记载,供读者参考。 百日寻访百位老兵,聆听老人百年人生,能有这样福气的人并不多。因此要特别感谢抗战老兵们,给了我们当面致敬和请益的机会。在寻访和出版过程中,惊悉有十一位老兵已经离世,在此谨致哀思。 同时我们要感谢中国石油福建销售公司总经理王广生、党委书记王明富,没有他们背后的强大支持,这次寻访和出版注定将遥遥无期。感谢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的各位领导,他们的指导和鼓励,让我们的前行更有信心。还要感谢其他领导、同事和团队,大家幕后的很多工作我们一直铭记于心。在付印过程中,石油出版社各位朋友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在此亦深表谢忱。 ——中国石油福建销售公司青年志愿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