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群落的探究/科学新探索读本》编著者赵玉山、高丽芳。
本书介绍了:“个性十足的生物群落”、“异彩纷呈的陆地生物群落”、“变幻莫测的水生群落”和“生物群落的时空跨越”四部分内容。
生活原点:就是科学主题在生活中的元发点和主题科学探究的出发点。刨根问底:就是生活现象的科学原理。同上例,此栏目就是科学道理的讲述和探究,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使读者深入科学本质、科学规律的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探究发现:这是动手操作环节,设计若干有趣可行的练习或者活动,通过图表、操作、实验、调查、数据收集、模型制作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围绕主题知识的深入探究和体会。拓展阅读:是资料、信息、数据等扩展和补充,提供与主题相关的以深化、扩展知识为主的阅读为只要内容。
《生物群落的探究/科学新探索读本》编著者赵玉山、高丽芳。
《科学新探索读本》系列立足于科学的新发现、新问题、新角度、新探究,力争提供新颖别致的写作和阅读角度,让青少年在平实、简单、有趣的文字中认识科学、亲近科学、走进科学。它是青少年科学课堂知识有益、必要、恰当的补充和扩展,架起普通常识和科学探究之间的桥梁,鼓励学生从当下出发,从课堂出发,从生活出发,探究大千世界和万物原理,在课堂内外、自身与世界之间获得探究的乐趣和自信!
《生物群落的探究/科学新探索读本》是《科学新探索读本》系列丛书之一,内容包括:地球与地理环境、生活与地理环境、人类与运输出行。
原始合作
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海洋甲壳动物蟹类的背部常附生着多种腔肠动物,如寄居蟹和海葵。共居时,腔肠动物借助蟹类获取栖息所和残余食物;而蟹类则依靠腔肠动物获得安全庇护,双方互利,但又并非绝对需要相互依赖,分离后各自仍能独自生活,这便是典型的原始合作关系。有些学者也把它称为互生关系。共栖
指两种共居,一方受益,另一方也无害或无大害。前者称共栖者,后者称宿主。共栖者是主动的。按共栖状况分为外共栖和内共栖。彼此分离后,有的共栖者往往不能独立生活。这是一种比较密切的种间合作关系。例如,我国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中所记载的海镜和小蟹间的奇异关系,就是典型的共栖。海镜又名海月,是一种海洋贝类。小蟹即豆蟹,是一类形如黄豆粒的小型蟹类。豆蟹总是一雌一雄双双生活在海月等动物的体内。饿了,双双外出捕食;饱了,成对回来休息。豆蟹一旦离开宿主,也即“逡巡亦毙”,不能独立生活。此种关系,对小蟹有利,对贝类也无大的害处。有的学者,也常将上述的原始合作和共栖两种形式统称为共栖。共生
共生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概念。广义的是指物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狭义的指物种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按共居状况分为外共生和内共生。清洁鱼或清洁虾在鱼类的体表,以吞食病灶组织和细菌等为生,兼为鱼类治病,这属于体外共生。鞭毛虫寄居在白蚁或其他动物的消化道里,消化纤维素供给宿主,宿主则为其提供营养和栖所,这属于体内共生。有些单细胞的藻类、细菌生活在原生动物的细胞内,并有物质交流,这属于胞内共生。胞内共生在进化论上有重要的意义。共生是一种更加密切的、结合比较牢固的种间合作关系。也有学者把共生称之为互利。
寄生
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前者称寄生物,后者称宿主或寄主。生物界的寄生现象十分普遍,几乎没有一种生物不被寄生,连小小的细菌也要受到噬茵体的寄生。在寄生关系中,一般寄生物为小个体,寄主为大个体,以小食大。而且大都为一方受益,一方受害,甚至引起寄主患病或死亡。同时寄生双方又互为条件,相互制约,共同进化。寄生是生物种间的一种对抗性的相互关系。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捕食关系在自然界中是非常普遍的。例如,兔和草类、狼和兔等都是捕食关系。而且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后,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是一定的,是不能颠倒的。在通常情况下,捕食者为大个体,被捕食者为小个体,以大食小。捕食的结果,一方面能直接影响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另一方面也影响捕食者本身的种群变化,两者关系十分复杂。
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例如,看麦娘的天然群落中,狐茅不能生长,因为它被看麦娘的快速生长和遮荫所抑制。高斯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将大草履虫和双核小草履虫混合培养,16天后,只剩下后者。这说明具有相同需要的两个不同的种,不能永久地生活在同一环境中。
否则,一方终究要取代另一方,即一个生态位只能为一种生物所占据,这种现象被称作高斯原理。实践演练
1934年,生态学家高斯选用了两种形态和生活习性上很接近的草履虫进行了以下实验:取相等数量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用同一种杆菌为诱饵,放在某个容器中培养。结果发现:开始时两个种群的数量都有增长,随后双小核草履虫个体数继续增加,而大草履虫个体数下降,16天后只有双小核草履虫存活。这两种草履虫都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高斯还对两种草履虫进行了单独培养,培养的结果.两种草履虫的数量一开始都是增加的,后来都维持在一个最大值。如何解释这一实验结果呢?P18-P20
本套科普图书定位于青少年课外科学普及、课堂科学素养的补充。既立足于科学“新”探索——科学的新发现、新问题、新角度、新观点,力争提供新颖别致的写作和阅读角度,让青少年在平实、简单、有趣的文字中认识科学、亲近科学、走进科学,激发他们在习以为常的科学现象和规律中进行新的发现和思考;同时也将立足于课堂知识,是青少年科学课堂知识有益、必要、恰当的补充和扩展,架起普通常识和科学探究之间的桥梁,鼓励学生从当下出发,从课堂出发,从生活出发,探究大千世界、万物原理,在课堂内外、自身与世界之间获得探究的乐趣和自信,拉近科学与普通人的距离。上述两点,是本套丛书的编写定位和立足角度。
本套丛书首批设计16册,包括小学8册,初中8册,核心内容涵盖基础教育各学科科学素养全部知识点,围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所列知识内容,力求做到既同步于课堂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伙伴、老师,又独立于课堂体系,是其丰富的、有益的、最新科学知识的补充扩展;既是科学第二教材、科学趣味读本,也是课外活动手册、家庭科学活动材料。可以配合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共九年学段同步阅读,也可独立成体系,供小学、初中任何年级学生成套独立阅读。丛书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涵盖生理、心理、天文、地理、自然、动物、植物、空间、能源、科技等方方面面。丛书力求图文并茂,在文字叙述和引导的同时,提供大量精美精致的图片,让小读者在深入浅出的故事中走进科学殿堂,早日成为未来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
《科学新探索丛书》编写组
二○一一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