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国著的《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是刚健沉浑的交响曲,一方面扎实再现艰苦卓绝的战斗历史和义勇无私的英雄生涯,一方面全力还原与此相关的一部戏剧名作的创演历程,两者融汇,那些令人由衷缅怀和敬仰的革命先辈和艺术家的群像,重新鲜活在我们面前,震撼并感动着今人的心灵。那一颗子弹,充满辩证更饱含热望,呼啸自敌方而来、在心脏附近留驻半个世纪,一旦从逝者身体中取出,便成为教育和温暖后人的发光体。人格筋骨、大写的情怀,光耀辉映在弘扬和书写中国精神的时代。这篇作品在史识如何与史事对话、如何处理思想基础和艺术追求的关系、如何更清晰地激活蕴藏在历史中的核心价值以作用于当代人心等诸多问题之上,都给我们以诚恳实在、有理有据而富有情义说服力的启示。
高建国著的长篇报告文学《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是反映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以新四军老6团为骨干的“江南抗日义勇军”,按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部署,根据周恩来为新四军制定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叶飞率领下,于1939年5月挺进苏南东路地区日伪重兵据守的河湖港汊水乡,机动灵活打击敌人,开辟以阳澄湖为中心的苏常太和澄锡虞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艰难曲折过程,展现了1939年10月“江抗”主力奉命西撤北上后,以刘飞、夏光为代表的伤病员,不屈不挠坚守阳澄湖芦荡斗争,终使芦荡火种再度燎原,此后在谭震林领导下,东路地区抗日武装和根据地建设再度大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毛泽东对蒋介石妄图通过拉拢叶挺控制红军游击队的动机心知肚明。在没有充分了解叶挺对我党态度之前,并未立即作出回应。10月19日,毛泽东致电正在南京同国民党谈判的博古(秦邦宪)和叶剑英,询问“叶挺是否愿意恢复党籍或完全受党指导,而不受国民党干涉,并是否愿意来延安及八路军总部接洽一次(取得何应钦同意)”。10月21日,博古、董必武、叶剑英致电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报告:“叶挺愿来前面陈,已得何同意,约一两曰后即起程”,“叶声明完全接受党的领导。”10月30日,张闻天、毛泽东致电博古和叶剑英,明确“叶挺是否能为军长,待你们提出保证之后,再行决定”。11月3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询问他在上海究竟对叶挺说过些什么,并明确“必须坚持各项条件”。
叶挺获悉毛泽东的关切后,迅速作出回应,于11月3日到达延安。毛泽东为他设宴接风,深谈一夜之后,专门在抗大为叶挺举行了欢迎大会,正式宣布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毛泽东在会上讲:“我们为什么欢迎叶挺将军呢?因为他是大革命时期的北伐名将,因为他赞成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叶挺表示:“同志们欢迎我,实在不敢当。革命好比爬山,许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险,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是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上来。今后,一定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坚决抗战到底。”
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南方8省(湘、赣、闽、粤、浙、鄂、豫、皖)14个地区(不含琼崖)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
中国共产党旋即认可叶挺任新四军军长。
叶挺于11月11日离开延安,12日到达武汉,13日即正式以新四军军长身份对《大公报》记者发表谈话。接着,叶挺带着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改编的初步方案去南京,由叶剑英陪同,于11月21日面见蒋介石,商谈改编有关事宜。11月下旬,叶挺由南京返回武汉,遵照毛泽东“军暂驻武汉”的指示,在汉口大和街26号设立新四军筹备处,积极展开新四军筹建工作,利用其社会关系和声望,争取经费、编制、军械物资,广揽人才,筹措枪款。12月25日,叶挺、项英在汉口新四军筹备处召开新四军军部大会。参加会议的有部分游击区的主要领导人、中共中央派到新四军来工作的干部等50余人。叶挺、项英就当前形势与新四军的任务分别作了讲话。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四军军部的成立。
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由项英、曾山、陈毅、方方、涂振农①组成东南分局,项英为书记,领导新四军工作”。中央政治局会议还决定,建立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以加强对新四军工作的领导。
1938年1月,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在南昌正式成立,项英任书记,曾山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涂振农任统战部长,李坚贞任妇女部长,陈丕显任青年部长,郭潜②任秘书长(后由温仰春接任)。后增补黄道为东南分局委员,任宣传部长。1940年夏,中共中央决定增补饶漱石为东南局副书记。
经过与国民党当局反复商榷和曲折斗争,1938年1月8日,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核准新四军编为4个游击支队。新四军在叶挺、项英领导下,开始组编各个支队。
第一支队由赣粤边、湘赣边、皖浙赣边及湘南红军游击队组成,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辖第一、第二两个团,共约2300人。
第二支队由闽西、闽南、浙南、闽赣边等地红军游击队组成,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辖第三、第四两个团,共约180()人。
第三支队由闽北、闽东两支红军游击队组成,司令员由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辖第五、第六两个团,共约210¨D人。
第四支队由鄂豫皖、豫南两支红军游击队组成,司令员高敬亭,辖第七、第八、第九团及手枪团,共约3100人。
1938年4月,第一、第二、第三支队集中在皖南歙县岩寺地区,第四支队集中在皖西霍山流波疃地区,全军共10300多人。
新四军集中整编之际,正是上海、南京及江南大片国土沦丧之时。国民党第三战区一面将其主力部队西撤皖浙赣山区,一面令新四军限期开赴他们划定的南京、芜湖、镇江、丹阳之间的狭窄地区作战,其险恶用意是,新四军胜可牵制曰军西进,减轻他们的压力;新四军败则可借日军之手,消灭他们多年未能剿灭的这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
P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