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词
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就是一首温柔香艳之曲、怀人赠别之调,又是歌伎舞女们在花间樽前、轻歌曼舞中弹唱的。婉约词写景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华美,抒情委婉含蓄,以情动人,以美取胜,道尽人间之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它以美的语言、形象和意境,展现了生活美与意境美的和谐统一。
豪放词
以“豪放”论词,始于苏轼。他的词皆写得境界壮阙,气势恢弘,力度非凡,充满豪迈激情。豪放词的作者多是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他们积极有为,关注现实,忧国忧民,洞察人生。豪放词题材,广泛,多从时事的角度描写国家兴衰、民族存亡。豪放词写景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在情感表达上则直抒胸臆,豪气十足,让人为之震撼和感动。
历经千年时光涤荡的词中精品,配以与之意境相合的古代版画图,让您于浅吟低回中齿颊留香。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无论是婉约,还是豪放,带给您的都是优雅的情致。
李煜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今江苏徐州人。国亡后肉袒降宋,北上汴京,过着“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生活。李煜多才多艺,工书画,晓音律,善诗文,尤长词作。其词以亡国为分界。前期多描写宫廷享乐和男欢女爱,词风绮艳;后期多抒写亡国之痛和追念往昔帝王生活,格调哀婉凄楚。在艺术手法上,他善于运用白描,直抒胸臆,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在题材和意境方面,他突破了花间词的拘囿和狭隘,扩展了词表现生活和抒情言志的功能。
忆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①,车如流水马如龙②,花月正春风。
注释
①上苑:古时专供帝王游赏打猎的地方,即皇家园林。
②车如流水马如龙:原指车马很多,络绎不绝。此处借以描写梦境中游娱的盛况。
词解
这首记梦小词,是李煜降宋被囚后的作品。昨夜梦回过去,觉得自己还像原来一样过着优游快乐的生活。在皇家园林里恣情地游赏打猎,随从的车马络绎不绝。正是花开烂漫的季节,道路两边的野花在春风的吹拂下散发着迷人的芳香。那时游娱的场面真是盛大!上苑游猎,何等气派;车水马龙,何等繁盛;花月春风,何等惬意!然而今天呢?这所有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梦醒后面对这亡国被囚的生活倍感凄凉感伤。如今留下的只有恨意,有多少恨呢?悔恨、怨恨、遗憾、无奈一齐涌上心头。
词人逸事
南唐后主李煜留给后人的印象,是“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亡国之君的形象。历史记载他“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他前期不修政事,沉湎酒色,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宴舞,过着荒淫奢靡的宫廷生活。每年七夕,为庆祝生日,李煜都拿出绫罗锦绣,做成月宫天河形状,再现牛郎织女相会场面。次日,这些足以让千万穷人裹身御寒的罗锦就被扔得一干二净。据说李煜的一个妃子,入宋后看见灯光就闭眼,说是烟气过浓,换成蜡烛后,她又闭眼,说烟气更甚,有人问南唐宫中用什么度日,她说以宝珠照明。可见,李煜是一个十分喜欢享受的帝王。
词评
“车水马龙”句为时传诵。当年之繁盛,今日之孤凄,欣戚之怀,相形而益见。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虞美人
春花秋月①何时了②?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④,只是朱颜改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春花秋月:代指岁月的更替。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红润的容颜变得憔悴了。此处借指南唐宫女变得衰老憔悴了。
词解
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往昔的美好岁月是何时了结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美好的日子,真是不堪回首。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已不堪回顾,只会给人增添无尽的忧愁。那里宫殿里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像向东流去的一江春水,滔滔不止,无穷无尽。李煜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他又悲哀到了极点。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说明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最初是歌咏项羽的宠姬虞姬,因以得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这首词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词人逸事
据宋人记载,李煜因为这首《虞美人》中用“故国不堪回首”、“一江春水向东流”之语描写故国之思而在公元978年被宋太宗用牵机药毒杀。牵机药传说是中药马钱子,服后破坏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情状非常痛苦。李煜死后,葬在洛阳北邙山,小周后(周后之妹)悲痛欲绝,不久也随之而去。
词评
此首感怀故国,悲愤已极。起句,追维往事,痛不欲生;满腔恨血,喷薄而出,诚《天问》之遗也。……通首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①。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②,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
①清秋:凄清的秋色。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②离愁:指去国之愁。
词解
在凄凉清冷的深秋季节,词人默默无言,独自登上高楼,抬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荫深锁。新月如钩,偏偏照着离别远行的人;寂寞梧桐,偏偏深锁庭院。满眼都是一片衰飒凄清的景象。俯仰之间,词人不免百感交集,倍觉孤单。词人无数次地想从这种孤独中解脱出来,却总不能够。这种孤独之感,离别之愁,如丝如缕,剪之不断,理之不清,始终萦绕在词人的心头。此词将原本不可捉摸的离愁表现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无言、独上写人的情状,寂寞、深、清、不断、乱等字写人的心境。
说明
《相见欢》,唐教坊曲名。因南唐李煜词中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句,更名为《秋夜月》,又名《上西楼》、《西楼子》。《相见欢》双调三十六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词人逸事
李煜是个情种,凭借自己的多才多艺,他在情场上挥洒自如,简直可以称做是“爱情圣手”。后周显德元年(954),十八岁的李煜同南唐重臣周宗之女娥皇(大周后)结为伉俪。娥皇精通文墨,琴棋书画无所不能,特别擅弹琵琶,并凭借残谱复原了已经失传二百多年的《霓裳羽衣曲》。李煜与娥皇结合后,不仅找到了生活中的知己,也找到了艺术上的知音。娥皇在文史记载中确是个多情而贤慧的女人。在月明之夜,两人常常相拥相伴,浅唱低吟,或在悦耳动听的江南丝竹声中翩然起舞。李煜填词,娥皇点评,犹如琴瑟和谐。 词评
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
——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
捣练子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①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②,数声和月到帘栊③。
注释
①砧:捣衣石。此指捣衣声。古代秋来,家人捣帛为他乡游子准备寒衣。
②不寐:不能入睡。寐:睡眠。
③栊:窗户。
词解
主人公远离尘嚣,住在一个深深的小院里。所居之地也并非雕梁画栋,只是一个空荡荡的院落,不仅幽静,而且空虚。远处被断续的风声吹来的砧上的捣衣声听得格外真切。捣衣声时有时无,若断若续,搅乱了主人的万千思绪。夜深了,月光和砧声钻进帘栊,更使人联想到征人在外,勾起了绵绵的离恨和相思。因而长夜不寐,愁思百结。“砧声不断”、“月到帘栊”,从景中透露出愁情,情景交融,轻柔含蓄,耐人寻味。
词评
通篇无点题之笔,但处处写离情,情包含在景中,从景中透露出感情,极为含蓄,意境清新,是李词中内容较健康的词作。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
P7-10
词,又称长短句,兴起于唐代,到宋代进入全盛时期。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演唱的文体,按其风格差异大致可以分为豪放与婉约两大派别。
豪放词,顾名思义,风格豪迈雄壮,与婉约词花间月下的风情旖旎迥异。豪放词悲沉雄壮,气势恢弘,沉郁豪放之情力透纸背。正如胡寅在《酒边词·序》中所述:“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自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放词打破了以往以闺阁馆台为主要场景的格局,将天地万物、世间百态都纳入了表现领域。怀古伤今、论史治世、田园风物、师友情谊、吟啸松风……真正做到了无事不可入于词,无情不可以词抒发的境界。
时至两宋,边塞告急,朝政剧变,士子报国无门,遂将一腔热血注入词中。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诗便工”,在此时得到了极鲜明的体现。苏轼、辛弃疾、陈亮等人,将豪放词发展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如果说北宋及之前的词之豪放,主要体现为封建体制下受压抑个体的心灵解放,那么南宋的豪放词则将词人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拓展了词的表现领域,提升了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金元时代,民族纷争迭起,元好问等人继承辛派词风,多有感时伤怀之作传世。明清之际,豪放词的创作形成又一高潮,夏完淳、陈子龙等都借词寄托故国之思,清初的思想钳制则使得不少知识分子只能在词中才能一吐怨气。晚清民初,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中国濒临崩溃灭亡的边缘,中华民族面临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豪放之作迭出,词中满怀感时忧国的深情。
而婉约词则舍弃了“大江东去”的沉雄俊逸,把“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旖旎柔美发挥到了极致。自花间词以下,以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等为代表的词人,融柔媚婉转、离愁别恨于长短句中,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
那些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浅吟低唱的婉约词句道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其中蕴含着一种生命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跨越时空的共鸣中,包含了古代伟大词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和修养,无疑能够使千年后读它的现代人超越小我生命的狭隘和无常,把目光投向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和追求,并从中获得坚强的力量和坚定的信仰。
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各有情致。几千年后的我们,当独坐尘嚣时,透过这些千古佳词,遥想当年的那些风云际会,胸中自有磅礴云气涌起。日复一日的忙碌生活,我们疲惫的心灵更需要一片宁静的天空,那些穿越时空、令人齿颊留香的词句唤起我们内心久已的感动,令我们身心愉悦。
让我们一同走进词的殿堂,品味那“大江东去”的雄浑或“杨柳岸晓风残月”下的柔婉吧。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温家宝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