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国藩成大事者不纠结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王建军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不拘一格选人才

曾国藩重视人才,在揽求人才方面,他一向反对以出身、资历衡量人。他引用历史上的例子说:汉代的大将军卫青年轻时给人做过奴隶,后来却位极人臣,娶了高贵的公主为妻。现在这种时期,又怎么能用平常的条条框框来束缚人才呢?当今社会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有待人们搜罗、发现而已。人才就是这样的,如果没有人在乎,就会被遗弃在社会的下层之中,有人求才,就可以为国家所用。像薛福成、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王錱、杨载福、彭玉麟、李世忠、陈国瑞等人,有的出身秀才,有的出身农夫,有的出身行伍,有的出身土匪,有的出身叛将,曾国藩对他们都能以诚相待,使他们的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

人非圣贤,才无全才。百长并集、一短难容的完人,只是后人的追崇之词,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曾国藩认为选拔人才眼光不可以太高,凡有一技之长者都不可轻视,不能因为有一点朽烂的地方,就把几抱粗的大树给舍弃了,所以也不能因为有一点小毛病而将有用之才弃而不用,如果对于特立独行之士过于苛求,那么平庸的人反而会侥幸地被保留下来。对于前来求见、献计、献策者,不论贵贱,他都以礼相待。因此山野中的有才有志之士深感其知遇之恩,纷纷前来投奔,一时间曾营人才济济。

晚清史上以兴办洋务闻名于世的薛福成,开始时只是江苏无锡地方的一个落第秀才。同治四年(1865),薛福成将自己治理两江的策论写成《上曾侯书》呈给曾国藩,书中洋洋万言,陈述切中弊害的八项建议,同时附有八项实施举措。曾国藩颇为欣赏,当即召见。交谈间,曾国藩发现此人满腔抱负,胸怀改革国家内政外交的才略,便将其召入幕府,加以重用。薛福成后来成为驻英、法、意、比四国大臣,他所撰写的政论、文书被世人所认可。

曾国藩打破资格限制,将具有真才实学而品德又好的人破格提拔,让其担当重任。湘军中许多优秀的将领就是由他破格提拔上来的。如湘军水师将领杨载福和彭玉麟,就是曾国藩于咸丰三年(1853)下半年在衡州练兵期间,分别从行伍和禀生中提拔上来的。他们二人都富有军事才能,一个“智胆超群,秉性忠直”又“口不言功”,一个“任事勇敢,励志清苦,实有烈士之风”,都很符合曾国藩对“德”的要求,故曾国藩把他们从无名之辈提拔到水师统领的高位上。此二人也没有辜负曾国藩的重托,在后来建立和发展湘军水师、指挥湘军水师作战上,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对曾国藩而言,选人才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希望所纳的人才能倾尽所学,为国家和百姓办一些实事;二是招揽一批贤德之士弥补自己工作中的疏漏。这样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管曾国藩的目的是什么,他这种打破常规选拔人才的做法,的确令人叹服。曾国藩为何能够如此,只因其目光高远,深谋远虑,深明人才乃国之栋梁这一道理。

人才必须有“忠义血性”

选人不可眼光太高,并不意味着曾国藩选人的标准就低。曾国藩认为,想要成就大事,最需要的是有血性的人。

在实际的用人中,不论是选拔军官,还是招聘幕僚,曾国藩都认为是否具有忠义血性是识别人才高低的重要条件。在选用人才上,曾国藩提出了四个标准;第一要有治民之才,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名利心不太强,第四要能吃苦。曾国藩又强调这四者的关键,首先在于必须有“忠义血性”。他说:“大致说来,只要有了忠义血性,那么这四个条件就都会具备;没有忠义血性,虽然貌似具备了这四个条件,也终究是不可靠的。,’可见曾国藩对忠义血性的重视程度。

曾国藩任用鲍超,就是重视“忠义血性”的例子,而鲍超救江忠源的事恰好体现了这一点。

江忠源领兵去救太湖时,陷入太平军军师钱江设计的圈套中。

太平军占领安庆后,钱江命令清军俘虏脱下号衣,让一批太平军战士穿上,在李世贤的率领下,伪装成清军部队。然后,这支太平军打着清军的旗号,朝着潜江进发。

当晚,这支“清军”便抵达潜江城下,朝城内守军大喊道:“安庆失守,蒋巡抚杀出重围,要与江忠源将军会合,同保庐州!”

……

P45-47

目录

第一章 戒骄戒躁,修身养性

 用静心摒除“妄念”

 胸怀宽阔,能容能恕

 修身良方:反思和慎独

 不惧不怕,坚忍不拔

 忍辱负重,徐图自强

 博览群书,经世致用

 内圣外王,安内攘外

第二章 不拘一格选人才

 知人识人,考察为先

 求贤若渴,广纳人才

 不拘一格选人才

 人才必须有“忠义血性”

 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以诚待人得人心

第三章 以和为贵,团结友爱

 处事不烦,不急不躁

 用糊涂包住聪明

 “勤”是人生第一要义

 恰当处理内部矛盾

 争取得到上级的支持

 推功让名,不当出头鸟

第四章 功不己居,名不己出

 立大志者成大事

 做人不可有傲气

 功不己居,名不己出

 常怀忧患意识

 不避事,勇于承担责任

 淡泊名利,尽性知命

 合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

第五章 稳健中庸的取胜之道

 刚柔并济,以柔克刚

 等待时机,以屈求伸

 善于反省,知错就改

 在对手的失误中寻找机会

 危急时刻只能靠自己

 锋芒不露,伸屈有度

第六章 总揽全局,后发制人

 总揽全局,从大处着手

 顾全大局,学会忍让

 高薪养廉,以钱养兵

 抓住战略重心

 治军以治心为重

 行军之道要以和为贵

 打仗必须稳步前进

 养精蓄锐,后发制人

第七章 官场必须掌握的生存法则

 成大事要谨言慎行

 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

 隐藏锋芒,少言实干

 圆滑处事,凡事留有余地

 自削羽翼,明哲保身

 “以迂为直”更容易成功

第八章 上位者需要掌握的用人技巧

 重金求人,名利共享

 宽严相济,制人攻心

 重用替你着想的人

 以情感人,以真待人

 用共同的追求凝聚人

 善于放权,让部下自主发展

 用“钱”和“权”编织一张关系网

 培养继承人,延续事业

序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会为各种各样的选择而纠结。例如,有朋友找你借钱,你担心借出去的钱会打水漂儿,但又不想破坏你们之间的友谊,于是在借与不借之间纠结;你毕业之后想远离家乡去大城市工作,但你的父母希望你能够留在家乡,从而使你在自己的理想和父母的期待中纠结……

其实,想要解决这种纠结的状况非常简单,那就是专注于当下。曾国藩曾说过一句话:“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这句话的意思是,未来发生的事情,我根本就不迎上去想它;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不让它杂乱,要做什么就专心做什么;当这件事情过去了,我绝不留恋它。这就是对活在当下不纠结于过去和未来的最好诠释。

曾国藩统领湘军,用兵打仗、筹集军饷、管理部属等方面的事情可谓是千头万绪,如何来处理这些事情,他在日记中总结了三点。

一为剖析,即尽量把事情细分。

一件事情摆在眼前,先把它分成两部分,再由两部分分为四部分,再由四部分分为八部分,分得越多,事情的细密处、隐藏处就越彰显。

二为简要,即简明扼要。

曾国藩认为,一件事情不管多复杂,其关键处总是可以用一两句话来表达。凡是管理大众的道理,必须简易,才能让他们清楚明白;若过于复杂,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将无所适从。

三为综核,即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将做过的事情综合起来检索、核查一次。

这就好比读书、治学一样,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复习所已知的。对于军事、吏事,则每个月有功课,每年有考核;对于饷事,则每一天要有流水账,每一个月要有汇总账。

曾国藩认为,所有这些都要以后来的胜过前面的为好。他天天都要在心里研究这些事,白天做事,夜里思考。

其实,曾国藩所追求的是儒家的最高境界——内圣外王,他总是用儒家的道德、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向着圣人的方向发展。他从最初的顽固派逐渐转变成务实的洋务派,顺应时势,在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风起云涌的危急关头,扶大厦于将倾,再造清朝的中兴,使清朝的统治又延续了半个世纪。

曾国藩能够成就一番伟业的关键在于,他能够顺应时势的发展,及时转变自己的观念,重视当下,而不是在过去中纠结。

人们之所以总是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烦恼,就是因为人们总是纠结于过去或者未来,而忽视了我们最应该重视的“当下”。一个真正懂得“活在当下”的人,便能在“快乐来临的时候就享受快乐,痛苦来临的时候就迎接痛苦”,既不回避,也不逃离,总是会以坦然的态度面对人生。

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他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即使做不出像曾国藩那样的事业,他的人生也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

内容推荐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会为各种各样的选择而纠结。王建军著的《曾国藩成大事者不纠结》详细阐释了成功人士在识人、用人、做人、做事等方面的思想和谋略,揭示出他们为人处世的独特之处,为读者提供了一把打开人生智谋宝库的钥匙。不仅能够满足某些现代人做大事、成大业的需求,而且能够满足一般读者修身养性、增强沟通能力的需求。

编辑推荐

曾国藩曾说过一句话:“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这句话的意思是,未来发生的事情,我根本就不迎上去想它;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不让它杂乱,要做什么就专心做什么;当这件事情过去了,我绝不留恋它。曾国藩能够成就一番伟业的关键在于,他能够顺应时势的发展,及时转变自曾国藩成大事者不纠结己的观念,重视当下,而不是在过去中纠结。王建军著的《曾国藩成大事者不纠结》从成功人士在修身、选人、为人处世、做事等不同方面告知读者如何做人和做事,如何重视当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9: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