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选人才
曾国藩重视人才,在揽求人才方面,他一向反对以出身、资历衡量人。他引用历史上的例子说:汉代的大将军卫青年轻时给人做过奴隶,后来却位极人臣,娶了高贵的公主为妻。现在这种时期,又怎么能用平常的条条框框来束缚人才呢?当今社会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有待人们搜罗、发现而已。人才就是这样的,如果没有人在乎,就会被遗弃在社会的下层之中,有人求才,就可以为国家所用。像薛福成、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王錱、杨载福、彭玉麟、李世忠、陈国瑞等人,有的出身秀才,有的出身农夫,有的出身行伍,有的出身土匪,有的出身叛将,曾国藩对他们都能以诚相待,使他们的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
人非圣贤,才无全才。百长并集、一短难容的完人,只是后人的追崇之词,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曾国藩认为选拔人才眼光不可以太高,凡有一技之长者都不可轻视,不能因为有一点朽烂的地方,就把几抱粗的大树给舍弃了,所以也不能因为有一点小毛病而将有用之才弃而不用,如果对于特立独行之士过于苛求,那么平庸的人反而会侥幸地被保留下来。对于前来求见、献计、献策者,不论贵贱,他都以礼相待。因此山野中的有才有志之士深感其知遇之恩,纷纷前来投奔,一时间曾营人才济济。
晚清史上以兴办洋务闻名于世的薛福成,开始时只是江苏无锡地方的一个落第秀才。同治四年(1865),薛福成将自己治理两江的策论写成《上曾侯书》呈给曾国藩,书中洋洋万言,陈述切中弊害的八项建议,同时附有八项实施举措。曾国藩颇为欣赏,当即召见。交谈间,曾国藩发现此人满腔抱负,胸怀改革国家内政外交的才略,便将其召入幕府,加以重用。薛福成后来成为驻英、法、意、比四国大臣,他所撰写的政论、文书被世人所认可。
曾国藩打破资格限制,将具有真才实学而品德又好的人破格提拔,让其担当重任。湘军中许多优秀的将领就是由他破格提拔上来的。如湘军水师将领杨载福和彭玉麟,就是曾国藩于咸丰三年(1853)下半年在衡州练兵期间,分别从行伍和禀生中提拔上来的。他们二人都富有军事才能,一个“智胆超群,秉性忠直”又“口不言功”,一个“任事勇敢,励志清苦,实有烈士之风”,都很符合曾国藩对“德”的要求,故曾国藩把他们从无名之辈提拔到水师统领的高位上。此二人也没有辜负曾国藩的重托,在后来建立和发展湘军水师、指挥湘军水师作战上,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对曾国藩而言,选人才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希望所纳的人才能倾尽所学,为国家和百姓办一些实事;二是招揽一批贤德之士弥补自己工作中的疏漏。这样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管曾国藩的目的是什么,他这种打破常规选拔人才的做法,的确令人叹服。曾国藩为何能够如此,只因其目光高远,深谋远虑,深明人才乃国之栋梁这一道理。
人才必须有“忠义血性”
选人不可眼光太高,并不意味着曾国藩选人的标准就低。曾国藩认为,想要成就大事,最需要的是有血性的人。
在实际的用人中,不论是选拔军官,还是招聘幕僚,曾国藩都认为是否具有忠义血性是识别人才高低的重要条件。在选用人才上,曾国藩提出了四个标准;第一要有治民之才,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名利心不太强,第四要能吃苦。曾国藩又强调这四者的关键,首先在于必须有“忠义血性”。他说:“大致说来,只要有了忠义血性,那么这四个条件就都会具备;没有忠义血性,虽然貌似具备了这四个条件,也终究是不可靠的。,’可见曾国藩对忠义血性的重视程度。
曾国藩任用鲍超,就是重视“忠义血性”的例子,而鲍超救江忠源的事恰好体现了这一点。
江忠源领兵去救太湖时,陷入太平军军师钱江设计的圈套中。
太平军占领安庆后,钱江命令清军俘虏脱下号衣,让一批太平军战士穿上,在李世贤的率领下,伪装成清军部队。然后,这支太平军打着清军的旗号,朝着潜江进发。
当晚,这支“清军”便抵达潜江城下,朝城内守军大喊道:“安庆失守,蒋巡抚杀出重围,要与江忠源将军会合,同保庐州!”
……
P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