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宜鸿编著的《新中国文艺政策与中国当代电影发展》试图在电影史论的建构上,探索出一种新的理论模型,即从原来的“时代背景催生电影作品”的二元模式到“时代背景、文艺政策与电影作品三者互动”的三元模式,从政策学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的文艺政策进行分期、分类的理论研究。并希望借此能真实地还原中国当代电影史,凸显出文艺政策与中国当代电影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
鉴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电影研究的特殊背景,金宜鸿编著的《新中国文艺政策与中国当代电影发展》选取文艺政策与电影发展的关系为研究视角,来观照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通过分析文艺政策出台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梳理文艺政策的不同文本形态及文本演变,辨析文艺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价值取向的嬗变等因素对中国电影创作带来的立体效应,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发展的沧桑历程;通过剖析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电影事件、电影个案,来评析新中国文艺政策与当代中国电影艺术之间的互动规律。
绪论
一、关于新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研究
二、关于电影艺术与文艺政策的关系
上篇 新中国文艺政策的产生与文本形态
第一章 政策与政策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关于政策
一、政策的本质特征
二、政策的层次
三、政策的功能
第二节 关于政策的价值取向
一、政策主体的价值取向决定政策的价值取向
二、政策的价值取向引导政策客体的行为
第二章 新中国文艺政策产生的文化、理论背景和现实成因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新中国文艺政策价值取向的文化渊源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新中国文艺政策产生的理论背景
第三节 苏联文艺模式:新中国文艺政策的现实成因
第三章 新中国文艺政策的文本形态
第一节 文艺政策主文本
一、中国共产党历届代表大会的报告和历届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文艺的部分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或文艺工作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在文艺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正式报告或讲话
三、党和政府及文艺主管部门制定的文件、通知、规定、办法、条例、决议、意见、方案等
第二节 文艺政策辅文本
第三节 文艺政策泛文本
第四章 新中国文艺政策的文本演变
第一节 新中国文艺政策之“变”
一、从“讲话”到“条例”
二、从控制到引导
三、从政治到艺术
第二节 新中国文艺政策之“不变”
一、坚持“为群众服务”
二、对文艺功能的重视
三、对文艺民族性的关注
下篇 新中国文艺政策价值取向的嬗变与中国当代电影发展
第五章 政治挂帅,电影对意识形态的着力张扬
第一节 激进、激昂的社会历史主潮
第二节 服务、服膺的工具论文艺观
第三节 激烈、激宕的电影银幕图景
一、激烈的斗争主题
二、激情的英雄形象
三、激宕的电影事件
第六章 多元探索,电影的现代化改革
第一节 文艺政策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现代化改革
一、电影产业的恢复与改革
二、电影观念的更新与变化
三、电影语言的探索与革新
四、电影视野的开放与拓展
第七章 市场化转型,电影的商业性突显
第一节 政策导向的转变
第二节 电影体制的改革
一、电影制片与发行机制改革
二、电影商品市场潜力初显
第三节 电影美学特征的丰富
一、“主旋律”电影的复兴
二、商业贺岁片的兴起
第八章 产业化建设,中国电影构建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一节 文化产业与国家软实力建设
第二节 中国电影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二、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建设
三、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努力
四、中国电影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
余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