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是一套面向广大普通读者的通俗性读物,也是一套能够基本展现20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群体全貌的系列丛书。
马新生的这本《徐叙瑢》为该丛书中的一本,主要记载徐叙瑢的科学生涯和奋斗历程,重点介绍他突出的科学成就,以及他矢志不渝追求科学的崇高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徐叙瑢/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马新生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是一套面向广大普通读者的通俗性读物,也是一套能够基本展现20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群体全貌的系列丛书。 马新生的这本《徐叙瑢》为该丛书中的一本,主要记载徐叙瑢的科学生涯和奋斗历程,重点介绍他突出的科学成就,以及他矢志不渝追求科学的崇高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 内容推荐 《徐叙瑢》为“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中的一本,由马新生所著。 在中国,有一位默默奉献,不断创新的科学家叫徐叙瑢。他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致力于发光学的研究,成为我国发光学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为了发光学的科技事业,徐叙瑢先生在半个多世纪里,拼搏奋斗,勤耕不辍。通过勇于探索,不懈努力,他在发光学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更为国家培育出一批高端科技的从业人员,成绩斐然。时至今日,徐叙瑢先生仍坚持奋斗在发光学研究的岗位上,为营造出一个绚丽多彩的光世界,而继续勤奋地工作着。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童年记忆 1.1 家乡 1.2 孔子庙小学 1.3 警示语 第二章 少年经历 2.1 愿望 2.2 艰难历程 2.3 绵阳国立中学 第三章 大学生活 3.1 被五所大学同时录取 3.2 西南联大 3.3 度过艰苦的抗战岁月 第四章 教书生涯 4.1 北京大学 4.2 参加进步活动 4.3 入党 第五章 出国深造 5.1 选派 5.2 别杰列夫物理研究所 5.3 副博士学位 第六章 发光事业 6.1 中国第一个发光学研究室 6.2 实验成果 6.3 为了发光学事业 第七章 “文革”岁月 7.1 狂飙袭来 7.2 到农村插队落户 7.3 重返研究所 第八章 再创辉煌 8.1 建立发光学研究基地 8.2 将中国的发光学研究推向世界前沿 8.3 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科学会与《发光学报》 8.4 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8.5 丰硕成果(能量传递,高激发密度,纳秒、皮秒技术) 8.6 重视发光学的应用 第九章 天津理工学院 9.1 注重前沿问题的学术研究,建立分层优化的场致发光 9.2 七十寿辰的礼物 9.3 大力培养发光学的研究队伍 第十章 北京交大 10.1 又创新基地 试读章节 家乡 徐叙瑢的家乡在临沂,位于中国的山东半岛,距离黄海之滨的海岸线百多公里。临沂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闻名中外的汉代帛画和《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就出土在临沂市银雀山下。那里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寨汉画像石墓造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自古以来,临沂地区名人圣贤辈出。我国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如春秋时期的曾子、子路,战国时期的荀况,东汉珠算发明家刘洪,西汉经学家匡衡,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东晋书圣王羲之,南北朝文艺批评家刘勰,唐代书法家颜真卿、颜杲卿。他们多出生于这里,或曾在此生活居住过。在临沂这块土地上,他们都先后留下了无可磨灭的印迹。其中发明家刘洪,是杰出的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珠算的发明人。他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著有《七曜术》、《乾象历》和《九章算术》等书。 《卓乞象励是中国考虑到了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第一部历法,在推算日食、月食时采用了定朔的方法,测得一近点月的长度为27.554756日,白道和黄道约成6°交角。他测定的回归年,精确到365.2462天。这部历法自公元223年在三国时期的吴国颁行,共使用了57年,对以后的历法修订影响很大。 刘洪精通数学。东汉魏人徐岳所著的《数术记遗》一书,阐明了珠算理论及珠盘用法。书中道出珠算的运用和理论,是求学于刘洪的。这说明刘洪对珠算理论和运用,是深有研究的。刘洪是临沂蒙阴县人,所以这里被公认是“珠算故乡”。刘洪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他对天文、历法、珠算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是对珠算的发明、制作、使用和理论研究,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和精确度,在中外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珠算至今依然在沿用,始终盛行不衰。只是近年来更为灵巧便捷的小型电子计算器日渐普及,逐渐取代了算盘这种古老的传统计算工具。珠算技术才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在这样一个历史文化悠久,并具有古代科技传统的地方,读书之风盛行。徐叙瑢的祖辈在这种环境里同样受到影响而崇尚读书,也称得上是一个诗书传家的书香门第。“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里每一个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徐叙瑢的父亲徐中昂,曾考取过前清秀才。但在清朝末年,外国列强侵犯中国,封建王朝走向没落。迫于形势,光绪皇帝施行“新政”,于1905年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学堂,使得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寿终正寝。走“学而优则仕”的科举道路已经变得不现实了。而光绪皇帝施行的所谓“新政”,也没能挽救封建王朝的覆灭。 1911年辛亥革命,清朝政府被推翻,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彻底结束。这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振兴中华”的口号第一次被提出。但中国社会的变革并不彻底,很快又转入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军阀混战局面。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中国文化的传统,又带来更为猛烈的冲击。正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徐叙瑢的父亲徐中昂,于1909年至1913年,先在沂州中学堂任校长,后又到堂邑任县长。 徐叙瑢,于1922年4月23日在济南出生。在他3岁时,全家搬回临沂,他又随母亲回到了临沂。地处蒙山沂水之间的临沂,地理环境多为山麓丘陵,出产的只是些五谷杂粮,并不十分富庶。连年的军阀混战和灾荒,迫使一些人背井离乡到关外谋生,俗称“闯关东”。徐叙瑢的父亲虽然是一名承审员,但仍是一个读书人的身份。当时的一些普通知识分子,家境都不富裕。相比之下,徐叙瑢家的生活还显得有些清贫。在他的记忆中,很小就跟随在母亲身后,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徐叙瑢自幼养成了勤于劳动,注重节俭的生活习惯。同时,在家庭文化传统的熏陶影响下,也使他在幼小的年纪里,就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年幼的徐叙瑢早早地盼望着尽快背起书包,进入学堂,开始自己的读书生活。由于家境不宽裕,有了疾患得不到及时医治,徐叙瑢的父亲和家中另几位亲属,后来相继病逝于旧时流行的“肺痨”。P7-9 序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数十个世纪的奋斗历程中,中华儿女为祖国与世界的科学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古代的中华曾有过火药、指南针、造纸术与印刷术等诸多重大的科学发明与创造,有力地推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发展。进入15世纪以后、直到20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受到了很多的侵害与打击,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华科学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与阻滞,但中华学人在探求中华科学重新辉煌的艰难历程中仍然做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两岸四地的广大学人始终坚持发展科学与教育,奋发图强,努力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世纪的广大中华学人及其从他们当中成长出来的著名科学家们,不负民族使命,在长期的科学生涯中不断坚定为民族贡献力量和智慧的理想与抱负。他们有决心有恒心为加速提高中华科学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华民族努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做出一番事业。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严谨治学、刻苦钻研、发展教育。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他们的人生志向、科学思维、优秀品格与科学成就,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他们为中华民族与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我们理当将这些宝贵财富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使之继续成为中华和平崛起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正是根据这种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编著出版的。这套“书系”将选录中国两岸四地诸多的最高层次自然科学家、工程科学家、社会科学家。被选录的每一位科学家都将由编委会和出版社为其编著出版侧重于科学生涯的传记性图书一种。这些图书将以科学家生平为线索,着重叙述贯穿科学家一生的科学成就和矢志不渝追求科学的精神和崇高品格,突出科学家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成就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与影响。因此,“书系”是一套面向大众,能够被图书馆珍藏,能够向各界读者展现一代著名科学家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为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贡献毕生风范的高品位读物。这套“书系”将通过对一批最具代表性的工程科学家、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的人生经历、不懈追求、科学成就、突出故事的介绍,生动展现他们为中华复兴、人类福祉而表现出来的勤奋拼搏、勇于创新和赤诚奉献的精神与品格,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们奋发进取,为中华科学和人类文明再创辉煌。 这套“书系”将整体性地展示中华民族在推进中国与世界的科学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方面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聪明智慧、巨大能力和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及做出的重要贡献;将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兼容并包、海纳百川,和平友善、精诚团结的优良传统;将很好地激励中华民族为民族振兴、社会发展、民众福祉而大力发展各类科学、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决心与信心,进一步发扬民族自尊自强和为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的奋发精神;将具有集锦科学成就、珍储科学史料的规模性科学档案功能,定将存传百世,并为长远的多方面的用途提供一批具有代表性与系列性的精要蓝本;同时将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创新、推进科学发展方面发挥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先进科学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与主要标志。在21世纪的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水平将被快速提升,同时将深刻地改变世界经济与人类社会的面貌。一心向上的中华学人理当站在时代的前列,传承民族创新精神,严谨治学,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并在这一大兴科学与教育的奋斗历程中,涌现出更多著名的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工程科学家,与广大学人一道,为创造更高的科学成就,为中华的未来非凡与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7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