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19世纪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杰出的经典名著。
该书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生活,是作家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顾。然而他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回顾过去,而是为了引起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作品通过儿童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的现实,揭示了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南方社会闭塞、沉闷、死板的生活,对畸形的教育制度、宗教的虚伪可笑以及小市民的贪婪愚蠢等,都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鞭挞。作者借汤姆之口说出“宁愿在舍伍德森林做一年草莽英雄,也不愿当一世美国总统”,反映了他对平庸守旧的社会生活的极度厌恶,和对自由理想世界的向往。
马克·吐温的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人公汤姆·索亚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他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冒险,不堪忍受束缚个性,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条和呆板的生活环境,干出一番英雄事业,汤姆·索亚和他的小伙伴们做“海盗”、挖宝藏、捉弄刻板的老师、揭发真正的罪犯……一个个趣味横生的儿童冒险故事就此展开。
小说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通过阅读此书,读者也可以透彻了解儿童心理,领会作者幽默的才华。
“汤姆!”
没人应答。
“汤姆!”
还是没人答应。
“这孩子到底在干嘛,我真搞不懂?你这个汤姆!”
又没有人答应。
这老太太拉低眼镜从镜片上方朝房间四处看了看,然后又抬高眼镜从镜片下面看。这副眼镜是很考究的,也是她的骄傲,她配这副眼镜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更“漂亮”。她看东西时,即使戴上两片炉子盖也照样看得一清二楚。她茫然不知所措地愣了一会儿,然后用高得让每个角落都能听见的嗓门喊道:
“好,我发誓如果我抓住你,我就——”
她话没有说完,因为这时她正弯腰用扫把往床下猛捣,每捣一下,她就要停下来换口气。结果,只捣出来一只猫。
“我还从没有见过这么令人头大的孩子!”
她走到门口,站在那里朝满园子的西红柿藤和吉普逊草丛中看,想找到汤姆,可还是没有。于是她亮开嗓子朝远处,高声喊道:
“汤姆呀,汤姆!”
这时在她身后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声,她转身一把抓住了汤姆的短外套的衣角,他想跑都跑不掉了。
“嘿!我早该想到那个壁橱,你躲在那里干什么?”
“没干什么。”
“没干什么?!瞧你那双手,再看你那张嘴,还有你身上都是什么?”
“我不知道,姨妈。”
“哎,我知道了,那是蜜饯——对,就是。我已跟你讲过多少遍了,不要动我的蜜饯,否则我就扒你的皮。把鞭子递给我。”
鞭子在空中晃悠—一隋况万分紧急。
“不得了!瞧你身后是什么,姨妈!”
老太太以为有危险,急忙转过身朝后看去。汤姆趁机拔腿就逃,很快他爬过高高的木栅栏,一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的波莉姨妈站在那儿先是—愣,随后突然轻声笑了起来。
“这个调皮的汤姆,我怎么老是上当呢?和我开这样的玩笑,也不知开过多少次了。难道我不该有所提防吗?人老了,糊涂才是最大的糊涂蛋。俗话说得好,老狗学不会新把戏。可是天知道,他耍的鬼把戏里从来没有两天一样的,谁能猜出他下个鬼主意是什么?他似乎知道,他能折磨我多长时间,我才会大动肝火,而且他也知道他只要想个法哄哄我,惹我大笑一场,就会万事皆休,我也不会揍他一顿。我对他是敢怒不能揍。我对那孩子没尽到责任,上帝知道那是真的。我太溺爱那孩子,我也知道这对我俩都不好。但他是我那死去的亲姐姐的儿子,可怜的孩子,我怎么也不忍心揍他。每一次饶了他,我良心都受谴责;可是每一回打他,我都有点于心不忍。今天下午他要是再逃学,明天我就想法让他干点活,惩罚惩罚他。星期六让他干活,似乎确实苛刻了点,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放了假,他又恨透了干活,比恨什么都厉害。可是我不得不对他尽到做姨妈的责任,否则我会把这个孩子给毁了。”
汤姆真的没去上课,而是痛痛快快地玩了一场。他回家时正好赶上帮家里小黑孩吉姆的忙,汤姆帮他在晚饭前锯第二天用的木头,劈引火用的柴——至少他及时赶到那儿,把他所干的事讲给吉姆听,而吉姆差不多干了四分之三的活儿。汤姆的弟弟(确切地说是同母异父的弟弟)希德已干完了他分内的活(捡碎木块),希德是个不声不响的孩子,从不干什么冒险的事,也不惹什么麻烦。
汤姆吃晚饭的时候,总是瞅机会偷糖吃,波莉姨妈总是在这时问他话,话里充满了玄机,而且非常巧妙——因为她要设点圈套,套他说出实话来。跟其他许多头脑简单的人一样,她很自负,并且相信自己很有点子,会耍弄诡秘狡猾的手腕,把自己极易被人识破的诡计当做最高明的计策,今天她又开始对汤姆问话了,她说:
“汤姆,学校里挺热的,对吧?”
“是挺热的,姨妈。”
“热的厉害,对不对?”
“是的,姨妈。”
“你是不是想去游泳来着,汤姆?”
汤姆忽然感到有点慌张——一丝不安和疑惑掠过心头。他偷偷用眼观察波莉姨妈的脸色,可什么也没有看出来。于是他说:
“没有啊,姨妈一呃,没怎么想去。”
老太太伸出手摸了摸汤姆的衬衣,说道:
“可是你现在却并不怎么热,是吧!”她发现衬衣是干的,却没有人知道她内心的真正用意,为此她感到很得意。而汤姆已经猜透了她的心思,所以他为防老太太的下一招来了个先发制人。
“有人往大家头上打水——您瞧,我的头发都被弄湿了呢!”
波莉姨妈很懊恼,她居然没注意到这么明显的一个细节,以致错过了一次机会。可接着她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汤姆,你往头上浇水的时候,不必拆掉我给你衬衫上缝的领子吧?把上衣的纽扣解开!”
汤姆解开上衣,衬衣的领子还是缝得好好的。
“真是怪事。得,算了吧!我猜你八成旷课去游泳了!”
她一面为自己的计谋落空而难过,一面又为汤姆这一次竟能如此温顺听话而欣慰。 可是希德却说:
“哼,我记得你给他缝领子时用的是白线,可现在怎么变成黑线了呢?”
“嘿,我的确用白线缝的!汤姆!”
可汤姆没等听完话就走了。他走出门口的时候说:
“希德,为这我可要狠狠揍你一顿。”
在一个安全的地方,汤姆仔细检查了别在上衣翻领上的两根大针,针上还穿着线,一根绕着白线,另一根绕着黑线。
他说:
“如果不是希德,她是永远不会注意到这个的。真讨厌!有时她用白线缝,有时又用黑线。不过,我发誓非揍希德一顿不可,我要好好教训教训他。”
汤姆不是村里的模范男孩,但他对希德这个模范男孩非常熟悉,并且很讨厌他。
不到两分钟,甚至更短,他已将全部烦恼给忘记了。就像大人们的烦恼也是烦恼一样,他忘记烦恼并不是因为他的烦恼对他不怎么沉重和难受,而是因为一种新的、更强烈的兴趣暂时压倒并驱散了他心中的烦闷——就像大人们在新奇感受的兴奋之时,也会暂时忘却自己的不幸一样。
这种被汤姆新发现的趣事就是一种新的吹口哨方法,它很有价值,是汤姆刚从一个黑人那学到的,现在他正要一心练习练习又不想被别人打扰。这声音很特别,像小鸟的叫声,一种流畅而委婉的音调。汤姆练得很专心,很快就掌握了其中的要领。汤姆沿街大步流星地走着,吹着口哨,心里乐滋滋的,那股乐劲如同天文学家发现了新行星时一般,而且此时的汤姆绝对比天文学家还要兴奋。
夏天的下午很长,这时天还没有黑。汤姆的口哨声忽然停住了,因为在他面前出现了一个陌生人——个比他大一点的男孩。
在圣彼得堡这个贫穷、破落的小村子里,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老的还是少的,只要是新来的,就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汤姆面前的这个男孩穿得非常讲究——在平常工作日竟穿戴如此整齐,仅这就让汤姆对他刮目相看。他的帽子很精致,蓝色的上衣扣得紧紧的,又新又整洁,他的裤子也是一样。最令汤姆吃惊的是他竟然还穿着鞋——要知道,今天可是星期五!他甚至还打了条领带,那是条颜色鲜亮的丝质领带。这个男孩摆出一副城里人的架势,汤姆对此感到很不自在。汤姆盯着他那套漂亮的衣服,鼻子翘得高高的,以显示他的不屑一顾。可是他越看越是觉得自己身上的衣服很寒酸破旧。两个人都一声不吭,一个挪动一步,另一个也挪一步——可都是斜着步子兜圈子。他俩面对面,眼对眼这样相持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汤姆先开了腔:
“我能打得过你!”
“我倒想见识见识。” “那好,我就打给你看。”
“得了,你不行。”
“我行。”
“你就是不行。”
“我就是行。”
两个人都不自在地停了下来。接着汤姆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
“这你管不着!”
“哼,我就管得着!”
“好,那你就管管看。”
“要是你再哕嗦,我就管给你看。”
“哕嗦——哕嗦——偏要哕嗦,看你能怎么样?”
“哎,你认为你自己很了不起,是不是?如果我想打倒你的话,一只手背在后面就能打过你。”
“好啊,你说你能打过我,那你为什么不动手啊?”
P2-5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19世纪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杰出的经典名著。
该书以密西西比河边的圣彼得堡小镇为背景。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他和同父异母的弟弟西德一起接受波莉姨妈的监护。他总是能想出各种各样的恶作剧,让波莉姨妈无可奈何,而他也总能想尽办法来躲避惩罚。
汤姆·索亚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冒险,不堪忍受束缚个性。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条和呆板的生活环境,干出一番英雄事业,汤姆·索亚和他的小伙伴们做“海盗”、挖宝藏、捉弄刻板的老师、揭发真正的罪犯……一个个趣味横生的儿童冒险故事就此展开。
小说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通过阅读此书,读者也可以透彻了解儿童心理,领会作者幽默的才华。
读完本书之后,无论是青少年朋友还是成年人,都可以在轻松诙谐的语调中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像所有人在小的时候曾经经历过的那样,有一点苦涩,有许多甜蜜、笨拙而美好的童年。
《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其浓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对人物的敏锐观察,一跃成为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一首美国“黄金时代”的田园牧歌。
编者
故事至此结束。因为这确实是个儿童的故事,所以写到这里必须搁笔,再写下去就得涉及到成人时期。写成人的故事,作者很清楚写到结婚成家就算了事,但是写青少年则得见好就收。
本书中的人物有许多仍然健在,过着富裕快乐的生活。有朝一日再来续写这个故事,看看原来书中的小孩子们长大后做什么,这也许是件值得做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明智的做法就是现在不要越俎代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