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洛克菲勒:富甲天下,慈悲为怀
先生简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1839—1937)美国实业家、慈善家。他于1870年创立标准石油公司,并将其发展为美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企业,巅峰时期一度垄断了全美90%的石油市场!由于这家公司实在太强大,美国最高法院不得不出台专门针对它的《反托拉斯法》,并于1911年将它强行拆分为34家公司。即使如此,它的后继企业,如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等在今天依然是世界较大的几家石油公司之一,其中埃克森美孚更是常年盘踞在财富五百强企业的前几名。
毫无疑问,洛克菲勒是一个传奇,或许应该说是传奇中的传奇。他所拥有的财富,折合成今天的币值,在4000亿美元以上(约合人民币2.5万亿元)!他也因此被普遍视为近代史上的首富,甚至是有史以来最富有的人(那种依靠政治权利,将整个国家的财富据为己有的人不算)。而另一方面,他也是最慷慨的人。从1896年开始,他退出公司管理层,专注慈善,平均每年捐款都在百万元以上,到1950年,他和他的后代捐款总额已达25亿美元!在他身后,留下了芝加哥大学、洛克菲勒大学、洛克菲勒中心、联合国总部大楼等辉煌的地标,他的基金会则培养了难以计数的人才,仅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达12人。
值得一提的是,当今中国最好的医院之一的北京协和医院,就是由他的基金会于1921年捐款修建的,建设标准极高,在当时就被称为“亚洲第一流的医学院”。
可以说,洛克菲勒不但定义了财富的高度,而且定义了“富豪”的标准:即不仅要能够创造巨额财富,还要有慈悲为怀、兼济天下的心胸。今天美国的超级富豪,如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等正是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进的。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认为,洛克菲勒的孩子们一定都过着王子般养尊处优、锦衣玉食的生活吧?其实不然,这位世界首富给孩子的建议居然是:工作第一。
◎用工作创造价值
洛克菲勒致儿子的信
亲爱的约翰:
有一则寓言很有意味,也让我感触良多。那则寓言说:
在古老的欧洲,有一个人在他死的时候,发现自己来到一个美妙而又能享受一切的地方。他刚踏进那片乐土,就有个看似侍者模样的人走过来问他:“先生,您有什么需要吗?在这里您可以拥有一切您想要的——所有的美味佳肴,所有可能的娱乐以及各式各样的消遣,其中不乏妙龄美女,都可以让您尽情享用。”
这个人听了以后,感到有些惊奇,但非常高兴,他暗自窃喜:这不正是我在人世间的梦想嘛!一整天他都在品尝所有的佳肴美食,同时尽享美色的滋味。然而,有一天,他却对这一切感到索然乏味了,于是他就对侍者说:“我对这一切感到很厌烦,我需要做一些事情。你可以给我找一份工作做吗?”
他没想到,他所得到的回答却是摇头,“很抱歉,我的先生,这是我们这里唯一不能为您做的。这里没有工作可以给您。”
这个人非常沮丧,他愤怒地挥动着手说:“这真是太糟糕了!那我干脆留在地狱好了!”
“您以为,您在什么地方呢?”那位侍者温和地说。
约翰,这则很富幽默感的寓言,似乎告诉我:失去工作就等于失去快乐。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人却要在失业之后,才能体会到这一点。这真不幸!
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从未尝过失业的滋味;这并非我运气好,而在于我从不把工作视为毫无乐趣的苦役,相反的,我能从工作中找到无限的快乐。
我认为,工作是一项特权,它带来比维持生活更多的事物。工作是所有生意的基础,所有繁荣的来源,也是天才的塑造者。工作使年轻人奋发有为,比他的父母做得更多,不管他们多么有钱。工作以最卑微的储蓄表示出来,并奠定幸福的基础。工作是增添生命味道的食盐。但人们必须先爱它,工作才能给予他们最大的恩惠,让他们获得最高的回报。
我初进商界时,时常听说,一个人想爬到高峰需要很多牺牲。然而,岁月流逝,我开始了解到很多正爬向高峰的人,并不是在“付出代价”。他们努力工作是因为他们真正地喜爱工作。任何行业中往上爬的人都是完全投入正在做的事情,且专心致志。衷心喜爱从事的工作,自然也就成功了。
热爱工作是一种信念。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把绝望的大山凿成一块希望的磐石。一位伟大的画家说得好,“痛苦终将过去,但是美丽永存”。
但有些人显然不够聪明,他们有野心,却对工作过分挑剔,一直在寻找“完美的”雇主或工作。事实是,雇主需要准时工作、诚实而努力的雇员,他只将加薪与升迁的机会留给那些格外努力、格外忠心、格外热心、花更多的时间做事的雇员,因为他在经营生意,而不是在做慈善事业,他需要的是那些更有价值的人。
不管一个人的野心有多么大,他至少要先起步,才能到达高峰。一旦起步,继续前进就不太困难了。工作越是困难或不愉快,越要立刻去做。如果他等待的时间越久,就变得越困难、可怕,这有点像打枪一样,你瞄的时间越长,射中的机会就越渺茫。
P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