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经对股市一无所知,那么你可以挣到简单的钱。如果你曾经对股市有一定了解,那么你可以挣到更多明白的钱。如果你曾经在股市遭遇过挫折,那么你可以在投资中少走弯路。
股市投资就是看势、择时、选股。简单地说就是看透宏观经济,知道市场的机会在哪里;读懂行业脉络和股市起伏的规律,寻找合适的时间进入和退出;在茫茫股市筛选出值得投资的股票。
袁熙的这本《A股投资信号灯》无意构筑体系,也没有繁杂的语言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分析,而是向读者提供了股市投资的信号灯,只要按照信号灯的指示进行操作,一定对您的投资大有帮助,让您轻松驾驭股市方舟。
股市投资就是看势、择时、筛股。简单地说就是看透宏观经济,知道市场的机会在哪里;读懂行业脉络和股市起伏的规律,寻找合适的时间进入和退出;在茫茫股市和上市公司无穷无尽的各种真真假假的信息中筛选出值得投资的股票。
《A股投资信号灯》无意构筑体系,也没有繁杂的语言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分析,而是向读者提供股市投资的信号灯,只要按照信号灯的指示进行操作,一定会对您的投资大有帮助。
《A股投资信号灯》由袁熙所著。
将偶然性最小化,赚踏实的钱,这是本书的最终目的。
股市就如波涛汹涌、变幻无常。的大海,伴随着潮起潮落。股市的惊涛不及海洋频繁,但却更加惊险,更加反复无常,即使是最优秀的弄潮儿也必须谨慎地适时前进和后退,投资股市犹如在大海里游泳搏击,并非对每个人都合适,但如果你有属于自己的信号灯或者是救生圈的话,恐怕就可以放心大胆一些了,看灯行路,总比摸黑要好。
因而,建立起属于你自己的股票“筛选机”,和机构一样,以机构的思维进行散‘户的操作,赚取稳定的收益,如果运气好的话,或许还有超额,大部分散户在不具备信息和知识优势的时候,往往希望能跑赢大盘,往往希望胜于比他更强大的博弈的对手,交易就是个博弈的过程,如何与机构一样赚大钱,这才是每个股民真正梦寐以求的事情。
只是,一个外行人进入股市,多是为了迅速轻松获利,取得高额回报或者想找到一个避风港,一般来说,在他们投资时会忽视很多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东西,通常他们也无法辨别获利来自机遇还是自己的能力。他们经常是在卖出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判断买入。
菲舍尔说:保守的投资者睡得安稳。什么是保守的投资者呢,保守投资者当然不是持有100%现金的人,也不可能持有100%股票,而是那些能够读懂“市场先生”的人。
股票投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勇气和耐心,这个不是老生常谈,而是血泪史的印记,在别人卖出的时候有勇气买入;在股票一跌再跌的过程中买入并且坚定持有,在经济不景气的年景里发现依旧业绩飙升的股票,在谷底买人心仪的股票,在高峰卖出“在赢得位置待得太久”的股票,这些都是我们渴求的。
问题是,谁能告诉你何时该做什么呢?你无法知道何谓谷底,你无法预知何时登顶,你可能会被业绩“蒙蔽”,你或许醉心股价而依依不舍。如此,哪些指标和我们的投资息息相关呢?谁是通往财富自由大道上的指路灯,一个个信号灯究竟将我们带到何方?任何人如果想买到赚钱的股票,都会碰到这个问题:数那么多种行业中,数千只股票,每一个都有赚钱的可能,也就是说每一只股票都有可能值得花很大的工夫去分析,对于越来越多的上市股票,即使您精力旺盛,即使只研究其中一部分,也没人有那么多时间。
如何选出其中一只或者很少的股票?巴菲特曾经如此评价一位他尊重的投资大师:“他从来不运用或接触有用的资讯。在华尔街几乎没有人认识他,所以没有人提供他有关投资的观念。他只参考手册上的数字,并要求企业寄年报给他,情况便是如此。当华特介绍我们认识时,他曾经描述‘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在管理别人的资金,这进一步强化了他对于风险的厌恶。他有高尚的品格,并以务实的态度自持。对他来说,金钱是真实的,股票也是真实的——并从此而接受了‘安全边际’的原则。华特的投资组合极为分散,目前拥有的股票远超过100只。他了解如何选股,将价格远低于其价值的出售给私人投资者。这便是他所做的一切。他不担心目前是不是一月份,不在乎今天是不是星期一,也不关心今年是不是大选年。他的想法非常单纯,如果某家公司值一美元,若我能够以40美分买进,我迟早会获利。他便是如此不断地行动:他所持有的股票种类远比我的多,而且比我更不关心企业的本质;我对华特似乎没有太大的影响力。这是他的长处之一,没有人能够对他产生足够的影响力。”
所有资产的价格均受到经济成长情况的左右。当投资人深入研究经济状况后,通常可以判断出,哪些资产最具上涨潜力,而哪些资产却有下跌的风险。
伴随着这些资产的价格变动,投资人需调整策略。如何在合适的时候买入,适当的时候卖出,数字会透露给我们秘密,它们如同股市里的信号灯,红灯、绿灯告诉我们应该走向何方。 现在,我们可以从宏观经济一货币政策一公司基本面(图1-1)方面来认识一下它们,本章的工作是为下面的章节打基础,了解这些“朋友”后,我们才可以施展“组合拳”,在股市中“如鱼得水”。P3-5
2006年11月的中国股市,阴霾难以褪去。上证指数是1811.5点。很多股票的价格徘徊在1元上下。没有人敢买卖。所有的人谈股色变。
几乎没有人会想到,11个月后上证指数上涨到了史无前例的6124.04点。以QFII为首的外资和一些先知先觉的国内机构们想到了。
2006年11月1日,高盛如此表达:“中国A股策略:一个新的时代”。
2007年10月19日,当A股站在了最高峰时,恐怕很少有人敢相信,仅仅过了11个月的时间,A股重新回到原点。最低时只徘徊在1700点附近。
这次,又是它们准确预测了走势。
2007年10月,中国股市从最高点6 000点骤然暴跌,腰斩股市,唯有高盛旱在半年前就极力向客户表明:当前股市估值过高。当时为4 500点左右,大盘涨幅已然透支,无力为继。9月,高盛更是悄然向客户提出政策风险正在积聚,政府或可对股市进行调控。
余音未散,股市调整即成定局,高盛客户之前纷纷减仓,几乎没有损失。其实,2007年5月,市场还沉浸在反弹的憧憬中,高盛却直言——中国:是调整对A股市场预期的时候了。高盛的客户全身而退。和高盛一样,瑞银、摩根斯坦利等外资给客户们“秘密”下达的是一样的指令。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A股估值的宏观因素、上市公司的估值、长期流动性分析。对应三点的是几个数字:GDP、CPI、PPI、P/E、M2等一系列专有术语,其实都是每一个普通股民耳熟能详的。现在每月12日公布宏观数据前后,市场都有明显反应,甚至关联储的政策态度也引起中国股市的波动……这当然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巨大进步,是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的巨大进步。但我们没有人细细去品读数字背后的秘密。
查理·芒格说:“我只想知道我会死在哪里,这是为了永远不要去那里。”股票有其自身的规律,尽管中国多少有些特殊化:政策手段对股市的压抑和扭曲引得很多人宁愿相信所谓的消息。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股市没有也不相信眼泪,股市服膺的是它自有的真理。
聪明的人会做股票,散户一样可以挣钱,经过了股市的暴涨和疯跌的我们已经不再是懵懂无知的玩偶。股票是考验个人判断能力的地方,也是衡量个人承受力最好的地方。
其实,分析师和我们唯一的不同就是:他们会利用理论模型构筑合理的投资大厦,而我们却对数据“一笑而过”。
几乎每个投资者都要经历四处打听消息,进行各种技术分析,热衷于追涨杀跌,频繁地买进卖出的过程,可投资业绩平平,甚至屡投屡亏。投资没有捷径,总结自己的投资教训与经验,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炼、累积与完善一套适合自己且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这些方法将是你一生中受用无穷的收获与技能,更是你投资生涯中不断进步成长的强力保障系统。
投资者只有知道风险所在,.才能降低风险;只有看穿迷雾,才不会深陷“泥沼”;也只有知道财富在何处,才不会茫然无助。
谁会在股市上永远说实话?本杰明·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将市场价格的波动形容成一位情绪不定但又很执著的“市场先生”,他每天都走到投资者的身边,不管公司经营情况是否稳定,都会按照自己的情绪好坏报出一个高低不定且起伏很大的价格。
格雷厄姆认为:“这些信号给投资者误导的次数不比有用的次数少。从根本上讲,价格波动对投资者只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当价格大幅下跌后,提供给投资者买入的机会;当价格大幅上涨后,提供给投资者出售的机会。”但是并非人人都听得懂,看得明,我们的身边不乏这样的故事:某某老先生或者老奶奶,一生勤俭,累积财富虽难称富裕,却也衣食无忧。忽如一夜春风来,他或者她看到身边的不少亲戚、朋友乃至邻里街坊通过股票买卖在短期内迅速获得财富,本来心如止水的他或者她艳羡不已,投资冲动涌上心头,左思右想,觉得自己应该可以,于是乎,东问问,西听听,南面知道个消息,北面听说个秘密。把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的几万元仓促入市,在盲目听信他人的介绍后,买了一大堆杂七杂八的股票,不用多久,即使开始时偶有斩获却最终_败涂地,差点全军覆没,仓促出逃后,总觉得自己不值得,以至于神思恍惚、寝食难安,严重干扰了原本极有规律的正常生活,一句话:自讨苦吃。
……
数字很给力。有人会说,我们无法像机构那样获得丰富的数据,其实,你错了。机构投资者最擅长的估值选股方法其实就是寻找价值低估的公司,但问题是机构投资者拥有庞大的分析师队伍,而普通投资者多为单兵作战,要长期跟踪数干家上市公司无疑是天方夜谭,而且也不可能熟悉所有行业。因此,普通投资者要放弃自己寻找公司的想法,从现有的公开信息中寻找——利用公开的研究报告;缩小选股的范围。选择自己熟悉或者有能力了解的行业。投资者根本不了解或者即使花费很多精力也难以了解的行业,最好避免;独立进行估值,并进行交叉验证。这是估值选股的关键。
不要轻信分析师的估值,一定要自己根据未来的业绩进行估值,而且尽可能降低风险;注重现金流分析。相对于利润,现金更为真实;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分析相结合。其实只有你是个有心人,这项工作几乎就像每天早上浏览新闻一样简单。
在任何周期中,总有赢家和输家。在废墟中和在金矿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投资新机遇,就看你有没有能耐撬开数据的“铁齿铜牙”了。
在感性和理性的坐标系中,做出一点改变,也同样能撬起你的投资回报。一般大众心里的成功投资人形象,是很懂会计和统计数字的人。本书的工作就是让数据为普通投资人“张嘴说话”,我们力图勾勒出顶级金融机构背后的数据模型,把每一个孤立的数据串联起来,让数字“活灵活现”地指导我们的投资,一句话:你和那些所谓顶尖的机构的差距就是因为你忽视数据,让我们把它变成历史吧。你同时将会惊奇地发现,这些数据都很容易得到。
现在,请与数据同行,分析数据是投资成功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