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境遇中总是要大智慧才能赢得喝彩。“难得糊涂”作为一种行为处事的技巧,可以巧妙地破坏和超越被视为铜墙铁壁的规矩、金科玉律的传统、洪水猛兽的习俗,提高在复杂状态下随机应的变能力,进而掌握和控制自己的命运,最终让夙愿理想演变为现实。龙柒主编的《糊涂学的智慧》共分十五大部分,将哲理故事与生活哲理相结合,帮助人们寻找解除生活困惑和苦恼的方法,告诉你糊涂的强大智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糊涂学的智慧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龙柒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生境遇中总是要大智慧才能赢得喝彩。“难得糊涂”作为一种行为处事的技巧,可以巧妙地破坏和超越被视为铜墙铁壁的规矩、金科玉律的传统、洪水猛兽的习俗,提高在复杂状态下随机应的变能力,进而掌握和控制自己的命运,最终让夙愿理想演变为现实。龙柒主编的《糊涂学的智慧》共分十五大部分,将哲理故事与生活哲理相结合,帮助人们寻找解除生活困惑和苦恼的方法,告诉你糊涂的强大智慧。 内容推荐 刘玄德的“巧借闻雷来掩饰”、诸葛亮的“空城计”、兵法中的“浑水摸鱼”,以及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无不为”……都有力地说明了“难得糊涂”作为一种处事方法和技巧对成就一件事情或达到一种目的的重要作用。 糊涂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做到把握糊涂的尺度,每个人糊涂的路数不同,心态也未必一致。以自己特有的大智慧去拥抱人生,以自己固有的方法去展开生命,这就是糊涂的智慧。 《糊涂学的智慧》将哲理故事与生活哲理相结合,帮助人们寻找解除生活困惑和苦恼的方法。《糊涂学的智慧》由龙柒主编。 目录 第一部分 难得糊涂与计划目的的实现 等待运气的“假痴不癫” 忽视小利的“大有作为” 掩饰心迹的“顺手牵羊” 除疑排惑的“明哲保身” 第二部分 难得糊涂与道德修养 温文尔雅为“最佳” 知难而进是“上乘” 无所作为乃“中等” 利令智昏属“无耻” 第三部分 难得糊涂与当代企业管理 容山纳川成“战略” 不拘琐碎是“细节” 多层沟通乃“绩效” 借鸡生蛋为“大气” 第四部分 难得糊涂有利于家庭和睦 夫妻间糊涂乃比翼双飞 和父母糊涂是顺者为孝 与兄弟糊涂可手足借力 为子女糊涂利茁壮成长 第五部分 难得糊涂中的李逵李鬼 忧而忘我者“可爱” 感情纯真者“可敬” 故弄玄虚者“最假” 别有所图者“最丑” 第六部分 难得糊涂可助婚恋成功 求爱艺术讲含蓄 把握机遇要果决 产生爱情靠自由 天长地久重协和 第七部分 难得糊涂教你随机应变 审时度势是大略 化险为夷保平安 机智幽默化尴尬 因事制宜有收获 第八部分 难得糊涂可助朽木成材 卑贱者放飞理想的法宝 坎坷者坚定信念的武器 无为者准备出击的平台 知足者登高望远的阶梯 第九部分 难得糊涂与民族魂 形势无情人有情 命运该我鼓与呼 一鼓作气乃英雄 襟怀坦白真书生 第十部分 难得糊涂与创造性思维 举一反三是“逻辑” 先减后加为“技巧” 日积月累出“灵感” 舍此求彼生“逆向” 第十一部分 难得糊涂中的悲喜人生 权力泛化现象“能忍” 送上门的午餐“能识” 朝秦暮楚行为“能解” 自我修养勉励“能持” 第十二部分 难得糊涂中的歧路禁地 兵不厌诈不能用于朋友 心不在焉不得左右目标 既得利益不可舍弃原则 惊涛骇浪不应失去自信 第十三部分 难得糊涂运用之十大优势 集中优势兵力 衡量孰轻孰重 有利居高临下 做到知己知彼 巩固心中信念 打破日常规矩 帮助摆脱困窘 带来意外收获 便于东山再起 祝君功成事立 附录: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在生活中,以难得糊涂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或处理事务,已成为一种重要手段。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一概奉行不舍。在躲避灾难、求取安定方面,难得糊涂自有无限奥妙;而更为重要的,难得糊涂是实现计划目标的具有进取性的选择。在中国古代典故里,就有许许多多在关键时刻难能可贵地“糊涂”了一把,而保存了实力或等待到了转机,最后稳操胜券的故事。著名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三国演义》,应该说是有一定史实根据的,其中就有不少这样的情节。例如在第二十一回,有“曹操煮酒论英雄”的名段,说的是刘备素有定国安邦的大志,只因不成气候,所以隐而不露。但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却让聪明的曹操看出个八九成来,在与刘备喝酒时,曹操以“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比喻当世英雄,接着又说当今天下,只有他自己和刘备可称得上英雄。刘备以为自己的志愿被曹操看破,吃了一惊,连手里拿着的筷子都掉到地上了。说这话时天上正要下雨,雷声大作。刘备在弯腰拾筷子时,机灵地采用了“糊涂”之法,以掩饰自己心中秘密被人识破的惊慌,说:“一个霹雳的响声,我怎么就这样。”曹操问他:“你也怕雷吗?”刘备回答:“孔子遇到疾雷暴风,都会改变容颜,表示对上天的敬畏,我还能不怕吗?”由此,曹操打消了对刘备将来可能要成为自己敌人的怀疑。刘备巧妙地采取了“难得糊涂”之法,争取到了“留得青山在”的生存空间。书中以诗称赞他:“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在第一百零三回中,写魏兵统帅司马懿在与蜀军交战屡屡败北后,为寻找有利于自己的战机,坚决按兵不动,诸葛亮为了让司马懿出战,采用了羞辱司马懿的办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并在书信里说司马懿与妇人没什么区别。司马懿心中大怒,却难能可贵地采用了“糊涂”之法,假装出笑脸,吩咐款待来使。结果不但没中计去逞匹夫之勇,反而从来使的嘴里套出了诸葛亮食少事烦的“军事机密”,为以后用兵增强了信心。可见,人在遇到事情时,不一定非得始终保持“精明强悍”的外表,在特殊的情况下,不妨以退为进地“糊涂”一把,这样对计划目的的实现更有好处。 等待运气的“假痴不癫” 人生都会遇到过不去的坎,即使再精明的人也不会例外;相对来说,愚笨些的人也许坎坷要少一点。要想活下去,再难的“坎”也要迈过去。除了储蓄力量硬冲外,还可以依靠智慧去战胜困难。当各种智慧都起不了什么实质性作用时,剩下的最后一个大智慧,就是“难得糊涂”了。这是一条专门让大聪明人去走的路,即使路越来越窄,等你耐心地到了狭窄的极限时,就会豁然开朗且柳暗花明起来。中国著名军事著作《三十六计》中,有“假痴不癫”一计,原句为:“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这其中的“伪”字,.意思就是自我伪装,装聋作哑、痴痴呆呆,而心中却特别清楚。这一计着重用于政治与军事,但在人们实际生活中,也是用得着的。这种往大处说属韬光养晦之术的“假痴不癫”,实际上就是人们通常说的“难得糊涂”。利用装出来的糊涂,等待时机,以实现目的和计划,从古到今,典例多多。有专家评述说,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就属于装糊涂的“假痴不癫”。而在秦朝末年,匈奴国单子冒顿,对比自己强大的东胡国的挑衅要求,一让再让的故事,则更能说明问题,当时匈奴国内部政权变动,人心不稳,东胡国自恃强大,乘机挑衅。第一次要匈奴献上国宝千里马,冒顿给送去了。第二次向匈奴国要一位美女作妻妾,冒顿也给送去了。这东胡国连连得手,就认为匈奴国软弱不堪,根本不把它放在眼里了。第三次就索要边界处的一片草原。匈奴国的单于冒顿这回却一下子强硬起来,集合军队,在东胡国毫无戒备的情况下,一举将东胡国灭掉了。原来,匈奴国的单于装作软弱无能,等待的就是东胡国麻痹大意这个时机。 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假痴不癫”的事例,即孙膑与庞涓的故事,孙膑和庞涓都是著名隐士鬼谷子的学生,都学到了不少的兵法知识。后来庞涓到魏国做了将军,可他知道自己的才能赶不上孙膑,且孙膑又是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知晓祖传的十三篇兵法,很怕他下山超过自己。于是就想法把孙膑骗到魏国,又设计加害于他,割断了他的双脚,剜去了两腿的膝盖骨,还在脸上刺了字,想让孙膑把《孙子兵法》十三篇写完后,再杀掉他。结果,孙膑知道了庞涓的奸计,开始装疯卖傻,猪食猪屎都吃过。在庞涓信以为真、放松警惕的情况下,孙膑悄悄逃回了齐国老家。以后在齐国担任了军师,几次打败庞涓指挥的魏军,终于利用“减灶法”让庞涓产生轻敌的思想,在马陵这个地方将庞涓杀死。 以上典例,刘备还尚属于小糊涂,机灵而已;匈奴国单于冒顿的“装傻作愚”,也只算是中糊涂,坐待时机罢了;只有类似孙膑的“假痴不癫”,糊涂到人鬼难分、真假难辨的程度了,才是难得的大糊涂。能与孙膑之大糊涂相媲美的,在春秋战国后期还有一位大人物,就是越王勾践了。吴王阖闾在征伐越国时,被越国击伤后死亡。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后又进攻越国以报父仇,在会稽山把越国打败,越王勾践求和,亲自到吴国做了人质。越王求和不过是权宜之计,其实一心想要复国,为了取得吴王夫差的信任,勾践就住在阖闻坟墓旁的石头屋里,专管放养马匹,穿破烂的衣服,吃糟糠野菜,乐呵呵地为夫差牵马,在夫差长病的时候甚至去品尝夫差的粪便,帮助分析得了什么病。夫差认为勾践彻底归顺了,就把他放回了越国。 P3-5 序言 人们生活在苍茫尘世间,都要有一定的位置,都要装扮成一定的角色,并且都要因为这个位置和角色负有相应的责任。清代的郑板桥老人做潍县令,其身份是百姓的“父母官”,当然得关心百姓的民生疾苦。他上任时正是灾害年,“人相食,斗粟值钱千百”,他又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地负责任,遂“为民请赈”,要求开国家的粮仓来救济灾民,结果没有得到允许。他在情急之下,以赤诚之心,“难得糊涂”地对待上司的指令,自作主张打开粮仓以救百姓,并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从而使百姓“活者无算”,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却也因此得罪了大吏。为什么郑板桥只有采取“难得糊涂”的方式,才能做上件“父母官”的分内事呢?带着这个问题去仔细察看、品味人世间诸多具体事时,这才发现几乎无处不包含着“难得糊涂”的因素。也就是说:人们为了实现某些计划或达到某些目的,就必须放弃什么、装作什么、不在意什么、不看重什么,甚至可以牺牲什么。这些诸多的“什么”,则就是“难得糊涂”的具体内容了,如:刘玄德的“巧借闻雷来掩饰”,诸葛亮的“空城计”,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孙武的斩吴王姬,孙膑的假痴不癫,兵法中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围魏救赵、声东击西、浑水摸鱼、借刀杀人、借尸还魂;又有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无不为”、佛家的“有生皆苦”;再联系到海瑞不惜性命地抬棺骂皇帝,秦桧设局陷害抗金将领的“莫须有”,以及当代的马寅初拒绝认错,等等,都很具前因后果地说明了“难得糊涂”作为一种处事方法(技巧),对成就一件事情或达到一种目的的重要作用。 把“难得”与“糊涂”合并为一个词汇的创造者,就是生活在清代的郑板桥老人。“难得糊涂”既是对他违背上司指令,擅自“开仓赈民”这一行为的解释,也是对人类生活实践中万千气象的总结。巧妙且哲理深邃地把贬义词“糊涂”,演化成了带有智慧色彩的褒义词,像得到日月精华的哺育,上升为一种修养、一种情操、一种聪明、一种姿态、一种方法、一种气度、一种境界、一种舍我其谁的道义。 把“难得糊涂”作为“座右铭”,并令许多有识之士交口称赞的郑板桥老人,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朝的著名书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他家境贫穷,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的统治,虽然最后经科考得中进士,但一生都生活在封建专制、文字狱的黑暗时代;他曾任七品县令,精书法,工诗文,最为擅长画兰和竹。他的书法自成一格,号“六分半书”;他的诗抒情叙事、清新流畅、真实感人;他画的竹也别于前人的传统画法,不再竿粗叶小,而是竿细叶淡,显得高标挺立、青翠欲滴,虽有风吹“萧萧”之声,却绝无风吹雨打之态,与他的处事气节一样,呈现出“任凭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大无畏气概。人之一生,郑板桥老人是成功的。在青史大卷上,他的名字熠熠生辉,比许多的帝王将相还要受人尊敬,还要让人传颂。但他的行为轨迹,却是以“难得糊涂”而著称的。 翻开有关“扬州八怪”的记载,从他们相似的命运和相近的生活习性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糊涂”,是对人生价值有目的的取舍。此处“糊涂”,彼地则为聪明。人生在世,不可能有那么旺盛的精力与强健体魄,凡事都可以争个高低上下;通往功名利禄和施展才华的道路有千条万径,可你只能择其中的一条而行之;最有能力者,也不过是脚踏“两只船”,只能再兼顾两三个行当,即便是都能称为“精通”,却也要有个主次之别。姑且把这种说法作为人生成就一番事业的经验,拿来仔细与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对照了,真个就是上至帝王将相的运筹帷幄、定国安邦之策,下至平民百姓的处邻交友、家庭和睦之事,都大同小异地包含了“难得糊涂”的因素。笔者觉得可以把这种带有普遍性的对照写出来,说给形形色色的明白人,让他们三思之后,看看是否有必要也对一些事情“糊涂”起来,从而权衡利弊,减少草率之举,纵然置身于各类繁杂的客观环境,也能够游刃有余地巧妙处理具体问题,集中精力去把最为适合你的事情做好、做大、做得轰轰烈烈。 “难得糊涂”作为一种行为处事技巧的精神支撑,就是:善于破坏和超越被视为铜墙铁壁的规矩、金科玉律的传统、洪水猛兽的习俗,放眼长远地提高在复杂状态下的随机应变能力,进而掌握和控制自己的命运,最终让理想演变为现实。如笔者书中所言确有价值,也算是在认识人生上得以矫正错误,在知天命之年终于懂得运用“难得糊涂”的处事技巧,做了一回“明白”人,向自己一直由衷期盼到达的“顿悟”之境迈上一大级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