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满眼风光话古城(古城村纪行)/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沈一民
出版社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古城岛村,一座边陲小村,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任何一部中国史书都不会遗漏这个村庄。因为在它的对岸就是俄罗斯的阿尔巴津诺村,也即雅克萨战争遗址的所在地。这里见证了历史,这里也见证了新生。本书作者以质朴的文字和细腻的笔触再现了当年抗争的烽火,描绘了界江边旖旎的风光,介绍了达斡尔民族的风情,讲述了一个个动人而真切的古城岛故事……

内容推荐

这里的村庄,背靠莽莽苍苍的群山,面对浩浩荡荡的大江,山河吞吐,气象万千;这里的村庄,与一江之隔的俄罗斯民居据岸相对,既见证过惨烈的战争,又沐浴着绵长的和平;这里的村庄,勤劳勇敢的东北各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演绎了一段段与风霜雨雪日月星辰交相映照的美丽传奇;这里的村庄,多种文化元素在碰撞中吸引,在冲突中融合,山川灵秀,吐纳升沉,肝胆相照,胞族相依……

《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从北极漠河到东端抚远,从河网密布的八岔赫哲到满族特域的黄旗营子,一个个村庄见证了悠悠往事,一行行文字承载着历史变迁,在纪行中回溯历史,在采风中体验民俗。文化之旅扬帆开启,地域风情回肠荡气……

本书用优美生动、深入浅出的语言,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漠河县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和蓬勃发展的新面貌

目录

前言 古城寻幽

古城村概说

自然概况

历史沿革

生态之旅——向古城村前进

人间仙境——图强九曲十八弯

凤凰涅槃——图强林业局

额木尔河——母亲河

绿色家园——劲涛镇

功勋之路——林中驿道

路边美景——应接不暇的绚烂

雅克萨之战——古城村无声的诉说

雅克萨:达斡尔人的家园

沙俄的入侵

祭子米的传说与沙俄入侵

《傲蕾·一兰》对历史的记忆

沙俄侵略者的据点——雅克萨

雅克萨战争

雅克萨城遗址

“镇北侯”的传说

阿尔巴津人

岁月沧桑——小村庄见证大历史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乌第河未定界猜想

中国的第一块界碑

巡边制度

卡伦的设置

《瑷珲条约》签订前的沙俄侵略准备

阿穆尔卡伦

日伪时期的疯狂掠夺

古城村——中俄关系的风向标

中苏友好的里程碑——1955年依陵古鲁大火

苗金宝的记忆——1958年春季大水

又见洪水——1958年夏季大水

中苏对峙中的温暖——1960年大水纪实

中国军人的风采——1985年大水中的军民鱼水情

中俄贸易的北部口岸——漠河口岸

村民生活——古城村新风貌

古城村的农业

采山——大兴安岭的厚爱

古城村的渔业

养殖大户杨立军

闭塞——古城村发展的最大障碍

后记 遐想与展望

《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后记

试读章节

“镇北侯”的传说

古城岛见证了雅克萨这场正义的战争,尤其是第二次雅克萨战争中,清军把指挥部设在这里。如果说清军的勇敢是战争获得胜利的决定因素的话,那么古城岛就应该是一位无名英雄了。但也正是有了雅克萨战争,古城岛才有了自己的名字。因为岛上遗留有清军指挥部的遗址,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人称之为古城,古城岛也因此而得名。古城岛这个名字成为永久纪念雅克萨战争的纪念碑。

古城岛上的清军营地遗迹,最早可以在1859年出版的《黑龙江旅行记》中看到。奉命前往黑龙江流域调查的俄国人马克详细地对清军营地遗迹进行了调查。“中国营盘位置在河岸附近,与俄国城堡相对,我察看了遗址。营盘为长方形,这便是十七世纪摧毁阿尔巴津的中国军队扎营的地点。营盘外面围着土墙和堑壕,长一百一十俄丈,宽十八俄丈。土墙的前部(即朝下阿尔巴津部分)距营盘北端二十五俄丈,有一个明显超出土墙其余部分的半圆形的增高部分。也在土墙这一部分,从突起向南十二俄丈,有两个突出部,中间没有土墙和壕沟。这里大概是营盘的人口。营盘的北方和南方有四方形的土墙突出部。这些突出部朝河的墙角开有洞孔,大概也是营盘的人口,营盘西部的土墙没有任何缺口。这面土墙里边有四个小营盘,每个均由土墙围成棱堡形状。营盘里边,除土墙前部的主棱堡和土墙后部之间一块正方形空地外,有许多小方形凹坑,平行并列地占满营盘的其余地方。这大概是围城大军的住房或地窖。”在马克的眼中,古城岛上的清军营地遗迹还完整地被保存下来,某些细部仍然清晰可见。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到1979年,遗迹的保存状况已经不容乐观了。

1979年,吴文衔、魏国忠两位先生对古城岛遗址进行了调查。古城岛上的遗址呈长方形,围墙系夯土筑成。南北长二百多米,东西宽四十米左右。东墙面向黑龙江和雅克萨城。在东墙的偏北处,有一块突出的半圆形高台,估计是架设大炮的炮台。在距离地表一米多深的土层里,还发现了堆积有一尺多厚的明显具有火烧痕迹的榆木残片及其炭渣。这应该是当年两军相互炮击而遗存下来的。因为史料曾经记载,为了防御俄军的炮击,在城四周修筑了栅墙,在墙角下面堆放了许多湿木头,目的是为了防火。

遗址西墙较为平直,有炮垒遗址四处。围墙约高出地面半米到两米不等。东、南、北三面各有进出的通口。遗址自南至北,有十几排并列整齐的方形深坑。这大概是攻城清军的营房。在遗址外,还可以辨认出两道壕沟,深约一米多,宽约两米多。

走到了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寻觅遗址的踪影了。随着农业的发展,古城岛上适合开垦的土地都已经被平整过了,古城岛遗址也在其中。机械化耕作无疑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生产力,而它们对遗址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但相对于自然的破坏,人为的破坏显得微乎其微。古城岛一带是春季冰坝灾害的主要受害者,每当冰坝灾害到来之时,巨大的冰排簇拥着挤上了古城岛。坚硬而巨大的冰排在江水的推动下,肆意地改变着古城岛上的地貌。尤其是1985年的冰坝灾害几乎完全改变了古城岛上的地形,当年的遗址也变得越来越漫漶不清了。

虽然地面遗迹难以寻觅了,但是至今当地群众在遗址的周围还经常发现大小不一的实心铁弹,这些都是当年清军和沙俄炮战中留下来的遗物。众多出土的铁弹无疑表明了当年战争的残酷。

遗留下来的这些遗址和铁弹为我们讲述着那场发生在300多年前的雅克萨战争,在当地民间也流传着“镇北侯”铜炮的传说,向我们诉说着这场正义之战。

在兴安镇,上岁数的老人都能对“镇北侯”铜炮的传说娓娓道来。相传在雅克萨战争后,清军把曾在雅克萨战争中立了战功的火炮运往后方,其中一门火炮陷入泥淖之中无法拖出。后来康熙帝下旨将这门火炮封为“镇北侯”,并在炮身上镌刻了封号。

“镇北侯”铜炮的传说还有另一个版本。在康熙年间,沙皇俄国的一群土匪,经常窜人黑龙江流域,到处抢劫财物,奸污妇女。于是康熙帝派大军驱赶俄国土匪,可是等清军一撤,俄匪便卷土重来,继续抢劫、杀害当地人民,康熙帝不得不第二次派大将萨布素等率大军驱逐俄匪。当清军班师回朝时,就把打仗时威力巨大的两门青铜炮架到了南山上,俄匪听说南山上架着两门大炮,认为清军没有撤走,果然好长时间没敢再来。皇帝知道后,就称赞那两门大炮为“镇北侯”。

如果说对雅克萨战争追述时,“镇北侯”铜炮的传说还有历史依据的话,那么关于“镇北侯”铜炮后来的传说,更具有传奇色彩。

好多年过去了,那两门大炮渐渐地没进了土里,只露着一只高高的炮筒。后来,额木尔来了一队日本兵,要把两门炮弄走,就强迫几个当地农民去挖。但是,他们挖得越深,炮就陷得越深,怎么也挖不出来,日本兵实在没有办法,就打算第二天用火药来炸。第二天他们爬到山顶时,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昨天挖的坑不见了,大炮又升高到原来的高度,并把炮筒指向了日本兵营。几个日本兵吓得落荒而逃,再也不敢放肆了。解放后,黑龙江边有人民解放军保卫着,再也不怕外敌侵略了,那两门大炮就在一天夜里悄悄地走了,从此再也没有人看到了。

今天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再去考证“镇北侯”铜炮传说的真实性了,但是透过传说本身,我们可以看到百年的屈辱史,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切肤之痛,他们只能寄希望于传说,让神通广大的“镇北侯”铜炮赶走一拨又一拨的侵略者。不过随着新中国的崛起,这些传说再也没有用武之地了,人民解放军成为保卫祖国的“镇北侯”铜炮。

P59-61

序言

黑龙江是中国最北部的界江,黑龙江省是中华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亘古以来众多先民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栖息繁衍,以博大的胸怀和独特的方式创造了黑龙江流域令世人惊叹的璀璨文明,为开发和守护这块热土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黑龙江流域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历史上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的签订使黑龙江由中国的第三大内河变成了世界上最长的界江。尽管这一地区很早就受到国外一些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关注,但直至目前,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基本限于边界、历史、民族、自然生态等领域,而对4000多公里长的边界线地区作整体的历史透视和文化形态梳理、对边界线地区基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状况缺乏系统的综合研究。改革开放30余年来,黑龙江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系统地调查研究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环境等各个方面,不仅可以进一步充实、完善已有的文献资料,更重要的是将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黑龙江省的历史与现实发展状况,为进一步的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实现边疆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繁荣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基于此,在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和黑龙江大学经过反复研讨准备,于2008年夏天正式启动了“大界江畔——沿黑龙江百村历史文化行纪”课题。具体分工是由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厉声、于逢春教授起草《当代中国边疆(黑龙江)地区典型百村社会与经济发展调查大纲》与《当代中国边疆地区典型百村社会与经济发展入户调查问卷》,黑龙江大学段光达教授组织该校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老、中、青三代学术力量,进行本地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学术调研与考察。

在黑龙江省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者们行走于中俄三千多公里界江地区,足迹上起洛古河口,下至抚远三角洲,选择沿黑龙江边界地区具有典型意义的1 00个行政村,以基层社会与经济、文化发展作为切入点,在了解该地区基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一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的总体设计,将调研重点放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谐社会构建、民族关系与民族团结、宗教活动、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民族文化、民俗风情、自然地理、人口状况、文化教育现状、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深入挖掘黑龙江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还试图找出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对策和建议。

此次沿黑龙江100个行政村的调研是历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系统调研。调研获得的资料主要包括新发现的各种原始资料,如各级各类政府文件、统计资料、访谈记录、民间书信、讲演稿、民间艺术作品、图片资料、影音资料等。这为对该地区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较为充分、翔实且十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学者们在调研中深入挖掘黑龙江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这不仅为黑龙江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而且是弘扬黑土文化,发扬龙江精神,打造黑龙江的新形象、新特色,推动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在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根据调查研究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而编写的《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由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编写者们用优美生动、深入浅出的语言,图文并茂地介绍各个调研村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和蓬勃发展的新面貌,对掀起走进黑龙江、了解黑龙江、开发黑龙江的热潮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献给建国60周年庆典的贺礼。

最后,我代表“课题组”对大力支持本课题研究的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相关的黑龙江省各级党政部门,再次表示感谢!

厉声

二○○九年九月十日

后记

遐想与展望

不经意的偶遇,短暂的聚首,让我有机会来到了漠河县兴安镇古城村。一切都是那么突然,一切却是那样地刻骨铭心。虽然只是在古城村短暂地停留,但给我留下的却是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2008年10月,驻足古城村的我,有幸触摸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幸结识了善良淳朴的村民。如果有冥冥之中的话,那么我一定是幸运儿,得以来到古城村。调查的经历是愉快的,写作的过程则是痛苦而漫长的。对着电脑屏幕,古城村之行的点点滴滴一股脑地涌上心头,无限的美景、驰骋的遐思让我应接不暇,但是笨拙的笔却无法记录这一切美好。此刻面对已经完成的书稿,心中仍然难免怅然,愧疚我所经历的。只能用一句古诗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之所以古城村之行能够成行,这完全要归功于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段光达教授的策划。“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这一项目从开始酝酿直至最后施行,都离不开段光达教授的组织与领导。尤其是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段光达教授多次召开工作协调会,时时督促我们工作的进展情况,尤其是对我的工作,更是耳提面命。这部书稿的完成,与段光达教授的努力是截然不可分开的。在此还要对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各位领导表示感谢。正是由于厉声研究员、于逢春研究员高屋建瓴的指导,才会催生出“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这一项目。

还要感谢漠河县委宣传部的刘绣花,是她的穿针引线让我认识了古城村,在调查和写作过程中,也给予了我种种便利。更要感谢的则是兴安镇镇长郑建林,他在百忙中为我的调查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兴安镇政府的王文莲,在她的工作之余,为我的写作提供了种种帮助,让她承担分外的工作,一直让我惴惴不安。还要感谢古城村村支书王义、村主任代学成,我在村里作调查的时候,他们积极配合我的工作,给予了我很多照顾。还要感谢杨立军、张春艳夫妇,秦宗亮和他的女儿秦秋雨以及邹红杰、马德元等同志的热情协助,让我感受到如回家的温暖,认识到大兴安岭人民的热情好客、朴实无华。

最后衷心祝愿古城村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取得更大的发展,古城村的村民能够过上富足、幸福的小康生活!

沈一民

于2009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