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朱德纪事(上下1886-1976)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新芝//谭晓萍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新芝、谭晓萍主编的《朱德纪事(上下1886-1976)》不是一部普通的文学传记。这里有大量真实的档案资料,为您披露尘封的真相。这是一部记录伟人生命历程的纪实性著作。

这里没有虚构的幻象。这里有十分珍贵的历史图片,为您还原真实的历史瞬间。这里有感人至深的情怀,有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军事斗争,有思深虑远、纵横捭阖、处乱不惊的政治智慧。精心挑选、完美设计、权威编纂。

内容推荐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铭记朱德同志的崇高品质和光辉典范,《朱德纪事(上下1886-1976)》编者李新芝、谭晓萍从大量公开出版的图书及报刊上,精选出一部分反映朱德生平业绩、思想及道德风范的专著及文章,按时间顺序予以编排。收入《朱德纪事(上下1886-1976)》的文章有的是亲属、或与朱德有过交往的当事人的回忆,如康克清、廖盖隆等,有的是多年研究朱德的专家学者撰写的专著和文章,其中有金冲及、刘学民、姚建平、庹平等。收入本书的这些著作及文章,比较客观、生动地反映了朱德的伟大功绩及人格魅力。

目录

第一编 年少有志 奋发图强

 家世

 母亲

 老织匠的故事

 这是一个吃人的世界

 入私塾读书

 不屈的孩子

 三岔河口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年关催租逼债

 “先生,永远是我的老师”

 水

 科举之路

 读书救国

 当体育教习

 与保守势力的斗争

 投笔从戎

 千里跋涉赴云南

第二编 投笔从戎 参加革命

 考入讲武堂

 “模范二朱”

 深厚的友谊

 担任司务长

 打秋操

 重九起义。有勇有谋

 小庙受命

 纳溪大战,出奇制胜

 护国之役的先锋队

 逃亡和追捕

 天无绝人之路

 路遇“袍哥”

 抉择

 第一次游览上海和北京

 晋见孙中山

 与陈独秀会面

 难忘的航行

 入党

 独特的学习方法

 与国民党右派学生作斗争

 “朱将军”名扬柏林城

 在莫斯科学习

 回国参加革命

 “九五惨案”

 争取杨森易帜

 质问朱培德

 向中央汇报

第三编 南昌暴动 例建红军

 南昌暴动立头功

 会昌之战

 保留革命火种

 在百侯演讲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与滇军范石生“合作”

 湘南暴动

 朱毛井冈山会师

 三占永新城

 朱德的扁担

 鏖战赣南

 “红山红水红满天”

 大破宁都

 攻占上杭

 与毛泽东的争论

 “过去的那些我收回”

 巧取中川

 “老伙夫”

 一条绑带

木钏J巾

 欢度端午节

 “我就是朱德”

 一双草鞋

 白区红区两重天

 挑炸药

 总结反“围剿”斗争的经验

 借道长征

 化险为夷

 “丰盛”的午餐

 临大节而不辱

 你这个“中央”不是“中央”

 “国焘同志你莫要溜边边呀!”

 “没有棒身体,草地过不去”

 特别展览会

 “镯堤阶级兄弟,何必讲客气?”

 对周素园的关怀

 空城计

 草地晚餐

第四编 运筹帷幄 领导抗日

 挥师出征

 打破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寄语家乡父老

 和卫立煌促膝长谈

 “为国捐躯”之谜

 响堂铺伏击战

 面对日军的“九路围攻”

 团结卫立煌抗战

 对杨得志的嘱咐

 惜别恩师

 跃马太行建奇功

 节衣缩食,开荒劳动

 关心百姓疾苦

 指挥反顽斗争

 特殊的生日

 《出太行》

 授计七贤庄

 与华侨的交往

 屯田军垦,开辟南泥湾

 “宝贵意见”

 领导军事高级干部的整风学习

 点名批评王明

 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讲解《论持久战》

 与文艺家的交往

 支持文艺活动

 创作抗战诗歌

 “南泥湾政策”

 一座墓碑和一段佳话

 “他简朴得像个农民”

 “我曾期望与您联合作战”

 纪念柯棣华大夫

 给远方女儿的信

第五编 坚持斗争 走向胜和

 针锋相对的斗争

 提出向东北发展的战略

 与张澜的师生情

 祝寿

 与陈毅的诗交

 “志坚如铁”

 美国制造的卡宾枪

 “我就要这个小土布的”

 关注军工生产

 确定‘期大歼灭战’的战略思想

 亲临前线指导石家庄战役

 与敌同行

 下决心钓一两条大鱼

 可亲的解放军“老战士”

 提出攻打长春的建议

 分析战局发展趋势

 赔鸭子

 “我就在这里吃面条”

 对儿子的教诲

 鞋的故事

 与陈明仁的交情

第六编

 艰苦奋斗开国创业

 第一任纪委书记

 “要时刻警惕和约束自己”

 为军队建设指明方向

 多军兵种建设

 “朝鲜人民在等着你们”

 一张借据

 处处以身作则

 踏遍钢城情未了

 不留情面

 “植树节”的倡导者

 军中两老帅

 强调发展手工业

 “钢铁工业是—切工业的骨干”

 重视武器装备现代化

 鼓励女儿到农村锻炼

 大风大浪练意志

 精心指导手工业生产

 不吃对虾

 工资·开支·积蓄

 出访东欧五国

 崇尚简朴

 与董必武的诗交

 “你要有信心,努力争取进步”

 情系兰花

 “差一分也是不及格”

 “不要搞特殊化!”

 革命到老,学习到老

第七编 调查研究 曲折探索

 关心北京工艺美术业

 邕城的偶遇

 “要积极开发海南岛”

 重返故地昆明城

 在四川游览

 “粗茶淡饭最相宜”

 真情依旧

 与王葆真的往来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站得高,看得远

 情系新中国石油工业

 视察东北三省

 在庐山会议上

 名重不骄,待人平等

 师生情谊重如山

 保健医生的规定

 “高山不可怕”

 普通的伙食标准

 “我们的责任”

 “内行的菜农”

 给后人留下一片绿荫

 视察三明市

 在宝鸡军工厂

 “我回家看看”

 视察武夷山

 “元帅柏”巧遇元帅

 登峨眉山

 再赴海南岛

 读诗谈诗

 傧诗俊诗

 三个“勤俭”

 “学习日”和“劳动日”

第八编 革命到底 忠贞不渝

 突然袭来的惊涛骇浪

 同甘共苦的伴侣

 “打倒朱德”的黑风

 忧虑与困惑

 “历史就是历史”

 留江渭清吃饭

 下放从化

 一把椅子

 除夕相聚

 陈毅来访

 “历史是公正的”

 接见延安的劳动模范

 “你是红司令啊!”

 对晚辈严格要求

 退回贝雕画

 “为啥子不让我去看彭老总?”

 “革命到底”

 天伦之乐

 做操、散步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最后一个军礼

 看望成仿吾

 “他的德行与日月同辉”

附录

后记

风采

试读章节

母亲

母亲,是朱德一生中最崇敬的人。他在悼念母亲时满怀深情地说:“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朱德一生中最崇敬的人,是他的生身母亲钟氏。

母亲,是朱德的第一位老师,教给他爱,教给他恨,还教给他如何去做人。母亲,给予了他博大的母爱,并用自己的言行引导他成长。母亲,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奠基人。

朱德的母亲钟氏的的确确是伟大的母亲。

钟氏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祖上是何许人已无法考据,只知是四方漂泊,到处流浪的卖艺人家。钟家一直靠卖艺为生,跑码头,走江湖,摆地摊,围场子卖艺,全家男女老少齐出场,说古道今,吹拉弹唱。在封建社会,三教九流中的卖艺者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几乎等同于乞丐,终年难得温饱,时常遭人白眼,要是碰上了独霸一方的地头蛇,还会倾家荡产,甚至遭到杀身之祸。后来,钟家的先辈们在仪陇落户,但仍然保持着卖艺人家的传统,在耕作之余仍然靠卖艺来补贴生活。每逢乡间有人家丧葬、嫁娶,或店铺开张志喜,钟家常被请去吹吹打打、热闹一番,以此挣几个小钱,吃一顿饱饭。逢年过节或赶场时,钟家便搭台唱几个折子戏或小曲,为乡亲们增添点欢乐,也挣点微薄的收入。有钱的大户人家都瞧不起他们,穷苦百姓却与他们很亲近。后来,钟家在仪陇这块土地上站住了脚跟,勉强可以糊口度日。

钟氏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精力过人,特别能吃苦耐劳。自从嫁到朱家以后,长年累月都在干活,浑身像有使不完的劲儿似的。每天天不亮,她就起床干活了,煮饭、喂猪、养蚕、挑水、挑粪、种菜、劈柴、纺织……放下这样,拿起那样,终年忙个不停。就在朱德出生前的一刻,她还在灶台上煮饭,饭还没有煮熟,朱德就降生了。她为朱家再苦再累,也从没有半句怨言。

钟氏一生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家境贫穷,没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六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后来再生下来的,都被迫溺死了。这对她来说是非常惨痛悲哀而没有办法的事。天下的母亲哪个不疼爱自己的儿女?那可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呀!她含辛茹苦,一手把八个儿女养大成人,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她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耕作和家务,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多照顾自己的孩子,只好让孩子们自己在地上爬。她的孩子虽多,但她从不嫌弃他们。她尽其所能地给予孩子以母爱,不管事情再多再忙再劳累,每天她总要挤出时间把最小的孩子搂在怀里几次,让他们感到母亲的亲切和温暖。晚上,她总要和孩子们睡在一起。朱德一直记得,他小时候,每当明月当空的夜里,他们兄妹总是围坐在母亲的身边,在淡淡的月光下,一面看母亲摇纺车纺线,一面听母亲讲太平军和白莲教的老故事。每听到伤心处,朱德都两眼泪汪汪地说:“我长大了要练一身武艺,要把那些坏蛋斩尽杀绝。”有时,母亲抱起睡眼蒙咙的小朱德,小声地哼着那首古老的摇篮曲:“月如眉,月如弓,月如镰,月如……宝宝快睡觉……”直到朱德安然地人睡了,才又去摇那架老纺车。通常到了深更半夜,全家人都人睡了,她才拖着疲倦的身子走进小仓屋。

钟氏非常温柔而贤惠,从不发脾气,更不打人、不骂人。在人口众多的朱家,她对上孝敬长辈,对下爱护子侄,与同辈的叔伯、妯娌和睦相处,关系十分融洽,大家都很敬重她。

钟氏自幼生长在一个江湖艺人家庭,从小就跟着父母跑码头,饱尝了人间辛酸,懂得世态炎凉。她从不嫌贫爱富,对穷苦百姓特别同情,遇到比自己更穷的人有困难时,总是尽力相助。遇到叫华子上门,她总设法给点吃的,说上几句安慰的话。朱德认为,“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钟氏这种宽厚仁慈的态度和勤劳俭朴的习惯,对朱德有着深远的影响。

朱德虽然自幼过继给了大伯,但母亲仍对他十分关爱。朱德说:“我是在两个母亲的疼爱下长大的。”当他长到六岁可以读书的时候,朱家的老人下决心节衣缩食,甚至借贷,也要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钟氏虽然是没有文化的妇道人家,但眼光远大,坚决支持孩子去读书,并主张把朱家三兄弟一同送去。她说:“靠娃儿们干的那点活计,我来干。”后来,朱德去顺庆府和成都上学,父亲都持反对态度,但她始终是支持的。在母亲的支持下,朱德一步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母亲是了解儿子的,她说:“我相信儿子走的路是正道!”

钟氏一生没有脱离过劳动。朱德说,父母是“离开了土地就不舒服”、“不劳动就觉得难受”的人。钟氏到了晚年,仍然热爱生产,坚持劳动,尤其喜欢纺纱。她那种吃苦耐劳,不畏强暴,敢同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对朱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朱德在悼念母亲时满怀深情地说:“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背叛了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朱德遵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决定,和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发动了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朱德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1937年8月底9月初,八路军三个师先后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在十年内战中,他与家人关山阻隔,杳无音信,对家中的情况一无所知。

在陕西富平庄里镇召开誓师大会那天,朱德一夜都未睡着,他辗转反侧,难以成寐。这一夜,他想得很多也很远。十年了!十年的阻隔,十年的思念,家乡的一草一木、亲人的音容笑貌在他的脑海里不断地闪现,许多往事历历在目,恍如昨天。而最让他思念和牵挂的,还是母亲。明天就要踏上征程了,他怎能不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呢?

P8-10

后记

朱德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毛泽东同志称赞朱德同志是“人民的光荣”。这是党和人民对朱德同志的最高评价。

在朱德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史册上,群星璀璨,朱德同志是其中一颗巨星。”

2006年,在朱德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同志说:“朱德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波澜壮阔的一生。”的确,作为经历了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几个历史阶段的一位历史伟人,朱德同志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建立了不朽功勋。从少年刻苦求学、投笔从戎,参加同盟会,到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去德国留学、加入共产党;从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发动湘南起义、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到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粉碎国民党的几次“围剿”,以及在长征路上同张国焘进行坚决的斗争;从率领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辟华北敌后战场,到协助毛泽东运筹帷幄,决战千里,彻底打垮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在那些烽火硝烟的岁月里,朱德同志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为中国革命的成功立下了丰功伟绩。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同志不顾年事已高,深入各地调查研究,为国家的发展、军队的建设及人民的幸福费尽了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一位名扬世界的伟人,朱德同志所体现出的崇高的道德风范和优秀品质,如立场坚定、意志坚强、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等,更是令人由衷的敬佩。他的这些品格和作风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铭记朱德同志的崇高品质和光辉典范,我们从大量公开出版的图书及报刊上,精选出一部分反映朱德生平业绩、思想及道德风范的专著及文章,按时间顺序予以编排。收入本书的文章有的是亲属、或与朱德有过交往的当事人的回忆,如康克清、廖盖隆等,有的是多年研究朱德的专家学者撰写的专著和文章,其中有金冲及、刘学民、姚建平、庹平等。收入本书的这些著作及文章,比较客观、生动地反映了朱德的伟大功绩及人格魅力。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的编辑得到了许多作者的支持和帮助。但有些作者目前尚未取得联系,希望这些作者及时与我们沟通。部分照片选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新华通讯社编辑的《朱德》画册。

在编辑中,我们基本上保持了文章的原貌,只是对个别文章重新拟定了标题,或做了些删节;有些文章也因编排体例及文章风格所限,没有选入,敬请谅解。由于自身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当之处。希望读者及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6:3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