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悦爱自己(发现生活的美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美)张宝蕊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悦爱自己(发现生活的美意)》是一本心理辅导的读物,由数十篇如心灵鸡汤般的优美文章组成,有理论,有生活,有体会,有指引。

来,和《悦爱自己(发现生活的美意)》作者张宝蕊一起呵护自己吧!她的经历和文字将带领你,激发心理世界的潜能,赶走弥漫心头的困顿!

内容推荐

《悦爱自己(发现生活的美意)》简介:谁不期待自己的世界更赏心悦目,谁不希望自己的内心更热爱生活;

谁不曾在幻想的海洋里自得其乐,谁还在为无处倾诉自己黯然伤神。

来,和《悦爱自己(发现生活的美意)》作者张宝蕊一起呵护自己吧!她的经历和文字将带领你,激发心理世界的潜能,赶走弥漫心头的困顿!

目录

前言

遇见最真的自己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无奈

 我在怕什么

 自我

 是真实还是自我

 人生最不能放下的是什么

 真正要突破的是自己

 把心转一转

 放下自己

 投射的作用——由张国荣之死想到的

 面对投射,做好自己

悦爱自己

 都是为了让你高兴

 晚熟的桂花

 忙还是盲

 处处是道场,步步是契机

 我的一根刺

 幸福不在别人手中

 放下他人

 多爱自己一点

 练习爱自己

 关爱自己

 渡过彼岸,悦爱自己

 Happy New You

 向逆境干杯

爱他人是种智慧

 谁是冷眼对待小悦悦的人

 我们的问题在哪里

 别人真的需要我的帮助吗

 我有能力给予爱吗

 保护乎,伤害乎

 过度的照顾是一种剥夺

 承担责任

 各说各话

 沟通靠调频

 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

 接纳

 把“你”、“他”当做“我”

 十元的车费

 无条件的爱,才是真爱

 爱与尊重的沟通与交流

 鼓励与支持的作用

答案在路上

 打八折吧

 关注“精神的”世界

 事实的真相

 面对与不面对

 如何才能放下

 痛苦与受苦

 缠来缠去,禅来缠去

 把不幸当做命运的斧凿

 不要等到明天

 享受当下

 不害怕,不后悔

 不抛弃、不放弃

后记

试读章节

自我

有一个人来见大师,坐下来就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如何如何。大师一言不发,拿起杯子给他倒茶。大师一直倒,茶杯满了,大师还一直倒,茶溢了出来,大师仍然没有停下的意思。这个人对大师说:“大师,你怎么了?茶满出来了,你怎么还倒呢?”大师说:“这个杯子就像你一样,充满了自我,装不下别的东西。”

有个人想找一份工作,要求这份工作既稳定,工资又高;想上班的时候才上,想休息的时候就能休息;地点在居住地附近,不必开车,不必坐巴士,步行即可到达。大家听起来觉得可笑,觉得这样的想法只能是个梦。其实,这个人就像这个杯子一样,充满了自我!人与人相处,不外乎“自我”碰“自我”,而这个自我有时候却像梦想一样,那么主观,那么以自我为中心。何时我们才可以“超越自我”,给这个杯子留一点空间呢?

在深入地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我领悟到人们除了放不下自己之外,也放不下他人。

最近,我和老公开展了一期心理咨询人员实践技术的课程这是个密闭式的课程,大家可以朝夕相处。有一天早餐时,老公在他的小米粥内加了两匙糖,我看了他一眼,但是并没有做出太大的反应,此时,一个学员说话,他说:“张老师,你似乎想劝教授不要吃这么多糖。”我很惊讶,但同时我义想到会不会是他想劝教授别吃那么多糖,因此猜想我对老公吃糖的看法。果然,他接着说教授年纪大了,不应该吃太多的糖,并且问我在不在乎他吃那么多糖。这时,其他的同学也七嘴八舌地加入讨论。多数人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他们是我,他们就会不断地提醒教授,“关心”教授。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因为我曾经常常有这种“关心”,所以我俩时有冲突。

当关心变成了强迫,变成了控制;当关心变成了不尊重,变成了不信任,冲突就出现了。

夫妻间会有这样的冲突:

妻:“少喝点酒,你又不是不知道,酒伤身体,跟你讲了多少次了,你怎么不注意点?”

夫:“我知道,说了这么多遍了,我都烦死了。别这么唠叨!”

妻:“你看你,我这么关心你,你还嫌我唠叨,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为我想一想呀!”

亲子间会有这样的冲突:

父:“赶紧读书,别整天贪玩,否则考不上好学校,你的前途就毁了。”

子:“我知道啦!”

孩子表面上顺从听话,但是内心却是生气反抗。轻的状态是,在父母来查看他是否读书的时候,装作认真读书,等到父母不在的时候,就看一些小说或是休闲书。严重的情况是,孩子一见到父母就有抵触情绪,不与父母交谈,甚至不回家。

同事间会有这样的冲突:

同事甲:“唉!我跟你说,单位人事是相当复杂的,你可要小心我们的领导呀,他很是小心眼,你对他要尊敬,否则,他会给你穿小鞋。还有,那个谁,也不可以……”

同事乙:“谢谢你的提醒,我会小心注意的。”

有一天,甲看到乙跟领导有说有笑的,内心很不舒服,他开始与乙保持距离,并且对他产生抵触的情绪。

P11-14

序言

当穷得只有自己时

体会

我一生漂泊。出生在台湾新竹的农村,在城里的光复路度过童年,后移居台北念中学、大学,然后到台南开始修道的生活。修道人的生活是由修会领导安排的,今天要你去东,明天要你去西,都是不能有二话的。离开修会至今,我的生活因为工作的关系,也是由火车、飞机、汽车连接,常常居无定所。其实,这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不漂荡反倒觉得奇怪。但是无论如何,我有个终极的目的地。那就是“家”。除此之外,我还有个梦,那就是和好朋友一起终老。所以,回到中国这么多年,我最大的一个心愿就是成立一家支持团体。我想通过它来抓住些什么,实现些什么,或是归属感,或是个人价值。

每个人都有很多的需求,其实,痛苦的根源就来自于此,因为这一切都是表象的,都是虚幻的。要从痛苦中解脱就得“破”。

我有很多的朋友,我很珍爱他们。我常常幻想着,大家在一起生活,直到永远。但是去年,我的一个很多年的好朋友离我而去,我的心情坠入了谷底,忧伤久久无法褪去。那时,我有一种体悟,那就是,我必须放下一些依赖,必须“破”。开始一点点……

也是去年,在对“情爱”(非爱情)追逐了多年后,在头破血流多次后,我发现它是自私的,是不负责任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有一种体悟,那就是,我必须放掉一些依恋,必须“破”。开始一点点……

我有两个小家(当然,还有“大家”),两个地方,我很爱它们,虽然近两年来因为一些不得已的原因,很少待在那里,但是却常常情系梦牵。又是去年,身不由己的我无法回家时,我遭遇了平生第一次恐慌袭击,觉得梦被震碎了,我的自我认同从那时起开始受到动摇,我意识到自己对它有很强的依恋。虽然我一直在漂泊,但它确实在我的自我认同中占有很重的分量。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掉入了黑暗的深渊,觉得世界是如此的不可靠,对人的怀疑达到了某一个高度。我有一种感觉:处处为家,处处不是家。那时,我有一种体悟,那就是,必须放掉一些我的“拖累”倾向,必须“破”。开始一点点……

今年,距去年整整一年了,我失去了另一个家,不仅是生理上,也是心理上的。一开始是狂怒的反应,再后来就是很深的失落、哀伤。奇怪的是,同时也有一种稳定感隐隐地生出。多年来想要抓住什么——友谊、情爱、家,在失去这些东西之后,反而有一种尘埃落定的感觉,一种失去后的踏实感。是的,踏实感。我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抓不住了,因为什么都靠不住。

神马都是浮云。

我反而在贫穷到只有自己的时候,发现了唯一不会遗弃自己的,就是自己。我,反而成为最可靠的。此时,我有一种体悟:处处为家,处处是家。

后续

我与很多人分享了这篇感言,有些人觉得很心酸,有些人觉得很难过,有些人觉得我很自我,也有些人觉得我没有把他们放在心里,不在乎他们。我惊觉自己的片面,因为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好我感觉到自己处在被“拒绝”的风口浪尖上,所以才有看起来很“决绝”的感受。

仔细想来,我的朋友非常多,关爱我的,我所关爱的不是只有那一个;除了两个小家之外,我还有好几个温暖的家,还有“大家”;要破的“情爱”,本来就是幻想,而人间处处充满了“情爱”,经过这些事件之后,我更深地体验着、享受着它,真是很美好的感受。

其实,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是,人本来就是孤身地来,且注定要独身地去的。一边享受着大家的爱,也给予大家爱的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地就会陷入“依恋”的迷惑中。它,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欲望”,这种欲望来自于不够关爱自己,也没有将自己的真我给活出来。英文有一句话是这样表述的:“Get myself together!”当我们要和朋友聚会的时候,会用英文说:“Let's get together!”意思是让我们聚在一起,但是从来没有想过,“Get myself together”是要将自己给聚在一起,意思是自己没有核心思想,没有整合起来。这才会有“神马都是浮云”的感叹!

回到我的“大家”中,我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怀与支持,同时在感恩大家的时候,也觉察到悦爱自己、感恩自己,就像悦爱大家、感恩大家一样的重要,因为有内在的悦爱与感恩,才能够体会大家的悦爱和关心。再次谢谢大家的支持,这一路走来,没有大家的支持,哪里会有今天的我呢?

后后续

再次看这篇稿子的时候已经是半年以后,我很想告诉读者的是,在这段日子中,我对生命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体悟,那就是,失去朋友,失去家,其实都是幻象,是我的感觉,是我的扭曲。原本,都是存在的,只是因为不符我的期待,不合我的理想,所以我觉得它们都失去了。既然神马都是浮云,哪里又有失去可言?

生命原本具足,它提供了我们所有的需要。只是当我付诸它的意义是“我”的,是“自我中心”的,是“贪婪”的,是“想要”的,它才偏离了正轨,坠入了虚空与失落。当一切都“止”了,那么它又会回归到其中心,稳定,安妥。《大学》上有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所以,止,在生活中,在思想中,在心理上,在一切上,才是我最重要的课题。

后记

这本书的出版,其实拖了很久,这不是编辑的问题,而是我心境的改变。从出第一本书的兴奋喜悦,到出此书前的忐忑不安,让我一再地反省,这是个什么样的转变。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以前的豪情已经随着复杂的生活不复存在。现今的我,做事更为谨慎,因为人与人、人与事所形成的一体关系,已经不能只迁就着我那狭窄粗浅的视野,而需要将更多的层面放在我的心灵中,思考、酝酿、观察、感知。很多我认为的事实,其实是片面认知与猜测所得的,即使我经过求证与了解,还是有很多的真相无法大白。这就是我当前出版作品的顾虑。

就拿我的前言来说吧,我的第一部分,就是那直白的表述,看起来是那样的“决绝”。等到写后续的时候,我已经体验到写第一部分时的主观。到写后后续的时候,我已经超越了开始的决绝感受,也明白了自己的主观部分,并且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回到我的内在中心。

因为内容的需要,本书摘录了我此前出版的《放下自己》、《放下束缚》中的几篇文章,并作了微小的改动。

风戛然而止了,心也定了。神马还是浮云,只是从开始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进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然后回复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现在。一切都是学习的过程。感谢生命,感谢喜怒哀乐,感谢激荡起我内心涟漪的一切。

宝蕊

2013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9: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