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青年(思潮卷)/新文化元典丛书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新青年》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之滥觞与摇篮,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并最终使之成为无可否认的新文化元典。编者特别推出《新青年》创刊100周年纪念版。

目前这套新文化元典丛书(普及版)(10卷),按照内容编排成辑,张宝明编写的《新青年(思潮卷)》是其中的一卷。

内容推荐

张宝明编写的《新青年(思潮卷)》收入王星拱、胡适等现代文学史上学贯中西的大师的文章。在内忧外患之中,他们率先译介西方各种思潮,关于信仰、生死、新旧等人生问题,企图从思想方面对国人进行启蒙,以重焕国家新生。名篇荟萃,思想犀利厚重,乃进步青年不可不读之经典。

目录

新旧问题

抵抗力

当世二大科学家之思想

当代二大科学家之思想(续第一号)

论生活上之协力与倚赖

新青年之家庭

社会

经济学之总原则

论迷信鬼神

论信仰

归国杂感

人生真义

“今”

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误谬

辟“灵学”

有鬼论质疑

新的!旧的! 

易卜生主义

偶像破坏论

答陈独秀先生《有鬼论质疑》

难易乙玄君

“作揖主义”

“恭贺新禧”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论自杀

对于梁巨川先生自杀之感想

不朽

何为科学家?

日本的新村

工作与人生

我对于丧礼的改革

本志宣言

“新思潮”的意义

科学的起源和效果

游欧之感想

论新旧

自杀论-.

基督教与中国人

近代心理学

人口问题,社会问题的锁碉

贫穷与人口问题

马尔塞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

什么是科学方法?

《社会主义史》序

新历史

生存竞争与互助

达尔文主义

《新青年》之新宣言

科学与人生观序

试读章节

抵抗力

陈独秀

一、抵抗力之谓何

“天道远,人道迩。天道恶,人道善。”吾人眼前之正路,取径乎迩而不迷其远,尽力乎善以制其恶而已!宇宙间一切生灭现象,吾人觉性之所能知,能力之所可及,此人道也;其生灭之本源,吾人所未知也,自然也,此天道也。老聃曰:“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天道,其事虽迩,其意则远,循乎自然。万物并处而日相毁,雨水就下而蚀地,风日剥木而变衰,雷雹为殃,众生相杀,孰主张是?此老氏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故曰“天道恶”。众星各葆有其离力而不相并,万物各驱除其灾害而图生存。人类以技术征服自然,利用以为进化之助,人力胜天,事例最显。其间意志之运用,虽为自然进动之所苞,然以人证物,各从其意志之欲求以与自然相抗,而成败别焉,故曰“人道善”。兹所谓“人道”者,非专为人类而言,人类四大之身,亦在自然之列。惟其避害、御侮、自我生存之意志,万类所同,此别于自然者也。自然每趋于毁坏,万物各求其生存。一存一毁,此不得不需于抵抗力矣!抵抗力者,万物各执着其避害、御侮、自我生存之意志,以与天道自然相战之谓也。

二、抵抗力之价值

万物之生存进化与否,悉以抵抗力之有无、强弱为标准。优胜劣败,理无可逃,通一切有生、无生物。一息思存,即一息不得无抵抗力,此不独人类为然也。行星而无抵抗力,已为太阳所吸收;植物而无抵抗力,则将先秋而零落;禽兽而无抵抗力,将何以堪此无宫室、衣裳之生活?人类之生事愈繁,所需于抵抗力者尤巨。自生理言之,所受自然之疾病,无日无时无之。治于医药者,只十之二三;治于自身抵抗力者,恒十之七八。自政治言之,对外而无抵抗力,必为异族所兼并。对内而无抵抗力,恒为强暴所劫持。抵抗力薄弱之人民,虽尧舜之君,将化而为桀纣;抵抗力强毅之民族,虽路易拿翁之枭杰,亦不得不勉为华盛顿,否则身戮为天下笑耳。自社会言之,群众意识,每喜从同恶德污流,惰力甚大,往往滔天罪恶;视为其群,道德之精华,非有先觉哲人力抗群言,独标异见,则社会莫由进化。自道德言之,人秉自然,贪残成性,即有好善利群之知识,而无抵抗实行之毅力,亦将随波逐流,莫由自拔。矧食色根诸天性,强言不欲,非伪即痴,然纵之失当,每为青年堕落之源,使抗欲无力。一切操行、一切习惯,悉难趣诸向上之途,而群己之乐利,胥因以破坏。审是人生行径,无时无事不在剧烈战斗之中,一旦丧失其抵抗力,降服而已!灭亡而已!生存且不保,遑云进化!盖失其精神之抵抗力,已无人格之可言;失其身体之抵抗力,求为走肉行尸,且不可得也!

三、抵抗力与吾国民性  吾国衰亡之现象,何只一端?而抵抗力之薄弱,为最深、最大之病根!退缩苟安,铸为民性,腾笑万国,东邻尤肆其恶评。最近《义勇青年杂志》所载《支那之民族性与社会组织》文中,有言曰:

彼等但求生命财产之安全,其国土之附属何国,非所注意。其国为历代易姓革命之国也,其国王之为刘氏或李氏,乃至或英、或俄、或法,一切无所容心,所谓“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之言,最足表示彼等之性格。彼等所愿者,租税少、课役稀、文法不繁而已。数千年来,所谓为政者,设种种文法,夺百姓之钱,以肥私腹,而百姓之利害休戚,不置眼中,终至官贼同视。彼等于个人眼前利益以外,决不喜为之。政治上之抗争,宁目为妨害产业之绝大非行。政治之良否是非,一般人民绝不闻问,彼等但屈从强有势力者而已……(中略)支那今日之醒觉,不过一部分外国留学生,而一般国民,深以政争妨害自身产业为彼等心中第一难堪之痛苦。若夫触世界之潮流,促醒其迷梦,使知国家为何物,民权为何物,自由为何物,其日尚远也!P5-7

序言

1492年10月11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看见海上漂来一根芦苇,欢呼雀跃地宣布了被称为“救世主”之新大陆的发现。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这就是那个日后易名为《新青年》的月刊,她从此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心目中拨云见日的精神新大陆。

饶有情趣的是,无论是彼岸还是此岸的“新大陆”,其发现过程都需要有敢于冒险的勇气、勇于担当的气魄、胸怀天下的责任。500年前,哥伦布想方设法说服了西班牙女王得以扬帆;100年前,陈独秀费尽口舌让出版商动心,在那出版业凋敝、萧条的时代,主编那“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全改观”的信誓旦旦背后多少有些心酸。

一个世纪过去了,重温百年历史记忆,翻阅那一页页泛黄的纸张时,我无法用编选或剪辑来保存这样一个精神存照。

作为20世纪一轮最为壮丽的精神日出,《新青年》以其鲜活的时代性入世,演绎了一台精彩纷呈的思想史专场。她已经在百年的风雨沧桑中固化为一尊灵魂的雕像、一座精神的丰碑。形而下的标本馆可以被肢解、分离,甚至拆卸为齿轮和螺丝钉,可谁若是声称复制出形而上的灵魂标本馆,我们不免顿生疑窦。因为灵魂的雕像和精神的丰碑只能内化于每一个人的心底,存贮于每一个人的心灵。

回望百年,再也没有这样的思想演绎更值得我们咀嚼了。仿佛,她就是我那无法用肉眼观看的神经末梢。岁月陶铸了文化的沧桑,年龄剪断了思想的记忆。“剪不断,理还乱。”因此,面对沧桑的文化记忆,面对凌乱的思想线团,我们无法用具象化的“编选”或“剪辑”称谓,更无法用当年文化先驱的启蒙来“普及”当下的启蒙。这里的思想静悄悄,这里的灵魂无眠,这里精神永远……我们最好的纪念就是无言面对,默默注目,深深凝望……

《新青年》,已经不是当代青年心目中的“新大陆”;回眸《新青年》,无非是想通过那一代知识先驱心中流淌的文字为20世纪中国做一个有血有肉的注脚。发黄的纸张、右行竖迤的文字以及远离的先驱成为朦朦胧胧的追问,我们在回眸中分明看到了自己。我们在解读自己,也在解剖自己,更是在反省着自己。有时,我们又不能不拷问何以如此失去自己。这不是多愁善感,而是因为风雨沧桑的生命之旅招惹了我们的思绪:《新青年》不是一个尘封的历史遗存,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对象,一段可以触摸的历史,更是一曲跌宕的纸上声音:说你,说他,说我……

风流,不会像诗中说的那样总被雨打风吹去。昔日的倜傥,同样可以因我们的自觉而获得立体的再现。多年之后,长征之后落定延安的毛泽东对埃德加·斯诺吐露心声说:在1916年,我和几个朋友成立了新民学会……许多团体大半都是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影响下组织起来的。而我在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开始阅读这本杂志了,并且十分崇拜陈独秀和胡适所做的文章。他们成了我的模范,代替了我已经厌弃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翻阅、谈论、思考《新青年》所提出的问题。1918年2月,读到《新青年》的周恩来在日记中奋笔疾书:晨起读《新青年》,晚归复读之。于其中所持排孔、独身、文学革命诸主义极端赞成。恽代英从武昌写来肺腑之言,盛赞《新青年》的思想价值: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新青年》,渐渐地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我们对于做《新青年》的诸位先生,实在是表不尽的感激。当时在陆军第二预备学校读书的叶挺也热情洋溢地表达过对《新青年》的仰慕和膜拜:空谷足音,遥聆若渴。明灯黑室,觉岸延丰。最后并以急不可待的心情期盼着“思想界的明星”(毛泽东语)。陈独秀指点迷津:吾辈青年,坐沉沉黑狱中,一纸天良,不绝于缕,亟待足下明灯指迷者,当大有人在也。

热血的政治青年对此刊有一种天然的偏爱,在校读书的文学青年对此更是欢喜。北大学生杨振声曾这样回忆说:像春雷初动一般,《新青年》杂志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冰心也这样评论《新青年》:“五四”运动前后,新思潮空前高涨,新出的报纸杂志像雨后春笋一样,目不暇接。我们都贪婪地争着买,争着借,彼此传阅。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新青年》里鲁迅先生写的小说,像《狂人日记》等篇,尖锐地抨击吃人的礼教,揭露着旧社会的黑暗和悲惨,读了让人同情而震动。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百年回眸,在演出那场思想史专场的新文化思想舞台上,海归们给沉寂的中国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陈独秀、胡适、周作人、鲁迅、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高一涵、沈尹默……“新青年派”同人扬鞭策马、奋笔疾书。本来,学术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学问家应该是他们原汁原味的角色担当。但是,归国后面对中国的现实,让他们有一种坐不住、不安分的冲动,携带着西方文明的种子,他们很快从一身长衫的学问家华丽转身为西装革履的舆论家,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中心人物……

……

百年回眸,新文化元典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在“知识分子到哪里去了”“知识分子还能感动中国吗”“人文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之追问不绝于耳的今天,重读《新青年》是那样的情真意切。只要启蒙还没有“普及”,只要“五四”先驱设计的目标还没有抵达,只要“中国梦”还在路上,我们就不能不读《新青年》!百年回眸,那是一个渐行渐远的大时代。我们只有以这样的方式默行注目礼……

百年回眸,《新青年》同人打造的“金字招牌”历历在目。当我们手捧10卷本“普及版”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提高”着对自我与这个时代的认知。本来,“普及”和“提高”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无法化约,采用这样的划分完全是为了阅读的需要。我们深知,其中的每一卷都是一个个精神的制高点、诗意心灵的停泊站:“政治卷”‘思潮卷”“哲学卷”“文字卷”“文学创作卷”“翻译卷”“文学批评卷…‘随感卷”的单打以及“青年妇女卷”“文化教育卷”的组合,都能够给读者带来无限的遐想。一杯茶,或一杯咖啡,在原汁原味的隽永文字中咀嚼、品味、思考,唯有这样的互动才能使我们徜徉于心旷神怡的天地。或浓烈,或淡雅,或遥远,或温馨,思想的滋味本来如此……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