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感伤的旅行/诗意人生系列/俄罗斯精短文学经典译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俄)什克洛夫斯基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什克洛夫斯基的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感伤的旅行》包括《革命与前线》和《书桌》两部。书中,作者似乎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自己的经历,但又往往不时地突然偏离轨道,插入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件或者言论。作者没有刻意追求小说结构的严谨,似乎只是将听凭自己意志游走的思想付诸笔端,小说中充斥着精短的段落,大量使用称名句、不定人称句、无人称句、奇异的比喻和引喻,这是一种新奇的“陌生化”的小说形式,俄罗斯学者称之为“语文体小说”。

内容推荐

《感伤的旅行》主要收集了俄罗斯著名文论家和作家什克洛夫斯基回忆录性质的散文随笔,主要记述了作者早年同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各代表人物,以及未来派诗人交往的过程,对当时文坛不少有重大影响的事件都有详细描写。作者虽以文论家名世,但其散文随笔也极富可读性,使其在史料价值之外,更能给读者艺术享受。

目录

第一部 革命与前线

第二部 书桌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我很高兴与这些人在一起。那时恰逢复活节和快乐的无忧无虑而又杂乱无章的谢肉节。

到了这个时候,几乎所有人都用从军官那儿抢夺的武器武装了起来,主要用的还是军火库的武器。武器很多,人们手手相传,不是出售,而是随意转送。有许多精美的“柯尔特式手枪”。

我们不能算是作战部队,而且对此我们也根本没有想过。有过恐慌的夜晚,那是等候袭击某些军用列车的夜晚。彼得堡的驻军越来越壮大。人们来的时候,用绳索拖来一些机枪,还运来一些没有枪架的机枪,像木柴一样胡乱堆放在一辆卡车上,来的还有斯特列利尼亚和奥拉宁鲍姆机枪团和学校的一些佩有子弹带的士兵。

在斯特列利尼亚附近,步行队伍的先头部队遇到了一个乘坐汽车的上校。上校与尼古拉略有相像。在这个误解弄清楚之前,他遭遇的是人们暴风雨般的狂喜。

机枪到了彼得堡却不能使用,例如,大多数机枪都没有水封,无法向里面注水。这样的机枪太多了,但是数量并不能提高我们的战斗力。我记得,波罗的海和华沙火车站附近每隔一步就架设一挺机枪。当然,这样的布置也使射击极为不便。然而战斗力并不重要。渐渐地开始弄明白了,现在起义的彼得堡根本没有敌人。在起义者一方出现了许多军官,米哈伊洛夫斯克炮兵学校的师生也排着队列来了。稍晚些时候,第一后备团及其军官也加入进来。一个精力充沛的犹太工程师,是一个后备军士官生,把我们的军官逐一从住处召集起来,他实际上管理学校已经一年半的时间了。军官们集合起来。找到了营长。在这段时间我们这里已经来过三个临时营长,但是他们从国家杜马那里拿到一纸公文,然后就消失无踪了。

军官们集合完毕。他们犹疑地决定加入起义队伍,甚至要抵抗政府军。当时临时政府已经成立。军官们还决定在袖子上佩戴红色臂章——最初想过佩戴深红色的,以便与非起义者区别开来。事实上,此时各个军事单位根本就不存在了,甚至连饭都不做,各个支队都已经分散。米哈伊洛夫斯克驯马场已经被占领,不知道汽车都开到哪里去了。

我们支队的状况稍微好些。各排轮流值班,随叫随到,甚至晚上也是如此。

我们还安排了巡逻队,开始拦截那些无所事事地在城里跑来跑去的汽车,把它们集中在部队的院子里。这样一来,挽救下很多汽车。但是,这些遭到丢弃而又冻结了的汽车上的磁石发电机被拆除了,革命后这种发电机的价格大跌。

由于这些奇怪的、庞杂的武器装备,我们的支队看起来就像装备花哨的中学生。

从那时保留下来两部录影带。一个录影带上记录的是在支队院子里喂鸽子,另一个录影带上记录的是支队出征,“奥斯汀”装甲车为首,士兵们则紧跟在军官们出鞘的马刀后面。

我们的军官的情况没有那么糟糕。我们的长官索科利辛上尉深受大家爱戴,因为他从不勒索自己的支队,还勤勤恳恳地为支队能穿上皮鞋而操心。在爆发革命的第一天,为了让他免受外人伤害,给了他一件没有肩章的司机大衣,还配备了五个人的武装警卫。另外一个军官在外面的时候武器也没有被抢走,因为它是圣乔治军刀。开始重新选举军官,修理厂支队声明反对原来的营长。有人开始密谋,期望借士兵的帮助获得这个职位。

越来越多的部队来到塔夫里达宫前,马路差点因沉重的脚步而坍塌,红色的臂章则熠熠生辉。

P12-13

序言

2013年,我社开始策划出版“世界精短文学经典译丛”,这套丛书约请国内最优秀的翻译家担任主编和译者,将世界几大主要语言写成的短篇作品择优选入,并按照一定的主题和体裁进行分类,以独特的视角呈现出各国文学的基本面貌,为我国读者了解世界文学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平台。“俄罗斯精短文学经典译丛”即是这套选题中的一种。

俄罗斯文学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成长,让他们形成了特有的精神风貌和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但因为复杂的历史原因,这一精神资源的承续和发展出现了断裂。为重新深入挖掘、整理俄罗斯经典文学的优秀资源,我们倾心推出“俄罗斯精短文学经典译丛”(20册),分为“诗意自然”“诗意人生”“诗意心灵”和“诗意生活”等四个系列,让读者再一次感受俄罗斯文学的独特魅力,在阅读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分,提升对诗意生活的自觉追求,丰富人们的内心精神世界。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14年5月

后记

维克托·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1893—1984),俄罗斯著名文艺理论家和作家,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在20世纪欧美文艺理论界颇具影响,甚至对整个20世纪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发展和走向具有奠基性作用。什克洛夫斯基的一些文论著作,如《作为手法的艺术》、《故事和小说的结构》、《散文理论》等早在20世纪80年代被译介到中国国内,其散文理论,尤其是陌生化诗学多年来备受国内读者关注。

什克洛夫斯基不仅仅是卓越的文论家,他还是一个创作颇丰的作家。除了文艺理论著作外,什克洛夫斯基还写了大量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例如自传体小说《感伤的旅行》(1923)、《动物园,或不谈爱情的信札,或第三个爱洛伊丝》(1923)、《第三工厂》(1926)、《往事》(1962),历史小说《马可·波罗》(1936)、《米宁和波扎尔斯基》(1940)、《画家费多托夫的故事》(1956),日记体散文《日志》(1939),札记体散文《马步》(1923)、《汉堡记分法》(1928),等等。对于中国读者而言,什克洛夫斯基的散文作品是较为陌生的,目前国内仅有《感伤的旅行》和《动物园,或不谈爱情的信札》个别章节的汉译文。在什克洛夫斯基的散文作品中,自传体小说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作家的经历和遭遇。

1893年1月什克洛夫斯基出生于彼得堡的数学教师之家,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俄德混血。什克洛夫斯基很早就表现出对艺术的兴趣,中学时代就开始尝试创作散文作品,撰写散文理论文章,并且在杂志上发表过作品。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彼得堡大学历史语文系。1913年12月在未来派举行的一次讨论会上,他做了题为《未来派在语言史上的地位》的报告,引起文学界的轰动和关注。什克洛夫斯基以这份报告及相关材料为基础,于1914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文学理论著作《词的复活》。上述报告与《词的复活》成为俄国形式主义流派的发端。1914年什克洛夫斯基还做过题目为《物品的复活》的报告,出版了诗集《沉重的命运》,在文艺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等方面展露出独特的才华。1914年秋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什克洛夫斯基志愿入伍,1915年返回彼得堡,在一所装甲兵军校任教。在此期间,什克洛夫斯基与雅库宾斯基、布里克等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着手出版第一卷和第二卷《诗学语言理论文集》(1916,1917),其中收入了他的论著《论诗与玄奇的语言》、《作为手法的艺术》。《作为手法的艺术》被称为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宣言,什克洛夫斯基中在其中提出了广为人知的“陌生化”理论,成为“诗歌语言理论研究会”(简称“奥波亚兹”)的发起者之一。

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什克洛夫斯基作为社会革命党人积极响应,他当选为彼得格勒后备装甲营委员会成员,代表该营参与彼得格勒苏维埃的工作,并以临时政府人民委员助理的身份前往西南前线。1917年7月,他率领部队冲锋并受了重伤,荣获四级乔治十字勋章,由临时政府武装总司令科尔尼洛夫亲自授予。伤愈后,什克洛夫斯基仍以临时政府人民委员助理的身份前往驻波斯的高加索独立骑兵军,组织俄国军队撤离波斯。1918年初从波斯回到彼得堡后,什克洛夫斯基任职于艺术历史委员会,同时也是社会革命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参与策划在彼得堡举行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武装暴动。此事败露后,什克洛夫斯基被迫离开彼得堡前往萨拉托夫,一度隐藏在精神病医院里,同时致力于散文理论研究。此后他来到基辅,在第四汽车装甲营服役,曾参与尝试推翻乌克兰反革命活动的策划者斯科罗帕茨基,但是未获成功。此时,什克洛夫斯基受熟人之托携带巨款前往彼得堡,在接近莫斯科时被肃反人员认出。为逃避被捕,什克洛夫斯基从行驶的火车上跳下逃走并设法来到莫斯科,会见了向斯维尔德洛夫为他求情的高尔基。1918年末,什克洛夫斯基决定不再参与政治活动。1919年初经高尔基斡旋,什克洛夫斯基及相关一案撤诉,他被赦免并返回彼得堡,在世界文学出版社开设的文学翻译训练班讲授文学理论,在“诗歌语言研究会”里著述和从事出版活动。1920年春天,什克洛夫斯基与人决斗并离开彼得堡,前往乌克兰寻找逃避饥荒的妻子。在乌克兰,什克洛夫斯基加入了红军队伍,参加了在亚历山德罗夫斯克、赫尔松、卡霍夫卡附近的战斗,此后什克洛夫斯基返回彼得堡,1920年10月当选为俄国艺术史研究所教授。1921年至1922年初,什克洛夫斯基在《彼得堡》、《艺术之家》、《图书角》等杂志上大量发文,出版了许多文艺理论研究文章的单行本以及回忆录《革命与前线》,参加“谢拉皮翁兄弟”小组的会议。1922年初,在彼得堡重提社会革命党策划恐怖活动的旧案,一些社会革命党人被捕。什克洛夫斯基担心自己被捕,便于1922年3月仓皇逃往芬兰。1922年6月至1923年6月,什克洛夫斯基住在柏林,并在此出版了自传体小说《感伤的旅行》。但是,什克洛夫斯基对流亡生活倍感失望,自1922年末起开始请求苏维埃政府允许他回国。经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的斡旋,什克洛夫斯基1923年底回国并住在莫斯科,继续从事文学工作,直至1984年12月于莫斯科逝世。

《感伤的旅行》的书名取自英国小说家劳伦斯·斯特恩(1713一1768)的作品《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1768),1923年1月于柏林出版,其中包括《革命与前线》和《书桌》两部。第一部《革命与前线》创作于1919年6月至8月,是什克洛夫斯基应格热宾出版社之邀用三个月时间完成的,但是直到1921年才获出版。第二部《书桌》由1922年2月出版的《尾声》增补而成。《尾声》最初出版时副标题为“《革命与前线》一书的结局”,什克洛夫斯基以此表明不打算再续写回忆录。1922年2月,原社会革命党头目之一的格里戈里·伊万诺维奇·谢苗诺夫(1894—1937)在柏林出版回忆录《1918—1919年社会革命党的战斗和军事工作》,披露了该党策划恐怖活动的一些内幕,其中提到什克洛夫斯基与此事有牵连。为澄清一些事实和提供自己的“证词”,什克洛夫斯基再次执笔回忆了自己在逃离祖国之前从事的一些活动。1922年6月什克洛夫斯基迁居柏林,并在此完成了《感伤的旅行》的第二部《书桌》。

1917—1923年,是俄罗斯历史上的动荡时期,也是什克洛夫斯基一生中经历最为丰富和曲折的时期,他在从事文学活动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感伤的旅行》作为什克洛夫斯基的自传性小说,其中主要记录的就是他在1917一1923年辗转于国内外的各种真实经历。与此同时,什克洛夫斯基在书中还反映和描绘了俄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些历史事件,从而把个人的遭遇置于整个时代的大背景之下。正如他在小说中所言,历史的洪流会把所有人都带动起来,人全部的智慧都要顺从于它的流向。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任何人都没有办法置身其外而独享采菊之乐。但凡人的行为,都是外力驱使而致,完全与个人的主观意识无关。也许正因为怀有这样的想法,什克洛夫斯基在《感伤的旅行》中描写一些恐怖的事实或者血腥的场面时,并没有浓重的悲伤情绪,而是娓娓道来,“写得心平气和,细致人微”,“充满智性和清醒”(德·斯·米尔斯基)。什克洛夫斯基就是以这样冷静的基调,在这种平心静气之中展露着他的心路历程,呈现出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手法表达着感悟和体会。

《感伤的旅行》虽为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与常见的这类小说形式又不完全相同。作者似乎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自己的经历,但又往往不时地突然偏离轨道,插入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件或者言论。作者没有刻意追求小说结构的严谨,似乎只是将听凭自己意志游走的思想付诸笔端,小说中充斥着精短的段落,大量使用称名句、不定人称句、无人称句、奇异的比喻和引喻,这一切都让人感到陌生,给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什克洛夫斯基向来主张作品应力求新奇陌生以及自由的创作风格,应该说,他在《感伤的旅行》以及其他著作中很好地践行了自己的观点。《感伤的旅行》是一种新奇的“陌生化”的小说形式,俄罗斯学者称之为“语文体小说”。《感伤的旅行》乃至什克洛夫斯基的其他小说,是一个文论家在创作实践中的成功“冒险”,与其文论著作彼此渗透、相互印证,在俄罗斯文学中形成了一道耐人寻味的风景。什克洛夫斯基也正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书写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译者有幸受汪剑钊教授和赵晓彬教授之托,在什克洛夫斯基的引领之下做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但是内心却一直惶恐不安,囿于学识粗陋,译文中必有欠妥和谬误之处,只望什氏和诸位读者谅解我的不自量力和浅薄,姑且将其视为引玉之砖吧!

译者

2014年2月

书评(媒体评论)

《感伤的旅行》没有任何感伤的情绪。那些最为恐怖的事实,如库尔德人和亚述人在尤尔米亚的相互残杀,也写得心平气和,细致入微……与当今俄国的许多作品不同,此书充满智性和清醒。它虽不感伤,却富有真诚、强烈的情感。它虽有一些不足,却仍为同类题材中最为杰出的作品。

——德·斯·米尔斯基

《感伤的旅行》是什克洛夫斯基的自传三部曲的开篇,描写了作家自己在革命和内战期间的心路历程。经历革命和战争洗礼后,俄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家所熟悉的世界到处充满陌生感。因此,作家运用陌生化手法讲述革命和战争期间的枪击、进攻、逃亡、动荡等日常生活,巧妙地传达自己对革命后俄国社会现实和日常生活的独特思考。

——赵晓彬

《感伤的旅行》乃至什克洛夫斯基的其他小说,是一个文论家在创作实践中的成功“冒险”,与其文论著作彼此渗透、相互印证,在俄罗斯文学中形成了一道耐人寻味的风景。什克洛夫斯基也正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书写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杨玉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