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过去的五年里发生了什么?它对中国的未来喻示着什么?我们的生活和生意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我们能够期待什么?
要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本书似乎也没有提供现在的答案,但它打开的五年来中国上下摸索着艰难前行的宽广画面,会让你对未来多一点信心和期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的自我探索(2002年秋-2007年秋)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章敬平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在过去的五年里发生了什么?它对中国的未来喻示着什么?我们的生活和生意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我们能够期待什么? 要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本书似乎也没有提供现在的答案,但它打开的五年来中国上下摸索着艰难前行的宽广画面,会让你对未来多一点信心和期望。 内容推荐 发生在2002年秋天到2007年秋天的中国往事,对未来的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中国在这五年的自我探索,可能会对你的生意和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浙江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的自我探索(2002年秋—2007年秋)》,探讨了这两个问号背后的议题。 2007年秋天,在海外“中国走什么路”的疑问中,中共领导人在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党员主体地位”“公民意识”“表达权”等等新概念。中共领导人回答说: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迥异于那些喜欢由政治新语词揣度中国未来的海内外观察家,以出版时政著作闻名于出版界的浙江人民出版社不想揣度未来,联想到5年前的那个秋天,中共十六大上,海外舆论所谓的“胡温新政”的帷幕的撩开,那个比喻中国第二次转型的新词——拐点,在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神经中的跳跃。他们找到《拐点》作者章敬平,希望透过这名记者在过去五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透过人民大会堂的会,浙江富豪们的脸,中国在WTO的成绩单,阿弥陀佛的呼号,一个社会企业家懵懵懂懂的成长,挂一漏万地记录中国在这五年的自我探索。 目录 自序 导言:中国已无回头路 第一部 不浪漫,也不保守 第一章 人民大会堂的会 十七大:柔执政 十六大:21世纪“新一大” 从2003到2007:农人的盛宴 2004年:不止于“邓规江随” 2006年:史上最民主的“两会” 第二章 浙江发生了什么:转轨时期的民主生活 西湖的民主 论浙江的民主 走向人民大会堂的浙江财绅们 他们,会成为俄罗斯式的寡头么 浙江是浙江,中国是中国 第二部 独立化,全球化,WTO化 第三章 经济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 WTO化:“蛹”化“蝶”,还是“龙”化“鱼” 中国:做不做领导者,这是个问题 谁替中国农民去WTO说话 中国战略导向“自主立国” 第四章 中国经济:会否重蹈日本的覆辙 中国:越来越像泡沫时代的日本? 中国正处于泡沫观察期 第五章 经济外交:我们一衣带水的近邻 青藏铁路:拉近“龙”与“象”的“天路” 槐樱物语:中日邦交的寓言 第三部 仁政风,均衡梦 第六章 南平寓言:中国农民问题是个“球” 南平实验:“皮球”是怎样沉下水的 时代的影迹 第七章 新村百年:昨天、今天、明天 “前世今生”:从梁漱溟到林毅夫 “乡村自治”:从保长到民选村官 经济发展:拆除看不见的泥巴墙 公共事业:学习罗斯福 人与文化:苟有新农民,何患无新农村 第八章 最后的中部:崛起梦解冻 中部崛起:崛起梦解冻 一趟永远驶不到终点的末班车? 中部崛起:谁唱主角? 第四部 反思,但不会后退 第九章 宿迁医改:政府做主?市场做主? 宿迁主政者:我给医改打80分 宿迁医改:退到墙角的奋力一跃 五年改革:顶着风险,踽踽独行 谁为宿迁医改正名 改造我们的学习 第十章 新公民教育:欠你一扇门 并不美丽的误会 新公民教育:续接70年前的历史 关澜:一个中学教员的公民教育梦 第十一章 一个社会企业家的中国样本 我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 心教育:他的社会企业的价值观 “0元企业”和“0元董事长” 第十二章 阿弥陀佛的几缕足迹 灵山:一代宗教领袖的最后归宿 佛风吹江南 第十三章 向上的痛:从珠三角到长三角 厉有为的表情 广东三城:撞见一根细细的红线 叹长江,忆江南 “中国Manpower”的光荣梦想与尴尬 致谢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人民大会堂的会 二十余年前,屋檐上黄绿色琉璃熠熠生辉的人民大会堂,是我在乡村小学一年级国画课上反复涂鸦的物象。现在,这幢半个世纪前开始矗立于天安门广场西侧的建筑,是我观察中国的嘹望口。最近五年,我以新闻记者的身份,数次出入其中。且将我看不见的党代会,看得见的“两会”,评述于此,烛照长安街外的中国路。 十七大:柔执政 对普世价值的认可,对“法治国”应有的契约意识的尊重,对现代政党普遍规律的把握,正幻化成一股“柔性的力量”,策略性地注入中共执政理念,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对国家机器的强力控制融为一体,让本该柔软的执政理念变得更为柔软,让理当刚硬的强力机构变得更为刚硬。 2007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乘坐国产红旗轿车来到会场的党代表的等待中,走向鲜花和话筒,代表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作工作报告。 以此时此刻为时间原点,遥望五年前胡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彼时彼刻,再将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执政中国的五年,置于一个更为宏阔的时空背景,透过和谐社会、从严治党、党外人士出任国务院组成部门行政首长之类的执政现象,我们发现,对普世价值的认可,对“法治国”应有的契约意识的尊重,对现代政党普遍规律的把握,正幻化成一股“柔性的力量”,策略性地注入中共执政理念,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对国家机器的强力控制融为一体,让本该柔软的执政理念变得更为柔软,让理当刚硬的强力机构变得更为刚硬,一柔一刚,刚柔并济地服务于不可动摇的执政领导权。 普世价值得到认可 “你行我也行。”被组织前往观看特奥运动会的上海小学生们,一定能记住这句口号,一定能以自己的方式,于特奥运动会的细枝末节中品味平等、接受、包容这些闪烁着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人类自身关照、尊重人类普世价值的语词。 五年间,意图转变执政方式、加强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在中央文件和官方行动中,传递出一长串认可人权、自由、公平、正义之类普世价值的信息。特奥运动会的火炬点燃上海,正是一长串信息中的一个。 中共十七大新闻中心网站上,提供给外国记者的资料中,赫然于前的是“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官方信息。2003年,打工青年孙志刚以他的死,触及了收容遣送这一不合时宜的制度神经,个人命运的呢喃演进为人权意识的觉醒,新一届中央委员会适时顺应民众对普世价值的诉求,“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由过去的讳莫如深,登堂入室,入主人民权利的圣经——《宪法》。 公平正义和人权是什么关系?在嘀咕房价、看病、学费、拆迁的城镇社区,在“皇上圣明”的声浪撞击荧屏的偏远乡村,公平正义就像天赋人权、普世价值一样拗口。对这些玄虚的问号,寻常百姓不知不懂亦不在乎。煞有介事的观察家们则不同,他们死死将目光盯住胡锦涛2005年早春在中共中央党校的讲话。面对200余名省部级高官,胡在“和谐社会”这个融贯东方智慧、传承中国文化的新概念中,充入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普世价值元素。这年夏天,前总理朱镕基的入党介绍人郭道晖出版了《法理学精义》,循着《正义论》将正义观视为社会发展基石的轨迹,诠释了公平正义之类对抗专制斗争的法学理论,呼吁回归人的自由和解放的马克思主义。审视五年来的社会体制改革,旅居海外的政论家们察觉,西方世界视为普世价值的公平正义,已被中共吸纳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改革的思想源泉,粗看似无关联的民众日常生活亦与这四个简单的汉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尊重“法治国”原则和契约意识 2007年9月16日下午2点,旨在选拔未来法官、检察官、律师的国家司法考试的最后一份试卷发到考生手中。开卷第一题:论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内容。 此前两年,出于对执政规律的把握,胡锦涛继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之后,提出了以依法治国为其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年半以后,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便透露出将该理念纳入司法考试范畴的明确信号。未来的法律精英们体悟到,“法治国”原则已成为中共柔性执政新思维中的一项原则,“法治国”原则背后的契约意识开始得到空前的尊重。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释放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信号,敏感的中共理论工作者们立即联想到第三世界政党失去政权的教训,建言中共推进执政方式法治化,避免执政党演变成行政党,更不能做国家和社会具体事务的直接管理者,只能经由国家权力机关间接领导国家和社会,让“法治国”原则中生生不息的契约意识,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奔腾不息。 尊重“法治国”原则中的契约意识,要义在于依宪治国。经济全球化引发政治全球化的21世纪初年,务实的中国执政党势必会认真倾听“苏格拉底和孟子关于法治国的虚拟对话”,笼统的“为人民服务”的隐性契约,亦须过渡为清晰可辨的宪法至上的显性契约。2002年冬天,胡锦涛以中共新的最高领导人身份的首次亮相,就是纪念宪法实施20周年阐述“宪法意识”和“宪法权威”的讲演。2006年,史上最牛钉子户就靠着保障财产权的宪法修正案,以及彼时还是草案的《物权法》,上演了一出反拆迁大戏。 中共最近五年的“法治国”原则,渗透其中的契约意识,以及宪政问题法治化、政治问题行政化的路径选择,就这样流泻在这些或微小或宏大的法律事件中。五年来,暴风骤雨式的政治体制改革并未如少数人曾经盼望的那样呼啸而至,取而代之的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加速度。2004年,《法治政府十年纲要》出台,中共领导下的中央政府向全民承诺,他们必定遵循公开、透明、高效、廉洁、民主等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遵循的行政原则。诸如千呼万唤的任期制的翩然而至之类限制政府权力的制度安排,表明执政党在描绘从党内民主到全民民主渐进过渡的“民主线路图”的同时,回应了法治政府这一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十年前北京大学贺卫方教授对转业军官涌进法院、检察院的质疑言犹在耳。十年后,法官、检察官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已成法律常识。2005年,世界法律大会在中国举行,首席大法官肖扬等政法高官与会演讲。尽管“中国国情”像“老三篇”一样被再度提起,尽管北京站街小贩血刃城管队员之类标示“刀治”挑战“人治”的惨案,依旧不时充斥我们的耳畔眼帘,尽管政府法治化的力度亟须加强,但即使是对中国司法改革持有偏见的与会者,也程度不一地肯定了中国司法改革的进步。 P9-11 序言 我必须坦白地告诉你,你正在翻阅的这本书,没有一丁点文学价值,也没什么历史价值。它和《美国的自我探索》有着相似的书名,品质却大相径庭。曾经,我梦想自己能像那本书的作者、彼时彼地的白宫记者西奥多·怀特一样写作。此时此地,我一想起过去的梦想,就情不自禁地笑了。 和所有易碎的新闻作品一样,本书存在的价值,仅仅是一个议题的设置。它提醒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你,想一想:发生在2002年秋天到2007年秋天的中国往事,对未来的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中国在这五年的自我探索,可能会对你的生意和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好像没有正面回答这些问题。我只是借着新闻人的职业便利,兴之所至地跟你讲了些见闻、故事和印记。偶尔自以为是的思考,也谈不上什么真知灼见。不过,没关系,我们设置议题的目的,原本就不是为了夸耀自己掌握了多少真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