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魅力--外国作家在中国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喜儒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编选了八十余位外国或海外华人作家的印象记。有的写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的写于近几年,时间跨度近三十年。每篇文章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有的写作家的性格、为人,有的写作家的文学成就、对中国的感情。

作者陈喜儒先生在中国作协外事部门工作了二十八年,其专长于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本书的写作,直接来自他与外国作家接触的感受。

内容推荐

陈喜儒先生在中国作协外事部门工作了二十八年,其专长于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对亚洲非洲各国的作家,也多有接触,结交了许多真诚的朋友。他是有心人,注意观察和资料积累,也很勤奋,本书的写作,直接来自他与外国作家接触的感受。喜儒又是个性独特、妙趣横生的学者。因此本书无论对外国作家作品的研究者,还是对普通的、爱好文学的读者,都会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目录

远方的期待

 高贵典雅的绅士

 叙利亚作协主席阿里先生

 老莫一家

 埃及作家哈姆鲁什

 黎那德·哈提卜博士

 诗人伊昂·佛罗拉

 斯巴鲁克先生

 约旦作协主席穆罕默德·阿巴迪

 文学是一面窗子

 黑姑娘尤利沙

 青年作家萨瓦尔

 巴沙尔博士

 戏剧家霍利亚·格尔贝亚

 哈桑·哈米德

 阿沙约夫谈库切

 再访纪伯伦故乡

我们是兄弟

 银行家的文学情缘

 我们是兄弟

 诗人埃扎兹·拉希姆

 任性的凯什瓦·纳依德

 孤独的穆尼尔

 阿卜杜拉的笑声

 酒鬼马立克

 高高的苹果树

 访巴基斯坦文学院

 安纳德的名片

 将军作家

 物理学博士曼古特拉

 巴拉昌德兰的魅力

 谢里帕和他的妻子

 蒙古诗人奇拉扎布

 酒仙甘阿查布

 红衣诗人

 阮家的聊斋情结

 小说家陈光典

 欢迎你们常来

 杜英英的中国情结

 吴庆梭君

华人作家速描

 学者、作家陈舜臣

 ——附录:巴金和陈舜臣

 泰华作协会长司马攻

 梦莉的梦

 “白令海”新解

 怀念曾天

 诗人拉空蓬

 敦煌月色

 骆明的期望

 考证窝窝头

 阅读袁霓

 明芳的追求

 诗人心跃

 菲律宾诗人江一涯和云鹤

日本作家零距离

 怀念尾崎秀树

 水上勉的风采

 我的酒友井上光晴

 中岛健藏故居

 野问宏:坐拥书城胸怀天下

 井上靖先生

 遥远的过井乔

 大江健三郎的世界

 入江曜子的良知和勇气

 黑井千次的微笑

 秋山骏先生

——附录:关于日本纯文学的通信

 寻找大冈信

 立松和平的魅力

 洼岛诚一郎的小说与画

 坂上弘:现在的日本文学是快餐

 “歧视语言”的风波

 浅田次郎的雄心

 庖丁佐川光晴

 中上纪速描

心灵的彩虹

 佐藤大姐

 岸阳子一家

 石上韶与巴金的《随想录》

 关根谦和《南京血祭》

 南云智的忧郁

 饭冢容教授访谈录

 古川万太郎和《日中战后关系史》(中文版序)

 小熊旭的戒指

 来去匆匆的翻译家

 君岛久子的童心

 箱根的回忆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也许与阿里先生夫妇有缘。

1983年他们第一次来中国访问时,我就接待过他们,去年秋天,他们第四次来访,我又是全程陪同。更巧的是,这次贸然借的阿文翻译与十九年前竟然是同一个人——外国语大学的齐明敏女士,当年的研究生,现今的博士、教授。邂逅和巧遇,使我喜出望外。

匆匆岁月,在他们身上似乎没有留下多少痕迹。阿里先生还是那样健谈幽默,风度翩翩。夫人还是那样高贵典雅,光彩照人。阿里先生是剧作家,夫人娜兹米是儿童文学家,她的代表作是《牧羊人和毒蛇》。他们是相濡以沫的恩爱夫妻,也是肝胆相照的朋友,经常探讨或争论一些问题。阿里先生这次闪电般来访,是为写一本有关中国的书而补充一些材料,同时与有关出版社商谈,计划在中国翻译出版一百部阿拉伯优秀文学作品,扩大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的文学交流。

一路上,阿里先生不断慨叹中国的巨大变化,他说:“我第一次来时,作家们说得最多的是对文革的批判,伤痕文学。那时很少看到情侣,人们穿的衣服基本上是一个颜色,汽车还很少,满街是自行车。第二次来时,作家们开始谈中国的新时期,思想很活跃,外国汽车多起来,人们的表情更加明朗。……这次来,北京、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已经不认识了,简直是一个个全新的城市。人们的表情自信而安详,服装五彩缤纷,尤其是年轻人的装饰,与西方发达国家几乎一样。高楼大厦,密如树林。商店里琳琅满目,丰富多彩。手机、电脑、网吧、外国广告随处可见。北京、上海的变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预示着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十年来,阿里先生一直密切关注中国的发展变化,而且身体力行,积极开展中叙作家的交流和合作,多次在叙利亚作协的季刊《外国文学》上推出中国文学专辑。前几年我到叙利亚访问时,在中叙作家的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叙利亚作家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主持会议的阿里先生笑着说,这个问题不用问中国朋友,我可以代替回答。他言简意赅,准确而生动,赢得了中国作家热烈的笑声和掌声。

在这次旅行中,他随身带着笔记本、照相机、摄像机,轮番使用,晚上则把所见所闻所想输入电脑。不管在飞机上、汽车里、餐桌上,还是游览中,他随时随地都在工作。他不像一位功成名就的大作家,而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小记者,对一切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的勤奋和认真,使我感动,赞叹,钦佩,自叹弗如。难怪他这样精力充沛,创作力旺盛,因为他有一颗孩子般天真的心。

餐桌上,他们用起手中的筷子来娴熟灵巧,几乎与中国人一样,可以轻松地挟起花生米和青豆。他们不仅喜欢中餐,而且有很高的欣赏水平,有独特的感受。阿里先生说:“来到中国,我没有任何距离感和陌生感,所以我拒绝刀叉,坚持用筷子。我热爱中国,觉得到中国来,只有按照中国人的方式,用筷子,吃中餐,沉浸在中国氛围中,才能吃出中餐的底蕴,更好地了解中国。当然用惯了刀又,拿筷子是一种挑战,一种体验,但也是我们对中国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筷子比刀叉历史悠久,科学,卫生方便,不怕酸碱,是一大发明……”

不熟悉他的人,听到他对筷子对中餐的议论,可能会把他当作研究中国烹调的学者、美食家,很难想到他是叙利亚作家协会主席,著名的戏剧家、评论家。

远在中学时代,他就喜爱文学,迷恋戏剧,用诗歌和散文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考大学时,他被大马士革大学理科录取,但他想学戏剧,于是转到开罗戏剧学院。1964年,他二十四岁,发表了第一个话剧《夜里来客》,在全国巡演,后又被拍成电影。剧中描写一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个姑娘,姑娘怀孕后事情败露,小伙子却不能娶她,姑娘死于非命,后来小伙子与亲戚家的姑娘结婚,但这个姑娘有自己的情人,并不爱他。他感到对不起死去的姑娘,也对不起妻子,在双重痛苦中,他叫妻子去找她心上人,而他在自责中过着痛苦孤独的生活。这部戏深受欢迎,反响热烈,奠定了他戏剧家的地位。他二十六岁时,到法国巴黎戏剧研究院留学,回国后,当导演、叙利亚剧院经理、戏剧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长助理,从1977年开始任叙利亚作家协会主席。他已出版戏剧集、诗集、戏剧评论集、小说集、游记集、阿拉伯文化评论集、时政评论集等二十五本书,在叙利亚及阿拉伯世界有广泛影响。

他说:“写作是我的生活方式,是我对现实的挑战,也是我改变命运、解放自己、表达爱国感情的手段。作家应该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关注人们的幸福、痛苦、前途和命运,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培养人们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作家的责任和义务。历史和现实都在呼唤我拿起笔,我必须义无反顾地写下去,必须向人民表明我的立场、观点和感情,否则我会爆炸,我的灵魂无法得到安宁……”

2003年1月12日P8-10

序言

很早就知道陈喜儒的名字,读过他的文章和译作,在外事场合,也见过几次,但那时不熟,印象中,人如其名,有书生气,书卷气。

我到中国作协工作以后,与喜儒渐渐相熟起来,知道他喜欢文学,热爱对外文学交流事业,工作认真严谨。他不满足于迎来送往,宴会座谈,参观游览,总想些办法,使文学交流向纵深发展。

喜儒翻译了许多日本文学作品,熟悉日本文坛,有许多日本脶友。为使对日文学交流适应中目友好运动的深入发展,保持高层次、长期、稳定的交流态势,他与同事们精诚合作,想了不少办法。比如:与东京都日中友协合作,组派中国作家到日本“洋插队”两个月,每次确定一个主题,深入了解日本社会。又比如,为改变“干杯友好”的交流模式,在日本作家团来访前,翻译并发表他们的作品,把中日作家座谈,变成有的放矢深入切磋的作品研讨会,受到日本作家的热烈欢迎、高度评价。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著名作家黑井千次就多次说:“这种交流方式,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上,是一大发明、一大贡献。”喜儒积极促进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日本的传播,支持野间宏先生出版五十卷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计划,以野间先生为首的“中国现代文学编选委员会”,很快翻译出版了王蒙、贾平凹、茹志鹃、史铁生等作家选集十卷。此项目虽因野间先生不幸病故而中断,但喜儒联络推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喜儒还提出邀请日本研究中国文学的教授、学者来访的建议,实践证明,这对增进友情、促进了解、推动交流是大有益处的……

与喜儒接触较多的一次,是出版《立松和平文集》。立松是我的老朋友。1984年,立松是胡耀邦总书记邀请来访的三千名日本青年朋友中的一员,我因参与接待与之相熟。当时我与立松最为热切的期盼就是——触摸浸泡着异国同行心血的作品,进而触摸那个独特的、凝重的灵魂。立松在中国被翻译发表的短篇小说《祗园祭》是我促成的。我在日本被翻译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盖棺》是立松促成的。

后来喜儒写了一篇文章《立松和平——一个谜》,发在由宗仁发先生主编的《作家》上,引起了出版家的注意,约他编选立松作品。喜儒读了立松近百本书,精心编选了立松文集三卷。他选了立松的成名作、代表作和反映当前日本社会问题的作品,重点是立松反映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形态失衡,内心冲突加剧,价值观、伦理观变化的作品,为关注现实生活的中国作家,提供了不少来自异国的启迪。他花费很大精力编选立松文集,还有他深层次的考虑——他对我说,近年来,日本一些肝胆相照的老朋友如中岛健藏、野间宏、井上靖、尾崎秀树等相继逝世,后继堪忧。今后想多结交一些日本中青年作家,多翻译介绍他们的作品,增进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和感情。我理解他的苦心,特为《立松和平文集》写了序言《心灵与心灵的拥抱》。这套书由作家出版社列为作家参考丛书出版,使中国读者有机会全面系统地了解立松和平和他的创作。

喜儒在中国作协外事部门工作了二十八年,其专长于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对亚洲非洲各国的作家,也多有接触,结交了许多真诚的朋友。他是有心人,注意观察和资料积累,也很勤奋,本书的写作,直接来自他与外国作家接触的感受。喜儒又是个性独特、妙趣横生的学者。因此本书无论对外国作家作品的研究者,还是对普通的、爱好文学的读者,都会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喜儒在作协工作期间,适逢改革开放,中国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来访的外国作家,尽管种族、肤色、生活习惯、政治立场、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各不相同,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对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发出由衷的赞叹。外国作家朋友的感想、思考、意见,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出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取得的辉煌成就,也反映出不同文化的差异与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这对于我们振奋民族精神、推动文化的进步是很有意义的。

文学交流,说到底是以文会友,而这些“友”中,有小说家、诗人、戏剧家、评论家、学者、教授、政府高级官员、退役将军,他们的社会地位有高低,文学成就有大小,修养有深浅,贫富悬殊。尤其是他们的性格,五花八门,或豪放直率,或温文尔雅,或嗜酒如命、喝得天昏地暗,或古怪任性、落落寡合,或放荡不羁、桀骜不驯……与他们打交道、交朋友,既需要宽容、理解、尊重,也需要原则、技巧、智慧。喜儒以他的宽厚、真诚、学识和品格,赢得了他们的友情、信任和尊重,与他们成了朋友,所以才有了这一幅幅生动逼真的人物肖像。

喜儒着重写的是人,是以文为生的域外作家,对他们的生存状态、文学成就、创作中的困惑,以及各国的文学情况、风土人情、民俗民风,也多有涉猎,这对于我们了解外国作家、外国文学也不无裨益。

当我得知喜儒这本书编选完成且经过专家论证,成为了中国作家协会2007年度重点扶持作品,又得到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厚爱,即将出版时,由衷地为此高兴,在此对作者编者出版者表示祝贺。

是为序。

2007年12月6日

后记

日子真不扛过,转眼问,就到了人生的秋天,退休的年龄。

从上小学开始,在集体中生活工作了五十二年,突然变成了散兵游勇,社会闲杂人员,这一巨变,一时还真难以适应。我想起一位同事对她公公的抱怨:“一位老兵,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离休后,百无聊赖。过去家里事什么都不管,现在什么事都管,天天用抗日战争时期缴获的望远镜看电表,说走得太快,浪费严重。家里人都烦得要命,又毫无办法,都躲着他。”我会不会变成这样,整天鸡毛蒜皮,无所事事?我想,大概不会。

在整理办公室杂物,老鼠搬家,一点一点往家里拿时,心情平和,既无留恋,也无惋惜,更无抱怨。人,不管是权重位高者,还是草根小民,都有这一天。这个地球,没有谁都照样转,说不定会转得更好,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人如此,概莫能外。倘若个个长生不老,赖在位子上不走,世界就会乱套,麻烦可就大了。

夕阳西下,暮色朦胧,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显神通。我呢,干点自己喜欢又力所能及的事。一是把过去想写而没有时间写的东西写出来,如《外事内情》、《心灵风景》、《在父亲的背上》等等,十几年前就列了篇目,一直没动。二是翻译点日本文学作品。过去译过二三十本日本的小说、传记、散文,大都匆匆落笔,至今没有满意的,现在有时间,可以慢工细活,搞得精致些。三家出版社约我译书,都是长篇小说,最长的约有六七十万字。碍于面子,我选了一本,但也不短,约四十万字。答应后,又有点后悔,嗨,至少被套牢一年,是否值得?有作家说,写长篇如坐牢,天昏地暗,枯寂难熬。其实译长篇滋味也差不多,不弄完,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中国的迅速崛起,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各国政界、经济界、文化界人士纷至沓来,文学交流,也空前繁荣。记得有一年,我连续出差十五次,基本上在饭店里过日子,累得够呛,但心里却高兴。宾客盈门,是我们兴旺发达的佐证,倘若民不聊生,战火纷飞,哀鸿遍野,谁愿意来,谁敢来呢?

我在中国作家协会对外联络部(外事局)工作二十八年,自己也搞不清接待了多少外国作家。陪他们参观访问,旅行座谈,朝夕相处,结交了许多朋友。有时应报刊之约,写一些外国作家专访、速描、侧记、对谈。

本书编选了八十余位外国或海外华人作家的印象记。有的写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的写于近几年,时间跨度近三十年。每篇文章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有的写作家的性格、为人,有的写作家的文学成就、对中国的感情。重读旧作,心情复杂。有时觉得,这篇还行。有时汗颜,这是我写的吗?怎么这么臭?如果现在写,不敢说就一定比当年好,但文字肯定会干净利索些。但不管丑俊高矮胖瘦,都是自己的孩子,删除陈词滥调,基本保持原貌。

幸蒙建功赐序,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先生厚爱,责编李霞帮助,得以出版,在此谨致谢忱。

2008年3月1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