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教授教你读中国散文》由著名教授黎孟德先生编纂,文章分导读、选讲两大部分,分别从散文特性与具体篇章对散文进行分析和探讨。精选中国散文数十篇,有报刊发刊词也有“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不拘一格的选择使散文的特性尤其发挥出来。本书讲解也是通俗易懂,而且很详细,一篇文章从主旨到段落大意都面面俱到,针对爱好写作的朋友,会有所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黎教授教你读中国散文/国学名师课堂 |
分类 | |
作者 | 黎孟德 |
出版社 | 巴蜀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黎教授教你读中国散文》由著名教授黎孟德先生编纂,文章分导读、选讲两大部分,分别从散文特性与具体篇章对散文进行分析和探讨。精选中国散文数十篇,有报刊发刊词也有“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不拘一格的选择使散文的特性尤其发挥出来。本书讲解也是通俗易懂,而且很详细,一篇文章从主旨到段落大意都面面俱到,针对爱好写作的朋友,会有所作用。 内容推荐 中国散文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在新文学领域的扛鼎之作,代表了在白话文领域的最高成就。《黎教授教你读中国散文》选录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经典名篇若干,约请国学专家黎孟德教授编著。《黎教授教你读中国散文》分别对经典著作、名篇作了极为精辟的讲解,同时对它们的文学成就、艺术特色、写作技巧以及如何读懂并吸收其精华的方法,都作了精彩的论述。本书对中小学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提高中小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广大的国学爱好者和中小学师生导引了一条更为便捷的入门之路。 目录 中国散文导读 散文分类 散文的主要特点 近现代散文的发展线索 如何欣赏散文 中国散文选讲 《民报》发刊词/孙中山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今”/李大钊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蔡元培 雪/鲁迅 苦雨/周作人 访沈园/郭沫若 秋天的况味/林语堂 五月的北平/张恨水 雷雨前/茅盾 钓台的春昼/郁达夫 翡冷翠山居闲话/徐志摩 海燕/郑振铎 还我缘缘堂/丰子恺 荷塘月色/朱自清 北京的春节/老舍 一种云/瞿秋白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 笑/冰心 听潮/鲁彦 街/沈从文 槐园梦忆/梁实秋 灯/巴金 山水/李广田 窗/钱钟书 雨前/何其芳 茶花赋/杨朔 长江三日/刘白羽 黄山小记/菡子 雄关赋/峻青 紫藤萝瀑布/宗璞 凝思/王蒙 读沧海/刘再复 珍珠鸟/冯骥才 一个王朝的背影/余秋雨 我与地坛/史铁生 丑石/贾平凹 失去的森林/许达然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愁乡石/张晓风 老家的树/郭枫 追忆丰子恺/钱歌川 回忆郁达夫一些小事情/凌叔华 试读章节 访沈园/郭沫若 绍兴的沈园,是南宋诗人陆游写《钗头凤》的地方。当年著名的林园,其中一部分已经辟为“陆游纪念室”。 《钗头凤》的故事,是陆游生活中的悲剧。他在二十岁时曾经和他的表妹唐琬(蕙仙)结婚,伉俪甚笃。但不幸唐琬为陆母所不喜,二人被迫离析。 十余年后,唐琬已改嫁赵家,陆游也已另娶王氏。一日,陆游往游沈园,无心之间与唐琬及其后夫赵士程相遇。陆既未忘前盟,唐亦心念旧欢。唐劝其后夫遣家童送陆酒肴以致意。陆不胜悲痛,因题《钗头凤》一词于壁。其词云: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 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 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词为唐琬所见,她还有和词,有“病魂常似秋千索”,“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等语。和词韵调不甚谐,或许是好事者所托。但唐终抑郁成病,至于夭折。我想,她的早死,赵士程是不能没有责任的。 四十年后,陆游已经七十五岁了。曾梦游沈园,更深沉地触动了他的隐痛。他又写了两首很哀惋的七绝,题目就叫《沈园》。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 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这是《钗头凤》故事的全部,是很动人的一幕悲剧。 十月二十七日我到了绍兴,留宿了两夜。凡是应该参观的地方,大都去过了。二十九日,我要离开绍兴了。清早,争取时间,去访问了沈园。 在陆游生前已经是“非复旧池台”的沈园,今天更完全改变了面貌。我所看到的沈园是一片田圃。有一家旧了的平常院落,在左侧的门楣上挂着一个两尺多长的牌子,上面写着“陆游纪念室(沈园)”字样。 大门是开着的,我进去看了。里面似乎住着好几家人。只在不大的正中的厅堂上陈列着有关陆游的文物。有陆游浮雕像的拓本,有陆游著作的木板印本,有当年的沈园图,有近年在平江水库工地上发现的陆游第四子陆子坦夫妇的圹记,等等。我跑马观花地看了一遍,又连忙走出来了。 向导的同志告诉我:“在田圃中有一个葫芦形的小池和一个大的方池是当年沈园的故物。” 我走到有些树木掩荫着的葫芦池边去看了一下,一池都是苔藻。池边有些高低不平的土堆,据说是当年的假山。大方池也远远望了一下,水量看来是丰富的,周围是稻田。 待我回转身时,一位中年妇人,看样子好像是中学教师,身材不高,手里拿着一本小书,向我走采。 她把书递给我,说:“我就是沈家的后人,这本书送给你。” 我接过书来看时,是齐治平著的《陆游》,中华书局出版。我连忙向她致谢。 她又自我介绍地说:“老母亲病了,我是从上海赶回来的。” “令堂的病不严重吧?”我问了她。 “幸好,已经平复了。” 正在这样说着,斜对面从菜园地里又走来了一位青年,穿着黄色军装。赠书者为我介绍:“这是我的儿子,他是从南京赶回来的。” 我上前去和他握了手。想到同志们在招待处等我去吃早饭,吃了早饭便得赶快动身,因此我便匆匆忙忙地告了别。 这是我访问沈园时出乎意外的一段插话。 这段插话似乎颇有诗意。但它横在我的心中,老是使我不安。我走得太匆忙了,忘记问清楚那母子两人的姓名和住址。 我接受了别人的礼物,没有东西也没有办法来报答,就好像欠了一笔债的一样。 《陆游》这个小册子,在我的旅行箧里放着,我偶尔取出翻阅。一想到《钗头凤》的故事便使我不能不联想到我所遭遇的那段插话。我依照着《钗头凤》的调子,也酝酿了一首词来: 宫墙柳,今乌有,沈园蜕变怀诗叟。秋风袅,晨光好,满畦蔬菜,一池萍藻。草,草,草。 沈家后,人情厚,《陆游》一册蒙相授。来归宁,为亲病,病情何似?医疗有庆。幸,幸,幸。 的确,“满城春色宫墙柳”的景象是看不见了。但除“满畦蔬菜,一池萍藻”之外,我还看见了一些树木,特别是有两株新栽的杨柳。 陆游和唐琬是和封建社会搏斗过的人。他们的一生是悲剧,但他们是胜利者。封建社会在今天已经被和根推翻了,而他们的优美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沈园变成了田圃,在今天看来,不是零落,而是蜕变。世界改造了,昨天的富室林园变成了今天的人民田圃。今天的“陆游纪念室”还只是细胞,明天的“陆游纪念室”会发展成为更美丽的池台——人民的池台。 陆游有知,如果他今天再到沈园来,他决不会伤心落泪,而是会引吭高歌的。他会看到桥下的“惊鸿照影”——那唐琬的影子,真像飞鸿一样,永远在高空中飞翔。 (选自1962年12月9日《解放日报》) P42-4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