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是国内外公认的佛教权威,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著述甚丰。季先生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看家本领”,乃是以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梵文、巴利文,包括佛教混合梵语在内的多种俗语、吐火罗语,并由此解决印欧语言学和佛教史上的重大的难题。本书从十六个方面讲述了季羡林先生对佛教思想的研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佛教十六讲(季羡林佛教思想精粹)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季羡林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季羡林先生是国内外公认的佛教权威,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著述甚丰。季先生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看家本领”,乃是以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梵文、巴利文,包括佛教混合梵语在内的多种俗语、吐火罗语,并由此解决印欧语言学和佛教史上的重大的难题。本书从十六个方面讲述了季羡林先生对佛教思想的研究。 内容推荐 众所周知,禅学虽然号称来自天竺,实际上几乎是完全中国化了的佛学。在所有的中国佛教宗派中,独有禅宗流行时间最长,流行地域最广。个中消息,不难参透。 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人生阅历来向我们解读那些深奥的佛教思想。 目录 第一讲 我和佛教研究 第二讲 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 一、佛教兴起时印度社会经济和政治情况 二、当时思想界的情况 三、佛教的起源 第三讲 论释迦牟尼 一、释迦牟尼的名字 二、释迦牟尼的家族 三、释迦牟尼出生的时间 四、释迦牟尼的生平 五、原始佛教的教义 六、释迦牟尼的说法方式 七、释迦牟尼对社会改革的看法 第四讲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第五讲 佛教开创时期的—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提婆达多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佛典中对于提婆达多的论述 三、论述中的矛盾 四、我的看法:几点结论 第六讲 浮屠与佛 第七讲 再谈“浮屠”与“佛” 一、“佛”字对音的来源 二、从“浮屠”与“佛”的关系推测佛教传人中国的途径和时间 第八讲 法显 一、晋宋时期佛教发展情况 二、法显的生平和活动 三、结语 第九讲 中国佛教史上的《六祖坛经》 第十讲 佛经的翻译与翻译组织 第十一讲 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宗派的形成 第十二讲 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 第十三讲 关于玄奘 一、玄奘的家世 二、西行求法前在国内的学习准备阶段 三、西行求法的动机 四、在印度的活动 五、回国后的情况 六、在佛教哲学方面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七、翻译印度因明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十四讲 关于《大唐西域记》 第十五讲 佛教对中国儒道两家的影响 一、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 二、佛典中的“黑”与“白” 三、《列子》与佛典——对于《列子》成书时代和著者的一个推测 第十六讲 佛教的倒流 补充 试读章节 在历史上,佛教曾经在印度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里流行过。一直到今天,它还在这些国家里不同程度地流行着。 但是,尽管古今中外研究佛教的书籍、文章已经是汗牛充栋,真正搔着痒处的却是绝无仅有。这大大地影响了我们对于这个有世界意义的宗教的理解。 恩格斯说过,基督教的历史起源问题是“我们社会主义者也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我想,对我们来说,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也是这样。下面我就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佛教兴起时印度社会经济和政治情况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第5、6世纪。这时印度情况是怎样的呢? 雅利安人从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起从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侵入印度。他们先在西北部旁遮普一带立定了脚跟,然后逐渐向东扩展。到了公元前第5、6世纪的时候,他们已经达到了孟加拉或者更东的地方,他们的势力遍布整个北印度,恒河和朱木拿河汇流的地方成了婆罗门教的文化中心。印度原有的土著居民有的被迫南迁,或者向北方和东方撤退;有的还留在原住的地方,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忍受着外来侵略者的奴役和压迫。当时印度正处在奴隶社会,这些人就是奴隶或者接近奴隶的人。 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来看,雅利安人显然低于本土居民。最近几十年来的发掘工作,证明了本土居民创造的所谓“印度河流域的文化”水平是相当高的。雅利安人继承了这种文化,与本土居民共同努力,加以发展。到了佛教兴起的时候,北印度早已由青铜器时代转入铁器时代了。 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原始居民多从事农业,而雅利安人则本是游牧民族,到了这时候,农业的地位也渐趋重要。农村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农村公社,土地是公有的,农业与手工业直接结合。手工业的分工已经比较精细,有各种不同的手工艺人。而且农村公社也似乎在手工业方面有了一些分工,有专门从事一个行业的村社。这就证明,商品经济已经很发达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工日益扩大。居民依其职业结成了集团,不同民族相互杂居,阶级矛盾和阶级分化日益加强。原有的氏族部落机构逐渐变成了镇压人民的国家机器。根据佛典的记载,当时在北印度出现了十六个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是摩揭陀(约当今天的比哈尔邦)、侨萨罗(约当今天的乌德)、阿槃提(约当今天的摩腊婆)和跋蹉(今阿拉哈巴德一带)。这些国家的都城都是宝货充盈,富庶繁华。这时候印度的许多产品,像细布和钢,都已名扬海外。古代希腊的许多历史学家都有所记载。海外贸易早已开始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雅利安人统治比较集中的地方,新兴的国家都是君主制。在婆罗门文化圈外,也就是在雅利安人统治薄弱或者还没有达到的地方,政治制度则迥乎不同。在这里没有世袭的君主,执政者名日罗阁,是定期选举的,有点像古代罗马的执政。汉译佛典虽称之为“王”,实际上与王是不一样的。西方学者一般把它叫做“共和国”,也只是说明与世袭君主制不同而已。这可能是氏族公社的残余,不过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出生的释迦族就属于这个类型。 在这些国家中,阶级关系是什么样子呢?阶级关系表现形态之一就是所谓种姓制度。种姓共有四种:婆罗门(祭司、知识的垄断者)、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牧民、商人)和首陀罗(工匠等)。这种制度萌芽极早,但是最初并不十分严格。到了公元前5、6世纪的时候,由于统治的需要,逐渐严格起来。在这方面,婆罗门卖了大力气,他们大肆宣扬,想把这种制度神圣化,加以巩固。他们把社会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人民的权利、义务,甚至生活细节,都刻板地规定下来,不得逾越。四姓间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共食。把一个统一的社会拆得支离破碎。 婆罗门和刹帝利虽然是两个种姓,却是一个阶级,他们都是奴隶主。他们之间也有矛盾,但是一般说来是互相支持互相利用的。吠舍名义上与婆罗门和刹帝利同属所谓再生族,都是雅利安人。但是他们中间不断产生阶级分化的现象。少数人经济地位提高,变成了中小奴隶主,或者成为大商人,甚至官吏。绝大多数经济地位下降,沦为同首陀罗类似的人,处于奴隶边缘。如果从地域方面来看的话,西部是婆罗门当权,东部则是刹帝利当权。吠舍的地位在西部和东部都差不多。 至于首陀罗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人们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有的人说,他们是等级制的最下层,但毕竟还是自由民,与奴隶有所不同。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法经里面用种种方式强调前三个种姓与首陀罗的不同,可见首陀罗是不属于雅利安族的。在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以后,原始居民一部分变为奴隶,从事家务劳动;一部分仍从事原来的工作,绝大多数是手工业者,以后又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变为各种工师。首陀罗就是这一部分人,他们实际上是种族奴隶。 总起来,我们可以说,种姓制度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混合产物。 既然有阶级,就有阶级斗争。但是根据各种文献记载来看,我们看不出这个时期的阶级斗争特别激烈。说生产方式方面有什么根本的改变,也是没有根据的。据婆罗门经典和佛教经典的记述,在这时期人民的生活中,当然并不是没有斗争和矛盾的,但是总起来说还是比较平静的、安定的。在许多国家里,政治秩序比较稳定。在城市里,商业和手工业都比较发达;在乡村里,农业和牧业都相当繁荣。要说许多地方有变乱,国与国之间有时也有战争,那么在印度整个历史上什么时候又没有这种情况呢? 总之,据我自己的看法,佛教兴起时的印度,同基督教兴起时的罗马是不一样的。在罗马当时是一个“经济、政治、精神和道德普遍瓦解的时代”(恩格斯语),而印度则不是这样。 但是,在这里,我们必须有阶级观点和民族观点。在不同的民族居住的地区内,在不同的阶级里,生活情况就决不会一样。这种观点,其他时候也要有,在论述公元前第5、6世纪印度情况时,更是绝对不能离开的。 P8-10 书评(媒体评论) 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说。季先生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看家本领”,乃是以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梵文、巴利文,包括佛教混合梵语在内的多种俗语、吐火罗语,并由此解决印欧语言学和佛教史上的重大的难题。 ——钱文忠 除季羡林先生外,中国在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国学大师。 ——汤一介 季老的论述可能50年后才会被理解。 ——陈平原 他作为一个时代的大学者,也很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尤其是晚年,但主要贡献并不是国学,他是一位学术大师,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交流方面。他是独一无二的,国内无人可比。 ——温儒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