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武全才(李少春)/菊坛名家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许锦文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文武全才(李少春)》由许锦文所著,系菊坛名家丛书之一种。传主李少春是“全能型”京剧表演艺术家。1938年在天津正式亮相,演出《打金砖》等戏,一炮而红。此后演出的《两将军》、《文天祥》、《野猪林》等更室令他声名远扬。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传统戏《将相和》、《赤壁之战》、《满江红》等和现代戏《白毛女》、《红灯记》等均有杰出表现,1975年不幸逝世,年仅56岁!

内容推荐

《文武全才(李少春)》由许锦文所著,李少春京剧界罕见的文武全才。他出身梨园世家,在扎实的幼功基础上博采广取而又勇于创新,塑造了一大批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留下一个个脍炙人口的唱腔曲目,成为享誉全国甚至蜚声国际的一代京剧大师。他与当时几乎所有顶尖的京剧大师都有直接交往或合作,留下诸多佳话和传奇,却在艺术鼎盛期不幸英年早逝。《文武全才(李少春)》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地展示了一代艺术大师成长、成熟、成功的奋斗历程,总结了李派艺术的特色,并对李少春短暂而闪亮、丰富而深厚的人生历程做了精彩的描绘。

目录

序一/1

序二/9

小引/15

一 父亲桂春/17

二 幼年习艺/27

三 初登津门/3l

四 首演天津/37

五 进京“赶考”/41

六 余门深造/45

七 师徒裂痕/57

八 少春完了/63

九 郎舅之争/67

十 “衣锦”还沪/75

十一 李侯之恋/79

十二 辍演奔师丧,85

十三 结识石挥/99

十四 十大头牌/105

十五 台湾之行/111

十六 自编自演《野猪林》/117

十七 《野猪林》三进中南海/125

十八 “将相”失和/131

十九 生净争演《将相和》/135

二十 音韵改革/141

二十一 总理推荐《响马传》/147

二十二 《赤壁之战》献国庆/153

二十三 创排“岳派”《满江红》/159

二十四 拜师盖、周/163

二十五 电影艺术片《野猪林》/169

二十六 和平使者/179

二十七 身轻如燕《三岔口》/189

二十八 猴戏与《大闹天宫》/193

二十九 《灞陵桥》及关羽戏/201

三十 全能演员/205

三十一 戏外情趣/213

三十二 现代戏典范《白毛女》/219

三十三 不堪回首《红灯记》/227

三十四 十年磨难/237

三十五 与世长辞/245

三十六 李门有后/249

三十七 师承与传人/257

三十八 身后荣誉/261

三十九 来自同行及各界人士的赞语/269

四十 李少春年谱/275

后记/283

试读章节

李桂春,小名春子。1885年9月5日(清光绪十一年农历乙酉七月二十七)生于直隶(今河北)省霸县(今霸州市)策城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排行老三,名叫李三会,雇工出身。小春子童年有个不完整的家庭,大概三四岁时,父亲李三会就去世了,寡母朱氏带着春子回到辛樟村娘家居住,依靠织蓆、编篓维持生活。春子7岁那年,当地春旱秋涝,年景不好,穷困简直压得他们母子透不过气来,寡母只得将春子寄养在他舅父朱万有家中,自己去天津做女佣。后来朱万有因外出做工,无奈又将春子转寄养在本村一个堂姐夫马兴连家。马家开豆腐坊,年幼的小春子跟着马家人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豆腐,起早摸黑,天天吆喝,日子一久,竞喊出一条好嗓子来。后来他到上海排演《姜子牙卖面》时,开口一喊,嗓门极好,而挑担走路极有技巧,且富于生活气息。所以桂春常对人讲,自己嗓子好,就是在七八岁时卖豆腐喊出来的。李桂春的这句话,对儿子李少春后来在现代戏《红灯记》的设计也有影响。李少春将磨刀人“磨剪子来抢菜刀”的吆喝声设计到唱腔中是有生活体验来源的。

春子13岁时,附近有个叫“永胜和”的梆子戏班来到辛樟村唱戏。小春子一看非常喜欢,就和舅父朱万有吵着要去戏班学戏。当时“永胜和”戏班正巧在四乡各地招收学员,舅舅为这个没有父亲的外甥前途着想,为孩子将来有碗饭吃,学唱戏或许也是一条能养活自己的道路。孩子母亲爱子心切,起先不许他去学唱戏,想留在身边作伴,但家庭生活处境,实在穷困艰辛,最后娘舅做主,也就同意带着春子前去应试,班主一见春子长得结结实实,虎头虎脑,就叫他学一句“哇呀呀……”!凭着春子叫惯了“卖豆腐”的高亢好嗓子,不用说就被收留了,并当场跟戏班班主刘铁三签立一个学期七年的生死字据,正式起名叫李桂春。

该科班二黄、梆子双管齐下,李桂春入科后,主要学老生,也兼学武生、花脸。开蒙教师为齐抚元与吴吉发。学的都是梆子剧目,如《桑园会》、《南天门》、《回荆州》等。由于李桂春进科班已是大孩子了,领悟力强,又很刻苦,16岁那年即正式登台演出,因嗓子洪亮,一唱即红。观众给他起了雅号叫“豆腐红”。这一雅号听上去并不太雅,教戏的老师就对他说:“看你脸盘和身材,倒像咱们梆子演员老生行红角儿刘兴顺。他长得像蒙古‘鞑子’,人家叫他‘鞑子红’,他自称‘老达子’。你以后就叫‘小达子’吧!”

七年坐科,受尽煎熬,李桂春也练得一身功夫,学会了一肚子戏。满师后,就正式用“小达子”艺名,出外闯荡。20岁他到了天津,投宿一家小客栈。当时警方正在搜捕革命党人,河东侦缉队见他五短身材、腰圆膀阔,既不像客商,也不像个庄稼汉,形迹甚是可疑,竞把他当作革命党人拘捕审讯。闹了半夜,原来是个刚刚出科唱戏的。负责审讯的队长杨玉芳是个戏迷,爱好京剧,也会唱梆子,他的妻子也是霸县人,与李同乡,问来问去,还沾了一点儿亲。从此,二人成了好朋友。

P20-21

序言

父亲李少春先生离开我们已有36个年头了,今年是他92岁诞辰,上海人民出版社要出版我父亲的传记,许锦文先生来电话,要我为该书写篇序,我感到十分高兴,同时也勾起我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父亲自学戏伊始就深受爷爷李桂春的影响。爷爷曾对父亲说:“我在科班学的是梆子,出科后觉着不行,就改二黄了。文戏、武戏我都唱,老生、武生、花脸、彩旦我都唱。你也要文、武都行,还要比我好、比我强才行。要学好的,谁好咱们就学谁,要学那最好的,将来再到北京深造,一定要超过前人。”爷爷对父亲的教导,对他以后的艺术道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父亲在心中暗暗立下志愿:“一定要好好学,刻苦练,谁好我就要超过谁。”

父亲小时候身体较弱,为了锻炼身体,8岁开始练功,10岁那年,爷爷先后请来了沈延臣先生和朱四爷,正式教父亲练功,同时又请丁永利先生教武生戏,请陈秀华先生教老生戏。

父亲和叔叔(李幼春)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练功,练拿顶下腰翻跟斗,8点开始练腿功、飞脚、扫腿、旋子,ll点开始练把子功,排练打荡子。下午1点半开始跟丁先生学武生戏,晚上6点到8点跟陈先生学老生戏,吊嗓子,9点开始上一小时文化课,10点半睡觉。这就是一天的时刻表。一年当中,只有春节初一到初五休息。

1938年,父亲首次挑班唱戏,在天津打炮,获得圆满成功。10月19日在北京拜余叔岩先生为师,正式进入余派艺术殿堂,学习余派。

在李派艺术中,学习很多盖派的东西,但不是“拿来用”。父亲说,向老师学,也要向同行学,别人的好东西就应该学,但不要硬搬,原封不动地拿来用,要把人家好的地方学到手,再把它化了,就是在学得人家好的东西的基础上,自己再创作,这样才能前进。原封不动地学来用,这本身就是懒,永远是跟着人家的屁股后面走,没出息。另外,还有个风格统一的问题,这个人的好的拿一点,那个人的好的拿一点,不把它们化成一体,必定是一骨朵、一块,把酸、甜、苦、辣都放在一块了,让人家怎么吃?

父亲特别重视创作,在教我《战马超》一剧时,教到一半,对我说,“夜战”你自己去编!当我编好向他汇报以后,父亲才教给我后半出。

李派艺术是在继承传统、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而形成的。在创新的过程中,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充分使用京剧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物。例如,如何才能演好“孙悟空”这个人物?父亲说:“孙悟空这个人物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愿,人们把这个人物作为一种精神依托,让他闹龙宫,闹地府,闹天宫,我把你天上、地下闹个天翻地覆,阎王爷也敢打,皇上也敢反,自立齐天大圣。人民用这个人物来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闹天宫这一段是塑造这个人物最成功的一段,这个角色虽然是猴,但不是一般的猴,不能演猴,就去学猴,模仿猴,那样演出来只能是个小猴。孙悟空是猴王,要有王的气度,不能把一个猴王演成一个小毛猴,在舞台上毛手毛脚,在那儿抓耳挠腮,动作零零碎碎;一副猴头猴脑的像,那是王吗?也不能演出一副凶相,凶了,这个人物就不可爱了。要演成美猴王,要抓住‘美’和‘王’这两个字;动作要大,要沉稳,要美,要有风趣;既要有王的气度,又要有潇洒的优美,动作一定要准,要灵巧敏捷,心里总有事,总在动,不闲着,可又不能轻浮。”

在演出了《满江红》后,父亲说:“我演的岳飞是余派,是杨派、盖派?都不是,我是‘岳派’,我是‘人物派’。”

父亲对他演过的老戏,也都做了整理和再创作,在创作和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李派”。在父亲的艺术生涯中,走的是一条“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开拓创新,发扬光大”之路,他把一生献给京剧事业,对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上海是我父亲出生和童年生活过的地方,由上海来出版父亲的这本传记,我觉得很有意义。谨写此短文,表达我对敬爱的父亲李少春先生深深的怀念。

李浩天

2011年8月于北京

后记

《菊坛名家丛书》第一辑出了包括我的《梨园冬皇孟小冬》在内的六位名家传记后,编委会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决定继续出第二辑,其中李少春传记被列入选题。最初撰写孟小冬传记,是编辑三顾茅庐以后才敢接受的,而这次未等编辑先生张口约稿,我是主动请缨。理由有二:一、李少春和孟小冬同时拜入余门,是余叔岩最得意的两位弟子,我既写了孟小冬,不能忘了李少春;二、在写孟小冬搜集资料时,我也同时收集到不少有关李少春的资料,包括文字、照片等。再有一点,就是拙作《孟小冬传》出版后,确有一些朋友多次希望我能为少春先生也写一本类似的传记。我确实也很想为少春先生写这样一本书。不过,近年有关这类文艺图书的出版是个大问题,由于印数有限,无利可图,很多出版部门望而却步。所幸上海戏校有关领导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认定,这些名家的艺术遗产,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宝贵财富,值得予以总结保留,因而决定再度推出菊坛名家的传记。我听到这个喜讯时,自然也就当仁不让地主动请缨了。

任务敲定后,我首先想到的是,少春先生的家乡霸州几年前已建立了李少春大剧院和李少春纪念馆,不能不去一趟。此外,国家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都是有必要去收集相关资料的。

去年10月下旬,我带了上海人民出版社开具的几张介绍信到了北京,第一家我跑了少春先生生前的所在单位——国家京剧院,得到了宋官林院长的热情接待,宋院长指示创研部吕主任,为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随后,我又到中国戏曲学院图书馆。由于该馆戏曲资料十分丰富,我连续查阅了一个星期。期间,欣逢该院60周年校庆,承蒙叶蓬教授的引荐,我被大会邀请作为嘉宾出席了隆重的庆典活动,有幸见到了一大批卓有声望的艺术家。

11月1日清晨,我由北京乘火车前往李少春家乡、享有“戏曲之乡”称号的霸州市,下车后即直奔李少春大剧院(李少春纪念馆在剧院的三楼)。由于事先叶蓬教授已和纪念馆电话联系过,我受到纪念馆槐俊岭馆长的热情接待并听了两位讲解员精彩的讲解。馆内共有六个展厅,展品约2000件,包括少春先生的大批剧照、生活照、剧本、戏单、书籍、字画、道具(大到青龙偃月刀,小到《击鼓骂曹》用的一双棕色鼓槌)、生活用具(如自行车)、信件、文房四宝、衣物及音像等,让人流连忘返、目不暇接。我连看了两天,受益匪浅。

我要特别感谢李少春纪念馆馆长槐俊岭女士,在我辞行时,特地亲笔签名赠送我一套由魏子晨先生编著的李少春文集和画传,以及由李仲明先生主编的《博美精新·李少春传略》等文献资料。这些著作资料对我完成这本传记帮助很大,我从中获益良多。同时还要感谢曾向纪念馆无私捐赠或提供珍贵照片和实物的诸位先生及其亲属子女,如马少波、龚和德、迟金声、李洪玲及陈晓阳、王学栋等,他们提供的资料对我这本传记更是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此外,我还从北平《立言画刊》、上海《申报》、香港《大成》杂志、《戏剧电影报·梨园周刊》以及《翁偶虹编剧生涯》、《京剧谈往录》、《菊坛旧闻录》(丁秉鐩著)、《李万春回忆录》(周桓编著)、《袁世海的艺术道路》(蒋健兰、刘乃崇著)等报刊、专著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参考资料,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李少春先生的入室弟子、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叶蓬先生和李少春先生长子、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李浩天先生,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鼎力支持,并赐序和审核斧正全部书稿,为本书增色生辉。

限于水平,书中肯定有许多缺点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专家们指教帮助,不胜感激!

许锦文

2011年9月于上海同济西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2: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