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兆等编著的这本《侵蚀和干旱逆境下黄土高原水土资源时空过程及其调控(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研究进展)(精)》共十一个章节,第1章到第4章,分别就黄土高原土壤矿物质组成、土壤质量演变、土壤碳库以及土壤微生物等的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进行了阐述;第5章到第10章,分别就水蚀风蚀交错区、非均质土壤、生物炭添加、退耕地生物结皮等条件下的土壤水文过程与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与植被建设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评述,进而就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有效性、高塬沟壑区水循环过程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做了深入的描述:第11章就侵蚀与干旱条件下黄土高原水土资源时空过程特征、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对区域水土环境的影响、水土资源保持与有效利用的调控机制及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述评。
刘文兆等编著的这本《侵蚀和干旱逆境下黄土高原水土资源时空过程及其调控(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研究进展)(精)》在土壤侵蚀防治与旱地农业发展的交叉领域,就黄土高原水土资源时空过程及其调控进行了研究,南理论创新带动技术开发,为区域水土保持、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本书首先阐述了黄土高原土壤物质组成、土壤质量演变、土壤碳库以及土壤微生物等的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随后就水蚀风蚀交错区、非均质土壤、生物炭添加、退耕地生物结皮等条件下的土壤水文过程及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就土壤水分有效性、高塬沟壑区水循环过程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做了深入地探讨,最后从综合的角度就侵蚀与干旱条件下黄土高原水土资源时空过程与有效利用研究进行了论述。
本书可供区域治理、农业、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和生态学、地理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以及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及科技人员参考使用。
序
前言
第1章 黄土高原土壤矿物质组成及其分布特点
1.1 黄土高原南缘武功全新世黄土一古土壤土壤黏土矿物组成及分布
1.2 黏土矿物风化转化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1.2.1 伊利石的风化特征
1.2.2 全新世矿物风化的时序特征
1.2.3 时空变迁的矿物学证据
1.3 氧化铁化学形态及分布特征
1.4 黄土高原无机碳
1.4.1 黄土高原土壤无机碳储量与密度分布
1.4.2 黄土丘陵区无机碳分布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第2章 黄土高原典型生态区植被恢复与土壤质量演变
2.1 云雾山草地自然恢复的土壤环境效应
2.1.1 草地自然恢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2.1.2 草地自然恢复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2.1.3 草地自然恢复对土壤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2.1.4 云雾山典型草原生态系统价值评估
2.2 上黄综合治理小流域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质量的变化
2.2.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地利用格局的动态变化
2.2.2 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2.2.3 植被恢复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2.2.4 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3 延河流域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2.3.1 植被恢复对团聚体的影响
2.3.2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2.3.3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3章 黄土高原农林草地土壤碳库构成与变化特征
3.1 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循环及有机碳库构成
3.1.1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3.1.2 土壤有机碳循环
3.1.3 上壤对有机碳的固定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3.1.4 土壤有机碳库的主要构成组分及土壤中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3.2 黄土区农田土壤碳库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3.2.1 黄土区不同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3.2.2 黄土区不同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与固定特征
3.2.3 黄土区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的驱动因素分析
3.3 黄土丘陵区林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与变化
3.3.1 人工柠条林地土壤有机碳的变化
3.1.2 人工柠条林地土壤有机碳的固定量与储量
3.3.3 不同类型林地上壤有机碳的变化
3.3.4 不同类型林地土壤有机碳的固定量与储量
3.4 黄土丘陵沟壑区草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与变化
3.4.1 不同种类草地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变化和垂直分布特征
3.4.2 不同恢复年限草地土壤活性有机碳
3.4.3 不同恢复年限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有机碳的关系
3.4.4 恢复草地土壤有机碳的固定与累积
3.5 黄土坡面土壤有机质迁移过程及流域有机碳输移通量
3.5.1 不同坡面特征条件下土壤和流失泥沙中有机质含量的比较
3.5.2 坡面土壤有机质流失强度与坡长的关系
3.5.3 坡面土壤有机质流失强度与坡度的关系
3.5.4 流域泥沙有机碳输移通量及其与降雨的关系
3.6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3.6.1 小流域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3.6.2 地形和土地利用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影响
3.6.3 深层有机碳含量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贡献
3.6.4 坡向与坡位对小流域梯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 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组成与碳氮循环
4.1 黄土高原土壤微生物组成
4.2 根瘤菌和菌根真菌的分布及其在环境修复和植物抗逆中的作用
4.2.1 黄土高原地区根瘤菌的多样性及其环境修复潜力
4.2.2 黄土高原地区菌根真菌的分布及其在植物抗逆中的作用
4.3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3.1 土壤有机碳的作用
4.3.2 黄土高原施肥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4.3.3 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的差异
4.3.4 黄土高原农田和果园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4 黄土高原农田施肥对氮循环微生物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氮循环之间的联系
4.4.1 黄土高原农田施肥对土壤氮循环过程的影响
4.4.2 黄土高原农田施肥对土壤氮循环微生物的影响
4.4.3 黄土高原土壤氮循环微生物与氮循环过程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第5章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水转化过程与调控
5.1 土地利用对坡地水循环的影响
5.1.1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5.1.2 三种植被措施下剖面土壤水分季节变化
5.1.3 三种植被措施下径流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5.1.4 丰水年土壤水分恢复
5.2 典型植被耗水过程
5.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2 植物生长季0~260cm土层储水量
5.2.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消耗与补给深度
5.2.4 土壤水分消耗与补充特征分类
5.3 地表覆盖对人工草地水分利用的影响
5.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3.2 不同覆盖处理下浅层土壤温度与水分变化
5.3.3 不同覆盖处理下土壤剖面水分的变化
5.3.4 不同覆盖处理苜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比较
5.4 柳树耗水特征与影响因素
5.4.1 研究地区及方法
5.4.2 不同土壤质地下柳树树干液流变化规律差异
5.4.3 柳树树干液流对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的响应
5.4.4 不同土壤质地柳树树干液流量的差异
参考文献
第6章 非均质土壤坡面水土过程研究
6.1 非均质土壤水土过程研究现状
6.1.1 土壤水分运动
6.1.2 坡面产流过程
6.1.3 土壤水分配和转化
6.2 非均质土壤坡面人渗
6.2.1 试验条件及方法
6.2.2 产流前入渗量
6.2.3 坡面降雨入渗过程
6.3 非均质土壤坡面产流
6.3.1 坡面径流水力学参数计算方法
6.3.2 坡面径流水动力学参数
6.3.3 坡面径流流速变化
6.3.4 坡面径流量变化
6.4 非均质土壤坡面产沙
6.4.1 雨强对坡面总产沙的影响
6.4.2 坡面产沙过程
6.4.3 含沙率与产沙量的关系
6.5 非均质土壤水土过程参数及模拟
6.5.1 非均质土壤饱和导水率
6.5.2 非均质土壤水分人渗过程模拟
参考文献
第7章 生物炭添加对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影响
7.1 生物炭对土壤导水性能的影响
7.1.1 生物炭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7.1.2 生物炭对土壤人渗性能的影响
7.2 生物炭对土壤持水特征的影响
7.2.1 生物炭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
7.2.2 生物炭对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影响
7.3 生物炭对土壤水分蒸发过程的影响
7.3.1 土壤累积蒸发量变化
7.3.2 土壤日蒸发量变化
7.3.3 土壤含水量比较
7.3.4 蒸发失水比
参考文献
第8章 黄土高原地区生物结皮土壤水文效应
8.1 黄土高原生物结皮的形成、演替及分布
8.1.1 黄土高原生物结皮的形成及演替
8.1.2 黄土高原生物结皮的类型和分布
8.2 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属性的影响
8.2.1 生物结皮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8.2.2 生物结皮对土壤物理属性的影响
8.2.3 生物结皮土壤的持水性和斥水性
8.2.4 生物结皮土壤糙度及其影响因子
8.3 生物结皮对土壤水分入渗及再分布的影响
8.3.1 生物结皮对土壤水分渗透性的影响
8.3.2 测定方法对生物结皮水文效应的影响
8.3.3 生物结皮对水分人渗参数的影响
8.3.4 生物结皮对土壤水分再分布的影响
8.4 生物结皮对土壤水蒸发的影响
8.4.1 生物结皮对土壤水分蒸发过程及蒸发量的影响
8.4.2 生物结皮对土壤水蒸发参数的影响
8.4.3 生物结皮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因素
8.5 生物结皮对坡面产汇流的影响
8.5.1 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对坡面产流的影响
8.5.2 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对坡面产流参数的影响
8.6 生物结皮对土壤储水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9章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有效性研究
9.1 土壤水分有效性动态曲线
9.1.1 土壤有效含水量
9.1.2 土壤水分有效性分级
9.1.3 土壤水分有效性动态曲线
9.2 土壤水分有效性评价指标与影响因素
9.2.1 土壤水分有效性评价指标
9.2.2 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9.3 三种典型黄土的水分有效性
9.3.1 三种典型黄土的水分物理性质
9.3.2 三种典型黄土水分对冬小麦有效性
9.3.3 三种典型黄土水分对玉米的有效性
9.3.4 三种典型黄土水分对刺槐的有效性
9.4 三种典型黄土水分有效性综合评价
9.4.1 Hydms-1D模型介绍
9.4.2 模型运行参数
9.4.3 土壤水分有效性影响因素综合评价
9.4.4 土壤、气象和植物覆盖的差异对临界水分阈值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10章 高塬沟壑区水循环过程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10.1 降水和潜在蒸散特征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10.1.1 气候变化预测方法
10.1.2 降水与潜在蒸散的时空特性
10.1.3 降水和潜在蒸散的未来变化趋势预测
10.2 地表径流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
10.2.1 环境变化水文效应
10.2.2 当前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10.2.3 未来气候变化的水文效应
10.2.4 径流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10.3 土壤水分及其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
10.3.1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特征
10.3.2 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干层状况
10.3.3 不同利用方式下的蒸散分析
10.4 黄土塬区地下水补给机制分析
10.4.1 黄土塬区地下水补给机制问题
10.4.2 长武塬区地下水补给机制分析
参考文献
第11章 黄土高原水土资源时空过程与有效利用
11.1 侵蚀与干旱条件下黄土高原水土资源时空过程特征
11.1.1 黄土高原侵蚀与干旱共存的自然背景
11.1.2 土壤水分运动、地表蒸散及循环特征
11.1.3 农林草地土壤养分与碳循环机制及过程
11.2 黄土高原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对区域水土环境的影响
11.2.1 农业生产、生态建设与区域水土环境
11.2.2 农业生产对区域水上环境的影响
11.2.3 生态建设对区域水土环境的影响
11.3 水土资源保持与有效利用的调控机制及措施
11.3.1 水土资源保持与有效利用的调控机制
11.3.2 水上资源调控与承载力
11.3.3 水土资源保持与有效利用的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