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得天下吗?
电视剧《雍正王朝》看得人如痴如醉,它的主题歌尽管被腰斩,却依然在人们耳畔萦绕:得民心者得天下。这话早就有人说,而且说了几百年,但果真得民心者得天下吗?未必。
三皇五帝时的事过于遥远,不说也罢。人们熟悉的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慈禧什么的,还是从他们说起吧。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百姓也还过得下去,没有谁犯贱,等着秦国来统一他们。但秦始皇凭借虎狼之师,横扫六合,谁能奈何他?
明朝末年,尽管烽烟四起,可中原人谁知满族为何物?满人何尝得过中原人的心?他们不过靠铁骑强行征服汉人而已。不然就不会有扬州十日的惨案、嘉定三屠的悲剧,就不会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话传下来。如果再加上成吉思汗的例子,我们似乎可以将这句歌词改为得兵权者得天下,或者有武力者得天下。
另外,这句歌词也可改为得上心者得天下。上心即最高统治者的心。以《雍正王朝》为例,雍正之所以能继位大统,主要的不是因为得了民心,而是得了上心,即康熙皇帝的心。倘上心不得意他,就是再得民心也是白搭。
1976年的时候,邓小平深得民心,四五运动时,人们将小瓶挂在树上,表达自己的心愿。可当时上心已不得意他,他只好再次下台。至于唐太宗、宋太祖、慈禧什么的,差不多是靠阴谋得的天下,就更提不起来了。
如果不怕伤了百姓的心,我们还可以提出一个命题,那就是,民心也并不是十分可靠的东西。因为民心也有受迷惑的时候,也有迷乱的时候。还以《雍正王朝》为例,雍正提出的让旗人种地,就很不得旗人的民心。他们打下江山后,享受着优厚待遇,过惯了悠闲自在、喝茶遛鸟的生活。所以,让他们种地,他们起而反对。实在不行,又用欺骗手法,将土地租出去。但我们能说旗人的民心就对吗?
同理,我们当初搞“大跃进”,搞“文化大革命”,似乎很得民心。然而,那时的民心处于一种受益惑的宗教迷狂状态。纵使表面是热火朝天、不可阻挡,终究是历史河流上的泡沫,很快也就消失。
有人会问,那统治者就可以无视民心,为所欲为了呗?非也。虽然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但失民心者一定失天下。这方面例子真是数不胜数,秦时横征暴敛,民心尽失,所以秦朝本想统治万世,却到了二世就寿终正寝。明朝末年,饥馑流行、饿殍遍地,李自成一声招呼,天下也就易了主。只不过这天下没让李自成坐稳,就叫满人把天下抢了去。
这两件事过于久远,我们未能亲见。亲见的是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后期,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使共产党得了民心,也得了天下。亲见的是“四人帮”飞扬跋扈,丧尽人心,最后只好去品尝铁窗的滋味儿。
看来,得天下者,开始未必都得民心,但要长久地坐稳天下,就一定要得民心。与秦朝二世而亡相反,清朝统治者虽然开始并不得人心,但他们用各种办法笼络人心,争取人心,包括让很多读书人走上仕途。结果,康乾盛世得以出现。
许多人有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得天下了也就得人心了,或者以为自己得天下是得人心的结果,因而不去体恤百姓,作威作福,一意孤行。还有人不过将这句话作为招牌,让别人不敢觊觎自己的龙椅而已。
我理解,这句歌词就像古诗中的兴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重要的不是前一句,而是后一句。就像这首主题歌,尽管前面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却不得不在后面补上一句,看江山由谁来主宰,这才是关键所在。
【原载1999年第5期《杂文选刊》】
P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