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的经典,处世修身的宏著。影响播于海内外;福荫传乎子孙万代。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四书五经》使我们既可以通过它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以及将来,也可以将古老的国学文化品出新意。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过程中,以此为借鉴来勉励和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四书五经(全彩精华版)/国学四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国学四库编委会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儒家哲学的经典,处世修身的宏著。影响播于海内外;福荫传乎子孙万代。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四书五经》使我们既可以通过它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以及将来,也可以将古老的国学文化品出新意。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过程中,以此为借鉴来勉励和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 内容推荐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儒家的九部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它们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这次出版的《四书五经》,是《国学四库》之一种。 目录 大学 大学之道章 减意章 修身章 齐家章 治国章 平天下章 中庸 率性之谓道 君子依乎中庸 诚者天之道 成己以成人成物 君子内省不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吾日三省吾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君子周而不比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君子喻于义 见贤思齐 孟武伯问仁 颤渊、季路侍子华使于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举一反三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季路问事鬼神”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和而不同 季氏将伐颛臾 子路遇荷■丈人 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 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 天时不如地利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鱼我所欲也 舜发于 畎亩之中 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诗经 关雎 桃天 氓 伐檀 无衣 蒹葭 七月 鹿鸣 采薇 公刘 尚书 尧典 甘誓 禹贡 盘庚 礼记 曲礼上(节选) 檀弓下(节选) 礼运(节选) 学记 乐记(节选) 儒行 易经 乾卦 坤卦 屯卦 谦卦 豫卦 坎卦 既济卦 未济卦 序卦 春秋左氏传 郑伯克段于鄢 曹刿论战 城濮之战 烛之武退秦师 崤之战 晋灵公不君 季札观周乐 春秋公羊传 春王正月 季札让国 春秋谷梁传 晋献公假道灭虢 试读章节 关于《大学》的时代和作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朱熹认为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近代以来有人认为是思盂学派的怍品,也有人认为是秦汉之际荀子后学之作。汉以前,《大学》并没有被十分重视,直至汉武帝时,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经典才得到了尊崇并加以整理,《大学》也随着《礼记》成为五经之一而进入了官方的学说和必修典籍之内。 北宋二程兄弟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人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语》、《孟子》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对《大学》“初学人德之门”的称呼由此而始。南宋期间的大儒朱熹更是继承和发扬了二程的思想,倾其一生心血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撰写成《四书章句集注》,将它列为四书之首。对于《大学》,朱熹可谓是用力甚勤,不过经朱熹注释过的《大学》与《礼记。大学篇》中体现的秦汉儒学偏重为政治民的政治观相比较,更多的是偏重宋代儒学“诚意、修身”的政治观点。朱熹加入了“格物致知”章,朱学思想彰显其中,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可以说朱熹所诠释的《大学》是朱学的代表,而非纯孔孟之道的体现了。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三纲八目又有阶级件,“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丰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与孟子的民本论,从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中可以找到这两 点存在的痕迹。《大学》里的统治者都是以“尊长”、“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的,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戾”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只有这样,他们无生产能力的剥削生活才能得以巩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什么是大学?大学是针对小学而言的,小学是教人掌握文字知识,而大学则是教人如何为人。本章提出的是《大学》中的根本宗旨: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整个《大学》的中心思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是大学之道的根本原则,意思是要求人们标榜善性与良好的德行,如忠、孝、仁、义等这些品质,更要求注重个人的修养,在《大学》的作者看来律己很重要,只有先治好己,才能把别人甚至是国家治理好。“在亲民”则可以说是大学之道的根本任务,“亲”也通“新”,遵循大学之道就是要创造出全新的人,这里所说的新人是从本质上彻底改观的人。大学之道的最终目的是“在止于至善”,人们能够“明明德”,能够“做新民”最后也就能“至善”,能够明辨是非,能够善恶分明。 那么要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一最高的境界呢?一、从思想上说明这一点,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了解至善的内涵而后再定志向。有了奋斗的目标内心就相对平静了,内心平静,做起事来就能够安定稳当,安稳了就会思虑问题,然后通过周详思量后再做事也就能达到至善的目的了。二、从行动上说明要如何达到至善,提出了“八条目”并详述了这八条之间的关系。八条目实际上也是实施三纲领的八个步骤:先“格物”就是要求我们去探究事物的本来原理,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致知在格物”;再致知,“物格而后知至”,是要求我们求得真正的知识,“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三、诚意,“知至而后意诚”,就是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四、正心,“意诚而后心正”,就是要保持心境的安实,心安才能不为物欲所蒙蔽,才能公正诚明,毫无偏私,“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五、修身,“心正而后身修”,是说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很重要的,自己品德提高了才会被别人拥护与爱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六、齐家,“家齐而后国冶”,家庭是一个国家的基本组成要素,家庭齐整而安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定,“欲冶其国者,先齐其家”。七、治国,“国治而后天下平”,国家是天下的重要组成部分,治国就是要以德治而行,国家安定天下就太平了。 “格物”的概念是第一次出现在《大学》中,并且它被放在了八条目中第一的位置,也就是说儒家的伦理概念、政治观点以及哲学基本原理从这开始更加注重实践的重要性,把一些抽象的东西联系到了事实当中,这是儒学的一大进步。P6-9 序言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一代大儒朱熹将儒家经典《札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汇集到一起刊刻,合称“四书”。再加上先秦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部经书,编成了后人耳熟能详的《四书五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四书五经》一直被知识分子视作修身之法则,终生追求不止;被统治者奉为治国之圭臬,从上到下大力推行。政治家们从中寻找从政的灵感,老百姓从中寻找行为的依据,甚至历代科举选士,试卷命题也必出自《四书五经》。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四书五经》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至高无上的地位,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从各个方面提出了封建社会人们安身立命、治国齐家、交往相处的法则。《论语》的“仁者爱人”宣扬的是忠恕;《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提倡的是坚韧;《诗经》教会人们感受和抒发;《尚书》教会人们开拓与创新;《札记》是人际关系的准绳;《春秋》是治理国家的法宝……对于这样一部延续中华文化的鸿篇巨制,我们精心挑选最具代表性的原文,再配以当代人的解读,希望读者可以通过本书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以及将来,读懂了本书,我们才算是读懂了中国历史。 不仅如此,这些古老的纸张中记载的许多行为法则,在我们当下的这个时代依然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极度匮乏的。比如,我们的教育需要因材施教,我们的社会需要见义勇为,我们的家庭关系需要和谐,我们的民族需要自强。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古老的《四书五经》中寻找依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